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一路风情 时政 编辑精选

中方代表指責美國無視國際大勢 頑固站在海洋國際合作對立面

中新社聯合國6月25日電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以下簡稱“《公約》”)第35次締約國會議25日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行。中國常駐聯合國副代表耿爽在會上指責美國無視國際大勢,頑固地站在海洋國際合作的對立面。

耿爽發言說,就在國際社會共同踐行多邊主義、推動加強全球海洋治理之時,個別國家卻無視國際大勢,逆潮流而動,大搞單邊霸權,頑固地站在海洋國際合作的對立面,站在公平正義的對立面。這個國家就是美國。

耿爽表示,美國是濫用《公約》規則的投機者。美國至今不加入《公約》,拒絕執行《公約》條款,未參與《公約》三大機構工作,卻總是言必稱《公約》,不停地對他國履約情況指手畫腳,並且依據《公約》主張專屬經濟區和200海里外大陸架。一言以蔽之,美國祗想占便宜,不想做貢獻,祗想享受《公約》帶來的制度紅利,卻不願承擔《公約》帶來的責任義務。

耿爽表示,美國是國際海洋秩序的破壞者。根據《公約》,國際海底及其資源是人類共同繼承財產,但美國卻無視國際社會在國際海底管理局框架下的集體努力,悍然決定進行單邊開發。根據《公約》,鋪設海底電纜是公海六大自由之一,但美國卻將海纜問題泛政治化,發起排他性的海纜聯合聲明,試圖打造以自己為中心的小圈子。美國還威脅恐嚇巴拿馬運河、蘇伊士運河的正常運營,意圖控制關鍵國際航道。

耿爽表示,美國是全球海洋治理的缺位者。美國公然反對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反對關於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海洋的可持續發展目標14。美國消極對待聯合國海洋大會政治宣言磋商,壓根沒有派官方代表團參加尼斯海洋大會。美國簽署了《海洋生物多樣性協定》,卻拒不參加籌備委員會的工作,對《協定》事實上採取了消極倒退立場。

耿爽表示,美國是南海和平穩定的攪局者。美國與南海相隔萬里,卻片面解讀《公約》,打著“航行自由”的旗號頻繁派遣艦隊到南海耀武揚威,侵犯他國主權安全。美國不顧在中國和東盟國家共同努力下,南海局勢總體保持穩定的事實,到處搬弄是非,挑撥離間,嚴重損害地區國家之間的互信,干擾地區國家將南海建設為和平之海、友誼之海、合作之海的努力。

耿爽說,美國對《公約》的實用主義態度,在海洋事務上的唯我獨尊表現,世人看得清清楚楚。中方敦促美方對此認真反思,切實改正,為加強全球海洋治理發揮建設性作用。(完)

來源中新社

分类
一路风情 时政 编辑精选

(近觀中國)三個月三次出訪,習近平推動中國與周邊國家交往向“新”而行

中新社北京6月19日電 題:三個月三次出訪,習近平推動中國與周邊國家交往向“新”而行

中新社記者  李京澤

仲夏之月,中國外交進入“中亞時間”。應哈薩克斯坦總統托卡耶夫邀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6月16日至18日赴哈薩克斯坦阿斯塔納出席第二屆中國-中亞峰會。

這是中國元首今年第三次出訪。自4月以來,從東南亞到俄羅斯,再到中亞地區,習近平與各國領導人共同擘畫關係藍圖、為合作共贏開新局、為應對挑戰聚新力,推動中國與周邊國家交往向“新”而行。

睦鄰友好展新貌

三次訪問對雙邊和地區關係發展進一步作出頂層設計,推動中國與周邊國家睦鄰友好展新貌。

東南亞之行,習近平與往訪國領導人共同推動雙邊命運共同體建設再上新台階。俄羅斯之行,兩國元首一致同意堅定不移深化戰略協作,推動中俄關係穩定、健康、高水平發展,顯示出兩國關係“不為一時一事所惑,不為風高浪急所擾”。

此次在阿斯塔納,習近平提出“互尊、互信、互利、互助,以高質量發展推進共同現代化”的“中國-中亞精神”。六國簽署永久睦鄰友好合作條約,以法律形式將世代友好的原則固定下來。

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許利平說,簽署永久睦鄰友好合作條約是六國關係史上新的里程碑,也是周邊命運共同體建設的又一成功實踐,將為中國與周邊國家合作注入動力。

“三次訪問以歷史連接未來,展現出中國一以貫之的睦鄰友好之道。”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亞太研究所副所長杜蘭說,一系列對國家乃至地區間關係的最新謀劃向世界展現了大國外交的戰略定力與方向感。

合作共贏開新局

中國同越南、馬來西亞、柬埔寨三國簽署108份合作文本,中俄兩國元首見證雙方交換20多份雙邊合作文本,《第二屆中國-中亞峰會成果清單》多達110項內容。有分析指出,訪問期間達成的合作共識呈現出“新”特點。

“新”在於對合作全局的謀劃。在東南亞,中國與往訪國在構建雙邊命運共同體框架下,深化發展戰略對接、密切多邊協作、拉緊民心紐帶;在俄羅斯,兩國合作規劃有經濟領域的拓新,也有全球治理的再對表、文明互鑒的新安排;在中亞,各相關方願將貿易暢通、產業投資、互聯互通、綠色礦產、農業現代化、人員往來便利化作為六大優先合作方向,確定2025至2026年為“中國中亞合作高質量發展年”。

“新”在於對具體領域的標注。中越、中馬、中柬聯合聲明均提到新質生產力;中俄聯合聲明指出,雙方商定深挖科技合作潛力,加強金磚國家在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等領域協作;在《第二屆中國-中亞峰會阿斯塔納宣言》中,人工智能等亦出現於最新合作規劃。

杜蘭認為,中國與往訪國、相關各方因時因勢為合作布新局、創新機,系列規劃的落地將助推相關國家現代化進程與地區協同創新發展。

應對挑戰聚新力

當前國際局勢動蕩加劇,三次訪問中,中國與各方發出捍衛國際公平正義的共同聲音,凝聚起應對全球挑戰的共同力量。

東南亞之行,習近平呼籲“以開放包容、團結合作抵制‘脫鈎斷鏈’、‘小院高牆’和濫徵關稅”,獲得往訪國領導人積極響應。馬來西亞總理安瓦爾直言,東盟不會贊同任何單方面施加關稅的做法,將通過合作聯合自強,保持經濟增長。

與俄羅斯總統普京會談時,習近平強調,中方將同俄方一道,“攜手推動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普京表示,加徵高關稅違背常理,也不合法,祗會反噬自身。

此次,習近平在峰會主旨發言中表示,唯有不移公平正義之心、不墜互利共贏之志,才能維護世界和平、實現共同發展。中亞五國領導人一致表示,願同中方密切協調和配合,堅定維護自由貿易和多邊貿易體系,共同捍衛國際公平正義。

杜蘭說,中國元首三次出訪,與各方共同發出堅持多邊主義的聲音,進一步放大全球南方的聲量,對完善全球治理產生深遠影響。

以元首外交為引領,今年上半年,中國與多國再度書寫了雙向奔赴、相互成就的故事。許利平指出,透過中國元首的外訪,中國與周邊國家正以關係的穩定性、合作的高水平為全球增添確定性與正能量。(完)

來源中新社

分类
一路风情 时政 编辑精选

(近觀中國)從東南亞到俄羅斯,習近平兩次外訪釋中國“合作之道”

中新社北京5月11日電 題:從東南亞到俄羅斯,習近平兩次外訪釋中國“合作之道”

中新社記者  邢翀  李京澤

在世界格局深刻變革的當下,大國外交舉棋落子格外受矚目。

以東南亞三國之行起筆今年元首外訪,中國最高領導人年內第二次出訪又將目光投向歐亞大陸。5月7日至10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應邀對俄羅斯進行國事訪問並出席紀念蘇聯偉大衛國戰爭勝利80週年慶典。

受訪專家表示,從推動與東南亞三國關係提質昇級,到進一步深化中俄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中國以自身“合作之道”推動與往訪國雙邊關係穩健前行,共同維護國際公平正義,積極作為和務實行動清晰可見。

“合作之道”在於以心相交。兩次外訪以真誠交流和友好互動加深了中國與往訪國之間的深厚情誼。

像走親戚一樣常來往,習近平東南亞三國行成果豐碩:首站到越南,雙方就持續深化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達成廣泛共識,續寫“同志加兄弟”友好故事;中馬關係定位再提昇,世代情誼“切水不斷”愈益深厚;柬傳統新年後老友相會,“雙向奔赴”在中柬鐵桿朋友間更顯深意,命運共同體建設邁出新步伐。

世代友好是中俄關係的特質。擔任國家主席以來第11次到訪俄羅斯,習近平強調雙方要做“百煉成鋼的真朋友”。雙方重申始終視對方為優先合作夥伴,將共同抵制任何干擾破壞中俄傳統友誼和深度互信的圖謀。中俄關係日益從容自信、穩定堅韌。

“友好交往構成了推動合作共贏的重要歷史基礎。”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許利平說,往訪四國對習近平主席的高規格接待充分體現對雙邊關係高度重視,習近平主席的到訪對雙方傳承友誼、深化戰略互信具有重要意義。

“合作之道”還在於以利相融。友好關係的深度外化於合作的廣度,中國與往訪四國達成的合作成果之豐、領域之廣,外界高度關注。

在東南亞,中國同越、馬、柬三國簽署“創紀錄”的108份合作文件,既涵蓋傳統領域,也涉及新質生產力,不僅立足當下具有較強可操作性,更著眼未來緊跟科技和時代發展潮流,助力中國同週邊國家形成更為緊密的協同發展格局。

在俄羅斯,兩國元首見證雙方交換20多份雙邊合作文本,在能源等傳統領域鞏固成果,在數字經濟等新興領域拓展空間,從教育、電影、旅遊、體育等層面深化交流……一係列舉措讓合作“穩”的基礎更堅實、“進”的動能更充足。

在觀察家看來,從對接發展戰略到深化互聯互通、密切人文交流,中國與四國合作理念相契、利益相融。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亞太研究所副所長杜蘭指出,中國同往訪國之間的合作黏性持續增強,推動合作朝著更加互惠互利的方向發展。

“合作之道”也在於以義相擔。當前國際局勢動蕩不安,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加劇。翻開兩次外訪間中方同往訪國達成的多份聯合聲明,“多邊主義”高頻出現,發出捍衛國際公平正義的共同聲音。

東南亞之行期間,習近平強調,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明多樣化的時代潮流不可阻擋,呼吁“以開放包容、團結合作抵制‘脫鈎斷鏈’、‘小院高牆’和濫徵關稅”,獲得東南亞三國領導人積極響應。

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聯合國成立80週年的歷史節點,中俄元首將兩國關係定位為推動國際社會穩定進步、維護世界秩序的關鍵力量。正如習近平同俄羅斯總統普京會談時所言,中俄雙方要團結全球南方,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引領全球治理變革正確方向。

習近平在莫斯科先後會見塞爾維亞、緬甸、古巴、委內瑞拉、斯洛伐克等國家領導人,“維護國際公平正義”是重要議題。中國的道義擔當深刻影響著中國與世界的互動方式,也在凝聚廣泛的國際共識。

以心相交,朋友越交越真;以利相融,合作越走越實;以義相擔,道路越拓越寬。從東南亞三國到俄羅斯,中國外交的“合作之道”愈發清晰。北京大學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執行主任王棟指出,中國堅持傳承友誼、加強合作、捍衛正義,凸顯作為負責任大國的感召力,為動蕩的世界注入更多穩定性和正能量。(完)

來源中新社

分类
一路风情 时政 编辑精选

(近觀中國)從歷史邏輯中感知習近平俄羅斯之行

中新社莫斯科5月10日電 題:從歷史邏輯中感知習近平俄羅斯之行

中新社記者 黃鈺欽 郭金超

5月7日至10日,從克里姆林宮喬治大廳到紅場主觀禮台,從出席紀念活動到密集開展雙邊會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俄羅斯之行日程密集緊凑。

歷史是國家和人類的傳記。當時間的腳步行進至中國人民抗日戰爭、蘇聯偉大衛國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外界更能感知此次出訪的特殊意義。

中俄關係的發展邏輯從歷史中走來。

中俄互為最大鄰國,雙邊關係歷久彌堅。特別是新時代以來,兩國關係定位持續提升,成為新型國際關係和相鄰大國關係的典範。

習近平曾指出,中俄關係發展到今天,有其深刻的歷史邏輯。在百年變局加速演進的當下,中俄關係的歷史邏輯為此訪標注出清晰的方位。

5月8日,歡迎儀式,小範圍、大範圍會談,共見記者,歡迎宴會,茶叙……習近平與俄羅斯總統普京的互動和交流,從上午10點一直持續到傍晚。

在外界看來,此訪既是對歷史邏輯的延續,也是對未來合作的規劃。當兩國元首走出會談廳,來到簽字儀式現場時,擺在他們面前的是一份逾萬字的聯合聲明。

從政治互信到務實合作,從人文交流到多邊協調,這份聯合聲明以詳實具體的路徑,清晰勾勒出中俄關係未來。不僅如此,在兩國元首的共同見證下,雙方交換的20多份雙邊合作文本也為兩國關係發展注入新動力。

“風雨同渡、關山共越”,習近平在與普京共見記者時以精煉有力的八個字,再次對外傳遞出中俄面向未來的戰略抉擇。

對過往的共同記憶從歷史中走來。

5月9日10時整,隨著克里姆林宮悠揚的鐘聲敲響,紀念蘇聯偉大衛國戰爭勝利80周年慶典開始。主觀禮台上,習近平和來自世界20多個國家及國際組織領導人並肩而立。

10年前,中國首次應邀派出了由102人組成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儀仗方隊參加紅場閱兵。今年,這支隊伍再次邁著剛勁有力的步伐走過莫斯科紅場。

二戰名曲《喀秋莎》在紅場上響起,唱出了時光的變遷,也唱出了中俄兩國人民的共同記憶。習近平曾對普京說,“中國人差不多都會唱這些歌,也算是中國民歌了。”

共同的記憶、共通的情感,源自中俄兩國軍民並肩作戰的崢嶸歲月。從蘇聯援華航空隊“鷹擊長空”,到中蘇在大漠戈壁開闢國際“生命線”,在訪前署名文章中,習近平將一個個兩國相互支援的故事娓娓道來。

訪問期間,無論是在與普京會談中,還是在共同會見記者時,習近平都談及80年前那段歷史,回顧中俄兩國軍民並肩作戰以及為維護世界和平作出的歷史貢獻。

歷史真相不容歪曲,勝利成果不容否定。80年後的今天,用歷史的眼光寄望未來,習近平強調中俄要“堅定做歷史記憶的守護者”。

對未來全球秩序的思考從歷史中走來。

80年風雲激蕩,和平與發展已經成為時代主題,但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逆流湧動,國際局勢中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正在增多。

站在重要歷史節點,如何讓歷史照鑒未來?堅持正確二戰史觀、堅決維護戰後國際秩序、堅定捍衛國際公平正義——習近平給出明確的答案。

中俄同為聯合國創始國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在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方面肩負特殊重要責任。正如習近平在與普京會談時所言,中俄雙方要團結全球南方,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引領全球治理變革正確方向。

孤舉者難起,眾行者易趨。5月9日下午至晚上,習近平在莫斯科先後會見塞爾維亞、緬甸、古巴、委內瑞拉、斯洛伐克等國家領導人。密集的會見中,“維護國際公平正義”始終是高頻詞。站在歷史的又一十字路口,中國的選擇清晰而堅定。

歷史,總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給人們以汲取智慧、繼續前行的力量。通過歷史經緯的坐標,習近平俄羅斯之行意義被外界不斷感知。而在特殊的歷史節點,在這“梨花開遍了天涯”的季節,大國外交正書寫下新的一筆。(完)

來源中新社

分类
一路风情 时政 编辑精选

(近觀中國)習近平年內首訪首站 中越“同志加兄弟”故事寫新篇

中新社北京4月13日電 (記者 謝雁冰)應越南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蘇林、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主席梁強邀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將於4月14日至15日對越南進行國事訪問。這將是2015年以來,習近平第四次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身份訪問越南。

中越是山水相連、唇齒相依的友好鄰邦,兩黨兩國老一輩領導人攜手締造了“同志加兄弟”的中越傳統友誼。“越中情誼深,同志加兄弟”,習近平曾多次引用越南老一輩領導人胡志明這句膾炙人口的詩句,在同越南領導人和中越青年代表親密互動時,他也多次講述中越交往的友好故事。

在受訪國際問題專家看來,習近平今年首次出訪首站便是越南,充分體現出中方堅持對越友好政策,始終把越南視為周邊外交的優先方向,續寫“同志加兄弟”的故事。此訪適逢中越建交75周年,對兩國關係具有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重大意義,將進一步加深兩國政治互信,為各領域合作注入強勁動力。

“中國和越南同為社會主義國家,兩黨交往是雙邊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東南亞研究中心主任許利平認為,習近平以雙重身份出訪,通過政黨外交、國家交往相促進的方式,有助於鞏固“同志加兄弟”的傳統友誼,拓展社會主義事業。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亞太研究所副所長杜蘭表示,今年是中國“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是越南共產黨籌備十四大的關鍵年份,對於中越兩國都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意義。相信此訪中雙方將進行深入戰略溝通,交流治黨治國經驗。

“到鄰居家串門、到同志家作客”是兩黨兩國傳統友誼的生動寫照,體現著中越的特殊情誼以及雙方對兩黨兩國關係的高度重視。

2023年底,習近平成功訪問越南,雙方宣佈攜手構建具有戰略意義的中越命運共同體,兩黨兩國關係邁入新階段。去年,蘇林就任越共中央總書記後首訪就來到中國,充分體現了對兩黨兩國關係的高度重視。

“兩黨兩國最高領導人的定向把舵和戰略引領,是中越關係發展的最大優勢和最重要政治保證。”杜蘭說,期待通過兩黨兩國最高領導人的頻繁接觸,進一步夯實政治互信,為雙邊關係的穩定發展更好指明方向,推動中越命運共同體建設走深走實。

中越兩國人民毗鄰而居,自古便有互通互鑒之情,近年來,兩國全方位務實合作不斷結出豐碩成果。中國連續20多年保持越南最大貿易伙伴地位,越南是中國在東盟的第一大貿易伙伴。榴蓮、燕窩、菠蘿蜜等越南優質農產品深受中國消費者喜愛,中國企業承建的河內輕軌為越南民眾出行帶來極大便利,中越國際班列運輸效率大幅提高,成為兩國經貿往來的“快車道”……

杜蘭表示,當前中越兩國都處在改革發展的關鍵階段,雙方加強互利合作既有先天優勢,也是現實需要,符合兩國共同利益。

許利平指出,近年來中越深化互聯互通、貿易投資以及旅遊、防災減災等領域合作,拓寬數字經濟、綠色發展等新興產業合作,雙方務實合作亮點紛呈,期待此訪進一步推動各領域合作提質昇級。

中越地緣相近、人緣相親,傳統友誼是中越兩黨兩國和人民的寶貴財富。杜蘭指出,今年是中越人文交流年,相信以此訪為契機,中越兩國會舉行更多人文交流活動,訪問的積極效應將延伸到社會各界,增加兩國民眾對中越命運共同體的認同,夯實中越友好的民意和社會基礎。

作為改革道路上的同行者、現代化道路上的好伙伴,中越深化合作不僅有利於兩國的繁榮發展,也惠及地區和世界。

“面對紛繁複雜的國際形勢,中越在各自現代化征程上相互支持、攜手共進,既造福兩國人民,也必將為促進地區乃至世界和平穩定發展注入更多正能量。”杜蘭說。(完)

來源中新社

分类
一路风情 时政 编辑精选

(近觀中國)“前景廣闊、大有可為”,習近平寄語民營經濟

中新社北京2月18日電 (記者 謝雁冰 黃鈺欽)“新時代新征程民營經濟發展前景廣闊、大有可為,廣大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大顯身手正當其時。”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17日上午在北京出席民營企業座談會併發表重要講話。這是自2018年主持召開民營企業座談會後,習近平又一次出席相同主題的座談會。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規劃的謀篇佈局之年。在這個關鍵節點,新春伊始,習近平再次與民營企業家面對面,為民營經濟發展指引方向。

改革開放以來,民營企業蓬勃發展,民營經濟從小到大、由弱變強,已經成為推動中國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正如習近平在本次座談會上指出,“民營企業是伴隨改革開放偉大歷程蓬勃發展起來的”“現在我國民營經濟已經形成相當的規模、佔有很重的分量”。

習近平始終心系民營經濟發展,他曾說過,“我是一貫支持民營企業的,也是在民營經濟比較發達的地方幹過來的。”多年來,從地方到中央,習近平始終關注民營企業、支持民營經濟發展。

早在河北正定,他推動全縣工商業實行“五權放開”,人權、經營權、工資權、價格權、獎金權全部交給企業,帶動縣城經濟發展。

到福建,他6年內7次深入晉江視察調研,總結提出了做大民營企業、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晉江經驗”。

在浙江工作期間,習近平到基層調研時總是要到民營企業走走,看看經營現狀,問問有無困難,聽聽企業呼聲。

到中央工作後,無論是到地方考察,還是召開會議等,習近平始終牽掛著民營企業的冷暖安危,始終堅定不移地支持民營企業發展。

“五六七八九”。2018年,習近平主持召開民營企業座談會時用這樣一組數字點出了民營經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他概括說,民營經濟具有“五六七八九”的特徵,即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

在那場座談會上,習近平直言,“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是我們自己人”。

從在“兩會時間”裡闡明對待民營經濟的方針政策,到回信勉勵廣大民營企業家,再到多次與民營企業家面對面,習近平對民營企業始終關心支持。

2016年全國兩會期間,面對民營經濟人士較多的民建、工商聯界委員,習近平提出殷切希望和明確要求。

2020年,習近平來到浙江寧波,聽取企業生產經營及復工復產情況介紹,特意囑咐陪同的幹部:“中小企業不容易,要關心支持!”

2022年,習近平在四川考察期間專程來到一家民營企業,瞭解當地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出台紓困幫扶政策等情況。

……

如今,面對國際經濟環境變化、經濟發展階段轉換等挑戰,民營企業不可避免會遇到新情況、新問題。在本次座談會上,習近平再次直面熱點問題,並作出重點部署。

——就民營企業參與市場競爭面臨的障礙,他強調,“持續推進基礎設施競爭性領域向各類經營主體公平開放”。

——談到民營企業如何實現創新發展,習近平說,“加強自主創新,轉變發展方式,不斷提高企業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

——在社會上出現不利於民營經濟發展的聲音時,習近平廓清雜音,“在困難和挑戰中看到前途、看到光明、看到未來”。

從官方發佈關於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到加強民營企業金融服務的25條舉措出台,從《公平競爭審查條例》施行,到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出台民營經濟促進法”列入今年重點任務……外界也直觀看到,中央一系列利好政策先後推出,力挺民營經濟發展。

此番,習近平再次勉勵民營企業家並重申中央對民營經濟的一貫支持:黨和國家對民營經濟發展的基本方針政策,已經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將一以貫之堅持和落實,不能變,也不會變。(完)

來源中新社

分类
一路风情 兩岸 国际 大陆 时政 编辑精选

(近觀中國)在時光刻度裡讀懂習近平巴西之行

中新社巴西利亞11月20日電 題:在時光刻度裡讀懂習近平巴西之行

中新社記者 黃鈺欽 郭金超

“很高興在中巴建交50周年這個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年份訪問巴西。”

當地時間11月20日上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同巴西總統盧拉會談中說道。跨越東西半球,中巴兩個發展中大國的互動受到廣泛關注。

時隔5年再到巴西、10年後再對巴西國事訪問、中巴建交50周年,在時光刻度裡,外界更能獲得觀察和讀懂此行的特殊視角。

第一個時間標尺是5年。

“這是我時隔5年再次踏上這片‘充滿愛和希望的土地’。”習近平在同盧拉共同會見記者時說。這個充滿魅力的“桑巴國度”,也成為習近平到訪次數最多的拉美國家。

5年時間,兩次來到巴西,習近平的訪問議程都與國際多邊會議有關。5年前,世界經濟中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明顯上升,習近平赴巴西出席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在關鍵時間給出金磚合作的“解局”之策。

如今,面對全球經濟增長動力持續不足,習近平在里約熱內盧出席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圍繞“構建公正的世界和可持續的星球”,再次倡導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和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

中國和巴西同為東西半球兩大發展中國家和金磚國家重要成員,在外界看來,習近平在巴西出席多邊會議發出的中國聲音,展現出中巴雙方在諸多國際和地區問題上有相同或相似看法,具有超出雙邊關係的全球性影響。

在這次同盧拉的會談中,習近平就未來兩國關係發展提出4方面建議,其中之一就是擔當與共,為維護世界和平和正義展現中巴力量。對此,盧拉也表示,願同中方繼續深化在聯合國、金磚國家、二十國集團等多邊框架內溝通協作。

可以預見,面對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新挑戰、新變化層出不窮,中巴兩個發展中大國將以“破風者”和“逐浪者”的姿態共同前行。

第二個時間標尺是10年。

2014年,習近平首次以中國國家主席身份對巴西進行國事訪問。威武的騎兵馬隊、執戟致敬的禮兵、莊嚴的軍樂團,巴西方面舉行隆重儀式熱烈歡迎中國朋友的到訪。

時隔10年,習近平再次對巴西進行國事訪問,巴西同樣精心準備。一場最高禮遇的隆重歡迎儀式在總統官邸黎明宮舉行。450名威武禮兵整齊列隊,在120名龍騎兵護衛下,習近平乘車抵達黎明宮前廣場。

人們注意到,巴西藝術家特意在歡迎儀式現場演唱著名中文歌曲《我的祖國》。會談中,盧拉向習近平特別提起這一安排,以此感謝中方對他去年訪華的盛情接待並表達巴西人民對中國人民的深厚情誼。

東道主的精心安排,是雙方關係高水平的縮影。去年,在盧拉訪華期間,有外媒報道,“雙邊協議和合作計劃裝滿了盧拉的行李箱”。而在這次訪問中,兩國合作持續升級,決定將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同巴西發展戰略對接。

在會談中,習近平提出,把握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同巴西發展戰略對接的歷史機遇,並從經貿到基礎設施,從航天到農業科技,為兩國未來合作劃出重點。

跨越重洋,攜手遠航。近年來,中巴在務實合作上交出亮眼的“成績單”。如今,又一歷史機遇已然到來,此訪期間雙方簽署經貿、投資等領域30多項雙邊合作文件,合作的“成績單”又一次拉長。

第三個時間標尺是50年。

巴西人說,友誼就像葡萄酒一樣,時間越久越好。今年是中巴建交50周年,兩國在漫長歲月中結下的真摯情誼,恰如愈發香醇的美酒。

作為相互成就的“黃金搭檔”,兩國關係的歷史感蘊含在諸多“第一”裡:巴西是首個同中國建立戰略夥伴關係的國家、是最早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國家之一、是首個同中國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的拉美國家……

“我們共同回顧中巴關係50年發展歷程,一致認為兩國關係正處於歷史最好時期”,習近平在同盧拉共見記者時說。當天,兩國元首宣佈,將中巴關係定位提升為攜手構建更公正世界和更可持續星球的中巴命運共同體。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新的起點上,中巴關係如何開啟下一個“黃金50年”?翻開此訪兩國發表的聯合聲明,裡面有明確的答案。

從促進務實合作到開展人文交流,從為地區熱點問題發聲到支持彼此提出的國際倡議,這份逾2000字的聯合聲明為雙方未來合作規劃出具體路徑與藍圖。

“中巴關係更精彩的篇章也在未來。”在同盧拉會談時,習近平引述巴西家喻戶曉的球王貝利名言說道:“最精彩的進球是下一個。”

的確如此。詮釋中巴關係最合適的時光刻度,是歷史,更是未來。(完)

來源中新社

分类
一路风情 兩岸 国际 大陆 时政 编辑精选

(近觀中國)習近平里約“G20時間”的三個關鍵詞

中新社里約熱內盧11月20日電 題:習近平里約“G20時間”的三個關鍵詞

中新社記者 郭超凱  梁曉輝

南半球初夏時節,一場“相聚”在巴西里約熱內盧上演。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在這座“非凡之城”,開啟第十九次峰會時間。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里約“G20時間”繁忙緊凑。他應邀出席峰會並發表重要講話,參加多場多邊和雙邊活動,與G20成員領導人共商全球發展大計,共繪全球治理藍圖。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跨越山海,中國為共同發展而來,為完善全球治理而來,為合作共贏而來。

——共同發展

“建設一個共同發展的公正世界”——習近平在G20里約峰會第一階段會議的講話以此為題。

當前,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全球經濟增長乏力、糧食和能源等多重危機叠加,人類社會又一次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

未來該何去何從?中國的回答清晰而堅定。

“世界繁榮穩定不可能建立在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基礎之上”,2年前,習近平在G20巴厘島峰會上如是說。今次里約峰會,習近平再次談及這句話,強調各國應該推動更加包容、更加普惠、更有韌性的全球發展。

中國的行動明確而有力。習近平在峰會上宣佈中國支持全球發展的八項行動,從攜手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到落實全球發展倡議,再次彰顯大國擔當。

共同發展,減貧是重要著力點。今年峰會東道主巴西結合自身實際,把“消除饑餓貧困”作為首要議題。而減貧,也是中國走在世界前列的成功實踐。峰會上,習近平分享起中國經驗。

“我先後在中國的村、縣、市、省、中央工作,扶貧是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我立志要辦成的一件大事。”回顧中國脫貧歷程,習近平娓娓道來,並宣佈中方決定加入“抗擊饑餓與貧困全球聯盟”。

多年來,來自中國的減貧經驗,已為發展中國家解決貧困問題提供重要啟示。

現場,習近平更以中國的成功脫貧,寄語世界共同發展:“弱鳥是可以先飛、高飛的。中國可以成功,其他發展中國家同樣可以成功。”

——全球治理

18日,一張G20里約峰會“全家福”吸引世界目光。

照片中,習近平與G20成員領導人手握手、肩並肩,象徵著各國在峰會“構建公正的世界和可持續的星球”主題下共同努力。

當今世界,地緣政治、社會經濟、環境氣候等重大挑戰和危機層出不窮,呼喚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體系。

完善全球治理,中國從不缺席。在G20里約峰會第二階段會議上,習近平從經濟、金融、貿易、數字、生態環境等領域詳細闡明中國主張,擘畫構建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體系藍圖——

要避免經濟問題政治化、人為割裂全球市場,避免以綠色低碳為名、行保護主義之實;

要加強人工智能國際治理和合作,確保人工智能向善、造福全人類,避免其成為“富國和富人的遊戲”……

中國主張既有現實思考,也有未來前瞻,是美好願景,也是實踐路徑和行動方案。

“讓我們重溫二十國集團成立初心,從里約熱內盧再出發,弘揚夥伴關係,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開闢共同發展繁榮的美好未來!”習近平在峰會上說。

從里約再出發,中國正與G20成員一道,攜手構建一個更好的世界和未來。

——合作共贏

寓雙邊于多邊。在里約,除參加峰會外,習近平在“G20時間”還密集會見七國領導人。

一場場會見,合作共贏是主線。這七國中,既有歐洲、大洋洲國家的夥伴,也有拉美國家的朋友。各方期待加強與中國的合作,中國也以合作回應之。

與歐洲國家領導人會見,從中英“貿易投資、清潔能源、金融服務、醫療民生”,到中德“數字化、智能化、低碳化”,再到中法“文化、教育、地方、青年”,習近平強調雙方合作的廣闊空間,展現進一步加強合作、實現互利共贏的誠意。

會見澳大利亞總理,習近平則強調“拓展”,雙方要堅持拓展互利共贏的合作格局。

此次拉美之行,也是2013年以來習近平第六次到訪這片熱土,更恰逢習近平首次提出構建中拉命運共同體10周年。中拉合作如何提質升級?雙方從“互補”之處找答案。同墨西哥總統會見時,習近平指出,用好兩國經濟的高度互補性,不斷推進務實合作。與阿根廷總統會見,習近平強調,中阿經貿結構高度互補,合作前景廣闊。

……

一場場雙邊會見,彰顯了中國與世界合作共贏的誠意,也再次體現一個已形成的國際共識——下一個“中國”,還是中國。

從多邊到雙邊,透過習近平的“G20時間”,外界也看得到中國與各方一道共謀發展、合作共贏的努力,正如本次G20里約峰會的主題——“構建公正的世界和可持續的星球”。(完)

來源中新社

分类
一路风情 文化 编辑精选

(近觀中國|文明互鑒)中拉文明對話中的“信達雅”

中新社北京11月15日電 題:中拉文明對話中的“信達雅”

中新社記者 曾玥

“中拉要加強文明對話和文化交流,不僅‘各美其美’,而且‘美人之美,美美與共’,成為不同文明和諧共處、相互促進的典範。”

2013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對墨西哥進行國事訪問期間發表題為《促進共同發展 共創美好未來》的演講,對中拉人文交流作出如上重要論述。

彼時,墨西哥漢學家莉莉亞娜·阿索夫斯卡坐在距習近平不到50米的同傳屋內。她曾多次擔任墨西哥總統首席中文翻譯,參與習近平同墨西哥總統會晤翻譯工作。

生於巴爾幹半島、常住墨西哥城、曾來中國留學,莉莉亞娜在不同文明之間往復穿行,在多元文化的浸潤下感知“和而不同”的意涵。

“翻譯也是一種‘和’。”近日,莉莉亞娜在華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表示,通過翻譯實現的跨語言、跨文化對話,促進不同文化相互理解與合作。“如何讓‘不同’相‘和’,是翻譯的技巧所在。”

“譯事三難:信、達、雅。”多年前,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嚴復提出這一主張,為後世中國翻譯界所推崇。身為外國譯者,莉莉亞娜認為,“信達雅”的見解妙在意蘊廣闊,見於翻譯,又不止於翻譯。

“信”,指不悖原文、忠於文意。在莉莉亞娜眼中,追求“信”的前提在於認識和理解中國。

從18歲來華留學,到鑽研漢學、回國教學,年過花甲的莉莉亞娜已研究中國40餘年,見證“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果”。

“當今的中國理念,歸根於中國的歷史傳統。”莉莉亞娜認為,漢學家應以系統、全面、長遠的眼光看待中國發展,“中國是一個整體,不研究其歷史傳統,就無法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式現代化”。

與此同時,莉莉亞娜強調,研究歷史不代表耽於經典。西方漢學界應採取更積極、更具實用性的研究態度和角度,考究中國的歷史傳統如何孕育中國道路,進而更好理解中國提出的新理念、新政策、新舉措。

學術觀念也影響著莉莉亞娜譯介時的取捨。“有時候我覺得要簡化處理,不應該給讀者製造這麼多閱讀困難。但我又會想到,讀者有權利認識中國、瞭解中國的不同之處,而我有義務幫助他們去瞭解那些使中國‘成為中國’的東西。”

對於中國譯者來說,“達”意為文本明白曉暢、通達受眾。對於遠隔太平洋的拉美地區來說,“達”還意味著跨越上萬公里的距離。

“我剛開始中文教學的時候,研究中國的人比較少。”在墨西哥學院亞非研究中心從事漢學研究與教學多年,莉莉亞娜觀察到,早年在拉美地區流傳的中文教材和中國文學作品多是在引進英譯本後再進行西語譯介,少有從中文原著直接譯為西語的譯本。

“我們需要直接對話,同時創造更多相互靠近、直接交流的機會。”為此,莉莉亞娜編寫出版拉美第一部針對西語讀者的中文語法教材《實用漢語語法》,在墨西哥學院開設中文課程、培養中文人才,帶領學生組建中國文學翻譯團隊。

30多年來,莉莉亞娜及其團隊翻譯出版了老舍、張愛玲、王蒙、賈平凹、莫言等中國作家的20餘部文學作品。

在題材上,莉莉亞娜“偏愛”現實主義作品。“文學特別是現實主義文學,可以立體、形象地展現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歷程,尤其是中國社會和老百姓生活水平、個人經歷的變化。”

“文學是向拉美地區介紹中國的一扇窗。”她說,小到民眾的衣食住行,大到國家的歷史性變遷,拉美民眾可從書中找尋“何以中國”的答案。

“中國韵味”如何在西語語境中完整呈現,是對“雅”的考驗。世人常說“雅”字難解,而在莉莉亞娜看來,恰恰是“雅”最耐人尋味。

“每個人對‘雅’的定義可能不一樣。”莉莉亞娜說,她的工作是在文化差異之間尋找平衡點,培養西語讀者對中國文化的感知力。比如對於中國成語、諺語、歇後語,她反對簡單添加註釋,提倡盡力用富於文學性的西語進行翻譯。

“在翻譯的過程中,文化差異的轉換要比語言轉換難得多。”莉莉亞娜有感於中拉之間的文化差異,也為二者的交融深深著迷。

至今,莉莉亞娜仍譯筆不輟。她有一個強烈的願望——以文學譯介等方式推動中國文化持續走進拉美國家。(完)

來源中新社

分类
一路风情 兩岸 国际 大陆 时政 编辑精选

(近觀中國)習近平開啟跨洋之行,元首外交進入“拉美時刻”

中新社北京11月13日電 題:習近平開啟跨洋之行,元首外交進入“拉美時刻”

中新社記者 郭金超 黃鈺欽

13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開啟跨洋之行,將對秘魯和巴西進行國事訪問,並先後在利馬和里約熱內盧出席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三十一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和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第十九次峰會。

從APEC會議到G20峰會,重磅多邊活動相繼在拉美國家舉行,全球治理進入“拉美時刻”。此訪也是習近平以國家主席身份第六次訪問拉美,在構建中拉命運共同體提出十周年之際,這次跨越山海的握手將讓中拉友誼在最新互動中再被清晰感知。

習近平拉美之行的第一站是文明古國秘魯。在《英漢大詞典》中有一個詞語:From China to Peru(從中國到秘魯)。由於兩國距離遙遠,這個短語也被引申為“走遍天下”。

“相知者,不以萬里為遠。”中國和秘魯的友好交往源遠流長。2016年訪問秘魯時,習近平曾用三個“好”形容中國和太平洋彼岸這位“鄰居”的關係——相互信任的好兄弟、共同發展的好夥伴、共擔責任的好朋友。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拉美研究所執行所長孫岩峰指出,從去年中秘元首舊金山會見到今年博魯阿爾特訪華,頻密互動體現出中秘關係的高水平。兩國元首即將在一年時間之內實現第三次會晤,外界也期待此訪為中秘關係發展擘畫新藍圖。

巴西社會學家弗雷雷曾說,“巴西是熱帶的中國”。此次拉美之行,習近平將時隔5年再到這個友好國度。習近平將同巴西總統盧拉舉行會談,就雙邊關係及共同關心的國際地區問題深入交換意見。

今年是中巴建交50周年。半個世紀以來,面對國際風雲變幻,中巴關係始終保持健康穩定發展。有媒體評論稱,上到太空裡運行的衛星,下到田地裡種植的大豆,都成為中巴兩國各領域務實合作成果的縮影。

作為東西半球最大發展中國家,兩國關係的特殊性還蘊含在諸多“第一”裡:巴西是第一個同中國建立戰略夥伴關係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已連續15年成為巴西第一大貿易夥伴、巴西是中國在拉美最大貿易夥伴和最大直接投資目的國……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王友明分析稱,無論是作為發展中大國的團結合作,還是就國際熱點問題發出共同聲音,中巴關係已超越雙邊範疇,這一特殊意義將為兩國關係打造下一個“黃金50年”提供更多動力。

在拉美之行中,習近平的另一項重要安排是出席在利馬舉行的APEC會議和在里約熱內盧舉行的G20峰會。

當前,世界經濟面臨多種風險挑戰,亞太作為全球經濟最具活力的增長帶,如何發揮好引擎作用面臨更大考驗。此次APEC利馬會議以“賦能、包容、增長”為主題,各方普遍期待亞太地區繼續發揮引擎作用,以自身穩定和繁榮為世界和平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對中國而言,亞太經合組織是中國改革開放後參與的第一個區域經濟合作組織。2016年在利馬出席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時,習近平曾以原產拉美的地瓜作喻,生動詮釋中國與亞太國家攜手前行的決心與誠意——“無論發展到什麼程度,中國都將扎根亞太、建設亞太、造福亞太。”

“相較於個別國家試圖在亞太製造分裂隔閡,中國主張構建亞太命運共同體的立場一以貫之。”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拉美和加勒比研究所所長宋均營指出,相信通過APEC利馬會議,各方對亞太在加強團結基礎上推進合作將提出更明確的路線圖。

作為G20里約熱內盧峰會東道主,巴西將今年主題確定為“構建公正的世界和可持續的星球”。有分析稱,針對全球經濟治理領域存在諸多不平等現象,東道主把減少不平等作為峰會重要議題,意在提昇發展中國家代表性和話語權。

在二十國集團框架內,中國始終主張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以公平正義、開放包容為理念引領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在2022年G20巴厘島峰會上,習近平率先宣佈中方支持非洲聯盟加入二十國集團。2023年9月,隨著非盟的正式加入,世界多極化進程有了新註腳。

外界有評論指出,面對全球南方國家群體性崛起,全球治理體系改革長期滯後的現狀並未改變,中方將與各方一道,推動本次G20里約熱內盧峰會集聚地區合作新力量、探究全球治理新路徑,傳遞出讓全球治理體系向更加公正合理方向變革的積極信號。

如今,兩場重要國際多邊會議即將啟幕,世界目光聚焦拉美。在全球“南方時刻”點亮之際,中國元首外交亦落子南半球。一邊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一邊是發展中國家最集中的地區之一,隨著訪問行程的漸次展開,這場跨越大洋的最新互動將持續引發世界矚目。(完)

來源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