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一路风情 兩岸 国际 大陆 编辑精选

拜登認同布林肯訪華已取得進展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結束一連兩天對中國的訪問行程,並前往倫敦,準備出席有關烏克蘭重建的會議。

中華新聞通訊社/中華時報6月20日訊)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結束一連兩天對中國的訪問行程,並前往倫敦,準備出席有關烏克蘭重建的會議。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表示,他要求中國政府警惕私人企業可能提供技術給俄羅斯用於烏克蘭戰爭,但他說未看到中方提供俄羅斯致命武器的證據。

布林肯指出,美國一直擔心中國企業可能向俄羅斯提供能用來侵略烏克蘭的技術,已要求中國政府對此保持高度警覺。布林肯昨日結束訪問北京,並獲國家主席習近平接見。

中國駐美大使館回覆路透社時表示,中國致力於勸和促談,沒有向俄烏衝突任何一方提供武器。發言人劉鵬宇說,中方反對不公平地禁止或限制中外企業之間的正常經貿活動,敦促美方在處理烏克蘭問題和對俄關係時,不要以任何形式損害中國的合法權益。

美國總統拜登在回應布林肯的訪華行程時,認為美中關係正走上正確的道路上,並認同布林肯此行已取得進展,他讚揚布林肯做了一項了不起的工作。

中美雙方之前都分別形容,布林肯此行是兩國關係新開始和向前邁進的良好一步。

不過,布林肯坦言,此行未能在恢復雙邊軍事溝通的問題上取得突破。中國外交部就指,美方清楚中美軍事交流出現困難的原因。

分类
一路风情 兩岸 国际 大陆 编辑精选

rfi:如何看布林肯北京行

作者:安德烈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北京之行結束,在美中冷戰氣氛背景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不會與布林肯會面一度也頗受關注,雙方會面最後一刻落實,說到底也不過沿襲了美國國務卿訪中慣例,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該談的之前已都談了。不過,假若習近平打破慣例不與布林肯會面,輿論會不會認為布林肯的訪問失敗了?習近平已擺出了與美國決裂的架勢?好在這一切並未發生。習近平似乎放軟了身段?習近平還沒有強大到那種地步?

2023年6月19日星期一,在中國北京的人民大會堂,美國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中左)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中)和中共外交政策負責人王毅(中右)、國務委員、外長秦剛等會面。

布林肯訪問北京之前,美方以及西方輿論對其在重大問題上取得突破都不抱太大希望,包括台海問題、中國人權問題,南中國海問題,牽涉到高技術出口的貿易戰問題等等,因此,美國的底線很現實,就是通過此行進行溝通,避免誤判風險,穩定雙邊關係,恢復高層接觸,從這個意義上,布林肯似乎實現了目的,從美方發言人的表述可窺一斑。

在中國一方,秦剛及王毅與布林肯先後會談時表現得都“很強勢”,秦剛指台海問題是中國核心利益中的核心,並以台海是美中關係“最大的風險”來威脅;到了王毅與布林肯會談時,中方的口氣似乎更強硬,如果中國官媒的報道真實的話,王毅的口氣簡直是命令式的,而且也帶有很大的想象性質,比如他要求美方應放棄對中國科技發展打壓,不得“肆意干涉中國的內政”,“肆意”一次帶有很大的想象性質,無法確定程度。王毅還向布林肯攤牌,要美國在“對話還是對抗、合作還是衝突”作出選擇。王毅的表述在很大程度上帶有戰狼性質,威逼、恫嚇,渲染。中美關係發展到這種地步,王毅稱,根源在於“美方抱持錯誤的對華認知”,王毅還敦促美方“不要拿國強必霸的模板來鏡像中國,不要用西方傳統大國走過的軌跡來誤判中國。”

有分析指出,王毅語氣咄咄逼人,用教訓的口吻跟美國國務卿說話,但是,有理不在聲音大,王毅指責美方的話語其實正好用來反觀習近平執掌中國十年來的擴張形象,所謂“國強必霸”,不正是中國給外部世界留下的印象。在習近平之前,中共各位領袖還在避免外界有這一印象,力行鄧小平的“韜光養晦”,避免“槍打出頭鳥”,現在把事情搞砸了,讓西方看清了中共政權的本質,西方也越來越不妥協了,制定包括高技術限制出口等政策,預防北京有一天尖端技術齊備,掉轉槍口掃射到自己頭上;其次西方所做的無非就是對北京擴張和違反本國人民人權的政策和行為的批評,北京均倒打一耙,以“肆意干涉中國的內政”來為自己開脫。

雙方會談,布林肯從開頭到結束一直比較低調,守着一條相當現實的底線,希望與中方“加強溝通,負責任管控分歧”,在雙方“有共同利益的領域”開展合作。在台灣問題上,布林肯重申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沒有變,不支持台灣獨立,但最重要的一句是反對單一改變台海現狀。秦剛和王毅都把台灣問題作為重中之重,“沒有任何妥協退讓的餘地”,布林肯雖然在重申美國一貫的對台政策,但也明顯帶有把該說的話說到了的意圖。其實,無論拜登還是其他美國高官,都一再申明在台海問題上“不能改變現狀”的立場,中方應對此心知肚明,假若很不幸一旦爆發台海衝突,即意味着改變了現狀,美方已經有言在先了,不要怪其會有何種行動。

布林肯還特彆強調,“美國將始終捍衛美國人民的利益和價值觀,並與其盟友和夥伴合作,推進我們對一個自由、開放和維護基於國際規則的秩序的世界的願景。”這一點中方也沒有任何回駁,算是“無視”,但對美國來說,重申這一點很重要,這正是美中最根本分歧的本質所在,也就是拜登所說的民主與專制對抗的觀念依據。

中國領導人大概對會談時秦剛和王毅表現出的進攻姿態比較滿意,習近平與布林肯會面時口氣變得相對緩和,強調中國尊重美國的利益,不會去挑戰和取代美國,美國也要尊重中國,不要損壞中國的正當權益。習近平還說,美方應與中方相向而行,讓中美關係“穩下來、好起來”。

對習近平的話,布林肯則回之以美國無意與中國發生衝突,無意與中國脫鉤,再次表示期待與中方保持暢通溝通,負責任地管控分歧。

不過,布林肯隨後在北京舉行的記者會上明確表示,美國對管理美中關係的挑戰“不抱任何幻想。”

星期一,當記者問及拜登是否認為布林肯國務卿訪問中國是否取得一些進展,拜登回答說,“我不認為”,但他同時表示:“我們走在正確的軌道上”。

該做何解?各位可以想象。

分类
一路风情 兩岸 国际 大陆 编辑精选

習近平會布林肯 習近平稱世界需要總體穩定中美關係.事關人類前途命運

中華新聞通訊社/中華時報6月19日訊)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訪華的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他表示,希望布林肯這次訪華能夠為穩定中美關係多發揮積極作用。

習近平提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辦主任王毅和國務委員兼外長秦剛與布林肯,進行了長時間會談,總體上雙方會談坦誠深入,中方表明了立場。

習近平又說,雙方同意共同落實好他和美國總統拜登在峇厘島會晤時候達成的共識,雙方在一些具體問題上也取得進展,達成了共識。

習近平強調,國與國交往總要相互尊重、以誠相待。

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見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時強調,世界需要總體穩定的中美關係,中美兩國能否正確相處,事關人類前途命運。

習近平指國際社會普遍對中美關係現狀,感到擔憂,不希望看到兩國衝突對抗,不願在中美之間選邊站隊,期盼中美和平共處、友好合作;兩國應該本著對世界負責的態度,處理好中美關係,為全球和平與發展作出貢獻,為變亂交織的世界注入穩定性、確定性、建設性。

習近平又說,中國尊重美國的利益,不會去挑戰和取代美國,同樣美國亦要尊重中國,不要損害中國的正當權益;中方始終希望中美關係能夠健康穩定,相信兩個大國能夠排除萬難,找到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的正確相處之道,希望美方採取理性務實態度,與中方相向而行,共同努力,讓中美關係穩下來、好起來。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周一上午與王毅會晤,王毅要求美方停止炒作「中國威脅論」,取消對華非法單邊制裁。

此前與他中國外交部長秦剛舉行“坦誠,實質性和建設性”會談,旨在緩解大國之間緊張關係。

分类
一路风情 兩岸 国际 大陆 编辑精选

王毅會布林肯 布林肯強調美中透過溝通渠道負責任管控競爭的重要性

在台灣問題,王毅強調維護國家統一永遠是中國核心利益中的核心,中國在這個問題上沒有任何妥協退讓的餘地。(法新社)

中華新聞通訊社/中華時報6月19日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辦主任王毅在北京會見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新華社以英文快訊報道,國家主席習近平將於下午在北京會見訪華的美國國務卿布林肯。

王毅說,布林肯北京之行正值中美關係處在一個關鍵節點,需要就對話還是對抗、合作還是衝突作出選擇。他指,歷史總要向前發展,中美關係終究也要向前發展。開歷史倒車沒有出路,推倒重來更不可取。中美要以對人民、對歷史、對世界負責的態度,扭轉中美關係螺旋式下滑,推動重回健康穩定軌道,共同找到中美在新時期的正確相處之道。

王毅強調,中美關係陷入低谷,根源在於美方抱持錯誤的對華認知,導致錯誤的對華政策。中美關係歷經波折,美方有必要深刻反思,同中方一道,共同管控分歧、避免戰略意外。中美關係要止跌企穩,當務之急是把兩國元首共識真正落到實處。

他說,中美關係要行穩致遠,最重要的是把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原則作為根本遵循。

王毅敦促美方不要拿國強必霸的範本來鏡像中國,不要用西方傳統大國走過的軌跡來誤判中國。這是美國對華政策能否真正回歸客觀理性的關鍵所在。

王毅要求美方停止炒作「中國威脅論」,取消對華非法單邊制裁,放棄對中國科技發展打壓,不得肆意干涉中國的內政。

王毅又剖析台灣問題的實質,強調維護國家統一永遠是中國核心利益中的核心。中國在這個問題上沒有任何妥協退讓的餘地。美方必須真正堅持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確定的一個中國原則,尊重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明確反對“台獨”。

內地傳媒報道,布林肯介紹了美方看法,表示美方致力於重回兩國元首峇里島會晤確定的議程,期待同中方加強溝通,負責任管控分歧,在雙方有共同利益的領域開展合作。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發表聲明,指布林肯向王毅強調,兩國透過開放的溝通渠道,負責任地管控競爭的重要性,以確保競爭不會演變成衝突。聲明又說,布林肯重申美國將繼續透過外交手段,提出美方關注的領域,捍衛美國人的利益與價值觀。

發言人形容今次會談是坦誠並富有成果,彼此提到一系列雙邊及全球議題,並討論了在共同關注的議題上探索合作機會。

分类
一路风情 兩岸 国际 大陆 编辑精选

布林肯抵達北京開始與秦剛舉行會談

中華新聞通訊社/中華時報6月17日訊)在北京,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秦剛與到訪的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會面。兩人見面時首先握手,雙方代表團其後進入會場,進行會談。

根據美方早前公布,布林肯除了下午與秦剛會面,兩人亦會參與工作晚宴。外電較早時引述美方官員報道,除了秦剛,布林肯今日亦會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兼中央外事辦主任王毅會面,明日可能獲國家主席習近平接見。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日前表示,布林肯訪華期間,雙方將就中美關係及共同關心的重要國際與地區問題,交換意見,中方將闡明對中美關係的立場和關切,堅決維護自身利益。

分类
一路风情 兩岸 国际 大陆 编辑精选

布林肯啟程前往中國訪問 美國為何又期待不高?

布林肯當地星期五晚乘坐飛機前往中國訪問。(法新社)

中華新聞通訊社/中華時報6月17日訊)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當地星期五晚從馬里蘭州空軍基機登上飛機,啟程前往中國訪問。布林肯將於星期日起訪華兩日,引述消息報道,布林肯可能與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

布林肯在出發前表示,美方會在一系列問題上,與中方坦誠談論真實的關切,目的是建立開放的溝通渠道,亦會尋找與中方合作的領域。

布林肯(右)與維文共同會見記者。(美聯社)

布林肯當地周五在華盛頓與到訪的新加坡外長維文會面。布林肯會後表示,美方會在一系列問題上,與中方坦誠談論真實的關切,目的是建立開放的溝通渠道。

布林肯說,激烈競爭需要持續外交,確保競爭不會演變為對抗或衝突,他亦會尋找與中方合作的領域。布林肯又提到,他會向北京提出美國人在中國被扣留的問題。

布林肯說,這次訪華是重要但某種意義上是不足夠的一步,因為仍有很多工作要做。

維文說,布林肯的中國之行正值「一個非常重要和關鍵時刻」,世界其他國家都會關注,希望能够處理好分歧,但更重要的是,建立開放的溝通渠道,建立互相信任和理解。

美方官員日前已表示,不預期布林肯此行能夠為美中關係帶來突破。不過,分析認為,透過布林肯此行,美中雙方至少可以實現一件事,就是表明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不致脫軌。

在北京,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周五強調,中美不能搞你輸我贏的惡性競爭,更不能打著競爭的幌子行遏制打壓之實;又說,美方不要幻想「從實力地位出發」和中國打交道。中美兩國必須在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基礎上發展彼此關係,照顧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

中方昨日重申,溝通要有實際效果、解決問題,不能一邊溝通、一邊損害對方利益,不能說一套、做一套。

美國為何又期待不高?

美國高級官員星期三(6月14日)強調說,布林肯此次訪華的主要目標是與中國建立危機溝通機制,降低風險,但他們同時表示,並不期待此次訪問會有大的突破。

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表示,他預料國務卿布林肯稍後的訪華行程,不會為美中關係帶來突破,強調美國正尋求以積極外交方式,處理世界兩大經濟體之間的緊張,布林肯在華期間將向中方解釋美國的政策。

分析人士認為,布林肯此行應該試圖為兩國領導人今年11月在亞太經合組織(APEC)峰會期間會晤鋪平道路,而且只有兩國領導人實現會晤,美中關係才會真正有重啟的機會。

美國國務院亞太事務助理國務卿康達說:“我預計這次訪問不會產生一長串可交付成果。我們現在是關鍵時刻進行一系列的關鍵接觸。我再強調一遍,我們希望這至少會減少誤判的風險,不會轉向潛在的衝突。”

美國耶魯大學法學院研究員魯道夫認為,美中關係不能取得突破的最大問題是雙方都在指責對方為惡化的關係負責。

“如果一方的主要關注是另一方導致了關係惡化,這真的很難向實質邁進。這就像結構性障礙一樣,阻礙進行具有建設性和意義的對話。”

最近幾個月以來,在全球角色、外交政策、經濟貿易、台灣以及各自的政治體制等一系列問題上,美中都在相互指責。

比如在全球秩序方面,美國指責中國挑戰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讓世界遠離普世價值、破壞促使世界成功的法律、協議、原則和製度,而中國則指責美國有“冷戰思維”和“霸權邏輯”, 不允許其他模式存在,是世界秩序和全球貿易體系的最大破壞者,違反了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原則和規範;濫用金融霸權和技術影響力;以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為名而實施權力政治等。

美國印太司令部公佈的視頻截圖顯示一架中國殲-16戰鬥機2023年5月26日以“不專業”方式在南中國海上空攔截一架美國空軍的RC-135偵察機。
美國印太司令部公佈的視頻截圖顯示一架中國殲-16戰鬥機2023年5月26日以“不專業”方式在南中國海上空攔截一架美國空軍的RC-135偵察機。

在台灣問題上,美國指責中國不再接受台灣的現狀,想加快回歸進程。而中國指責美國從自身承諾、雙方共識和原有立場上不斷倒退,目的是開歷史“倒車”,利用台灣問題阻撓中國和平統一。

對布林肯與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秦剛6月13日晚間的通話,美中的聲明也大相徑庭。美國國務院在布林肯與秦剛通話公告中表示,布林肯強調溝通的必要性“以避免誤判和衝突”,並表示美國將繼續提出關切的領域以及與中國的潛在合作。而在中國外交部的聲明中,秦剛將中美關係遭遇的困難和挑戰,一概歸咎於美方。

昆西研究所東亞研究計劃主任史文認為,美中目前進行危機溝通的一個重大問題就在於對彼此的形像以及自身的形像有不同的認識。

他舉例說,中國精英階層乃至公眾將中國形象定位為雄心勃勃、但不具侵略性,對外越來自信,但由於認定中國在歷史上是西方國家的受害者,受西方列強的操控,對國內外挑戰中國地位和穩定的行為非常敏感,也因此會認為華盛頓的任何行動都是惡意的。

他說:“這些觀點使北京對華盛頓對中國的行為非常敏感,通常會將其視為欺凌,或者用中國人的話,霸權,有時可以用來恐嚇、羞辱或考驗中國領導層。換句話說,這些形象和其他的一些可能誇大了看待中國危機的傾向,認為華盛頓的(管控)危機的行為是惡意的。”

他說,在對美中關係至關重要的台灣問題上,美中都有陷入“承諾陷阱”的傾向,使得彼此很難退讓。他說,中國有一種道義感,認為台灣是中國的主權領土,是中國的一部分,從中國奪走台灣是一種不公正行為;中國需要通過堅定不移的努力來糾正這種行為,以實現台灣與大陸的統一。而美國也有道義感,或者說意識形態領域的理由要捍衛台灣。

“在台灣危機上,美國也表達了強烈的願望或強烈的決心,因為它試圖捍衛其在台灣問題上的立場的可信度,它希望和平解決這個問題。它願意以一種果斷的方式試圖阻止中國人,並捍衛和平解決方案。所以,決心的表達也是很重要的事情。”

耶魯大學的魯道夫認為, 雙方的指責反應了美中之間存在巨大的“信任赤字”。這些不信任源自不同的政治體系、不同的價值觀以及國內的政治力量,很難克服。

中國領導人習近平三月說,“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我實施了全方位的遏制、圍堵、打壓,給我國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在布林肯訪華之際,習近平正加急採取行動,為潛在的衝突進行準備。上月底以來,習近平兩次強調要為應對“極端”情況做好準備。

分类
一路风情 兩岸 国际 大陆 编辑精选

布林肯去北京到底要談什麼?美國為何又期待不高?

秦剛與布林肯通電話時,敦促美方停止干涉中國內政。(法新社資料圖片)

美國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Antony Blinken)定於18日到19日前往北京訪問。美國高級官員星期三(6月14日)強調說,布林肯此次訪華的主要目標是與中國建立危機溝通機制,降低風險,但他們同時表示,並不期待此次訪問會有大的突破。

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表示,他預料國務卿布林肯稍後的訪華行程,不會為美中關係帶來突破,強調美國正尋求以積極外交方式,處理世界兩大經濟體之間的緊張,布林肯在華期間將向中方解釋美國的政策。

分析人士認為,布林肯此行應該試圖為兩國領導人今年11月在亞太經合組織(APEC)峰會期間會晤鋪平道路,而且只有兩國領導人實現會晤,美中關係才會真正有重啟的機會。

布林克到底為何訪華?為建立危機溝通,更為拜習會鋪路

這將是布林肯首次以美國國務卿的身份訪華,也是美國國務卿2018年以來的首次訪華。根據美國國務院,布林肯此行有三大目標,即討論保持開放的溝通渠道以負責任地管理美中關係的重要性;提出令人關切的雙邊問題和全球、地區事務,以及就共同的跨國挑戰開展潛在合作。

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印太政策協調員柯特·坎貝爾(Kurt Campbell)在星期三在為布林肯訪華舉行的電話會上強調,建立溝通渠道非常重要。

他說:“激烈的競爭需要激烈的外交,如果我們要管理緊張局勢的話。這是消除誤解、發出信號、進行溝通以及在利益一致時一起合作的唯一方法。”

坎貝爾此前也表示過,美國希望與中國建立一個類似冷戰時期的危機管控機制。他說:“在冷戰期間,我們設法有效地創建了一個機制,允許在意外衝突或緊張時刻進行危機溝通。我可以公平地說,我們還不能與中國做到這一點。中國一直不願接受和參與建立這樣的機制。”

美國國務院亞太事務助理國務卿康達(Daniel Kritenbrink)在同一個電話會上說,與美中官員以前的多次會談一樣,台灣和烏克蘭問題將是布林肯議程上的重要議題。另外,他說,如何加強美中兩國人民之間的交流也會是布林肯訪華的目的之一。

康達和坎貝爾還說,他們希望這次會晤能夠促成更多美國高級官員在今年夏天對中國進行一系列訪問。美國財政部長珍妮特·耶倫(Janet L. Yellen)、 商務部長吉娜·雷蒙多(Gina Raimondo),以及氣候問題特使約翰·克里(John Kerry)都表現出訪問中國的興趣。

不過,分析人士認為,布林肯的訪問應該是為拜登和習近平11月在美國舊金山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國家領導人峰會期間會晤鋪平道路

布魯金斯學會外交政策項目資深研究員、奧巴馬政府國家安全委員會中國事務主任何瑞恩(Ryan Hass)6月14日在推特上寫道:“拜登政府在布林肯訪問問題上放低期待是明智的。我預期不會有任何突破、大的可交付的成果或是戲劇性的姿態。這不是這次訪問的目的”。

他認為,為拜登習近平會晤做準備才是布林肯訪華的真正目的。他繼續寫道:“我認為訪問是拜登總統和習主席秋季會晤的一系列交流的開場白。這將是一個探索期,雙方將試圖確定是否有改變關係軌蹟的共同意圖。”他的推文說。

美國耶魯大學法學院蔡中曾中國中心法學研究員莫里茲·魯道夫(Moritz Rudolf)認為,拜登和習近平能否再次會晤對兩國關係至關重要,因為那美中關係重啟的真正起點。

他說:“鑑於中國體制,向前推進的最佳方式就是為拜登和習的會晤鋪平道路,因為如果他們想在某些地方合作,最好現在高層達成,然後,中國的體系才能貫徹下去,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具體的機制才能真正起作用。我認為只有拜登和習近平會晤了才會起作用。因為那才是真正的起點。”

中國要“晾一晾”美國?中國也有意願阻止美中關係下滑

在中國媒體上,布林肯訪華是美國“求中國”的結果,中國本來已經放棄了與美國的外交。中國“有必要暫時晾一晾美國人”。但美國助理國務卿康達強調,布林肯訪華是雙方共同促成的。

“在為林肯國務卿的訪問做準備的過程中,我們與許多中國同行進行了多次實質性、富有成效和坦誠的交流。在這些討論過程中,雙方都表示有興趣確保我們保持溝通渠道開放,盡一切可能減少誤判的風險。用中國同行的話說,就是阻止兩國關係螺旋式下降。”

印太政策協調員坎貝爾說,中國應該意識到與華盛頓的交流依然是重要的。

他說:“可能有經濟方面的考慮,也可能是他們也看到了相關事故和疏忽帶來的風險。也可能是他們看到了我們與盟友和合作夥伴的有效接觸,不想被進一步孤立,或者可能對我們採取的技術上的措施感到擔憂,也可能是多種原因的組合。一個簡單的事實是,我們相信雙方都有興趣保持持續、明確和開放的溝通渠道,我們正努力做到這一點。”

華盛頓智庫昆西研究所(Quincy Institute)東亞研究計劃主任史文(Michael D. Swaine)在華盛頓智庫美國和平研究所(United States Institute of Peace)近日舉辦的有關美中風險管理機制的研討會上說,中國學者在非官方的“二軌”外交中告訴他,中國也意識到美中必須要管控危機,保持對話。

“至少在互動中,與我們互動的人,其中許多人可以接觸到中國政府的高層,他們認識到必須管控危機。在危機管理時你應該做什麼,不做什麼……美國和中國之間需要進行更多的對話,就紅線達成共識。找出可能出現的誤解,在什麼地方,你需要真正克制自己,而不僅僅是管控對方。”

拜登政府對華政策會改變嗎?不會

拜登政府最近尋求與中國溝通的努力被一些人認為預示著拜登政府的對華政策可能出現了“鬆動”,特別是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傑克·沙利文(Jake Sullivan)也在沿用歐洲的說法,不尋求與中國“脫鉤”(de-coupling),而是“去風險”(de-risking)之後。

美國印太協調員坎貝爾強調說,與中國對話並不代表拜登政府的對華政策出現了改變。“這不是戰略轉變,也不是美國治國方略出現了新事物”。

事實上,他在講話中說,美國在加強國內投資並加強與盟友的關係後,現在“展開激烈外交的時候”。投資國內、協同與盟友的關係,再與中國競爭是2022年5月開始以來一直的對華策略。

隨著美中競爭的繼續,中國將會在“從台灣海峽到古巴”的問題上採取挑釁行動,而美國也將予以反擊。

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美國官員10日稱,中國在古巴進行的對美監聽活動早在拜登政府上台前就已經存在,並且2019年時還對情報收集設施進行了升級。美國國務卿布林肯6月12日指出,拜登政府採取的外交措施延緩了中國在全球投射軍力的企圖。坎貝爾也重複了這一點。

坎貝爾說,“我們將繼續在國際法允許的範圍內捍衛飛行、航行和行動自由。我們將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繼續在經濟、技術、安全和其他領域採取更多措施,以推進我們的利益和價值觀。我們不會從我們的利益和價值觀或確保持久的競爭優勢方面而後退一步。”

6月12日,拜登政府將43個實體列入出口管制名單,原因是這些實體參與培訓中國軍事飛行員和從事其他威脅美國國家安全的活動。在此之前,拜登政府6月9日宣布將中國激光打印機製造商納思达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八家下屬分公司列入出口控制名單,制裁這家中國公司的理由是該公司涉嫌參與了中國新疆發生的侵犯人權的行為。

美國期待不高問題在哪裡?美中互相指責

在被問到對布林肯的此次訪問有何期待時,坎貝爾說,“我們必須現實一點,我們去北京並不是為了在我們相處的方式上取得某種突破或轉變。”

美國國務院亞太事務助理國務卿康達說:“我預計這次訪問不會產生一長串可交付成果。我們現在是關鍵時刻進行一系列的關鍵接觸。我再強調一遍,我們希望這至少會減少誤判的風險,不會轉向潛在的衝突。”

美國耶魯大學法學院研究員魯道夫認為,美中關係不能取得突破的最大問題是雙方都在指責對方為惡化的關係負責。

“如果一方的主要關注是另一方導致了關係惡化,這真的很難向實質邁進。這就像結構性障礙一樣,阻礙進行具有建設性和意義的對話。”

最近幾個月以來,在全球角色、外交政策、經濟貿易、台灣以及各自的政治體制等一系列問題上,美中都在相互指責。

比如在全球秩序方面,美國指責中國挑戰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讓世界遠離普世價值、破壞促使世界成功的法律、協議、原則和製度,而中國則指責美國有“冷戰思維”和“霸權邏輯”, 不允許其他模式存在,是世界秩序和全球貿易體系的最大破壞者,違反了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原則和規範;濫用金融霸權和技術影響力;以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為名而實施權力政治等。

美國印太司令部公佈的視頻截圖顯示一架中國殲-16戰鬥機2023年5月26日以“不專業”方式在南中國海上空攔截一架美國空軍的RC-135偵察機。
美國印太司令部公佈的視頻截圖顯示一架中國殲-16戰鬥機2023年5月26日以“不專業”方式在南中國海上空攔截一架美國空軍的RC-135偵察機。

在台灣問題上,美國指責中國不再接受台灣的現狀,想加快回歸進程。而中國指責美國從自身承諾、雙方共識和原有立場上不斷倒退,目的是開歷史“倒車”,利用台灣問題阻撓中國和平統一。

對布林肯與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秦剛6月13日晚間的通話,美中的聲明也大相徑庭。美國國務院在布林肯與秦剛通話公告中表示,布林肯強調溝通的必要性“以避免誤判和衝突”,並表示美國將繼續提出關切的領域以及與中國的潛在合作。而在中國外交部的聲明中,秦剛將中美關係遭遇的困難和挑戰,一概歸咎於美方。

昆西研究所東亞研究計劃主任史文認為,美中目前進行危機溝通的一個重大問題就在於對彼此的形像以及自身的形像有不同的認識。

他舉例說,中國精英階層乃至公眾將中國形象定位為雄心勃勃、但不具侵略性,對外越來自信,但由於認定中國在歷史上是西方國家的受害者,受西方列強的操控,對國內外挑戰中國地位和穩定的行為非常敏感,也因此會認為華盛頓的任何行動都是惡意的。

他說:“這些觀點使北京對華盛頓對中國的行為非常敏感,通常會將其視為欺凌,或者用中國人的話,霸權,有時可以用來恐嚇、羞辱或考驗中國領導層。換句話說,這些形象和其他的一些可能誇大了看待中國危機的傾向,認為華盛頓的(管控)危機的行為是惡意的。”

他說,在對美中關係至關重要的台灣問題上,美中都有陷入“承諾陷阱”的傾向,使得彼此很難退讓。他說,中國有一種道義感,認為台灣是中國的主權領土,是中國的一部分,從中國奪走台灣是一種不公正行為;中國需要通過堅定不移的努力來糾正這種行為,以實現台灣與大陸的統一。而美國也有道義感,或者說意識形態領域的理由要捍衛台灣。

“在台灣危機上,美國也表達了強烈的願望或強烈的決心,因為它試圖捍衛其在台灣問題上的立場的可信度,它希望和平解決這個問題。它願意以一種果斷的方式試圖阻止中國人,並捍衛和平解決方案。所以,決心的表達也是很重要的事情。”

耶魯大學的魯道夫認為, 雙方的指責反應了美中之間存在巨大的“信任赤字”。這些不信任源自不同的政治體系、不同的價值觀以及國內的政治力量,很難克服。

中國領導人習近平三月說,“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我實施了全方位的遏制、圍堵、打壓,給我國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在布林肯訪華之際,習近平正加急採取行動,為潛在的衝突進行準備。上月底以來,習近平兩次強調要為應對“極端”情況做好準備。

分类
一路风情 兩岸 国际 大陆 编辑精选

布林肯18至19日訪華以穩定雙邊關係 秦剛促美尊重中方核心關切

秦剛與布林肯通電話時,敦促美方停止干涉中國內政。(法新社資料圖片)

中華新聞通訊社/中華時報6月15日訊)在北京,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宣布,經中美雙方商定,美國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Antony Blinken)將於本月18日至19日訪華。

布林肯將於週五(6月16日)前往中國,此行原定於2月,但由於疑似中國間諜氣球飛越美國領空而改期。各界對布林肯此行能重啟兩國緊張關係的期望很低。布林肯是自2018年以來第一位訪問北京的國務卿。

美國國務院發表聲明,表示布林肯會在今個月16至21日前往北京和倫敦訪問。在北京訪問期間,布林肯將與中方高級官員會面,討論維持開放溝通渠道以負責任地管控美中關係的重要性。而在倫敦,布林肯將會見來自英國、烏克蘭的官員,以及其他夥伴及盟友,討論國際社會對烏克蘭提供的支持。

週二晚上,布林肯與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秦剛通了電話,就台灣問題等中方核心關切闡明立場,強調美方應該尊重,又敦促美方停止干涉中國內政,採取實際行動,推動中美關係重回健康穩定發展軌道。

布林肯在一條推文中說,他和秦剛“討論了為保持開放的溝通渠道以及雙邊和全球問題而進行的持續努力。”

在北京,中國官員要求美國停止他們所說的華盛頓損害中國安全和發展利益的行為,但補充說兩國可以管控分歧並促進合作。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在周三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北京政府希望美國“採取實際行動”,“同中方相向而行,有效管控分歧、促進交流合作,推動中美關係止跌企穩。”

美國高級官員表示,布林肯此次參加的6月18日至19日的會議的重要議題包括地區安全、禁毒、氣候變化、全球宏觀經濟穩定、在中國被錯誤拘留的美國人以及美中兩國人民之間的交流。

官員們表示,在布林肯北京會議之後,他們不預計能獲得“一長串可交付的成果”。

週三,負責東亞和太平洋事務的助理國務卿丹尼爾·克里滕布林克(Daniel Kritenbrink)在電話簡報會上告訴記者,在布林肯在北京的會議上,制止非法芬太尼“將成為重要議題”。

官員們還表示,中國在台灣海峽的軍事升級是“全球關注的問題”。

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印太事務協調員庫爾特·坎貝爾(Kurt Campbell)表示,維護台海和平與穩定是美國“兩黨明確而堅定的決心”。

美國官員表示,保持開放的溝通渠道符合兩國的利益。五角大樓還希望北京接聽一條軍事熱線,這樣將軍們就可以在發生類似最近的美國和中國船隻在台灣海峽的近距離遭遇的事件時進行交談。

觀察人士表示,儘管局勢緊張,但兩國政府正試圖在今年晚些時候舉行一次峰會。

美國德國馬歇爾基金會印太項目總經理葛來儀(Bonnie Glaser)說:“兩國都在努力爭取(美國總統)拜登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11月在舊金山舉行的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會議上會面。如果這確實在議程上,那麼需要做很多準備工作來成功舉行峰會。“

雖然華盛頓正尋求就禁毒和氣候變化問題與北京重新接觸,但專家和國會批評人士對兩國關係能否發生實質性變化持懷疑態度。

葛來儀對美國之音說:“我不認為我們應該期待美中關係重啟。”

葛來儀補充道:“這是雙方繼續表達關切並可能找到解決分歧的方法的機會。在軍事領域尤其如此,雙方關係實際上完全僵住了。”

在訪問北京之後,布林肯將前往倫敦參加“烏克蘭重建會議”(Ukraine Recovery Conference),以“動員公共和私營部門的國際支持”並“幫助烏克蘭從俄羅斯殘酷而持續的襲擊中恢復”。

分类
兩岸 国际 大陆

中国外交部斥美国领导人在联大无端指责中国是出于政治目的

美国总统特朗普在联合国大会发言时,再次指责中国导致新型肺炎疫情蔓延全球,要求追究中国的责任,在近8分钟的发言中特朗普点名中国12次,他还指责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是以牺牲人类环境为代价的。

在北京,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批评美国领导人无端指责中国,令人遗憾。汪文斌表示,美方利用联合国讲台,罔顾事实,编造谎言,出于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对中国进行无端指责抹黑,中方对此坚决反对。事实再次证明,单边主义和霸凌行径是全世界面临的最严重威胁。

汪文斌表示,中国是新冠病毒受害国,也是全球抗疫贡献国,美国现在要做的是,停止政治操弄,摒弃将病毒标籤化、政治化的做法,同国际社会一起抗击疫情,而不是推卸责任,抹黑别人。

分类
兩岸 国际 大陆

中国坚决反对美国拟将不可信的中国手机应用程式下架

美国国务卿蓬佩奥星期三在国务院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扩大美国的“干净网络”倡议,以确保美国的网络不受到中国的影响。这些新的努力集中在五个领域:干净运营商、干净商店、干净应用、干净云储存以及干净电缆。这些新的措施是对蓬佩奥今年4月宣布的5G网络“干净路径倡议”的扩展。中方表示坚决反对,敦促美方纠正错误做法,为各国企业开展正常经贸合作创造条件。

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宣布,华府将会禁止中国电信等四间公司,提供往返美国的电信服务,又计划将不可信的中国手机应用程式,从美国市场下架。这位美国最高外交官还呼吁”所有热爱自由的国家和公司加入这个干净网络”。

在蓬佩奥国务卿做出这番宣布之前,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曾经警告将禁止TikTok后宣布允许微软或其它美国公司在9月15日左右之前完成收购TikTok的谈判。特朗普星期二在白宫说,TikTok生意做得很成功,深受孩子们喜爱,但是美国不能接受TikTok以及华为这样的公司的安全风险。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批评,蓬佩奥等政客一再以维护国家安全为藉口,滥用国家力量打压中国高科技企业,做法无任何事实依据,完​​全是恶意抹黑与政治操弄,实质是要维护自身的高科技垄断地位,完全违背市场原则和国际经贸规则,严重威胁全球产业链及供应链安全,是典型的霸道行径。

汪文斌强调,很多被美国单边制裁的中国企业都是无辜,他们的技术和产品都是安全,美国自身满身污迹,但大谈「清洁网络」,是荒谬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