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一路风情 文化 旅游 生活 编辑精选

(東西問)林炳坤:閩南山村為何獲得國際矚目?

中新社漳州1月6日電 題:閩南山村為何獲得國際矚目?
——專訪閩南師範大學商學院教授林炳坤
作者 葉秋雲

北京時間2024年11月15日,在哥倫比亞舉辦的聯合國旅遊組織執行委員會第122次會議,公佈了2024年“最佳旅遊鄉村”名單,中國申報的7個鄉村入選,福建省漳州市官洋村名列其中。

官洋村位於漳州市南靖縣土樓景區內,至今已有700多年曆史,是土樓文化、閩南文化的大觀園。在過去,官洋村是如何保護和傳承其豐富的土樓文化、閩南文化和客家文化的?這個閩南山村何以獲得國際矚目,入選聯合國旅遊組織“最佳旅遊鄉村”?閩南師範大學商學院教授林炳坤近日就此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官洋村有哪些獨特的文旅資源和景點,為何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

林炳坤:地處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梅林鎮東南部的官洋村,距縣城54公里,坐落在福建土樓南靖景區的核心地帶。

官洋村面積為2.2平方公里,村落環境整潔,氣候宜人,船場溪穿境而過,村中有7棵百年以上的古榕樹,其中2棵樹齡更是超過600年。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明代,村內廣泛分佈著53處從明代至民國時期的文物古跡。

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官洋村土樓、豐富的民俗節慶文化以及獨特的鄉村景觀,共同為遊客營造了別樣的體驗,成為該村吸引世界各地遊客的重要因素。

官洋村的村民多為客家簡氏後裔,因此該村客家文化底蘊深厚。這裡的民俗節慶文化活動豐富多彩,如“做大福”、大型簡式家族祭祖活動、雲水謠歌仔戲、木偶戲、安龍儀式、挑花燈、鬧元宵等。

官洋村高度重視土樓文化的挖掘與傳承。依託“世界文化遺產”土樓群的觀光體驗,以原始的土樓生產生活體驗為主線,官洋村通過維護土樓建築的原真性風貌、復原傳統生產生活場景,成功打造了一個真實的土樓文化體驗區。

同時,官洋村還積極推動歷史文化資源融入旅遊產品,創建土樓文創館、蜂蜜文化展示館、農耕體驗區、民宿聚集區,並推出空中看土樓、非遺娶親表演、夜間音樂秀演藝、夜遊雲水謠等特色文旅項目。

這些舉措不僅豐富了遊客的遊覽體驗,還讓遊客在沉浸式的遊覽中感悟生活和生命的意義。
中新社記者:長期以來,官洋村是如何保護和傳承其豐富的土樓文化、閩南文化和客家文化的?

林炳坤:官洋村秉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理念,有效保護和傳承著豐富的土樓文化、閩南文化和客家文化。

為提昇遊客體驗,官洋村在維持土樓原貌的前提下,植入新功能,改善土樓內部環境,並推動土樓與旅遊業態的深度融合。這催生了一系列旅遊產品和配套服務的興起,如土樓農家樂、土樓咖啡館、土樓民宿等,讓遊客能够以休閑觀光的方式深度接觸並體驗土樓文化。

官洋村保留了傳統的民俗節慶活動,如每年正月的“做大福”、薌劇和木偶劇演出、鬧花燈,以及正月十五的大型簡姓祭祖活動等。這些活動不僅讓村民和遊客能够共同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活動,還能讓他們感受到濃厚的節日氛圍和傳統文化的魅力。

官洋村還創新傳統文化的展現形式,推出提線木偶、土樓山歌、土樓音樂秀等民俗文化表演項目,並打造土樓營造、竹編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體驗活動,充分展現土樓文化、閩南文化和客家文化的獨特魅力。

當下,為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官洋村每年開展兩次非物質文化遺產培訓、展覽等相關活動,以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同時,還運用文字、錄音等數字化手段,對土樓建造技術、大型鄉祭、木偶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對象進行詳細記錄,並形成10余項重要的保護成果。
中新社記者:這個閩南山村為何獲得國際矚目,入選聯合國旅遊組織“最佳旅遊鄉村”?

林炳坤:官洋村入選聯合國旅遊組織“最佳旅遊鄉村”並非偶然。在官洋村,山川與田園交織出一幅幅動人的畫卷。

依託古樸優美的生態環境,官洋村早就成為中外遊客的熱門目的地,先後獲評“中國景觀村落”“福建金牌旅遊村”“第一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中國美麗休閑鄉村”等稱號。

官洋村始終將文化傳承置於首要位置,致力于向遊客展示土樓、傳統民俗及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的原始風貌,讓遊客能够深切感受到土樓所蘊含的“崇宗敬祖、禮樂相濟、敦親睦鄰、守望相助”的客家文化。

同時,官洋村還注重鄉村旅遊基礎設施的建設,不斷完善交通、住宿、餐飲等配套服務,以提昇遊客的旅遊體驗。
中新社記者:官洋村將如何繼續推動文旅融合,促進鄉村振興?

林炳坤:官洋村借入選聯合國旅遊組織“最佳旅遊鄉村”的契機,應進一步加大投入,持續提昇基礎設施和服務水平,以強化文旅經濟發展對鄉村振興的帶動作用。

一是要提昇土樓市場的辨識度,開發多元化的文創產品。漳州土樓以其歷史悠久、數量眾多、規模宏大、造型奇異、風格獨特而享譽全球,被譽為“神話般的山區建築”。為此,官洋村應加強對土樓旅遊產品特色標誌的宣傳,將閩南文化與客家文化相融合,從土樓的造型、色彩、建築理念、生活形態以及精神意蘊等五個方面提取文創元素,以提昇土樓的文化氣質與美學價值。

二是要完善土樓旅遊公共服務體系,夯實土樓文化旅遊的基礎設施建設。官洋村應加大土樓與環境的整合力度,提昇景觀質量,並強化外部的觀景效果;選擇最佳的觀景點,增設觀景台,以提昇拍照效果;還需對土樓進行修繕保護,實施統一管理,清理內部空間,打造整潔舒適的內部環境。
中新社記者:在未來的發展中,官洋村將如何吸引更多青年返鄉就業創業,為當地經濟注入新的活力?

林炳坤:通過豐富旅遊業態、增加旅遊項目、傳播成功創業經驗以及加強校地合作,是官洋村吸引更多青年返鄉就業創業,提昇地方經濟發展活力的可行路徑。

首先,拓展旅遊相關產業。官洋村積極開發特色旅遊紀念品和手工藝品製作與銷售項目,鼓勵創業青年參與其中,並利用線上線下平台進行推廣銷售,從而增加就業與創業機會。

其次,深度挖掘其歷史文化和旅遊資源,開發多元化的旅遊體驗項目,如徒步旅行線路、農耕體驗活動、研學寫生基地和攝影創作基地等。這些項目不僅可以帶動相關產業發展,還為青年創造了更多就業崗位。

最後,搭建人才交流平台,可吸引青年人才前來交流合作、創新創業。通過提供與專家學者、成功企業家接觸學習的機會,提昇青年到此創業和就業的意願。(完)

來源中新社

分类
一路风情 旅游 生活 编辑精选

(走進中國鄉村)智能養蜂助京郊小鄉村“甜蜜”發展

中新社北京11月27日電 題:智能養蜂助京郊小鄉村“甜蜜”發展

中新社記者 呂少威

“嗡嗡嗡”,一大早,北京房山中華蜜蜂科技小院負責人賈江燾的手機就收到了提醒:“您的智能蜂箱68號箱箱內溫度有異常,請前往查看”。

手機程序提供的數據顯示,68號箱不僅溫度下降,還異常減重約200克。根據多年經驗,賈江燾判斷應是連日來的大風吹掉了蜂箱上方的保溫層。來到蜂場,他徑直走到68號箱,印證了判斷。待重新蓋好保溫層,手機程序的告警自動消除。

近日,北京房山中華蜜蜂科技小院負責人賈江燾冬季巡查蜂箱情況。中新社記者 呂少威 攝

賈江燾管理的蜂場位於北京市房山區蒲窪鄉,在一片開闊地上整齊排列著200多個智能蜂箱,僅需三人就可妥善維護。如此高效管理的奧秘,全藏在小小的蜂箱裡。

記者瞭解到,蜂箱配備一塊太陽能電池板,是整個蜂箱的電力來源。在蜂箱一側,還有一個小方盒,是“智能大腦”,安有信息傳輸芯片和多種傳感器,可實時測算蜂箱的溫度、濕度、重量、蜜蜂出入量等關鍵數據並上傳至手機。

這些數據對蜂農來說至關重要。“蜜蜂對溫度、濕度很敏感,一旦環境不適宜,輕則罷工,重則舉家逃亡。”賈江燾打趣說,以往蜂農需反復逐箱檢查,耗時耗力,還打擾蜜蜂作業,影響蜂蜜質量。有了智能蜂箱,蜂農不出門也可盡知“養蜂事”。

蒲窪鄉位於北京市西南深山區,林木綠化率87.2%,一年三季有花,野生蜜源植物和中草藥有200多種,是天然的巨型“蜜庫”。蒲窪鄉民眾素有飼養中華蜜蜂(下稱“中蜂”)的傳統,現有蜂群約3000群,是國內中蜂養殖的主要地區之一。

2022年3月,蒲窪鄉政府與北京農學院智慧農業研究院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旨在推動蒲窪地區中蜂產業發展,使其成為農民增收、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柱。

北京農學院在蒲窪鄉落地中華蜜蜂科技小院,建立智慧蜂業示範蜂場,選育適應華北地區的優質蜂王,試驗示範成熟蜜高產技術,研發智能設備以及推出消費者信任的數字化營銷體系,協助創立“蒲窪鄉中華蜂產業聯盟”。

在系列舉措帶動下,目前,中蜂產業昇級技術體系已在蒲窪鄉多個村推廣,覆蓋蜂群約2000群,其中數字化養蜂達到800群,預計可年產成熟蜜兩萬斤以上。

科技的助力,不僅大大節省了人力,還提高了蜂蜜品質。蒲窪村村民隗永國說,科技養蜂產出的成熟蜜品質更好,市場價格更高。他向記者算了一筆賬,“以目前的技術,我養了100群中蜂,每群可生產約20斤成熟蜜,聯盟定期回購,一年收入將近10萬元(人民幣,下同),增收近一倍”。

越來越多的村民嚐到了甜頭,蒲窪鄉“甜蜜事業”規模不斷擴大。“計劃未來兩年內將蜂群發展到5000群,推廣應用智能蜂箱設備5000套,帶動200名以上山區村民在家門口就業,相關產業規模達到年均1000萬元以上。”蒲窪鄉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時值冬日,蜜蜂停止勞作,進入度冬期。賈江燾卻依然忙碌不停。除了日常巡查蜂場,他經常和農學院的年輕人討論如何更好地在新媒體平台推廣鄉里建立的“探蜜蒲窪”品牌。

打造兩條“探蜜蒲窪”研學路線、翻新重建中華蜂博物館、建設養蜂體驗工坊、打造一批蜂旅融合的特色餐飲與特色民宿、吸引年輕人“雲養蜂”……賈江燾興奮地等待著明年花開。(完)

來源中新社

分类
一路风情 旅游 生活 编辑精选

(走進中國鄉村)世界“最佳旅遊鄉村”四川桃坪:千年羌寨盼八方賓朋

中新社四川阿壩11月26日電 題:世界“最佳旅遊鄉村”四川桃坪:千年羌寨盼八方賓朋

中新社記者 岳依桐 安源

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理縣桃坪村“爾瑪人家”農家樂的老闆陳碩近來十分忙碌:訂購大牌床墊和智能馬桶昇級民宿“硬件”;籌建羌族民宿博物館,計劃蛇年春節前對外開放……“我們村評上世界‘最佳旅遊鄉村’了,以後客人肯定越來越多,我的農家樂也要提昇檔次才得行。”陳碩言語間透露著驕傲。

近日,在哥倫比亞舉行的聯合國旅遊組織執行委員會第122次會議公佈了2024年“最佳旅遊鄉村”名單,中國共有7個鄉村入選,桃坪村正是其中之一。桃坪村面積32.5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84人,其中1028人是羌族。

25日,桃坪羌寨內的居民正在聊天。中新社記者 安源 攝

實際上,早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桃坪村就開始探索以民族文化為內核的鄉村旅遊業,如今已形成多業態融合的產業鏈條。全村有九成以上村民從事旅遊或相關行業。獲此殊榮,整個村莊喜氣洋洋。村民期盼更多遊客到來,並規劃如何用更熱情的態度、更好的服務讓八方賓朋不虛此行。

64歲的陳碩從事旅遊業已29年,是村裡最早“吃螃蟹”的一批人。如今,他不再僅僅專注於賺錢,也想為傳承、傳播羌族文化盡一份力。“特色民族文化是我們的根,也是遊客最感興趣的元素,必須保護好、傳承好。”

有著2000多年歷史的桃坪羌寨是桃坪村的核心區域,被譽為“神奇的東方古堡”。保存完好的古建築群至今仍在使用,它們見證了歲月變遷,也承載了厚重的羌族文化。

 

25日,桃坪羌寨一角。中新社記者 安源 攝

石木結構的古寨內甬道交錯相通,迷宮般的水網在屋下縱橫,讓初次走進羌寨的人頗有些“暈頭轉向”。49歲的龍小瓊帶領遊客熟練地穿梭於“千戶羌王之家”的小道之中,並將建築細節中蘊含的羌族民俗和故事娓娓道來:火塘是羌族家庭起居活動的中心、暗道牆上的孔是為了防禦入侵者……

龍小瓊家祖祖輩輩都居住在古羌寨中。過去村民靠把農產品背出去賣賺錢,如今則迎來世界各地的遊客。談及旅遊業給桃坪村帶來的變化,她感慨道:“不僅揭開了羌寨的神秘面紗,也讓大家走上了致富之路。”

桃坪村獲評世界“最佳旅遊鄉村”後,龍小瓊對未來有了新的願景。在她看來,羌族文化不應祗是藏於山間的寶藏,而應該以更包容的態度、更多元的方式與世界“鏈接”。“眾人拾柴火焰高。希望有更多專業人士關心羌族文化保護傳承,為村莊發展提供新思路。”

當地政府也把“向世界講好中國桃坪的鄉村故事,推動桃坪羌寨‘東方古堡’變為‘世界古堡’”納入未來工作重點。理縣縣委副書記、縣長杜文鉦表示,將打造“中國桃坪”鄉村旅遊IP,以桃坪村為窗口,深入挖掘該縣傳統村落和民族文化特色。

西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王田則指出,在保護傳承桃坪村特色羌族文化的過程中,需注意理想的文化生態是活態的,維護良好的文化生態應避免民族文化“博物館化”“橱窗化”。“文化的主體是人,我提倡讓當地人在慣常的生活中傳習、傳承傳統文化。”

對於大部分桃坪村村民而言,村莊獲評世界“最佳旅遊鄉村”這件事除了帶來直接的喜悅與自豪,也催生出更強烈的責任感。正如村民張含英所說,“作為大家庭的一分子,要把我們的文化保護好傳承好,讓世界更多遊客來桃坪看一看。”(完)

來源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