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一路风情 国际 文化 编辑精选

“璀璨中原,老家河南” ——2025河南非遺文化英國展在倫敦盛大開幕

中華新聞通訊社/中華時報 2月7日訊(記者 杜俁桐) 2025年2月1日,農曆乙巳蛇年大年初四,“璀璨中原,老家河南”——2025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英國展在倫敦Firepit Art Gallery & Studio盛大開幕。本次展覽由全英河南同鄉聯誼會暨英國河南商會攜手河南大學英國校友會共同主辦,為期四周,自2月1日起至2月27日結束,面向公眾免費開放。展覽首日便吸引了近千人次前來參觀,現場人潮湧動,熱鬧非凡。

展覽亮點:河南非遺文化的國際展示  

本次展覽以“璀璨中原,老家河南”為主題,集中展示了河南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品涵蓋文字博物館、仰紹文化、萬福虎、泥咕咕、周家口木版年畫、泥泥狗、神農陶、絞胎瓷、郭窯黑陶、鄲城泥塑及汝窯等,全面展現了河南非遺的獨特魅力。這些展品不僅是河南非遺技藝的代表,更彰顯了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與歷史傳承。

此外,展覽還特別設置了非遺文化工坊環節,讓參觀者能夠親手體驗部分非遺展品的製作過程,近距離感受中原傳統工藝的獨特魅力。這種互動形式不僅增強了觀眾的參與感,也讓非遺文化更加貼近生活。

開展酒會:新春佳節的文化盛宴  

開展當天,主辦方舉行了盛大的非遺文化展會招待酒會暨新春聯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英國大使館相關領導、英國當地政商及文化人士、旅英河南同鄉及英國各地華人代表齊聚一堂,約200餘人共慶新春佳節。

酒會上,豫劇表演藝術家張曼女士和王玲女士傾情獻唱,悠揚的戲曲唱腔讓賓客沉浸於豫劇的獨特韻味。來自巴西的武術冠軍文德先生的精彩武術表演更是贏得陣陣掌聲,為酒會增添了動感與激情。招待酒會由傅彤先生和宋春紅女士主持。

嘉賓致辭:傳承文化,促進交流  

全英河南同鄉聯誼會會長王秋蕙女士在致辭中表示,河南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此次展覽旨在向世界推廣中原文化,促進中西方文化交流與經貿合作,讓更多海外朋友瞭解河南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

中國駐英大使館王濱濱主任在致辭中代表中國駐英國大使館對來賓致以新春祝福,並對全英河南同鄉聯誼會在推廣河南非遺文化及促進中英文化交流方面所做的卓越貢獻表示感謝。他強調,本次展覽不僅是河南非遺文化的展示,更是中華文化傳承與弘揚的重要舉措,並期待中英兩國在新的一年裏在文化、經濟、科技等領域合作更加緊密。

文化意義:藝術無國界,共鳴共傳承

展覽策展人、河南大學英國校友會代表王雷表示:“藝術作為人類情感與智慧的結晶,跨越了語言與文化的藩籬,成為連接不同民族心靈的橋樑。展覽此次的成功不僅是一次國際展示,更是對全球文化多樣性的一次生動詮釋。”

分类
一路风情 国际 文化 编辑精选

馮衛軍教授水彩個展“如約而至”在倫敦成功舉辦

中華新聞通訊社/中華時報 2月7日訊(記者 杜俁桐)近日,馮衛軍教授的水彩個展“如約而至”在倫敦Mimosa House(47 Theobalds Rd, London WC1X 8SP)成功舉辦。此次展覽不僅為觀眾帶來了一場視覺與心靈的盛宴,也為中英文化交流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次展覽以“如約而至”為主題,展出了馮衛軍教授精心創作的30幅水彩作品。這些作品題材豐富、風格多樣,既有對自然風光的細膩刻畫,也有對光影變化的精妙捕捉,更有對生命與時光的深刻思考。展出作品包括《坐看雲起時》、《落葉滿園》、《正午暖陽》和《白馬不懼夜色》等,每一幅作品都展現了水彩畫的獨特魅力,傳遞著藝術家對世界的獨特感悟。

馮衛軍教授是中國當代著名的水彩畫家,現任職於南通大學藝術學院。他不僅在教學上取得了顯著成績,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藝術人才,同時在藝術創作上也不斷追求卓越,多次在國內外重要展覽中獲獎。馮衛軍教授的作品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深厚的文化內涵,贏得了廣泛讚譽。

此次展覽的作品,是馮衛軍教授近年來創作的精品。他以敏銳的觀察力和精湛的技藝,捕捉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美好瞬間。在《坐看雲起時》中,馮衛軍教授通過對雲朵和天空的細膩描繪,展現了大自然的寧靜與美麗;在《落葉滿園》中,他通過對秋葉和光影的巧妙處理,傳達了對時光流逝的感慨;在《正午暖陽》中,他通過對陽光和色彩的精准把握,營造出溫暖而明亮的氛圍;在《白馬不懼夜色》中,他通過對馬匹和夜景的生動刻畫,表達了對勇氣和自由的嚮往。

馮衛軍教授的水彩作品,不僅注重畫面的美感,更強調情感的表達。他通過色彩的變化和筆觸的運用,將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融入作品之中,使每一幅畫都充滿了生命力和感染力。正如馮衛軍教授所說:“藝術是一種使我們達到真實的假想。通過藝術,我們可以超越現實的束縛,表達內心的真實感受。”

此次展覽吸引了英國眾多藝術愛好者,倫敦當地居民及國際友人的參與。許多觀眾對馮衛軍教授的作品表達了高度讚賞。一位來自倫敦本地的藝術愛好者表示:“馮教授的作品讓我感受到了水彩畫的獨特魅力,每一幅畫都像一首詩,充滿了情感與哲思。”一位首次接觸水彩畫的觀眾表示:“這次展覽讓我對水彩畫有了全新的認識,原來水彩畫也可以如此細膩與富有表現力。”一位來自法國的參觀者表示:“馮教授的作品讓我看到了中國當代藝術的獨特魅力,我希望未來能有更多這樣的展覽。”

此次展覽的成功舉辦,不僅展示了馮衛軍教授的藝術才華,也為中英兩國的文化交流搭建了一個重要的平臺。通過藝術這一無國界的語言,中英兩國人民能夠更好地瞭解彼此的文化和藝術,增進相互理解和友誼。馮衛軍教授希望通過自己的作品,讓更多國際觀眾感受到水彩畫的藝術魅力,促進中英兩國的文化交流與理解。

未來,馮衛軍教授將繼續致力於藝術創作和教學工作,為推動中國藝術的發展和國際文化交流做出更大貢獻。他計畫在未來舉辦更多的國際展覽和藝術交流活動,讓更多人瞭解和喜愛中國的藝術文化。

此次展覽將持續到2025年2月15日,在英國廣大的華人華僑藝術愛好者可前往參觀。通過這次展覽,觀眾不僅可以欣賞到馮衛軍教授的精美作品,還可以深入瞭解水彩畫的藝術魅力和創作過程。相信這次展覽將成為中英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里程碑,為兩國的文化合作開啟新的篇章。

分类
一路风情 文化 编辑精选

揭秘中國古代“三維掃描術”:為器物拍“證件照”

中新社武漢12月25日電 題:揭秘中國古代“三維掃描術”:為器物拍“證件照”

中新社記者 武一力

沒有照相機、掃描儀的古人,如何為器物留影?近日,“墨拓千秋——金石器物全形傳拓技藝保護成果展”在武漢博物館開幕。這些躍然紙上的金石拓片,好似器物的證件照。

該展覽展出傳拓珍品75件,小到磚瓦、石碑等平面拓片,大到曾侯乙尊盤、格伯簋等青銅器全形拓片,器物的形制、紋飾、銘文和斑駁的紋路,均“定格”於宣紙上。

12月24日,湖北省級非遺項目“金石器物全形傳拓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張友海(右)帶領友人參觀武漢博物館“墨拓千秋——金石器物全形傳拓技藝保護成果展”。中新社記者 武一力 攝

“金石傳拓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存器、證史、補史。數千年前的金石,原件或許早已不在,但記載於金石上的文獻以拓片形式保留下來。”湖北省級非遺項目“金石器物全形傳拓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張友海24日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說。

他介紹,傳,轉印也;拓,摹印也。金石則是指古代金屬器物和碑碣石刻,是古代文獻的重要載體,因不易留存,古人用白描手法將器物形制粗放地繪製下來,並用文字標注尺寸、重量等信息。

魏晉南北朝時期,古人發明出傳拓技藝,把濕潤的宣紙覆蓋在器物表面,用撲子等傳拓工具錘擊,再用平刷著墨,將器物上附著的圖案、文字信息“轉移”到紙上。這是初期的平面拓法,適用表面平整的小物件,尚不全面。

到了清代嘉道年間,西方素描、透視畫法傳入中國,匠人受此影響並加以創新,全形拓應運而生,通過錘擊力度的輕重,控制拓片墨色的深淺,像三維掃描一樣呈現器物的立體樣貌。這是難度最高、承載信息量最大的傳拓形式。遇到樣式複雜的器物,匠人耗費數年方能完成。

武漢博物館“墨拓千秋——金石器物全形傳拓技藝保護成果展”展出的鳳紋方罍全形拓本。 中新社記者 武一力 攝

記者在展館看到,即便是造型極繁的曾侯乙尊盤,周身的爬獸、小龍依然在拓片上清晰可見;一件毛公鼎全形拓片,深淺不一的墨跡反映出不同光影下的明暗關係,神形兼備。

在古代,傳拓製品曾流行一時,文人墨客喜愛將拓片掛於書齋,實現“足不出戶即可見器物”的觀摩自由。隨著攝像、複印等現代技術普及,傳拓技術曾面臨失傳。

但張友海認為,在考古和文物、古籍保護方面,傳拓至今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繪畫無法做到一比一還原,照相有可能產生成像偏差,而全形拓更能真實記錄器物全貌。

12月24日,一名觀眾在武漢博物館參觀博古圖。中新社記者 武一力 攝

除功能性外,傳拓的藝術性也逐漸進入大眾視野。全形拓本與花鳥畫、剪紙相結合,裝裱成博古圖,頗有雅趣。

“在科技不斷進步的今天,傳拓依然流傳,是因為金石承載的文字、符號流淌著中華傳統文化氣息,折射出中國人隽永的博古情懷。”張友海說。

張友海在武漢市江漢區運營著一家荊楚金石博物館,館藏數百件與武漢有關的磚瓦、石碑,並把它們傳拓下來,留存城市記憶。他還把傳拓技藝帶到中小學課堂、帶出國門,越來越多的人以此為窗口,領略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完)

來源中新社

分类
一路风情 港澳 编辑精选 香港

「香港─沉浸式之旅」展覽於迪拜舉行以促進兩地聯繫交流

(中華新聞通訊社/中華時報12月25日訊)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處(新聞處)與香港駐迪拜經濟貿易辦事處(駐迪拜經貿辦)攜手合作,現正在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阿聯酋)迪拜舉行「香港─沉浸式之旅」巡迴展覽,以加強兩地在商業及文化的聯繫和交流。

「香港─沉浸式之旅」巡迴展覽正在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阿聯酋)迪拜舉行。阿聯酋經濟部外貿國務部長Thani bin Ahmed Al Zeyoudi博士(中)今日(十二月二十四日)在香港駐迪拜經濟貿易辦事處(駐迪拜經貿辦)處長李國雄(右二),以及其他駐迪拜經貿辦和政府新聞處人員陪同下參觀展覽。

駐迪拜經貿辦處長李國雄說:「自駐迪拜經貿辦於二○二一年成立以來,我們見證香港與中東地區建立日益緊密的關係。行政長官及多位主要官員相繼到訪中東,以期全方位加強雙邊聯繫和尋找合作機遇。我們會繼續聯繫區內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的持份者,致力深化關係,說好香港故事。」

「有鑑於此,我們將『香港─沉浸式之旅』展覽帶到迪拜,向這個國際大都會的民眾介紹香港的奇妙動人之處。」

阿聯酋經濟部外貿國務部長Thani bin Ahmed Al Zeyoudi博士應駐迪拜經貿辦邀請,今日(十二月二十四日)到場參觀展覽。他表示,展覽為阿聯酋民眾提供一個重要的平台,讓他們探索香港在旅遊、營商和投資方面的潛力。

「香港─沉浸式之旅」巡迴展覽正在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阿聯酋)迪拜舉行。阿聯酋經濟部外貿國務部長Thani bin Ahmed Al Zeyoudi博士(中)今日(十二月二十四日)在香港駐迪拜經濟貿易辦事處(駐迪拜經貿辦)處長李國雄(左二),以及其他駐迪拜經貿辦和政府新聞處人員陪同下參觀展覽。
「香港─沉浸式之旅」巡迴展覽正在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阿聯酋)迪拜舉行。圖示阿聯酋經濟部外貿國務部長Thani bin Ahmed Al Zeyoudi博士(右)參觀以「澎湃創意之都」為主題的投影。

他指,香港具有作為通往中國內地的門戶的獨特角色,並強調加強與香港的投資和商貿夥伴關係,可在支持阿聯酋和中國更廣泛的戰略合作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並有助促進兩地商界開拓新商機。

日前亦有參觀展覽的阿聯酋駐港總領事Shaikh Saoud Ali M. A. Almualla認為兩地在建立更緊密的雙邊關係上有巨大潛力。

「香港─沉浸式之旅」巡迴展覽正在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阿聯酋)迪拜舉行。圖示阿聯酋駐港總領事Shaikh Saoud Ali M. A. Almualla(右)日前參觀展覽時觀看以「體育動感之都」為主題的裝置。
「香港─沉浸式之旅」巡迴展覽正在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阿聯酋)迪拜舉行。圖示阿聯酋駐港總領事Shaikh Saoud Ali M. A. Almualla(中)於日前參觀展覽時聽取相關介紹。

他說:「阿聯酋和香港在經濟抱負、文化包容及對持續增長和全球合作願景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處。兩地均為商業及個人提供蓬勃發展的環境,是推動跨地區更深層次貿易和投資聯繫的理想合作夥伴。」

是次展覽的主題為「香港─實踐理想,開創未來」,是新聞處其中一項對外宣傳活動,以展示香港最新的都會魅力、優勢和機遇。展覽現正於朱美拉海灘住宅區的海灘免費開放,展期至二○二五年一月五日。

有關展覽的更多資訊,可瀏覽「香港品牌」網站上的專題網頁及駐迪拜經貿辦的網頁

來源:政府新聞處

分类
一路风情 文化 编辑精选 艺术

從宜興到荷蘭:家鄉手工藝的出海之旅

中新社北京11月26日電 題:從宜興到荷蘭:家鄉手工藝的出海之旅

作者 劉洋

在荷蘭世界博物館內,一場以“中國製造”為主題的展覽正面向公眾開放。胡萱作為展覽的(中國)文化顧問將家鄉宜興的竹藝品和紫砂壺帶到了展覽上。胡萱與中新社記者連線分享了她助力家鄉傳統手工藝出海的故事。

胡萱在荷蘭伊拉斯姆斯大學修讀第二個碩士學位文化經濟學,學余時間策劃舉辦了多場中國非遺相關展覽。2023年,荷蘭世界博物館的策展團隊找到胡萱,詢問中國的竹藝。胡萱的家鄉宜興恰巧有“竹的海洋”之稱,許多村民製作竹椅、竹凳、竹扇等謀生。她邀請策展團隊前往宜興,探訪當地手工藝人。

胡萱說,宜興起初並不在策展團隊的展覽計劃裡。在聽完她的介紹後,策展團隊決定去實地一探究竟。荷蘭策展團隊先後拜訪了竹扇製作技藝傳承人湯忠財、紫砂工藝美術師蔣麗雯等,並拍攝他們製作工藝品的過程。製成一把玉竹扇需80多道工序、製作紫砂壺需嚴格控制泥坯的乾濕度,這是對手藝人技藝和耐心的雙重考驗。展覽將工藝品、製作工具和過程視頻呈現給觀眾,直觀展現中國傳統工藝的紛繁複雜。

湯忠財與上海長三角畫院副院長支欽共同創作的《拱棱古方玉竹扇》被荷蘭世界博物館永久收藏。“接到荷蘭世界博物館的收藏證書時,湯忠財擦了擦手,還去換了件衣服。他從未想過自己的作品能登上國際舞台。”胡萱還記得初見湯忠財時的情景。

荷蘭世界博物館內展出的紫砂壺和製作工具。(受訪者供圖)

此前,胡萱也在荷蘭為宜興紫砂壺單獨舉辦了一場展覽。她選取了12祗當代宜興紫砂壺,以及3祗由17世紀荷蘭陶藝家仿製的宜興茶壺,讓觀眾瞭解紫砂壺製作工藝和中外工藝交流歷史。

談及為何要助力家鄉手工藝出海,胡萱表示這一想法源於上學時教授的“刨根問底”。她常被教授追問:你想要做什麼?你想做的策展內容與你之間有何聯系?

這些問題讓胡萱重新審視她與故鄉間的聯繫。宜興因陶而興。小學春遊時,學校常組織學生遊覽紫砂博物館。“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手藝人們從丁蜀鎮附近山上採集礦石,將其研磨成粉末、製成泥塊後封存,再用工具雕刻並浴火上色製成紫砂壺。紫砂壺泡出的茶湯醇郁芳馨,受世人喜愛。17世紀歐洲人對茶葉的熱愛帶動了陶瓷貿易,紫砂壺隨之流行於歐洲。如今仍有不少荷蘭學者關注宜興紫砂壺製作工藝。“沒想到家鄉常見的紫砂壺在海外受到如此關注。我何不以我最熟悉的紫砂壺為起點,將家鄉的文化帶向世界呢?”胡萱說。

一路上,胡萱也遇到了良師益友。她剛到荷蘭時結識了一位華人阿姨。阿姨同樣姓胡,7歲時隨家人移居荷蘭。胡阿姨開設了多個工作坊,教授毛筆字等中國傳統文化。胡阿姨的經歷帶給胡萱很多靈感。一次交談中,二人一拍即合促成了紫砂壺在荷蘭的展覽。

胡萱說,她常反問自己當前的展出方式能為家鄉的手工藝人們帶來什麼?如果將他們的故事記錄下來並展映給海外觀眾,是否能為手工藝人們帶來更多回饋?在這些問題上,胡萱還未得出答案,她希望通過一步步實踐,讓家鄉的手工藝真正出海。(完)

來源中新社

分类
一路风情 港澳 编辑精选 香港

香港郵政推出紀念印紀念參與「中國2024亞洲國際集郵展覽」

(中華新聞通訊社/中華時報11月25日訊)香港郵政今日(十一月二十五日)宣布推出一款紀念印,以紀念香港郵政參與將於十一月二十九日至十二月三日在上海展覽中心舉辦的「中國2024亞洲國際集郵展覽」。是次展覽由國家郵政局主辦,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上海市交通委員會和上海市靜安區政府合辦。香港郵政將展出及銷售不同主題的郵票,藉此宣傳香港的文化、藝術和自然風貌,展現香港的經濟成就、發展機遇及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並與內地郵政機關攜手傳揚中華傳統文化,說好國家和香港故事。

在展覽期間,郵政總局、尖沙咀郵政局、荃灣郵政局、沙田中央郵政局、屯門中央郵政局、九龍灣香港郵政大樓郵展廊及上海的展覽場地將會提供紀念印,以供市民及參加者蓋印留念 。

來源:政府新聞處

分类
一路风情 文化 编辑精选

馬來西亞華裔畫家朵拉南洋風水墨畫展在福州展出

新社福州11月20日電 (記者 閆旭)“聽香·廿七——朵拉南洋風水墨畫展”20日在位於福建福州的閩江學院美術學院開幕。此展是2024國際工藝美術教育院長論壇暨亞洲漆藝交流項目之一,展出馬來西亞著名華裔作家、畫家朵拉精心創作的南洋風水墨畫作品。

朵拉本名林月絲,1954年出生於馬來西亞福建籍華僑華人最聚集的檳城。在文學領域,她著有52部個人作品集,榮獲國內外文學獎60餘項,作品被譯成多種語言並收入多地教材;在繪畫領域,她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水墨畫創作,被稱為融合馬中文化的“南洋風水墨畫”,已舉辦26次個人畫展。

11月20日,“聽香·廿七——朵拉南洋風水墨畫展”在位於福建福州的閩江學院美術學院開幕。 朱婷 攝

“我常常說,中文寫作和水墨繪畫是我的精神故鄉。”朵拉說,她已是馬來西亞第三代華人,祖父從福建泉州惠安縣赴馬來西亞檳城謀生,而她之所以還會說中國話、能用中文寫作,要感謝父親把她送去華文小學學習中國語言和文化。從中文寫作到繪畫,也受到父親的影響。

畫展上,檳城的日光、維港的海風、榕城的葳蕤在紙端一一展現。朵拉第一次走出馬來西亞,回到中國辦畫展,就是在福建福州,今天第二十七場畫展又回到福州,她覺得意義非凡。

“我曾在三坊七巷住,清早和晚上任我走來走去,看到很多三角梅。我把三角梅畫了,而背景畫上了南洋色彩、娘惹色彩。”朵拉說,希望她畫中的花開成人們心中的花。

記者瞭解到,此次畫展將持續至12月1日,不僅面向閩江學院師生開放,也歡迎市民免費參觀。畫展還特別設置了通識教育與美育大講堂和文化沙龍,邀請朵拉深入解讀南洋風水墨畫的藝術魅力與文化價值。(完)

來源中新社

分类
一路风情 文化 编辑精选

全景展示古希臘歷史 270件(套)希臘藏品在北京展出

中新社北京11月20日電 (記者 徐婧)“希臘人——從阿伽門農到亞歷山大”展覽開幕式20日在首都博物館舉行。展覽匯聚希臘境內14家博物館和文物機構的270件(套)藏品,涵蓋古希臘文明各個時期,為觀眾展開一幅全景式古希臘歷史畫卷。

11月20日,“希臘人——從阿伽門農到亞歷山大”展覽開幕式在首都博物館舉行。圖為觀眾參觀展覽。中新社記者 易海菲 攝

作為首都博物館“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系列展覽之一,此次展覽匯聚希臘國家考古博物館、塞薩洛尼基考古博物館等希臘境內14家博物館和文物機構的270件(套)藏品。這些展品跨越了希臘新石器時代至希臘化時代,涵蓋古希臘文明各個時期,以文物追溯現代西方文明之源。展覽旨在成為連接中希兩國文化交流的橋樑,為促進中希文明交流互鑒搭建新的平台。

策展人邵欣欣介紹,展覽共分為愛琴文明、城邦興起、古典時代、文化遠播四部分,以實物形式生動展現古希臘社會和文化風貌,帶領觀眾領略古希臘文明成果,理解文明多樣性與共同性。

11月20日,“希臘人——從阿伽門農到亞歷山大”展覽開幕式在首都博物館舉行。圖為觀眾參觀桃金娘形花冠。中新社記者 易海菲 攝

希臘駐華大使埃夫耶尼奧斯·卡爾佩里斯表示,本次展覽為中國觀眾提供了一個機會,通過這些展品可以全方位地瞭解希臘文明的歷史。“兩國之間的文化紐帶可以追溯到久遠的古代,今天的相遇不是第一次會面,是一場文化互動,它使得世界文化更加豐滿,值得世人的垂青。”

本次展覽11月21日起對公眾開放,將持續至2025年5月18日。(完)

來源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