Notice: Function _load_textdomain_just_in_time was called incorrectly. Translation loading for the likebtn-like-button domain was triggered too early. This is usually an indicator for some code in the plugin or theme running too early. Translations should be loaded at the init action or later. Please see Debugging in WordPress for more information. (This message was added in version 6.7.0.) in /data/web/cthks/wp-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6121
商業航天 彙整 - 中華時報China Times
分类
一路风情 编辑精选 财经

(年終特稿)“嫦娥”落廣寒、“天宮”迎新客 2024中國航天接續“上新”

中新社北京12月16日電 題:“嫦娥”落廣寒、“天宮”迎新客 2024中國航天接續“上新”

中新社記者 馬帥莎

第75屆國際宇航大會期間,一份“天外來物”吸引眾多國際人士駐足欣賞。這是嫦娥六號月球背面樣品首次向全球展出。與會嘉賓圍在展櫃前,或俯身細看,或拍照留念,一睹“月背土”的真容。

嫦娥六號帶回人類首份月背樣品,是中國航天2024年的代表作之一。回首這一年,中國航天接續“上新”。中國“天宮”首迎“90後”,載人登月任務全面進入初樣研製階段,中國首個商業航天發射場完成首秀……從神州大地到浩瀚宇宙,中國航天彰顯新活力。

 

嫦娥”奔月出新篇 探月工程四期大幕再啟

繼嫦娥五號任務之後,中國探月工程再傳佳訊。3月20日,鵲橋二號中繼星成功發射,架起一座跨越40多萬公里的地月“對話”橋樑,探月工程四期大幕再啟。在“鵲橋”支持下,嫦娥六號經歷53天的探月之旅,成功將月背“土特產”帶回地球。

國際宇航聯空間運輸委員會主席楊宇光表示,嫦娥六號任務對於人類探索月球具有重要科研意義,充分體現了中國航天技術水平,獲得了國際社會廣泛讚譽,是中國建設航天強國的又一標誌性成果,為中國月球與深空探測注入新活力。

2024年10月,嫦娥六號月球背面樣品亮相第75屆國際宇航大會。中新社記者 德永健 攝

“嫦娥”既是中國的,又屬於全人類。嫦娥六號任務搭載了4台國際科學載荷,獲取了珍貴的第一手科學數據。中國官方稱,未來嫦娥六號月背樣品將面向全世界的科學家開放申請。

“嫦娥六號是中國探月國際合作的生動實踐。”楊宇光說,今年是中國探月工程決策實施20周年。自嫦娥一號以來,中國一直在探索探月國際合作模式,積極拓展與其他航天國家合作交流,讓更多國家獲得探索太空、利用太空的機會。

 

“天宮”迎新鮮血液 載人登月曙光初現

2024年,中國共實施4次空間站工程發射任務,為空間站送去了大量空間科學實驗項目。“隨著空間站進入應用與發展階段,大量科學實驗在軌開展,數量明顯增加,種類更加豐富,研究成果顯著。可以說,我們已經進入空間站‘收穫’季節。”楊宇光說。

這一年,圓夢太空的航天員越來越年輕。10月30日,神舟十九號乘組進駐空間站,中國“70後”“80後”“90後”航天員首次齊聚“天宮”。“80後”中,葉光富成為中國首位累計飛行時長超過一年的航天員;“90後”中,王浩澤是中國首位女航天飛行工程師,宋令東是中國首個“90後”男航天員。

10月30日,“70後”“80後”“90後”航天員齊聚中國空間站。(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供圖)

有評論指出,從神舟十八號乘組全員“80後”到神舟十九號乘組首次出現“90後”,體現出中國航天員培養體系進一步完善與成熟,航天事業新生力量不斷湧現。

中國第四批預備航天員已選拔完成,其中包含港澳載荷專家。據瞭解,中國航天員隊伍未來不僅要完成空間站任務,還將執行載人登月任務。

而載人登月的核心產品也在緊張研製中。中國登月服外觀首次公開,長征十號運載火箭、夢舟載人飛船、攬月月面著陸器、載人月球車全面進入初樣研製階段。楊宇光表示,從航天員人才儲備、經驗積累到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飛行器研製,中國載人登月任務曙光初現。

 

商業航天定位“新增長引擎” 專屬發射場補齊缺口

“千帆星座”在軌部署、商業運載火箭型號更加豐富、朱雀三號可復用火箭完成十公里級垂直起降飛行試驗……這一年,中國商業航天開足馬力駛向“快車道”,成為新質生產力不斷培育壯大的縮影。

這一未來產業的快速發展,離不開政策支持。商業航天作為新增長引擎之一,今年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多地紛紛出台政策,鼓勵當地商業航天產業發展,如北京發佈行動方案提出做優做強“南箭北星”,湖北出台突破性發展商業航天行動計劃等。

國家航天局總工程師李國平指出,要將商業航天納入中國航天發展的總體佈局,統籌發展和安全,充分發揮商業航天的優勢和特色,創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商業航天市場環境。

11月30日,中國首個商業航天發射場首發成功。中新社記者 駱雲飛 攝

同時,商業航天配套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為支撐商業航天高密度發射需求,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完成建設並成功首發,中國商業航天發射場實現從0到1的突破,補齊了商業航天的缺口。

銀河航天首席技術官朱正賢表示,在政策加持下,伴隨著商業火箭運載能力不斷提升,發射場資源供給增加,衛星更加智能化、拓展出更多應用場景,中國商業航天產業生態將不斷培育,有望迎來高質量發展新局面。(完)

來源中新社

分类
一路风情 科技 编辑精选

第十五屆中國航展在珠海開幕 多型“國之重器”首次亮相

中新社珠海11月12日電 題:第十五屆中國航展在珠海開幕 多型“國之重器”首次亮相

中新社記者 蔡敏婕 李純 鄧媛雯

第十五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下稱:中國航展)12日在廣東珠海開幕。本屆航展吸引47個國家和地區的1022家企業參展。

其中,俄羅斯、法國、美國、意大利等以展團形式參展,境外展商159家,比上屆航展增長104%。一批代表世界先進水平的“高、精、尖”展品“首發首秀”。

11月12日,廣東珠海,中國航展上進行飛行表演。中新社記者 蔡敏婕 攝

 

殲-35A、俄羅斯蘇-57戰鬥機炫舞藍天

 

開幕當天,殲-20、殲-35A和俄羅斯蘇-57三型第五代戰機炫舞藍天。俄羅斯“勇士”飛行表演隊闊別8年重返中國航展。

兩型新一代戰機——殲-20S和殲-35A首次同台亮相。新一代中遠程、重型、雙座、多用途隱身戰鬥機殲-20S戰鬥機模型亮相中國航展,具有優異的中遠程制空作戰能力和對地、對海精確打擊能力及突出的態勢感知、電子干擾和戰術指揮控制能力,可進行有人/無人機協同作戰。

新一代隱身戰鬥機殲-35A主要遂行奪取並保持制空權任務,打擊敵方三/四代戰鬥機、地面/海上防空力量,攔截敵方戰鬥機、轟炸機、巡航導彈等空中目標。

中國空軍加大參展力度,展示新型察打一體無人機、殲-16、殲-16D、運油-20、轟-6K、無偵-7,運-20A首次向預約觀眾提供開放登機體驗。

被譽為“無人航空母機”的察打一體無人機“九天”首次亮相。它是一款可靈活配置的重型無人機,既能當運輸機,也能掛導彈和無人機。它擁有異構蜂巢任務倉,可向敵方釋放蜂群無人機群。

11月12日,廣東珠海,水上無人船在中國航展上進行動態演示。孫坤利 攝

本屆航展首次開闢“中國航展第二展區”,首次實現“陸海空一體”的全新動態演示格局。空中飛行表演與地面裝備動態演示、水上無人船動態演示相互聯動、互為補充,為廣大觀眾帶來多場視覺盛宴。參展多年的無人艇,這次終於“駛”出展館,在水面乘風破浪。

 

月球背面“土特產”中國首次亮相

 

今年6月25日,嫦娥六號攜帶1935.3克月背月壤降落在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的草原上,實現了世界首次月球背面採樣返回。

本屆航展展出備受矚目的探月工程嫦娥六號任務帶回的月壤樣品,觀眾可以近距離目睹人類首次在月球“背面”挖寶帶回的珍貴“土特產”月壤樣品。此外,包括嫦娥六號返回艙原件,降落傘原件等這些實物展品也是首次在中國內地公開。

11月12日,廣東珠海,第十五屆中國航展展出嫦娥六號任務返回器(實物)。中新社記者 蔡敏婕 攝

 

商業航天、低空經濟成果集中亮相

 

面對不斷增長的空間資源開發以及競爭日益激烈的商業航天發射需求,快速進入空間和應用空間已成為國家之間競相爭奪的新領域。

本屆航展上,展出面向商業航天市場的有“新質火箭”長征六號丙、中國首型3.8米直徑運載火箭長征十二號,低成本空間站貨物運輸飛行器“昊龍”貨運航天飛機。

今年以來,低空經濟持續成為市場熱點。此次中國航展專門開設低空經濟展館,多款重磅的低空產品也將陸續發佈,包括低空經濟領域備受關注的AS700載人飛艇,首次亮相中國航展的AR-E3000電驅動垂直起降飛行器、全國首個全空間無人體系應用示範項目等。

此外,在備受海內外觀眾期待的地面裝備動態展示環節,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將以新型主戰坦克、輪式裝甲、突擊裝備為主體,補充伴隨防空、情報偵察等新作戰元素,展示體系化陸軍裝備的整體作戰能力。(完)

來源中新社

分类
一路风情 科技 编辑精选

中國航展觀察:商業航天發展關鍵靠什麼?

中新社珠海11月12日電 (記者 李純)推動商業航天發展,關鍵靠什麼?對於這個問題,多位商業航天領域的專家與從業者給出了一致的答案:創新。

在第十五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開幕之際,2024珠海論壇同步在中國廣東省珠海市舉行。在聚焦商業航天發展的分論壇上,多位業內人士圍繞中國商業航天發展趨勢、未來前景等熱點話題進行深入研討。

商業航天是指利用商業模式運營的航天活動,旨在通過商業市場的方式開展航天技術和服務的研發、製造、應用等。

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商業航天列為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積極打造商業航天等新增長引擎。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要求,完善推動航空航天等戰略性產業發展政策和治理體系。如今,造衛星、發火箭已不再祗是“國家隊”能做的事。

商業航天緣何能够成為新增長引擎?銀河航天董事長兼CEO徐鳴認為,航天技術的變革推動產業發展,太空經濟的市場規模也在不斷躍昇。有機構預測,到2040年,全球太空經濟的價值將達到1萬億美元,商業航天正在成為太空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

之於中國,技術、資本、人才等資源加速聚集,為商業航天的發展奠定基礎,不斷培育商業航天的產業生態。公開資料顯示,北京、上海、陝西、廣東等多地均已出台商業航天發展的相關支持政策。

“國家加大政策牽引力度,地方政府積極給予產業落地支持,資本縱深進入產業鏈和供應鏈,學術界主動參與基礎和前沿技術研究,企業加快工程研製和推動產業發展……”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總工程師許洪亮指出,隨著多元化資源和力量進入航天領域,中國的商業航天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迎來新的歷史機遇期。

有了政策支持,業內人士也在思考,商業航天發展的關鍵是什麼。

“創新發展始終是商業航天發展的一個主線和關鍵因素。”中國航天基金會秘書長王程指出,在商業航天領域,企業有其創新活力,已經在部分領域取得了很好的突破。相關企業與“國家隊”的配合為中國商業航天的發展增添了亮色。

徐鳴也認為,抓住太空新基建的時代機遇,關鍵在於創新,這種創新具有技術突破性、投資規模大、影響深遠等特點。在航天領域,例如降低航天發射成本的可回收火箭技術、衛星大規模能源系統、大規模天地融合的網絡系統等方面的技術創新至關重要。

與會專家也指出,商業航天的發展需要產業支持。對此,中國國家航天局總工程師李國平認為,應當鼓勵支持商業航天企業平等參與國家工程項目,推進商業航天共建共享。

他還透露,有關部門正在研究編製民用空間基礎設施相關發展規劃,並將在該規劃中為商業航天留出發展的空間,研究放寬商業遙感衛星分辨率限制。

商業航天的發展不僅對科技創新、經濟發展等方面具有推動作用,也將促進社會進步,改變人們的生活。論壇期間,中國商業航天企業代表發起了《商業航天安全規範有序健康發展珠海倡議》,提出要“合法合規開展生產經營活動,將企業自身發展融入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以及推動社會的進步”。

展望未來,徐鳴認為,中國的商業航天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隨著技術的不斷向前發展,衛星應用將與人工智能、數字技術等相結合,拓展出更多應用場景,商業航天將迎來更加激情澎湃的時代。”(完)

來源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