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一路风情 国际 编辑精选

普京为「希特勒-斯大林条约」辩护 淡化前苏联在战争爆发中的责任

普京在纪念二战结束75周年的文章里为前苏联辩护,淡化了其在战争爆发中的责任。在历史学家和俄罗斯问题专家们看来,这并非新伎俩。

2020年5月9日,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5周年

在一篇长文中,俄罗斯总统普京表述了他眼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史。”战争不仅是由希特勒激发的,也是由西方列强的绥靖政策激发的,由包围苏联和背叛捷克斯洛伐克激发的”,”波兰-俄罗斯对话与理解国家中心”(CPRDiP)资深的负责人、波兰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德普斯基(Sławomir Dębski)这样概括总结了普京的版本。

里宾特洛甫(站在斯大林左侧)和莫洛托夫(前排)1939年在莫斯科签署了《德苏互不侵犯条约》

德普斯基注意到,普京对”希特勒-斯大林条约”(也称《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进行了轻描淡写处理。普遍来说可以确定的是,由德苏外长里宾特洛甫(Joachim von Ribbentrop)、莫洛托夫(Wjatscheslaw Molotow)1939年8月24日在莫斯科签署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为希特勒突袭波兰、二战爆发铺平了道路。而按照普京的解读方式,该条约与其他类似的条约–例如1934年波兰与德国签署的那些条约–相比,并没有什么更特别的意义。

然而,苏联方面以及如今俄罗斯方面喜欢闭口不谈的则是:”希特勒-斯大林条约”包含了一个秘密协议,其中确定了德苏之间的新边界以及对波兰和东欧的瓜分。

对于德普斯基而言,普京文章中没有包含任何”我们从前苏联上世纪40年代的政治宣传中没听过的东西”。他表示,文章旨在证明苏联当然是奉行了和平政策,没有袭击和侵占任何国家。

“自愿的”波罗的海国家

1997年起,拉兹维诺维兹(Wacław Radziwinowicz) 一直担任波兰日报《选举报》(Gazeta Wyborcza)的驻俄罗斯通讯员,直到他2015年被莫斯科驱逐出境。与波兰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德普斯基不同,拉兹维诺维兹从普京的文章中读出了新意。他表示,按照文章说法,”人们不应指责莫斯科通过《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吞并了波罗的海国家,是这些国家依据其’民选政府’的决定,’自愿’加入了苏联”,这位波兰记者、俄罗斯问题专家说,”普京之前还没有散布过这个谎言,这可能是他这次文章中唯一的新鲜内容”。

“一个来自立陶宛和俄罗斯的历史学家委员会在2000年代初期发布过有关(苏联)准备和吞并波罗的海国家的档案文件”,波恩大学历史学家玛克霍缇娜(Ekaterina Makhotkina)对德国之声说。”这些学者清楚揭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秘密协议是违法国际法的。在决定小国命运时,苏联和德国都打出武力牌,瓜分了外国领土。斯大林当时认为,可以借此让苏联更安全,虽然可以解释苏联当时为何对波兰做出此举,但绝对无法证明其是正当的。”

“这与现实有关”

5月9日是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5周年,普京的文章也是值此契机,而因为新冠疫情,相关庆祝活动被推迟到了6月24日。

然而普京为什么要撰写这篇文章呢?德国历史学家、《苏联世纪》(Das sowjetische Jahrhundert)一书的作者施勒格尔(Karl Schlögel)相信,这与历史无关,”这与现实有关。他(普京)将解读历史作为其当下的政治工具,是在试图将波兰、乌克兰以及波罗的海国家描述为反动的、民族主义的、在很大程度上是反犹主义的国家。这是在试图孤立这些国家”,施勒格尔对德国之声说。

在波兰,人们推测,这可能与波兰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美军驻扎在维斯瓦河畔有关。波兰总统杜达(Andrzej Duda)6月24日访美,在华盛顿与特朗普见面。在会面中,特朗普表示,从德国撤走的近万名美军中,会调往其他地点,而波兰就在考量中。

在资深记者拉兹维诺维兹看来,普京的文章则更像是针对欧洲议会2019年9月有关二战成因决议的一个回应。当时欧洲议会称,希特勒-斯大林条约是二战爆发的直接原因。让拉兹维诺维兹不安的则是普京文中关于核国家合作新形势的提议。”普京从历史中得出结论,现在应该是新的雅尔塔时代了,一个应该建立新的世界秩序的大国联盟。”

分类
一路风情 编辑精选

穿越历史的尘埃 重新遇见波兰

(来源:海外华媒头条综合 编辑:吴欣)历史上的波兰是一个饱经磨难的国家,曾多次被异族占领和统治,二战期间更是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如今穿过厚重的岁月,一个涅槃重生的波兰正在向世界绽放属于它的独特色彩。

华沙:一半历史一半现代的绿色之都

首都华沙在二战中曾遭到严重破坏,经过战后几十年的修复已经成为了一座美丽的城市。现在是波兰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华沙是世界上绿化最好的城市之一,全市共有绿地面积1.26万公顷,整个城市掩映在绿荫花海之中,因此又被称为“绿色之都”。

华沙一直保持着老城和新城的布局,各种历史纪念物、名胜古迹大都集中在老城区,新城区里则是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从空中俯瞰犹如一座城市的“两副面孔”。华沙老城的建筑虽然都是后期修复重建的,但这并不影响它的魅力。老城集市广场在18世纪前一直是城市的中心,如今广场周围都是餐馆、咖啡馆、礼品店等,夜幕降临广场上充斥着热闹欢快的烟火气息。

在维斯瓦河西岸有一尊人身鱼尾的青铜雕像,是华沙城的象征——华沙美人鱼。铜像高2.5米,于1938年建成,美人鱼雕像上寄托着波兰人民对自由、幸福的渴望,在法西斯强盗入侵期间,美人鱼雕像被妥善保管起来,直到二战胜利后才将她重新安放在河畔。

圣十字教堂建于1679年,在二战的战火中被毁,战后重建,这座矗立于华沙市中心的哥特式建筑见证了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如今教堂中还埋葬着波兰著名的音乐家肖邦的心脏,让这位“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能永远地为祖国祈祷。

克拉科夫:保存完好的中世纪古都

相较于华沙来说,克拉科夫则幸运得多,二战的战火并未波及到这座城市,城内大部分的古迹都得以幸存,完整的保存了中世纪的旧城风华。克拉科夫的中央广场是全欧洲最大的中世纪广场,历史可追溯至13世纪,广场四周被历史悠久的联排别墅、宫殿和教堂环绕。

广场上高耸的玛莉娅教堂是波兰最漂亮的哥特式古建筑之一,也是整个广场最显眼的存在。广场上还有供游客乘坐的马车,乘坐马车穿行在克拉科夫的中世纪风情中,有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

位于克拉科夫市郊区的维耶利奇卡盐矿自公元13世纪开始开采,现在仍在不断的挖掘中,是欧洲最古老且当前仍在开采的盐矿之一。维耶利奇卡盐矿有一个用岩盐雕刻出来的地下城,里面有着许多艺术品、祭坛和用盐雕刻的塑像,还包括一个小教堂。

距克拉科夫西南60公里的地方,就是二战中的“死亡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是一件特别沉重的事,入口处的奥斯维辛纪念馆和博物馆不仅记录着过去惨烈的历史,同时也在提醒着人们和平的可贵。

格但斯克:濒临波罗的海的绚丽之都

二战的第一声炮响就是落在了格但斯克,接下来纳粹就对波兰展开了大举进攻。同首都华沙一样,格但斯克也在纳粹的摧残下一度成了废墟,坚强又智慧的波兰人民重建了格但斯克,如今的格但斯克就像风雨过后出现的彩虹那样绚丽。

被波兰母亲河维斯瓦河所围绕的格但斯克老城,那些整齐划一、颜色缤纷的房子,美丽的立面造型,以及屋顶、窗棱等细节,乍看之下还以为到了荷兰的阿姆斯特丹。

十分幸运,能够穿越时光遇见一个崭新的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