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一路风情 文化 编辑精选

我的第一本書

作者:趙日超

小學三年級的時候,我就對文學產生了興趣。一次,我大伯家的駕雲哥帶回邳州某中學描寫風景的油印詞句集錦。我不禁喜歡上了上面描寫風景的優美詞句。之後寫作時,我套用其中的句子穿插在作文中,老師批改作文時,給我畫了很多圈圈以示鼓勵。

真正激發我讀書願望的是初中時一位叫朱紅青的女孩。她中等身材,學習成績優秀,眼睛明亮,我對她有種說不出的感覺。那時,我特別貪玩,不想讀書。在一個夏日的午後,一場急雨撲打著窗子,她神情專註而出神。一瞬間,這種靜美的情景深深地觸動了我的心,我覺得那個愛讀書的女孩是世上最美的人,是她給了我無比珍貴的青春記憶,於是,我便決心去讀書寫作。我把每個星期日步行回家,沿途花花草草帶給我的感受寫成幾百首打油詩,結集叫《趙氏春秋》,連同那位女孩一同寫了進去。

從此,我酷愛讀書,幾乎到了「讀書之樂樂何如,綠滿窗前草不除」的癡迷程度。進而連《古文觀止》也囫圇吞棗地啃讀起來。從那以後,我萌生了一個夢想,將來我也要將我的文字變成鉛字。2014年4月,我的夢想終於實現。作家出版社出版了我的第一本散文集《窗外風景》。

讀書,讓我漸漸擴大了視野,了解了窗外的大千世界。但我覺得自己行路還比較少,對看到的風景認識還比較浮淺,因此,我的第一本書便以《窗外風景》命名。《窗外風景》出版後,中國作家網轉載了其中50000字的旅遊文化散文,該書成為2014年中國作家網重點推薦的散文類6部圖書之一。全國文明單位、世界中文報協中國內地首批六家成員之一、全國四十強報社《大連晚報》連續15期15個版面推介轉載。

我一邊讀書,一邊寫作。高一時,我對文學無比癡迷和熱愛。我參加了全國中小學生作文比賽。這些青春記憶的文字讓我有機會參加江蘇省作協主辦的《春筍報》小作家班的學習。我不停地寫,一篇篇作品投出去卻石沈大海。我將夜深人靜時點著煤油燈,連小蟲也不來過問的寂寞寫作過程寫成新詩《我愛這個地方——致海笑老師》,終於被推薦發表在《春筍報》四版頭條上,同期四版上還有一篇被時任江蘇省作協副主席、小作家班指導老師海笑點評推薦發表的廣西學生散文《林海之晨》,這是我最初與報紙結下的文字之緣。不久,海笑又在來信中希望我進一步充實知識。他在信中寫道:「文學是一門艱苦的事業,為誌願以事於此,就要作好吃苦的思想準備,而且要不怕失敗。只有不怕失敗不畏艱辛的人才能取得成功。」處女作的發表,增強了我寫作的動力和信念。1992年我到當地鄉黨委辦公室工作後,創辦了淮安市復興文學社,自編自印鄉級機關文學小報《田野之花》。這時,我寄信給海笑老師,沒想到很快收到了海笑老師的賀信:「知您已去鄉黨辦工作,甚喜;又見您自辦鄉土小報《田野之花》,更喜;現在不少人只要錢而不要文化,而你們能兩手抓,可喜可賀。特寄上賀詞一張,聊表心意。並祝復興鄉後來居上,趕上江南……」他為小報題詞:「春風也綠江北岸,野花更比家花香。」海笑親筆復信,多次指導,反復鼓勵,由此,我與海笑結下了老少兩代如海深情。後來我又寫信給著名作家、編輯大家袁鷹老師。袁鷹在回信中說:「我是淮安人,見到家鄉的文藝刊物和文藝愛好者,自然很高興……」欣然出任《田野之花》顧問,揮毫寫下幾行遒勁的字:「祝願故鄉的田野上開遍絢爛的鮮花,長起參天的大樹。——與復興文學社同仁共勉。」袁鷹用的是人民日報社的信箋,端端正正的筆跡中,流露出隨和的態度,嚴謹認真的寫作作風和關註文學新人培養的人梯精神。

寫作不是輕松的事,抱僥幸碰運氣是難以達到目的的。賈島說:「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寫兩句詩還要花費數年時間呢。曹雪芹寫《紅樓夢》也費盡心血:「字字讀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不費一番苦寒心,哪得梅花放清香?!法國作家莫泊桑從20歲學寫作,一直寫到30歲都不發作品。等到寫出小說《羊脂球》,創作水平有所提高時,他的老師福樓拜才同意他向外投稿。莫泊桑經過長期的磨煉,掌握了寫作基本功。因此一躍而成為法國著名作家。

我很慶幸,寫作路上遇到了貴人,使我堅定地沿著文學之路走下去。2002年,我由鄉機關一名報道員,被調進事業單位《楚州報》工作,有機會外出采訪、旅行,豐富了自己的閱歷。2013年深秋,已90歲高齡的袁鷹先生抱病為我的散文集《窗外風景》寫下了洋洋灑灑2300余言的書評。書評中首句寫道:作者有一支神奇的筆,多姿多彩,更多情多義。作者擅長寫遊記,這是他的強項,獲得過多次旅遊文學的獎項。他筆下遊記的特色,就是多彩更多情。2014年6月16日《人民日報》在「大地副刊」二條刊發了袁鷹的《夢裏淮安——趙日超散文讀後隨感》。書評中寫道:今天,我們跟隨《窗外風景》作者的腳步暢遊南北,也跟著作者得到一次次心靈的洗禮。到大連日俄戰爭史跡前,看到「百年城雕」的無字書,又一次親見侵略者踐踏中國土地的鐵證;到滄州,認識一位歷史上直言敢諫的言官;到廈門,在琴聲悠揚中感受到包容的品質;到蘇州,仿佛聽到古人在寒山寺悠遠的吟哦聲……數不清的「無字天書」,不僅讓我們流連忘返,更讓我們掩卷沈思。作者問得好:「極目遠眺,江山多嬌。試問中華兒女,無字天書,今生閱讀多少?」袁鷹接著寫道:《夢裏依稀看淮安》一文,特別牽動我這個淮安兒子的心,離開家鄉八十年了,驀然回首,真正是「夢裏依稀」了。其實,我離開家鄉時才是十歲的孩子,所謂「夢裏依稀」,無非是兒時的家庭生活和聽到有關故鄉的片言只語,對這座值得每個淮安人自豪的歷史文化名城幾乎一無所知。作者以一部書《西遊記》、一座府衙、一座古剎、一座橋(胯下橋)、一條街(河下鎮湖嘴大街)和一棵樹(周恩來故居的臘梅樹)這種獨具特色的手法,詳細鋪陳淮安的種種,引人入勝,更發人深思。這篇書評被選入百花洲文藝出版社出版的《2014年中國散文排行榜》。

著名作家王宗仁先生在《文學報》刊發了專題評論《散文的尋找與剝離》,書評中首句寫道:讀趙日超的散文,無論是他對故鄉、親情的詠贊,還是激情遊走祖國大好山河的遊記,或是從日常習以為常生活經歷中生發而來的隨感,我們都感受到他是在用力用心追尋真善美的人生與思考人生。散文集《窗外風景》正是這種追尋與思考之後的收獲。換句話說,日超是在尋找與剝離中進行散文創作。說尋找,是指他註重積累生活,跑了許多地方,接觸了那麽多人,經歷了那麽多事,這樣既豐富了人生閱歷又獲取了文學資源;說剝離,是說他多角度地觀察生活,進行認真地思考生活,探索、發現掩藏在復雜多變的現實生活和歷史事件中有意義和有意思的閃光點。

著名評論家李敬澤說:「人生就是一場旅行,在旅行的路上吉兇難料,然而旅行者的一生卻始終包含著真理。我們也就是為著這些真理,在萬象萬物中找回自己並不斷重塑自己。」

《大連晚報》文藝部主編陸彤說:「《窗外風景》是一本好書,書中或描摹山川壯麗、或表達人生感悟,作品中有民族的自尊,有歲月的認知。寫得非常好,落地了。」作家出版社編輯雷容說:「《窗外風景》寫出城市的瑰麗,山水的情韻,能夠站在時代的前列,膽識非常,盡顯作家的社會責任。」《中國環境報》、《江蘇作家》、《中華日報》(泰國)、《中國出版傳媒商報》、《中國文學》(香港)、《中華文學》等先後刊登文章,評論《窗外風景》。《法製日報》《消費日報》《中國文化報》《中國建設報》《作家文摘》《文藝報》《圖書館報》等多家媒體刊登書訊並給以好評。中國作家網、人民網、齊魯網、光明網、中國社會科學網等200多家網站從不同角度宣傳了《窗外風景》。百度百科也收錄了我的創作簡歷。由著名作家曹文軒作序的《小學生輕閱讀•江蘇名篇》被列入小學生10本課外讀物,選編了有關淮安的3篇作品,有周恩來的《大江歌罷掉頭東》、有歸有光的《淮上作》,還有就是我的《窗外風景》中的散文《夢裏依稀看淮安》。

一年過節,同兒時的小夥伴相聚在一起,談起小時候數星星尋找自己星座的事。而我想,這跟我的喜好和文學積累有關。我後來有機會遊覽了名山大川,有了豐富的經歷和閱歷,讓我走上了文學之路。這裏,我想說的,是在我成長的初期,我要感謝我的母親。母親是個堅強的人,她識字不多,小時候見生產隊長吆五喝六的樣子,她便有個當小隊長的願望,但沒能如願。這使得母親變得更為堅強,在子女讀書問題上傾註了更多的心血。母親身上有著許多優秀的品質,她說,再大的官,也不如待人純和,為人正直。母親善良、賢淑、勤勞、能幹。因為她的堅強,影響著我們做任何事都不自棄,不抱怨,因為她不懈怠,不偷懶,這些美德無時不在熏陶著我做事要執著。

2013年年底,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著名作家陳建功從海外發來了祝賀短信,祝賀散文集《窗外風景》出版。復信中說:讀到你的後記,很受感動。古人所謂「反哺之義,跪乳之恩」,先生銘記且踐行,實屬難得……時年86歲的著名作家海笑15歲參加革命,打日本鬼子,曾任江蘇省作協黨組書記、省文聯副主席、省作協副主席、省人大常委,雖年事較高,竟欣然題寫了《窗外風景》書名。

記得初讀紅樓夢時,我還不懂世事,硬著頭皮讀下去,不久就放棄了。這樣一部沒有情節的書,怎麽如此著名?而今順著書的河流,逐一領略,《詩經》《古文觀止》《離騷》閃爍著悠遠的華夏文明,唐風宋韻集萃著中華詩詞情懷。任何不讀書而號稱懂得文學並理解人類生活的人,不是一種虛妄就是一種無知。2014年世界讀書日這天,《法製日報》刊登了《站在時代的前列吶喊》,對《窗外風景》評價說:作者長期生活在農村,能站在時代的前列,不回避現實問題,寫法上別具一格,視野寬闊。我們的時代,正需要這些敢於直面社會,直面人生,弘揚真善美的作家來喚醒人們的良知。《中國文化報》也宣傳了《窗外風景》,認為該書是反映運河城市藝術性很強的散文集。

泰國的《中華日報》刊發了近3000字的書評。書評中寫道:《窗外風景》從一座城市的歷史到一個人的品格,從一座如書的廣場到一片不起眼的梅花,作者不但用他細微的觀察告訴我們個體的生命體驗,也通過充滿個性的思考,讓我們明白人只有不斷地探尋,才能達到一種高度,理解一些精神;在詩性的表達和敏銳的觀察與個性的思考之外,趙日超的散文最讓人心動的則是他的隨性與自然,可他隨性而不隨意,自然卻又真實。

曾在《中國紀檢監察報》《中國監察》《新華日報》發表多篇反腐倡廉文章的時任淮安區委常委、紀委書記曹業慧在《黨的生活》中評論說,趙日超長期生活在農村,在中學時期已踏上了聖潔的文學之路,如今,他已成為「職業編輯」。更為難能可貴的是,他擠出工余時間,外出采訪,收集素材,《窗外風景》便是他業余文學創作的結晶。他還擔任著東方旅遊文化網的主編,「爬格子」是他生活中全部的內容,但他無怨無悔,樂此不疲。

也許有人會問,你看書再多又能怎樣?對上司不奉迎,對領導不獻媚,書讀再多有何用?確實,這麽多年書讀下來,車子房子沒有,票子沒人多,鉆營巧取計不如人。但是我活得有尊嚴,無論何時,做人都要有一顆正直的心。如果我們的身體和別人的一樣健康,卻沈溺燈紅酒綠,聲色犬馬之中,面對人類偉大的精神遺產,若一無所有,只能似行屍走肉。

由於讀書、寫作,因而對祖國的壯美河山學會了審美,對大自然充滿了親情,對健康生活充滿了熱情,對真善美的事物充滿了激情,對人生之友情親情視之若命,擁有了業余愛好的雅趣,人生審美的誌趣,永葆童心的樂趣。2009年,我被吸收為江蘇省作協會員,2010年被吸收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2011年成為國家三級作家,還被聘請為中國散文家協會副秘書長,石毅紅色書畫藝術院藝術鑒定委員會委員,中國旅遊文學委員會委員,江蘇省散文學會理事。先後獲中國散文學會隨筆一等獎、「美文天下•首屆全國旅遊散文大賽」一等獎、中國散文華表獎傑出成就獎、首屆華夏散文獎一等獎、「海棠杯」全國散文大賽征文優秀獎、江蘇省縣市報研究會散文一等獎、江蘇省報紙副刊協會雜文一等獎和江蘇省報紙副刊協會散文一等獎、第八屆冰心散文獎、第三屆中國徐霞客散文獎。散文《敲鐘寒山寺》《踏雪尋梅——周恩來故居印象》《帶著女兒行走沙家浜》《老柳樹》《夢裏依稀看淮安》《粗月亮粗月餅》連續6年分別入選《中國散文排行榜》。《烏沙堤畔》入選《「大地文心」中國生態文學優秀作品集》,《我在等你》入選《中國散文大系》等。

窗外殿堂之上,陣陣花香襲來。我又想起蘇東坡的「腹有詩書氣自華」。可見人生之燦爛,不因地位的顯赫,衣飾的華美,而在於精神之充實,有權有錢未必就有情有趣。相比於阿諛奉承、獻媚取悅求得一時之榮是何其不幸。在時間的長河裏,能留下一些閃光的印記,那就是一場向美而生的修行。

我人生中的第一部作品便是《窗外風景》。

作家簡介:趙日超,知名散文家,東方旅遊文化網總編。散文隨筆散見於《作家文摘》《美文》《山東文學》《散文百家》《藝術中國》《中國書畫報》《中國文化報》《中國社會科學報》《中國周刊》《中國自然資源報》《工人日報》《小品文選刊》《雨花》《中國散文報》《青春》《中國環境報》《農民日報》《中國財經報》《中國水運報》《中國建設報》《中華瑰寶》《新華日報》《大地文學》《中國旅遊報》《中國演員》《中國礦業報》等多家報刊。連續6年入選《中國散文排行榜》。曾獲中國散文學會隨筆一等獎,中國大眾文學學會遊記散文一等獎,第三屆中國徐霞客散文獎,第八屆冰心散文獎等30多次。

分类
一路风情 文化 编辑精选

筆耕不輟 翰墨流香 ——賞張為行國畫有感  

作者:趙日超

俗話說:“讀書真事業,磨墨好功夫。”繪畫、書法都是磨墨的功夫,作為一個癡迷書畫藝術的人,總是讓自己的藝術作品說話。

4月18日是上巳節,俗稱三月三。相傳,1600多年前,書聖王羲之等42人三月三在浙江紹興舉行修禊之事,曲水流觴,詩酒唱和,揮毫寫下了名傳千古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1300多年前,詩聖杜甫三月三又寫下了《麗人行》傑出的詩篇。為追慕先賢,江蘇省宿遷市書畫名家張為行、郭尤柏帶著自己精心創作的書畫作品在這一天來淮安河下參與我們的書畫作品交流活動,淮安市楚州文化旅遊資源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向東、副總經理陳廣州,吳承恩故居管理處主任徐朝紅等相聚於淮安古鎮河下,取名“三月三聚會”,藉此探索猴文化的奧秘,學習傳統文化的精髓。希望在每年三月三上巳節的日子裏,都能在此進行雅集,吟詩作畫,薪火傳承東方旅遊文化。

國畫是民族精神與生存狀態的寫照,不同樣態的圖畫不僅僅代表不同地域的屬性,還顯示了不同區域文化的自然與人文特點。歷史上的淮安、宿遷同屬於淮陰,從這一角度來看,越是地域的,越具有代表性、地方性、特色性。

1969年10月出生在霸王故鄉——宿遷市宿豫區順河鎮的張為行,結業於中央美術學院,自幼酷愛書畫,30年筆耕不輟,矢志不渝,為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南京花鳥山水研究院理事。張為行說,自已之所以30年癡心不改,是自己在上小學時,就得到了當地畫家馬樹宛的啟蒙影響。那時,他拿小人書當寶貝,沒事就臨摹,摹好後就拿給馬樹宛老師點評。還是孩童的他,已開始接受馬樹宛老師講孩童五官什麼樣,老人五官什麼樣,什麼是三庭五眼等知識。馬樹宛看他喜歡臨摹小人書,送給他不少,傳授給他繪畫知識,經常在其他老師跟前誇他悟性高。1988年,馬樹宛拿出600元工資讓他去工藝美術學院研修班學習。張為行是窮苦人家的孩子,600元那時可是個大數字,每每回想自己系統學習專業知識,想起老師為他墊上改變他人生命運的600元,感恩之情,銘記於心,每每想起,淚水奪眶而出。

近年來,張為行師從著名學者型畫家賀天飛、林濱、於傳迪,潛心研究古梅、笑佛、墨猴繪畫藝術。為了畫好古梅,他多次乘車先後去江西、山西、貴州等地,打聽哪里有古梅他就去哪里,細細觀察古梅枝幹上的結疤、樹洞的形狀。原來,梅幹上結疤是圓的,不同於老樹幹的結疤。樹洞也有層次的,經過實地觀察,采寫,一些實景已爛熟於心,對繪畫創作大有裨益。因張為行專攻古梅繪畫,畫出的《東風第一枝》構圖巧妙,富有新意,技法熟練,不落俗套。

國畫是一種藝術,貴在表現人格,創造意境,和其他藝術一樣,有接近於音樂的、舞蹈的、建築的物象美。為此,張為行騎車不管到哪里,第一件事,就是觀察一切樹的姿態,要是有樹洞,必下車拍照觀察,默記於心。畫梅時他繼承傳統而又打破傳統,創作出自己的個性作品,依葫蘆畫瓢只是死路一條。他大膽使用焦墨作畫,畫出來的主幹蒼勁有力,虯龍盤上,逐步形成自己的繪畫風格。

為了研究墨猴姿態,他7次去花果山動物園。行程中,只要看到猴就會下車觀察,拍照。有一次,他給玩把戲的猴子拍照,因離得太近,專心致志,猴子過來抓搶手機,無意間抓了他一下。現在他臉上還留下猴指印呢。數年潑墨,目前他筆下的墨猴,線條流暢 ,栩栩如生。有的幽默風趣,煞是可愛;有的酣暢淋漓,耳目一新。他先後創作的《西遊香濃 眾猴爭閱》《壺中乾坤大》《尋師遠方 心誠則靈》《水中撈月 難得糊塗》等作品更是讓讀者奉為至寶。現在回想起來,他說,把一幅猴畫好也不是容易事兒,讓畫面有內容、有意境構圖最重要。畫好猴,眼神你必須畫得活靈活現的,富有靈氣,動作輕盈,讓人喜愛。

張為行作品《心誠則靈》
張為行作品《酒中乾坤大》
張為行作品宋・張在《提興龍寺老伯院》
張為行作品《金玉滿堂》
張為行作品《鐵骨報春》

畫畫離不開生活。張為行對人物的觀察有獨到的眼光,構圖表現別開生面。其畫笑佛亦為閑來弄筆,作畫自娛,重在傳神,形神兼備。因其年少時,對五官多有觀摩,因此他畫佛時,則刻意人物面部細節描寫,用筆用墨精到,線條靈動,傳神達意。《心誠則靈》《與佛結緣》是笑佛與猴畫組合的作品,則更具特點。他畫笑佛五官無限誇張,笑容可掬,令人捧腹。終成善果的張為行,在看到了佛的微笑後,禁不住自己也笑出了聲來。

多年來,張為行遵循既師古人,繼承傳統,又師造化,辛勤耕耘,不斷創新,孜孜以求。曾獲少林功夫杯金獎,中華國粹圖騰獎,第二屆吳道子美術基金大展銀獎,南京翰墨風韻金獎等。他汲取眾家之長,融入自己之筆墨,不斷在生活中捕捉鏡頭,隨時代審美而轉型,真可謂人情練達,推陳出新,畫出許多精彩的畫作,多篇作品在《中國書畫報》《美術研究》等報刊上發表。多幅書畫作品被吳承恩故居等收藏,不少臺灣友人也視若珍寶,索贈收藏,成為宿遷畫壇耀眼的晨星。 張為行潛心書畫藝術,一幅幅翰墨作品,成了他人生的靚麗風景。

作家簡介:趙日超,知名散文家,東方旅遊文化網總編,石毅紅色書畫藝術院藝術鑒定委員會委員。2014年出版散文集《窗外風景》,《人民日報》文藝部原主任袁鷹和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秘書長王宗仁分別撰文在《人民日報》《文學報》評論。散文隨筆書畫評論散見於《作家文摘》《美文》《山東文學》《散文百家》《藝術中國》《中國書畫報》《中國文化報》《中國社會科學報》《中國週刊》《中國自然資源報》《工人日報》《小品文選刊》《雨花》《中國散文報》《青春》《中國環境報》《農民日報》《中國財經報》《中國水運報》《中國建設報》《中華瑰寶》《新華日報》《大地文學》《中國旅遊報》《中國演員》《中國礦業報》等多家報刊。連續6年入選《中國散文排行榜》。曾獲中國散文學會隨筆一等獎,中國大眾文學學會遊記散文一等獎,第三屆中國徐霞客散文獎,第八屆冰心散文獎等30多次。

分类
一路风情 文化 编辑精选

蓉城相會

作者:趙日超

錦官城、蓉城是成都的別稱,充滿了夢幻和神秘。錦官城是因為三國蜀漢時期成都絲綢業發達,蜀錦暢銷全國,朝廷專門設置錦官管理,在城西南築錦官城,亦稱錦城。蓉城因後蜀皇帝孟昶的妃子花蕊夫人特別喜歡芙蓉花,孟昶便下旨在成都遍種芙蓉,史稱蓉城。成都是歷史上出名的都市,還被譽為花都、文都、食都。

漫步花都,我感覺蓉城這個城名直率浪漫,錦官城更有文化品位。

三國時期,劉備在白帝城托孤的歎歌還在江邊回蕩,轉眼間江波流轉,時代蒼蒼,鬱鬱不得志的詩聖杜甫幸運的是晚年在成都留下了200多首詩歌。春季夜雨如絲,他卻喜“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待到繁花遍野,杜甫草廬建成,他又說:“浣花流水水西頭,主人為蔔林塘幽。”

我對成都最初的印象是巴蜀畫風承上啟下的代表性人物,今年已81高齡的羅其鑫先生的山水畫《蜀道難》。前些年,他將一幅畫作《蜀道》寄贈予我並題書:“蜀道天下難,劍門天下壯。兩篇雄萬古,夜夜光焰放。”在羅其鑫家中,我相遇了羅先生的弟子,成都市著名畫家巫麗萍女士、書法家吳德鋼先生伉儷。

從左到右:吳德鋼  趙日超  羅其鑫 巫麗萍

巫麗萍的工作室在浣花溪畔杜甫草堂旁運行了20年。古蜀文化的浸染對其影響自不待言,她慢慢悟出當年流落錦城杜甫的心境和杜甫在浣花溪邊安身幾間茅屋後的修為。春天的杜甫草堂百花爭豔,玉蘭花娉婷高潔,潔白如玉,點綴著杜甫草堂的亭臺樓閣,無聲吟誦著杜甫關於這座古城的許多詩句。其中,寫武侯祠的《蜀相》可謂是有感而發:

 

丞相祠堂何處尋,

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

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

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

 

這首杜甫拜謁諸葛亮寫下的懷古詩,感歎春色雖然無限美好,但霸業未成,英雄已逝,不禁令人扼腕歎息。

武侯祠的花或獨自綻放,卓爾不群;或三五成群,火紅熱烈。武侯祠內三角梅高雅脫俗,紅紅的,夾雜著幾株白梅,讓人懷想梅花的詩句或故事,蜀相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風範和詩人杜甫傲岸不俗的風骨,讓我想起了家鄉河下古鎮花巷品種有些單調的花,如果植入文化基因,多一些組合,多一份詩性多好。

望江樓公園內,春天春筍萌發,一片新綠。無數歡快的鳥兒,在頭頂飛來飛去,清脆的鳥啼如春雨般滴落。據說薛濤在與元稹的戀愛花朵飄零後,退居於此,用這井水精心製作粉色詩箋,以此度過落寞餘生。夏日,望江樓臨江矗立,亭亭玉立的身影倒映在流淌的錦江中。

 

花開不同賞,花落不同悲。

欲問相思處,花開花落時。

 

這首飽含相思之苦的《春望詞》,讓人感受到花謝花落的無奈和絕望。明代蜀王府汲井水造薛濤箋,該井遂得名“薛濤井”。清代,濯錦樓、崇麗閣在錦江之畔先後落成,承繼成都千年文脈,薛濤井旁拔地而起的吟詩樓、浣箋亭、五雲仙館,寄託了人們對薛濤的追思。女人如蓮花,詩人薛濤在花謝花落間融入了蓉城的歷史文化。

流連文都,我感覺推開一扇窗,就能走進人類文明的一扇門。

大城之大,還在於它的底蘊。唐中後期安史之亂、黃巢起義相繼爆發,長安、洛陽、揚州受戰亂影響,成都則以山河環抱、物產豐饒吸引了大量移民湧入。“草樹雲山如錦繡”的繁華都市滋養著成都文學、書畫、音樂、戲劇的興盛與發展,彙聚了眾多文人名士,留下了無數寫唐代成都文化藝術的佳作名篇。

李白20出頭時,一首《登錦城散花樓》將“暮雨向三峽,春江繞雙流”的錦官城寫成了“如上九天遊”的繁華之地。當他初到長安,一首寫川蜀的《蜀道難》更是響徹了盛唐一記驚雷。

入住四川鐵道大酒店的第二個夜晚,出生於山水環抱的巴蜀名家、四川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成都市書法家協會主席舒炯,四川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成都市美術家協會主席姚葉紅和姚葉紅夫人、畫家薛忠等一起來酒店看我。姚葉紅先生還是剛帶隊從重慶采風寫生趕回來的。兩位書畫大家在浣花溪畔尋夢草堂,用書畫藝術展現杜甫心聲,在時空的隧道中追尋杜子美的意境,創作了一幅幅巴蜀山水名作,他們向我介紹了成都的歷史,各自向我惠贈他們新近出版的著作。

從左到右:王 亮  許文金  舒 炯  趙日超  姚葉紅和薛忠伉儷

河湖是城市的眼睛。成都本是一座水城,由大城、皇城、少城(又叫滿城)組成。皇城周邊是兩條衘河(現還存有東禦街、西禦街街名)與少城內的金河接通,金河連接人民公園,向西又連通很多溝渠。“文革”時皇城被拆,把禦河改成了地下商業街,把金河修建成了防空洞。從此,兩條著名的河流永遠消失了。少城裏面的胡同與四合院基本上拆除,僅剩下寬窄巷子部分建築,舒炯追憶那過往的曾經,對老街巷、老河道的失去很惋惜。我的心一片荒蕪,真有點敞開一扇窗,關了一扇門的感覺。

傳說,神奇詭異的三星堆,是玉皇大帝在天上撒下的三把土,落在成都平原中心廣漢的湔江邊,成為突兀在大平原上的三堆黃土,猶如一條直線上分佈的三顆金星,這就是三星堆名字的來歷。三星堆的發現將古蜀國的歷史推到5000年前。它證明了除黃河流域以外,長江流域也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

三星堆博物館古樸神秘,頗有宗教祭祀的意味。這些古蜀文物,被稱為“人類上古奇珍”。站在青銅神樹前,我們不禁發問,繁複的枝葉和眾多神獸神鳥,需要很高的焊接技術,古蜀先民是從哪里學來的?三星堆人是不是來自其他星球的“外星人”。

金沙遺址出土玉器種類豐富,色彩絢麗,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徵。其中一些玉器既蘊含著黃河中上游地區玉文化的因素,又受到長江中下游地區玉文化因素的影響。玉璋、玉凹刃鑿形器等又通過成都平原輻射並影響到東亞地區,這反映出古蜀與其他區域文化之間存在著較為廣泛的聯繫與交往。

3000多年前,古蜀國已開始使用絲綢。當年黃帝自甘肅黃河流域進入四川盆地,與西陵國公主、擅長繅絲織綢的嫘祖結為伉儷,軒轅部落從此結束了穿戴獸皮系草裙的歷史。

推開文都的大門,我是一臉的茫然與驚奇。長江流域是不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三星堆人是不是來自其他星球?!三星堆是不是一種“雜交文明”!

吃住食都,我感覺城市包容人的口味,人們就會愛上這座城市。

劉大鵬是淮安車橋鎮人,一位中年老兵。我們的到來,他勉力張羅,唯恐怠慢。我是不喜歡吃辣的,川菜一上桌,我想到那紅彤彤的辣椒和麻辣的火鍋。這位客居他鄉而又有風範的“將軍”,似乎看出我的心思,斟滿珍藏多年的陳年老酒,走到我面前,他述說家鄉過往,懷念故鄉往事,興致盎然地接起話筒,豪聲一曲淮劇《河塘搬兵》,唱出了對親人對家人對祖國的愛,抒發了對“忠、義、愛”的理解,這種坦蕩的心胸,把我們與他的距離一下拉得很近、更親。原來,這曲《河塘搬兵》是他的奶奶劉楊氏在他兒時教會他的。

東晉常璩的《華陽國志·蜀志》中記載川蜀人“尚滋味,好辛香”。當年川蜀地區無論是高官文人,還是市井平民,都愛吃、會吃,他們把吃沉澱出了文化。明末清初,四川湧入了一大批湖北、湖南、江西、雲貴等多地移民,在飲食文化的衝擊、融合中,四川獨特的“紅油”文化開始誕生。

喝故鄉水長大、已在成都工作23年的劉大鵬,向我們介紹剛端上桌的四川名菜如數家珍。他還說,如果不喜歡傳統川菜,還可以上新式川菜養養胃。酒店幾位服務員立馬走過來,一邊給我們敬酒,一邊問詢,並給我們講了新上的幾道菜。諸如,成都街頭巷尾的傳統小吃夫妻肺片,這種菜經過改良和創新,已成為四川的一道標誌性美食。麻婆豆腐是一道具有濃郁川菜風味的經典菜肴,豆腐與牛肉末、豆瓣醬等調料的搭配,使得這道菜麻辣鮮香、口感豐富多變。大千幹燒魚魚肉鮮嫩,色香味俱佳。這道菜以著名畫家張大千命名,不僅因為其獨特的烹飪技藝,更因為張大千先生對美食的熱愛和追求。

臨近分別時,他深情地憶起老家“前沙莊土地廟”的一副楹聯“同心同德同道同甘苦,益己益友益澤益眾生”。並改編了一副對聯贈予我們:“欣逢蓉城,源於根在兩淮;愛我故土,期盼今後常來!”

北宋蘇東坡出生四川眉山。他聲名遠揚卻幾起幾落,唯一不改的是他生性豁達、好吃食的“川蜀性格”。而蘇軾一生波瀾錯落,回憶昔日時光,感歎在蜀中那些年好吃食的歲月過往。

一路行走一路遊,我們走進小巷深處,在一家庭院中觀看了茶文化表演,感受了小巷深處市井生活。這讓我們感到,城市包容人的口味,人就會愛上這座城市;城市尊重遷移到此的每一種文化,人們就會把城市塑造得更加美好。

愛吃的人,都豁達。愛喝的人,都豪爽。愛蓮的人,都懂得自愛。會吃的城,都包容。在品嘗這些美食的同時,我們深深感受到成都人的熱情、豪飲、浪漫,看到了成都包容的文化。

成都,充滿夢幻而神秘的土地,一次行走,一次相遇,就讓我感覺你直率的品性,且有文士之風,你讓我覺得真的是不虛此行。

作家簡介:趙日超,知名散文家,東方旅遊文化網總編,石毅紅色書畫藝術院藝術鑒定委員會委員。2014年出版散文集《窗外風景》,《人民日報》文藝部原主任袁鷹和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秘書長王宗仁分別撰文在《人民日報》《文學報》評論。散文隨筆散見於《作家文摘》《美文》《山東文學》《散文百家》《藝術中國》《中國書畫報》《中國文化報》《中國社會科學報》《中國週刊》《中國自然資源報》《工人日報》《小品文選刊》《雨花》《中國散文報》《青春》《中國環境報》《農民日報》《中國財經報》《中國水運報》《中國建設報》《中華瑰寶》《新華日報》《大地文學》《中國旅遊報》《中國演員》《中國礦業報》等多家報刊。連續6年入選《中國散文排行榜》。曾獲中國散文學會隨筆一等獎,中國大眾文學學會遊記散文一等獎,第三屆中國徐霞客散文獎,第八屆冰心散文獎等30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