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一路风情 兩岸 大陆 科技 编辑精选

神舟二十號乘組將開展3項生命科學實驗 渦蟲將上太空

中新社酒泉4月23日電 (記者 郭超凱)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行任務將以斑馬魚、渦蟲和鏈黴菌作為研究對象,開展3項生命科學實驗。其中,渦蟲空間再生實驗是中國國內首次開展。

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行任務新聞發佈會23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舉行,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林西強在會上介紹上述情況。他表示,失重性骨丟失/心肌重塑是制約人類開展深空探索的重要醫學問題,斑馬魚實驗將以神舟十八號任務中建立的斑馬魚-金魚藻二元生態系統為基礎,研究微重力對高等脊椎動物蛋白穩態的影響,明確蛋白穩態對失重造成的骨量下降和心血管功能紊亂的調控作用。

林西強介紹說,渦蟲具有強大的再生能力,渦蟲空間再生實驗是國內首次開展,本項目將從個體水平進一步認識再生基本機制,研究結果有助於解決人類空間損傷等健康問題。

鏈黴菌在土壤改良、植物促生抗逆、生態系統構建和維持中發揮重要作用。林西強透露,本次實驗研究具有重要應用價值的微生物活性物質和酶在空間環境下的表達規律,為利用空間環境資源開發微生物應用技術和產品奠定基礎。

據介紹,神舟二十號乘組在軌期間,除上述3項生物實驗之外,還將在空間生命科學、微重力物理科學、空間新技術等領域,持續開展59項空間科學實驗與技術試驗,有望在血管化腦類器官芯片培養、軟物質非平衡動力學、高溫超導材料空間製備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我們正在按計劃有序開展空間科學實驗,各項工作進展順利。”林西強透露,截至目前,已在軌實施了200余項科學與應用項目,獲取的科學成果後續將會定期進行發佈。

林西強還在會上介紹了航天員出艙情況。他說,截至目前,中國已順利實施了20次航天員出艙活動,任務大致可以分成驗證相關技術、開展艙外組裝、實施艙外維修和進行主動防護4類。

“總的看,我國航天員出艙活動已經實現了由技術驗證、簡單操作向複雜作業任務的跨越,將會在空間站的長期運行中發揮更加重要作用。”他說。(完)

來源中新社

分类
一路风情 兩岸 大陆 科技 编辑精选

中國神舟二十、二十一號航天員乘組已選定 正在開展相關訓練

中新社北京3月3日電 (記者 馬帥莎)記者3日從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獲悉,2025年,中國將發射神舟二十號、神舟二十一號載人飛船,目前航天員乘組已經選定,正在開展相關訓練。

據悉,2025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將扎實推進空間站應用與發展和載人月球探測兩大任務。目前,中國空間站在軌運行穩定、效益發揮良好,載人月球探測工程登月階段任務各項研製建設工作按計劃穩步推進。

空間站建成以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先後組織完成4次載人飛行、3次貨運補給、4次飛船返回任務,5個航天員乘組、15人次在軌長期駐留,累計進行了11次航天員出艙和多次應用載荷出艙,開展多次艙外維修任務,刷新航天員單次出艙活動時長的世界紀錄,完成包括2名港澳載荷專家的第四批預備航天員選拔、低成本貨物運輸系統擇優並啟動研製、《中國空間站科學研究與應用進展報告》(2024年)發佈等工作。

2025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規劃了2次載人飛行任務和1次貨運飛船補給任務,執行2次載人飛行任務的航天員乘組已經選定,正在開展相關訓練。目前,中國空間站已在軌實施180餘項空間科學研究與應用項目,涉及空間生命科學與人體研究、微重力物理和空間新技術等領域,取得了多項開創性成果。

與此同時,瞄準2030年前實現中國人首次登陸月球的目標,載人月球探測工程登月階段任務各項研製建設工作按計劃穩步推進。目前,長征十號運載火箭、夢舟載人飛船、攬月月面著陸器、望宇登月服、探索載人月球車等主要飛行產品處於初樣研製階段,取得了階段性進展,文昌發射場登月任務相關測試發射設施設備正在有序開展研製建設,測控通信、著陸場等地面系統已完成總體方案,將陸續開展各項目建設。後續,船、器、箭、服等主要飛行產品將重點開展初樣各項大型試驗。為有效提高研製工作質量與效益,登月任務將持續推動工程數字化研製轉型。(完)

來源中新社

分类
一路风情 兩岸 大陆 科技 编辑精选

神舟一號飛船發射成功25周年 神十九航天員太空送祝福

中新社北京11月20日電 (記者 馬帥莎)11月20日是神舟一號飛船發射成功25周年紀念日。正在中國空間站“出差”的神舟十九號航天員專門錄製祝福視頻。

1999年11月20日,中國第一艘無人飛船神舟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經過21個小時太空飛行,飛船返回艙於次日淩晨順利著陸。

“神箭首秀震撼寰宇,神舟首飛光耀神州。”視頻中,二次飛天的神舟十九號乘組指令長蔡旭哲說,中國載人航天邁出了從藍圖繪夢到奮鬥圓夢的第一步,為實現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想奠定了堅實基礎。

中國首個“90後”男航天員宋令東表示,25年來,一代代航天人自信自強、艱苦奮鬥,一次次刷新中國人探索太空的新高度,在浩瀚宇宙書寫了用航天夢托舉中國夢的壯麗篇章。

中國首位女航天飛行工程師王浩澤說,太空探索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壯舉,是一場沒有終點、永遠在路上的遠征。作為新時代的航天人,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接續攀登,跑好這代人的歷史接力棒。

神舟一號成功發射,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首次飛行,也是中國航天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在這樣一個值得銘記的日子裡,神舟十九號乘組在視頻中向老一輩航天人致敬。

2024年10月30日,搭載著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點火發射,將蔡旭哲、宋令東、王浩澤3名航天員送入太空。這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立項實施以來的第33次發射任務。

從無人飛行到載人飛行,從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從艙內實驗到太空行走……如今,中國已發射19艘神舟飛船,將24名航天員38人次送入太空。(完)

來源中新社

分类
一路风情 兩岸 大陆 科技 编辑精选

神舟十六號任務圓滿成功 3名航天員順利出艙身體健康狀況良好

中華新聞通訊社/中華時報10月31日訊)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返回艙今早8時11分在東風著陸場成功著陸,3名航天員順利出艙。現場醫監醫保人員確認航天員景海鵬、朱楊柱、桂海潮身體健康狀況良好,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指令長景海鵬首先出艙。他說,終於回家心情激動,讚揚兩位拍擋在太空的表現,形容在太空開心生活,高效工作。他又說,在太空上的操作做到零差錯、零失誤。


第二位出艙的是朱楊柱。他說能夠作為航天飛行工程師執行這次任務很幸運,圓滿完成各項任務。他又說,要感謝這個偉大新時代,新時代為夢想成真提供平台和機遇,他必定堅守初心,再接再厲,爭取早日重返太空,中國太空站永遠值得期待。

另一位航天員桂海潮最後出艙。他說,在中國太空站過得充實美妙,無論在太空或地面,都心懷宇宙,知行合一,以實際行動踐行作為航天員及教師的初心和使命,期待再到中國太空站,探索更多科學奧秘。


這次任務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進入太空站應用與發展階段的首次載人飛行任務,3名航天員在軌駐留154天,進行了1次出艙活動和中國太空站第4次太空授課活動,配合完成太空站多次貨物出艙任務,為太空站任務常態化實施奠定了基礎。

分类
一路风情 兩岸 大陆 科技 编辑精选

神舟十七號3名太空人順利進駐太空站

神舟十七號3名太空人順利進駐太空站。(新華社)

中華新聞通訊社/中華時報10月26日訊)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上午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飛船入軌後,在傍晚5時46分,成功對接中國太空站天和核心艙前向端口,整個對接過程歷時約6.5小時。3名太空人順利進駐太空站。

搭載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七運載火箭,在預定時間上午11時14分,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飛船其後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航天員乘組狀態良好,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今次任務由湯洪波出任指令長,他在兩年前曾執行神十二升空任務,唐勝杰和江新林就是首次飛行,是太空站建造任務啟動以來,平均年齡最小的航天員乘組。

飛船入軌後,將按照預定程序與太空站組合體進行自主快速交會對接,與神舟十六號乘組進行在軌輪換。在太空站工作生活期間,神舟十七號航天員乘組將進行多次出艙活動,開展實驗。
依照任務規劃,三名航天員湯洪波、唐勝杰和江新林,將從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進入太空站天和核心艙,與神舟十六號乘組在軌輪換,駐留大約6個月,開展實驗。

分类
一路风情 兩岸 国际 大陆 科技 编辑精选

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與長征火箭發射取得圖滿成功

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與長征火箭發射取得圖滿成功。(新華社)
分类
一路风情 兩岸 大陆 科技 编辑精选

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行任務航天員乘組舉行出征儀式

分类
一路风情 兩岸 国际 大陆 科技 编辑精选

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進入預定軌道 發射任務圓滿成功

中國載人飛船神舟十四號早上10時44分由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升空,發射任務圓滿成功。

「 三、二、一,點火。」

搭載神舟十四號的長征二號F遙十四火箭在起飛12秒後,不再垂直向上飛行,而是轉彎沿地球傾斜度飛行,主要是為了節省火箭燃料。

整過升空過程歷時585秒,期間,火箭部件先後分離;升空第120秒,先拋棄逃逸塔;第152秒,拋棄四個助推器;第156秒,第一二級火箭分離;第210秒,拋棄整流罩;到第585秒,神舟十四號跟火箭完全分離。

太陽能帆板隨後打開,按計劃飛船進入預定軌道後,將採用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模式,與天和核心艙對接。

神舟十四號即將升空 三名太空人出席出征儀式

飛行乘組由3航天員陳冬、劉洋和蔡旭哲組成,陳冬擔任指令長,航天員不時向地面指揮中心匯報飛行數據正常。大約10分鐘後,飛船成功進入太空,與火箭分離,在無重狀態下,航天員的飛行手冊及筆都飄浮在空中。

神舟十四號乘組進艙首先進艙的首次執行載人飛行任務的蔡旭哲,之後是女太空人劉洋,這次她是繼十年前執行神舟九號任務後,再次上太空。最後進艙的是是今次任務指令長陳冬。

3人將在太空開啟為期6個月的飛行任務,其中一項任務,將全面完成以天和核心艙、問天和夢天實驗艙為基本構型的天宮太空站建造,建成國家太空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