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Function _load_textdomain_just_in_time was called incorrectly. Translation loading for the likebtn-like-button domain was triggered too early. This is usually an indicator for some code in the plugin or theme running too early. Translations should be loaded at the init action or later. Please see Debugging in WordPress for more information. (This message was added in version 6.7.0.) in /data/web/cthks/wp-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6121
中国航天 彙整 - 中華時報China Times
分类
一路风情 编辑精选 财经

(年終特稿)“嫦娥”落廣寒、“天宮”迎新客 2024中國航天接續“上新”

中新社北京12月16日電 題:“嫦娥”落廣寒、“天宮”迎新客 2024中國航天接續“上新”

中新社記者 馬帥莎

第75屆國際宇航大會期間,一份“天外來物”吸引眾多國際人士駐足欣賞。這是嫦娥六號月球背面樣品首次向全球展出。與會嘉賓圍在展櫃前,或俯身細看,或拍照留念,一睹“月背土”的真容。

嫦娥六號帶回人類首份月背樣品,是中國航天2024年的代表作之一。回首這一年,中國航天接續“上新”。中國“天宮”首迎“90後”,載人登月任務全面進入初樣研製階段,中國首個商業航天發射場完成首秀……從神州大地到浩瀚宇宙,中國航天彰顯新活力。

 

嫦娥”奔月出新篇 探月工程四期大幕再啟

繼嫦娥五號任務之後,中國探月工程再傳佳訊。3月20日,鵲橋二號中繼星成功發射,架起一座跨越40多萬公里的地月“對話”橋樑,探月工程四期大幕再啟。在“鵲橋”支持下,嫦娥六號經歷53天的探月之旅,成功將月背“土特產”帶回地球。

國際宇航聯空間運輸委員會主席楊宇光表示,嫦娥六號任務對於人類探索月球具有重要科研意義,充分體現了中國航天技術水平,獲得了國際社會廣泛讚譽,是中國建設航天強國的又一標誌性成果,為中國月球與深空探測注入新活力。

2024年10月,嫦娥六號月球背面樣品亮相第75屆國際宇航大會。中新社記者 德永健 攝

“嫦娥”既是中國的,又屬於全人類。嫦娥六號任務搭載了4台國際科學載荷,獲取了珍貴的第一手科學數據。中國官方稱,未來嫦娥六號月背樣品將面向全世界的科學家開放申請。

“嫦娥六號是中國探月國際合作的生動實踐。”楊宇光說,今年是中國探月工程決策實施20周年。自嫦娥一號以來,中國一直在探索探月國際合作模式,積極拓展與其他航天國家合作交流,讓更多國家獲得探索太空、利用太空的機會。

 

“天宮”迎新鮮血液 載人登月曙光初現

2024年,中國共實施4次空間站工程發射任務,為空間站送去了大量空間科學實驗項目。“隨著空間站進入應用與發展階段,大量科學實驗在軌開展,數量明顯增加,種類更加豐富,研究成果顯著。可以說,我們已經進入空間站‘收穫’季節。”楊宇光說。

這一年,圓夢太空的航天員越來越年輕。10月30日,神舟十九號乘組進駐空間站,中國“70後”“80後”“90後”航天員首次齊聚“天宮”。“80後”中,葉光富成為中國首位累計飛行時長超過一年的航天員;“90後”中,王浩澤是中國首位女航天飛行工程師,宋令東是中國首個“90後”男航天員。

10月30日,“70後”“80後”“90後”航天員齊聚中國空間站。(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供圖)

有評論指出,從神舟十八號乘組全員“80後”到神舟十九號乘組首次出現“90後”,體現出中國航天員培養體系進一步完善與成熟,航天事業新生力量不斷湧現。

中國第四批預備航天員已選拔完成,其中包含港澳載荷專家。據瞭解,中國航天員隊伍未來不僅要完成空間站任務,還將執行載人登月任務。

而載人登月的核心產品也在緊張研製中。中國登月服外觀首次公開,長征十號運載火箭、夢舟載人飛船、攬月月面著陸器、載人月球車全面進入初樣研製階段。楊宇光表示,從航天員人才儲備、經驗積累到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飛行器研製,中國載人登月任務曙光初現。

 

商業航天定位“新增長引擎” 專屬發射場補齊缺口

“千帆星座”在軌部署、商業運載火箭型號更加豐富、朱雀三號可復用火箭完成十公里級垂直起降飛行試驗……這一年,中國商業航天開足馬力駛向“快車道”,成為新質生產力不斷培育壯大的縮影。

這一未來產業的快速發展,離不開政策支持。商業航天作為新增長引擎之一,今年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多地紛紛出台政策,鼓勵當地商業航天產業發展,如北京發佈行動方案提出做優做強“南箭北星”,湖北出台突破性發展商業航天行動計劃等。

國家航天局總工程師李國平指出,要將商業航天納入中國航天發展的總體佈局,統籌發展和安全,充分發揮商業航天的優勢和特色,創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商業航天市場環境。

11月30日,中國首個商業航天發射場首發成功。中新社記者 駱雲飛 攝

同時,商業航天配套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為支撐商業航天高密度發射需求,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完成建設並成功首發,中國商業航天發射場實現從0到1的突破,補齊了商業航天的缺口。

銀河航天首席技術官朱正賢表示,在政策加持下,伴隨著商業火箭運載能力不斷提升,發射場資源供給增加,衛星更加智能化、拓展出更多應用場景,中國商業航天產業生態將不斷培育,有望迎來高質量發展新局面。(完)

來源中新社

分类
一路风情 兩岸 大陆 科技 编辑精选 评论

中国航天接连两次火箭发射失败 引发关注

不足一个月的时间内,中国火箭两次发射告败,引发关注。尤其技术成熟、发射成功率高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失利令人意外。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称承担了中国探月的任务(资料图片摄于2013年12月1日西昌)

作者 安静

新华社4月9日报道称,当日19时46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印度尼西亚PALAPA-N1卫星,火箭一、二级飞行正常,三级工作异常,根据测量数据监视判断,火箭三级及卫星残骸已坠落,卫星发射失利。故障排查及有关处理工作已全面展开。

火箭发射后,社交媒体上出现了一些火箭升空和燃烧碎片坠落的的画面。美国海外属地关岛国土安全及民防部门当天在其网站发布新闻稿指出,他们正在和马里亚纳斯区域融合中心(MRFC)监控该地区的所有事件,”包括今晚马里亚纳斯上空一个燃烧物体划过天际的视频,相关视频正在广为流传”。该部门补充道:”他们和联邦合作伙伴一致认为,该物体很可能与中国计划的卫星发射测试有关。”声明援引公开消息解释,卫星发射的时间与之后燃烧物体视频流传的时间相吻合。

无独有偶

不到一个月前,新华社才发布过火箭发射失败的消息:3月16日21时34分,中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组织实施长征七号改中型运载火箭首次飞行任务,火箭飞行出现异常,发射任务失利。中方后续组织专家对故障原因进行了调查分析。

然而,相比新一代的长征七号,技术较为成熟的长征三号乙最新发射失败的消息似乎更加引人关注。在此之前,作为中国用于商业卫星发射的主力火箭,长征三号乙在其截止目前的67次发射中,仅有三次失利记录,分别为1996年的首次发射、2009年发射印度尼西亚帕拉帕D通信卫星和2017年发射中星9A广播电视直播卫星。

制造方: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广泛地继承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经飞行验证的成熟技术(资料图片)

另据中国长城工业集团网站的介绍,中国于1986年开始了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该运载火箭是长征运载火箭系列中推力最大的火箭之一,其研制广泛地继承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经飞行验证的成熟技术。长城工业集团是中国政府授权的经营商业发射、提供卫星及开展国际空间技术合作业务的唯一商业机构。

引发猜测

目前尚不清楚,中国火箭发射最新一次失利是否会对今年的其它发射计划造成影响。但是,中国多名科技博主纷纷表示,长征三号乙此次发射失败,难免会让其他国家质疑中国的航天发射能力,影响中国航天产品拓展海外市场。还有人安慰道:”其实失败一直都有,只不过我国失败次数较少,所以出现一次格外惹眼。”

与此同时,有台湾专家认为中国火箭的失败率和中美关系恶化有关。台湾的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副研究员、军事专家李正修周五分析,由于中国的火箭发展,都是依赖美国的芯片,中美贸易战爆发后,美国限制出口芯片到中国,因而影响了中国军事技术方面的发展,导致中国发射火箭的失败率急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