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一路风情 国际 编辑精选

普京为「希特勒-斯大林条约」辩护 淡化前苏联在战争爆发中的责任

普京在纪念二战结束75周年的文章里为前苏联辩护,淡化了其在战争爆发中的责任。在历史学家和俄罗斯问题专家们看来,这并非新伎俩。

2020年5月9日,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5周年

在一篇长文中,俄罗斯总统普京表述了他眼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史。”战争不仅是由希特勒激发的,也是由西方列强的绥靖政策激发的,由包围苏联和背叛捷克斯洛伐克激发的”,”波兰-俄罗斯对话与理解国家中心”(CPRDiP)资深的负责人、波兰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德普斯基(Sławomir Dębski)这样概括总结了普京的版本。

里宾特洛甫(站在斯大林左侧)和莫洛托夫(前排)1939年在莫斯科签署了《德苏互不侵犯条约》

德普斯基注意到,普京对”希特勒-斯大林条约”(也称《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进行了轻描淡写处理。普遍来说可以确定的是,由德苏外长里宾特洛甫(Joachim von Ribbentrop)、莫洛托夫(Wjatscheslaw Molotow)1939年8月24日在莫斯科签署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为希特勒突袭波兰、二战爆发铺平了道路。而按照普京的解读方式,该条约与其他类似的条约–例如1934年波兰与德国签署的那些条约–相比,并没有什么更特别的意义。

然而,苏联方面以及如今俄罗斯方面喜欢闭口不谈的则是:”希特勒-斯大林条约”包含了一个秘密协议,其中确定了德苏之间的新边界以及对波兰和东欧的瓜分。

对于德普斯基而言,普京文章中没有包含任何”我们从前苏联上世纪40年代的政治宣传中没听过的东西”。他表示,文章旨在证明苏联当然是奉行了和平政策,没有袭击和侵占任何国家。

“自愿的”波罗的海国家

1997年起,拉兹维诺维兹(Wacław Radziwinowicz) 一直担任波兰日报《选举报》(Gazeta Wyborcza)的驻俄罗斯通讯员,直到他2015年被莫斯科驱逐出境。与波兰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德普斯基不同,拉兹维诺维兹从普京的文章中读出了新意。他表示,按照文章说法,”人们不应指责莫斯科通过《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吞并了波罗的海国家,是这些国家依据其’民选政府’的决定,’自愿’加入了苏联”,这位波兰记者、俄罗斯问题专家说,”普京之前还没有散布过这个谎言,这可能是他这次文章中唯一的新鲜内容”。

“一个来自立陶宛和俄罗斯的历史学家委员会在2000年代初期发布过有关(苏联)准备和吞并波罗的海国家的档案文件”,波恩大学历史学家玛克霍缇娜(Ekaterina Makhotkina)对德国之声说。”这些学者清楚揭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秘密协议是违法国际法的。在决定小国命运时,苏联和德国都打出武力牌,瓜分了外国领土。斯大林当时认为,可以借此让苏联更安全,虽然可以解释苏联当时为何对波兰做出此举,但绝对无法证明其是正当的。”

“这与现实有关”

5月9日是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5周年,普京的文章也是值此契机,而因为新冠疫情,相关庆祝活动被推迟到了6月24日。

然而普京为什么要撰写这篇文章呢?德国历史学家、《苏联世纪》(Das sowjetische Jahrhundert)一书的作者施勒格尔(Karl Schlögel)相信,这与历史无关,”这与现实有关。他(普京)将解读历史作为其当下的政治工具,是在试图将波兰、乌克兰以及波罗的海国家描述为反动的、民族主义的、在很大程度上是反犹主义的国家。这是在试图孤立这些国家”,施勒格尔对德国之声说。

在波兰,人们推测,这可能与波兰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美军驻扎在维斯瓦河畔有关。波兰总统杜达(Andrzej Duda)6月24日访美,在华盛顿与特朗普见面。在会面中,特朗普表示,从德国撤走的近万名美军中,会调往其他地点,而波兰就在考量中。

在资深记者拉兹维诺维兹看来,普京的文章则更像是针对欧洲议会2019年9月有关二战成因决议的一个回应。当时欧洲议会称,希特勒-斯大林条约是二战爆发的直接原因。让拉兹维诺维兹不安的则是普京文中关于核国家合作新形势的提议。”普京从历史中得出结论,现在应该是新的雅尔塔时代了,一个应该建立新的世界秩序的大国联盟。”

分类
一路风情 港澳 编辑精选 评论 香港

香港考题涉日本侵华史惹争议

香港考题涉日本侵华史。图为1914年日军取代德国、占领青岛

作者 DW李澄欣

近日香港高考一道历史题,引爆严重的中港矛盾及官民对抗。官方批评“伤害民族感情”促取消考题,民间则指此举损害教育专业自主,更有学者形容是文革2.0。

 周四(14日)开考的香港中学文凭试(DSE)历史科有一道这样的必答题,要求考生根据参考资料作答:“‘1900-45年间,日本为中国带来的利多于弊。’你是否同意此说?”

当中涉及的1900至1945年间,正好是日本占领中国东北及其后全面侵华的时期,引起亲北京的建制派阵营和港府官员注意,连中国外交部也介入。

港府促取消试题

事件一天内火速发酵,教育局局长杨润雄周五(15日)举行记者会,要求负责举办考试的考评局取消该试题,属史无前例之举。他多次批评试题设计偏颇,严重伤害在日本侵华战争造成大量丧生的国民感情与尊严,对此深感遗憾,更明言题目没有讨论空间,“答案只有弊,不会有任何利”。他指教育局下周一(18日)会派员到考评局调查出题机制。

有记者追问,考生除援引资料外,也可引述历史知识作答。教育局首席助理秘书长陈碧华回应称,题目提供资料选材已有倾向性,“读历史要严肃,有敬意态度,有些历史事件不可以开放讨论”,又强调不少学者已有共识,这条题目应教学生国民感情丶民族归属感,以及中日关系方面的合作丶冲突。

事件震惊香港全港各界,有香港网民指取消题目对考生不公平,又质疑类似题目几十年来都很常见,这次是“学术问题政治化”。有网民指出,题目是问1900至45年,“又不是问‘日本侵华是利多于弊’”丶“难道抗日战争打了45年?”。也有人反问“还有什麽科目不会伤害中共和中国民族感情”,认为如果连历史讨论也不准,“怪不得香港教育越趋堕落,学术自由已死”。

香港教育界立法会议员叶建源叶建源在香港节目《星期六问责》指出,受争议的试题属于开放题,可用提供的资料反驳,若只根据资料作答该题目,得分不会高于一半。他又说,事实上,日本侵华不会利多于弊,所以不认为试题有问题,希望教育局要明白出题方式,如果考评局解释,相信可以释除公众疑虑。

出席同一节目的香港教联会会长黄均瑜认为,一般事件可以用开放式题目,但这条题目淡化了侵华事实,引起民族伤痛,放在日本的公开试场一定会引起外交问题。他承认,取消试题做法不理想,但两害取其轻,需要发出讯号,出试题要谨慎,否则后果大家承担。他又提到,今年因疫情亦取消了中英文口试。

有应届文凭试考生致电节目反驳黄均瑜,指取消口试是预先公布,考生可准备,但取消历史科题目是考了才公布,以她自己为例,花了较多时间答这条题目,而且答得几好,取消试题对她不利,亦令仍要应试的考生不安。

学者:文革2.0

香港教育专业人员协会(教协)强烈谴责当局做法,批评是对教育专业的再次严重践踏。《苹果日报》也引述教育界立法会议员叶建源形容,教育局打击考评局的专业性,以后学者或资深教师受邀出试题时却步。他又指,试题要求考生论证,除了提供的资料也要运用自身历史知识,学生可以回答“弊多于利”,但当局只将问题无限放大,政治意图凌驾了教育。

国际关系学者沈旭晖在社交媒体形容,文革2.0来到香港,由批判历史教育掀起序幕,鸦片战争丶中日历史关系忽然变成“敏感议题”,会因为伤害民族感情被上岗上线批斗,如同文革1.0姚文元批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掀起序幕。

引用3篇史料

香港中学文凭试相当于“高考”,除了中丶英丶数和通识4个科目,包括历史在内的其他科目都是选修科。负责出题的考评局是财政独立的法定机构,其中历史科的审题委员会包括大学教授和学科专家。

涉事考题为历史考卷常见的开放式题型,目的是考核学生选用及组织史料的能力。当中的参考资料包括1905年日本法政大学校长的一篇文章,1912年黄兴写给日本政客信函,以及1912年日本三井财阀借款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条款。亲北京阵营认为,当中2篇资料倾向日本立场。

中学教师:99%会答弊多于利

然而,今年参与改卷丶中学历史科教师Patrick Wong接受访问时表示,有关题型非常普遍,某某历史事件“利多于弊,你同意吗?”也是一贯问法,不理解为何会被大做文章。他指出,历史科训练学生分析史料的效用与限制(usefulness and limitations),“给数段片面的参考资料,就是为了给学生评论资料的用处和问题”。

他表示,题目涉及年份为1900至45年,当中1900至20年日本有很多经济投资在中国,中国人也学习了日本的宪制改革并出现留学潮,其后发生日本侵华丶抗日战争的伤痛,“的确正反两面都有,局长说只有弊丶没有利是公然无视史实,毫不专业”。

他续分析,虽然涉事题目提供了较正面的资料,但回答“利多于弊”其实相当困难,因为史料并不足够,“大家都知道抗日历史,相信99%学生也会答弊多于利”。他又强调,评分准则重视正反两面,“资料给你正面,你就要想想反面,所有考生都知道要答反面才会高分”。

官媒:引导学生做汉奸

这道行内人认为是平平无奇的题目,却引起亲北京阵营极大反应。周四(14日)中午考试结束后,中联办旗下官媒《大公报》及《文汇报》就引述立场亲建制的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教联会)副主席穆家骏指,题目带有极强倾向性,“若让学生作答同意观点,是引导学生做汉奸”。

教联会其后发表声明指,怀疑考评局评核发展部经理(历史科)杨颖宇的政治立场影响到试题的设置。《文汇报》报导指,曾有读者爆料称杨颖宇在Facebook个人帐户多次发表扭曲历史言论,指“没有日本侵华,哪有新中国?”,将“港独”分子黄台仰类比为孙中山。

中国官媒《环球时报》当晚亦以《香港今日“高考”题“引导学生做汉奸”?!》为题发文批评杨颖宇的个人言论“仇中”丶违背《基本法》,并斥有关试题“立场歪曲丶倾向性极强”。

外交部:教育不可成为“无掩鸡笼”

到了晚上,中国外交部驻香港公署更在Facebook专页发帖,引述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早前接受《大公报》专访时表示,教育不可以成为“无掩鸡笼”(广东话谚语,无掩鸡笼自出自入,意指没人管)。

香港考评局周五(15日)凌晨发声明回应事件,指十分重视外界意见,将严肃跟进处理,但强调历史科考试刚完成,仍未开始阅卷程序,目前不宜就试题作出评论,恐影响閲卷的公平公正,有损考生利益。

北京:香港教育要“去殖民化”

香港学生一直被指缺乏国家认同感,2012年时任特首梁振英曾力推“国民教育”,但民意强烈反弹,引发由黄之锋等中学生率领的“反国教运动”,有关课程最终搁置。

2014年占中后,建制阵营多次指社会动乱元凶是在中学取消中国历史作为必修科,以及加入旨在培养批判思维的通识教育,鼓动了学生参与公民抗命。中国官媒也多次指香港教育要“去殖民化”,曾多次传出中国历史科要大幅“加厚”中共史及49年后新中国发展历程,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为止,刚好避过触碰1989年6月事件的敏感话题。

2019年反送中运动中出现大量年轻面孔,香港独立的呼声也比以往高涨,整顿教育被指再次成为官方的议程。

摘编自其它媒体,不代表中华时报立场

香港中华时报成立于2009年,致力于为受众提供全面而独立的报道,并把真相告诉受众,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分析不代表中华时报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