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Function _load_textdomain_just_in_time was called incorrectly. Translation loading for the likebtn-like-button domain was triggered too early. This is usually an indicator for some code in the plugin or theme running too early. Translations should be loaded at the init action or later. Please see Debugging in WordPress for more information. (This message was added in version 6.7.0.) in /data/web/cthks/wp-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6121
美中阿拉斯加峰会 彙整 - 中華時報China Times
分类
兩岸 国际 大陆

中美阿拉斯加“艰难”会谈落下帷幕 国内政治需求

首场美中高层会谈于安克雷奇时间3月19日中午结束。按照原定计划,美中没有联合声明,也没有共同记者会。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及国安顾问沙利文在会后对记者表示,与中国的对话“强硬而直接。”

布林肯在会后形容对话是“艰难而直接的”。他还向媒体表示,双方谈到存在根本分歧的议题,包括新疆、香港、西藏、台湾问题,以及中国在网络空间的作为。“当我们明确直接地表达这些关切时,得到了戒备的回应,这不令人意外。”

杨洁篪则在中方记者会上表示,会议是“坦率的,建设性的,有益的”,但他指出,双方仍存在重要的分歧。

经历了第一天会晤开场时的火花,美中高层在阿拉斯加的最后一场会谈于当地时间3月19日上午九点十分展开。

白宫新闻副发言人皮埃尔(Karine Jean-Pierre)19日在空军一号上对记者简报时表示,美国代表团到安克雷奇的目的是阐明美方的原则与期望,立场也始终不变,即“不寻求冲突,但欢迎激烈的竞争,且永远坚持为人民和朋友所奉行的原则。”

“但我们看到(中方)夸大的外交秀,那经常是针对国内观众的。”皮埃尔说,美国很早就意识到与中国对话会是艰难的,“但我们已经准备好坦率地交谈,并且将(美中会谈)继续进行下去,利用剩馀的时间在私下为中国官员勾勒出同样的信息。”

至于此次会谈的紧张气氛是否会影响拜登总统与习近平会晤的可能? 皮埃尔仅强调这是一次性会议。

美国总统拜登19日上午在搭机前往乔治亚州前,对于美中会谈只发表了简短的看法,他说“我对国务卿感到非常骄傲。”

阿拉斯加会议概况

双方代表两日内共展开了三轮会议。18日当地时间下午与晚上举行了两轮,19日早上第三轮。

会议大部分时间闭门进行,但向媒体开放、常规只限于数分钟的开场白部分,却因双方激烈交锋而延长至一个小时以上。

中美高官的唇枪舌剑暴露两国当前深刻的分歧。有分析认为,这显示本次世界瞩目的会议,不仅没有为中美关系“破冰”,似乎还可能寓示着双边关系进入了“冰河世纪”。

美国方面怎么说?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说,希望与中国对话的问题包括美国对中国在香港、台湾及新疆的所作所为的关注,以及中国对美国发动的网络攻击和对美国经济盟友的胁迫。

“所有这些行为都威胁了维护世界秩序的国际规则,因此它们不是内部事务,我们认为有责任今天在此提出来。”

布林肯说,美国与中国的关系将会是该竞争之处竞争,该合作方面合作,该对抗的地方对抗。“我们会谈的用意是直接讲出我们的关注,讲出我们认为重点的问题,目标就是建立两国可以向前走的更加明确的关系。”

美国国家安全顾问苏利文说,布林肯向中国方面表达的这些关心的问题,“不仅让美国人民担心,还在美国以外让人关注。在过去两个月展开的咨询过程中,从盟友、伙伴国家以及更大的国际社会范围内,我们从世界各地都听到对每个问题的关注。”

“我们今天要明确讲出的就是,从美国方面来说,头等大事就是确保我们在世界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我们对中国的方式方法要使美国人民有好处,而且要保护我们的盟友和伙伴的利益。”

“我们不寻求对抗,但是我们欢迎竞争,我们也将一如既往为人民和盟友捍卫我们的原则。期待在今后的时间与你们讨论这些问题。”

杨洁篪如何回应?

杨洁篪的讲话持续了16分钟,没有停顿,直到讲完才翻译给美方听。他讲话重点包括:

  • 中国所遵循的、国际社会所遵循的,是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是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而不是一小部分国家所鼓吹的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
  • 美国有美国式的民主,中国有中国式的民主;
  • 美国的民主不仅要由美国人来评价,而且要由世界人民来评价,美国的民主到底做得怎么样,不是美国一家说了算。
  • 世界上的战争都是其他国家发动的,造成很多人生灵涂炭;中国要求世界各国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应该实行和平的对外政策,而不应该凭借自己的武力,到处去进行侵略,去推翻其他国家的合法政权,去屠杀其他国家的人民,造成了世界的动荡不安;这些做法对美国非常不利;
  • 美国凭藉武力和金融霸权,对其他国家长臂管辖和打压;
  • 美国煽动一些国家攻击中国;
  • 中美在对抗新冠疫情、复产复工、气候变化方面有很多共同的利益;
  • 美国应该自己管好自己的事,不要转移矛头,把国内没有解决好的问题转移到国际上去;
  • 对抗对美国没有好处,我们中国是挺得过来的。

    杨洁篪发言结束后,布林肯开了个玩笑:“要给译员涨薪了。”

    王毅紧接着的发言比杨洁篪的简短,他告诫美国放弃干涉中国内政的“霸权行径”。“这个老毛病应该要改一改了。”

    会议之后,两国官员互相指责对方违反外交礼仪,超时进行陈述,或得到了额外的发言机会。

    根据现场录影,双方外交官的首轮发言中,布林肯与苏利文分别作了2分多钟的开场白,杨洁篪的发言约持续了18分钟,王毅的讲话约为4分钟。

    中方的开场白后,布林肯与苏利文再分别做了2分钟长的回应。苏利文意有所指地说,希望这场对话并非“各说各话,或长篇大论”,而是解释立场、聆听对方的机会。

  • 关于记者何时离场的争执

    另外,双方代表团对于何时让媒体离场也产生了分歧意见。

    在杨洁篪与王毅的首轮发言英文翻译结束后,开幕致辞本应结束,现场记者被告知需离开房间。

    此时,布林肯与苏利文要求记者留下来,记录美方的回应。

    他们强调,美方一向正视自身的缺点,作为一个自信的国家,并不讳言自己的失败,并始终自我改善。

    布林肯回顾拜登总统在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一次过往会晤中,曾对习表示,“赌美国输从来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今天仍是如此。”

    美方回应结束后,记者再次被告知是时候离场了。凤凰卫视的记者高声提问:“你们为什么在对话前制裁中国?”

    此时,中方代表团指责美方有多一轮的发言,做法并不公平。杨洁篪质问美方:“干嘛害怕记者,不是讲民主吗?”这段视频在中国社交媒体上热传。

    不过,双方在闭门会谈时的气氛与内容,或与开幕致辞迥异,不排除对话是“先兵后礼”、“先硬后软”。

    美国一名高层官员在首轮会议后表示,闭门会议的气氛平静,谈话是“有实质内容、严肃、直接的”。这轮会晤从原定的2个小时延长至将近4小时。

    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第二轮会谈结束后对中国媒体表示,双方谈到很多地区问题。关于首轮会谈时气氛紧张的情况,王毅回应称:“谈不上紧张,双方阐述各自的立场。”

    国内政治需求

    更有分析认为,美中代表在媒体镜头前的“硬气”,其实背后驱动力非常可能是各自国内的政治需求。

    分析指出,在华盛顿,对华强硬已成为共和、民主两党仅有的少数共识之一,主流民意也支持鹰派的对华政策。

    近期公布的民调显示,89%的美国人认为中国是竞争对手或敌手,而非伙伴;七成人支持实施对华强硬的政策,即便伤害经济利益,也要敦促中国改善人权。

    拜登政府上台以来,几乎没有修改特朗普政府的对华政策,在公开表态中频频对中国放出“狠话”。

    而在国家主义日趋高涨的中国,“对美国挺直腰杆子”亦是能调动民意的政治取向。

    阿拉斯加对话期间,在中国的社交媒体上,不少民众赞扬中国外交官的“硬气”表现。

    在首日会议后不久,一张题为“两个辛丑年对比”的图片在官媒的推力下迅速登上了微博热搜。图片组合了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现场的历史照片、以及本周中美高层对话的照片,两场会议的举行年份皆为辛丑年。

    中国官媒《人民日报》的微博发布了这张图片,并引用杨洁篪关于“美国没有资格”的发言。

    有的微博网友回应称,曾经的辛丑年是“中国人的耻辱”,如今的辛丑年是“中国人的骄傲”。有人则形容这场会议是美方设下的”鸿门宴”。

    中美高层对话以硝烟为开端,双方能否获得某种程度的共识,为拜登时期中美交往立下基本框架,目前尚不明确。

    美国知名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的高级研究员葛来仪(Bonnie Glaser)日前对路透社表示,双方早前的强硬发言,为对话演变为互相指责增添了风险。

    “如果这场会议被认定为彻头彻尾的失败,两方都没有好处。”

分类
专题 兩岸 国际 大陆

美中会谈激烈开场低调结束 专家:两国摩擦将成常态

美中之间的高层会晤在经历了开场的激烈交锋后,星期五(3月19日)在阿拉斯加落下帷幕。美方表示与中方进行了艰难和直率的对话,中方表示交流有建设性和有益。双方都表示存在深切分歧,未提任何突破。一些分析人士认为,摩擦将会是未来美中关系的常态。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和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与中国负责外事的中共政治局委员杨洁篪和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阿拉斯加安克雷奇举行了为期两天的三场会谈。

会谈结束,没有共识

会谈结束后,双方没有发表联合声明,也没有举行联合记者会。中方代表不发一言直接离开,布林肯和沙利文向媒体做了简短陈述。

沙利文说:“我们之前就预计会就范围广泛的议题展开艰难和直率的会谈,而这正是我们所做的。”他表示,会谈达到了美方所希望的目的,即让华盛顿有机会提出对中国的严重关切并阐明自身的优先事项和议题,并了解中方的优先事项和议题。

他说:“我们带着清醒的认识来,带着清醒的认识离开,我们将返回华盛顿评判我们所处的局面。我们今后将继续与盟友和伙伴磋商,讨论今后所要采取的措施。”

中方代表虽然会后没有会见记者,但是杨洁篪和王毅随后接受了中国官媒的采访。杨洁篪说,双方就外交政策和双边关系进行了坦诚、建设性交流,对话是有益,同时再次强调,“中国将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王毅说,中方向美方明确提出,“主权和领土完整是重大原则问题,美方不要低估中方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决心,不要低估中国人民维护民族尊严和正当权益的意志。”

布林肯国务卿在媒体见面中表示,华盛顿在会谈前就清楚双方在一些领域存在根本性分歧,包括新疆、西藏、香港、台湾和网络安全等问题。

他说:“毫不意外的是,当我们明确而且直接地提出这些问题时,我们得到了抵触式的回应。”

他和沙利文也表示,在伊朗、朝鲜、阿富汗和气候等议题上,美中双方有利益交集,会“通过正常的外交渠道”,与中国合作。

对于贸易和技术问题,布林肯说,美方对中方表示,这些议题正在审议当中,将会与国会和盟友伙伴磋商,并且确保充分保护美国企业和工人的利益。

美中两国近年来在经贸、人权和科技等几乎各个领域都存在摩擦,双边关系跌至美中建交以来的低点。北京希望重启两国关系,但是华盛顿认为北京需要在人权和经济行为等方面做出改变。

美中关系,还会更糟吗?

美国企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扎克·库珀(Zack Cooper)说:“我认为,现在很明确的是,双方在一些议题上都会立场坚定,双边关系中的很多方面不可能会有共识。”

他说,这也不是说就不会有合作,双方可能会在气候等议题上有些低层级的合作或重启一些贸易磋商。但是他说:“双方粉饰那些分歧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目前处于一个在外交上更具挑战的环境。这不一定会演变为危机,但是摩擦将是常态。”

两国间的这种不再公开遮掩分歧的紧张气氛在会谈有媒体在场的开场激烈交锋中展露无疑。在布林肯批评中国的行为破坏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破坏全球稳定之后,杨洁篪抨击美国动用武力和金融霸权干涉他国内政,并称“美国没有资格居高临下同中国说话”。

虽然在镜头前争锋相对,但是美国一位高级官员对记者表示,当媒体离场闭门之后,双方“立即讨论正事”,开始实质性会谈。

一些观察人士对这戏剧性的一幕并不感到吃惊。传统基金会国家安全问题研究副总裁卡拉法诺(James Carafano)对美国之音说:“中国这几年来在外交上变得越来越咄咄逼人。过去几年来,中国因其在世界范围内破坏稳定的行为而遭到很多反击,他们的回应也都咄咄逼人。”

不过纽约中华公所主席于金山对未来的美中关系并不太担忧。他认为,中共在贸易等其他方面需要美国,美国在一些国际事务上也需要中共的合作,而且中共需要美国比美国需要中共更强烈。

他对美国之音说:“两边的舌枪唇剑这个表演是非常精彩的一出戏,相信对双方的鹰派都起到一个安稳的作用,实际上呢我相信他们会采取一个比较合作的方式,完成一些各取所需的冷和谐。……我相信在拜登总统任内,两国关系会比较平缓,但美国要恢复到以前对中国的绥靖政策,大概是不可能。”

拜登政府官员此前表示,此次美中双边高层会谈将会为对华战略的制定提供重要信息。拜登政府目前基本上延续特朗普政府时期的对华强硬立场,但是更加强调与盟友的合作协调。

在美中高层会谈之前,布林肯刚刚结束了三天的亚洲之行。国务院星期五宣布,布林肯下周将前往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参加北约外长会议,与欧盟领导人接触并与比利时官员会晤。国务院表示,布林肯将与欧盟伙伴磋商如何应对美欧共同面临的一系列挑战,其中包括中国和俄罗斯。

大西洋理事会斯考特罗夫战略与安全中心主任巴里·帕维尔(Barry Pavel)星期五在一个评论中写道,中国只尊重实力,而且是数量上的实力。他说,拜登政府战略的核心就是与盟友伙伴磋商,形成“联合战线”(united front),这正是中国所憎恨和想要极力避免的。

他说:“一旦中国认识到美国确实是从实力的地位与中国打交道,而不是中国官员昨天所称的,美中关系将会回到能够管控最艰难议题、可以探索合作的状态。”

杨洁篪在周四的开场中曾说,美方“没有资格在中国的面前说,你们从实力的地位出发同中国谈话。”

 

 

分类
国际

美中阿拉斯加峰会首日落幕 专家对开场白刀光剑影不感到意外

美国与中国高官18日在阿拉斯加展开拜登上台后的首场面对面会谈,但在开幕致词时,双方都集中火力抨击对方的政策,并各自发出警告。在中美两国结束阿拉斯加峰会首日行程后,专家认为这次会议是双方外交关系的“起手式”。虽然专家对峰会结果不抱太多期望,但认为美国近期策略显示着重印太地区的决心。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与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在阿拉斯加与中共外事主管杨洁篪和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举行会谈。(2021年3月18日)

华闻社北美总分社阿拉斯加讯)在中美两国高级官员于阿拉斯加峰会的开幕致词中激烈批评对方政策后,部分专家认为这显示双方对这场会谈能否达成明显共识抱持相对低的期望。美国史丹佛大学胡佛研究所的台湾及印太地区专案负责人祁凯立(Kharis Templeman) 认为,由于两国的期待都不高,他对开幕时的言词交锋不感到意外。

他说:“重要的是,双方是在一个公开且有媒体的空间发表这些言论,所以可以理解他们会在这样的场合中说一些豪言壮语,其中一个目的是要说给不在现场的观众听。”

澳洲国立大学亚太学院的讲师宋文笛则认为,双方18日在开幕式的“交锋”可被视为拜登执政下中美外交关系的“起手式”。他表示,从美国国务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与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Jake Sullivan)两人近日的公开言论来看,拜登政府现在着重于巩固特朗普时期所留下的外交遗产。

宋文笛说:“布林肯与沙利文目前正试图巩固特朗普时期在对中政策上,制定的新基准线。我们可以预期拜登政府一开始对中国态度强硬,并藉此累积更多对中国的筹码。”

中美处于外交摸索期

在双方高官18日于阿拉斯加会晤前,布林肯与美国防长奥斯汀(Lloyd Austin) 先在日本与韩国与他们的外长与防长进行“2+2”会谈,过程中,美国与日本在东京发布联合声明,谴责中国在南中国海水域的非法诉求与非法行动,并表示对中国修法允许海监船在东中国海争议岛礁的周边开火表示担忧。

祁凯立认为,美国在与中国高官会晤前,精心策划了一系列的行程与声明,透过这些举动显示,拜登政府没有打算扭转在特朗普时期制定的对中政策,尽管这些政策引发北京不满。他向德国之声表示:“中美高官在阿拉斯加开幕时的激烈交锋,有一部分是因为中国对拜登政府不扭转特朗普时期制定的对中政策感到失望。从北京的角度来看,他们认为应该是美国要改善与中国的关系,而当拜登政府没如北京预期去行事时,北京便会不满。”

然而,祁凯立也认为双方的激烈交锋代表中美仍在互相摸索的阶段。“他们正处于互相摸索期,而他们仍有可能在世界贸易组织的贸易谈判丶气候变迁丶核不扩散与环境灾难等领域找寻合作的可能性。”

美国史丹佛大学的专家祁凯立认为,美国在与中国高官会晤前,精心策划了一系列的行程与声明,透过这些举动显示,拜登政府没有打算扭转在特朗普时期制定的对中政策,尽管这些政策引发北京不满。

宋文笛则说,气候变迁会是双方可能展开合作的其中一个领域,但在经济脱钩部分,他预期美国在拜登的领导下会采取不同的形式。他向德国之声表示:“中国与美国在关税战与其他经济对抗的部分可能会稍微缓和,但在5G网络丶网络安全或硬科学的教育交流方面,拜登政府不太可能立即软化特朗普时期制定的相关限制。”

美国视印太地区为重要外交目标

但从美国过去一周针对印太地区展现出来的策略与发布的声明来看,祁凯立认为拜登政府确实将印太地区视为外交政策中非常重要的目标。他表示,目前华府唯一得到跨党派支持的外交共识是,美国需要将中国视为一个系统性的竞争者,而长远来看,美国能应对中国挑战的唯一途径是重新致力华盛顿在印太地区的夥伴。

他说:“我认为拜登政府有搞清楚外交政策的优先顺序,而他们实现外交目标的方式也很明确,特别是公开强调美国在印太地区有长期的夥伴与联盟关系。”

宋文笛认为,由于拜登政府上任后已将中国定义为最大的地缘政治挑战,而印太地区也逐渐成为一个全球各国重视的区域,所以当美国在此地区与中国势力抗衡时,不能只运用自己的能力,而是该仰赖印太地区的盟国关系,甚至寻求其他地区的盟国协助; 对美国来说,欧洲盟国将部分资源转至印太地区变得相对重要。

他说:“3月初,我们陆续看到英国丶法国丶德国与荷兰等四个欧洲国家宣布将派遣军舰到南海。另一方面,英国也表态有兴趣加入QUAD(四国会谈),而部分QUAD成员国也开始与欧洲国家接触。随着欧洲在印太地区的利益增加,这无疑使美国更容易保持目前对中国的安全态势。”

祁凯立认为,中美阿拉斯加峰会只是一个了解对方的场合,两国在未来半年内才有可能坐下来谈更多实际的议题。他说:“这次会谈是由美国国务卿与中国外交部长主持,所以我们能预期他们除了说一些层次较高的话之外,也是为未来两国的互动定位。(中国外交部长)王毅与布林肯这次都是各自代表政府出席会晤,所以他们能实际操作政策的空间不多。我对这次会议的结果,并不抱太多期待。”

分类
影音

美韩2加2会谈共同关切朝鲜核威胁

在结束日本行程后,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和国防部长奥斯汀于3月18日星期四,在首尔与韩国对等官员举行了2加2会谈,除了强调美韩同盟坚实如铁外,也点名朝鲜核威胁是美韩同盟共同关切的重点。

分类
兩岸 国际 大陆

中美会谈开局不利 刀光剑影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与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在阿拉斯加与中共外事主管杨洁篪和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举行会谈。(2021年3月18日)

华闻社北美总分社阿拉斯加讯)美中在拜登上台后的首次高级别面对面会谈中,双方剑拔弩张,尖锐批评对方的政策。开局就传火药味,一来一往罕见地公开表现出全球两大经济体的紧张关系。

会议伊始,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开门见山:“美国不寻求冲突,但是欢迎激烈竞争,我们永远捍卫我们的原则,我们的人民,我们的朋友”。

沙利文的话点出美中价值观的根本冲突。自从确定这次会面后,美方举行的四方峰会,美国与日本与韩国的2+2峰会,一个目的,就是为了“我们的朋友”,为了维护美国的原则。公认的看法是,四方会谈也好,2+2也好,目的都是美国联合盟国共同制衡中国扩张。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对中国外交事务最高负责人杨洁篪声明说:“美国将讨论中国在新疆、在香港、在台湾的行径,以及中国对美国的网络攻击,以及对美国友邦采取的经济胁迫。美国对此严重关切。”

“蛊惑人心”

中国政治局委员、中共外事负责人杨洁篪在长长的开场白中强硬反驳,他指责美国利用强大的军事力量及主宰性的金融控制力向一些国家施加压力,美国还滥用国家安全名义,威胁全球贸易前途。

杨洁篪在这里毫无疑问指的是美国对中国的贸易制裁措施,这一措施制定于特朗普政府时期,拜登政府目前决定继续维持对中国的惩罚性高额关税。华尔街日报周四报道说,中方希望在这次会晤中要求美方撤销特朗普的对华制裁措施。

针对布林肯对新疆、香港、台湾的“高度关切”,杨洁篪反驳说:新疆、香港及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中国坚决反对美国干涉中国内政。

这是北京一贯的立场,针对外界指控北京在新疆设立集中营,破坏香港自治,军事威胁台湾,北京一直以不许干涉内部事务作为挡箭牌。

站在杨洁篪身边的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则揭露美国在双方对话前几个小时宣布对中港24名高官制裁:“美国就以这样的方式来接待客人?”

杨洁篪在开场白中拿美国人权说事,他称非裔美国人在美国遭到杀害,他警告说,美国应处理好自身事务,让中国管理自己的事情。

杨洁篪显然有点愤怒了,他指责美国企图要把他们的民主制度强加于全世界。布林肯有点越过通常的外交礼节,打断杨的话说:“我听到的与您所说的恰恰相反,美国重返盟邦得到普遍的赞赏,我也听到了对你们的政府的所作所为有种很深的担忧“。

杨洁篪称美方应该抛弃冷战思维,“正如国家主席习近平所说,我们希望看到与美国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和双赢的合作关系。”

曾为布林肯前任蓬佩奥担任顾问的余茂春认为中方的“双赢”概念是“迷魂药“,”中国要双赢,即中国赢两次,美国输两次。“

杨洁篪的发言被美方指为“蛊惑“。

美国强调,如果中国希望重建双边关系,应该改变自己的行为,但北京表示,如果华盛顿认为北京会妥协,那么便是充满了幻想。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 (Jake Sullivan) 说,希望双方都能以自信的方式参与这次的会谈,但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却回应表示,对中国实施制裁不是欢迎客人的方式。

王毅表示,美国应该停止干预中国的内部事务,并重申美国应该用对的方式与中国交涉,并警告美国没有办法“扼杀”中国。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则说:“我们将对中国在新疆丶香港丶台湾的行为,以及对美国的网络攻击丶对盟友的经济胁迫等议题深表关切。这些行为都威胁到维护全球稳定秩序的基本规则。”

在美方等待翻译的时候,杨洁篪用中文发表了15分钟的讲话作为回应,他抨击了美国混乱的民主体制和恶劣对待少数族裔。杨洁篪说:“美国利用其军事力量和金融霸权进行长臂管辖,打压其他国家。美国滥用国家安全的概念来阻碍正常的贸易往来,煽动一些国家攻击中国。”

布林肯似乎对杨洁篪的发言感到意外,他呼吁记者留在现场,以便他做出回应。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说,美国不寻求与中国发生冲突,但会站在原则和朋友的立场与中国交涉。他宣传了美国最近火星车登陆的成功案例,并表示美国的成功在于其不断自我革新的能力。

布林肯在会议开始前的发言总计花了2分27秒,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的发言则是花了2分17秒。另一方面,中国代表杨洁篪的开幕发言总计花了19分40秒,而中国外交部长王毅的发言时间则是4分9秒。

双方似乎已经做好了初步准备,这次会谈中能达成的协议似乎很少。双方的会谈预计将持续两日。

各说各话

华盛顿表示,在与中国官员会面之前的亚洲之行,以及与欧洲丶印度和其他盟国接触的经验,显示自美国总统拜登1月上任以来,美国已加强了与中国对抗的手腕。

华盛顿曾表示,在符合美国利益的情况下,愿意与中国合作,并以应对气候变化和新冠病毒大流行为例。18日,布林肯表示,华盛顿希望看到中国利用其对朝鲜的影响力,说服朝鲜放弃核武。

代表流亡维吾尔族人的团体在阿拉斯加会晤前写信给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敦促他要求北京关闭其在新疆地区的再教育营。联合国专家称,新疆地区有100多万名维吾尔族和其他穆斯林少数民族成员被关押于再教育营中。

布林肯曾承诺在会晤中提出这个问题。美国国务院在拜登上任后,维持特朗普政府的决定,认定北京在新疆实施的政策是种族灭绝,但中国坚决否认相关指控。

杨洁篪18日重申,新疆丶香港和台湾都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坚决反对美国干涉中国内政。他说,美国应该处理好自己的事情,中国也应该处理好自己的事情。他说:“我们对中美关系的看法,就像习近平主席说的那样,就是希望与美国不对抗丶不冲突,相互尊重丶合作共赢。”

​杨洁篪:「人权问题,我们希望美国在这方面能做得好一点,中国的人权事业正在不断取得进展,我想事实已说明,美国国内的人权确实是存在很多问题,你们自己也承认这些问题。所以我想我们两国,最好自己管好自己的事,不要转移矛头,把国内的问题未解决好,转移到国际上去。」

中美两国在美国阿拉斯加安克雷奇进行的首场高层战略对话结束,中方代表团已返回酒店。据美国国务院网页,双方在本港时间早上十一时左右会再会面。今次是美国总统拜登上台以来两国首次高层会谈,开场时双方互相抨击。

这次是美国总统拜登上任以来,中美高层首次面对面沟通。美国国务院公布,双方会在周四进行两场会议,据报周五会再有多一场对话,每节约三小时,双方最多派十人出席,不过外界预料这次会谈取得实质成果机会不大。

分类
兩岸 国际 大陆

中美关系:“冷战”的陈旧概念能否涵盖这场大国之争

拜登(Joe Biden)上任后,白宫与中国高层即将到来的会面,标志着首次面对面的机会,可以用来衡量这两个重要大国彼此关系的变化。

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Antony Blinken)和国家安全顾问杰克·苏利文(Jake Sullivan)将于本周四(3月18日)在美国阿拉斯加与中共最高外交官员杨洁篪以及外交部长王毅会面。

拜登团队对此会面并不抱有幻想。会议召开前,布林肯就指出,此次会谈并非“战略对话”,“目前无意进行会议后的一系列后续工作。”

他说:“这些后续活动若要展开,需先奠基于我们在与中国有关的问题上,看到了实际的进展及成果。”

中美关系已经降至多年来的最低点,而且看起来还会变得更糟。

苏利文被任命前,与拜登的首席亚洲顾问库尔特•坎贝尔(Kurt Campbell)共同在《外交事务》杂志上撰文,直言不讳地指出,“与中国接触的时代已骤然结束了。”

此外,将美中关系描述为新的“冷战”似乎变得司空见惯。起初,冷战是指美苏之间长达一代人的对抗。这在20世纪下半叶投下了阴影。

但现在,我们如何定位美中关系变得十分重要。

因为,它有助于确定我们将问什么样的问题,以及我们会得到的答案;它还是政策制定时的标尺,帮助我们选择或者屏蔽一些路径。

“历史类比”常被认为能有助于弄清选择,背景和难题,但也有其他人认为这方法可能适得其反。因为,历史不会这样重演,差异可能大于相似之处。

1961年,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和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

和美苏冷战的相似以及不同

如果说“冷战”意味着一场巨人之争,涉及两个不相容的政体之间,国家权力方方面面的全方位抗衡。那么,当下中美对抗,确实回应了过去美苏之间的对垒。

正如本月早些时候,拜登政府提出的“临时外交政策战略”所指出的,更具“自信”的中国“是当今唯一有可能结合其经济,外交,军事和技术力量,对稳定和开放的国际体系提出持续挑战之竞争对手 ”。

必要时挑战中国,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合作,是当下白宫的口头禅。

中国采取相似立场,表明希望与美国有建设性关系,但同时中方继续在维护自身利益上,采取更高压的手段:镇压香港民主,毫无愧疚的压迫维吾尔族穆斯林(布林肯称为“种族灭绝”)。

北京也很少浪费机会指出美国制度的弊端。

它抓住了前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任职期间对新冠大流行的灾难性处理,以及美国国会山的那场暴乱,借此宣扬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制度。

因此从表面上看来,用“冷战”这个标签描绘美中关系是合适的,但实际操作上真的是如此吗?

当年冷战期间,苏联及其盟国很大程度上与世界经济隔绝,并受到严格的出口管制。

但现在与过去形成鲜明对比,中国目前是全球经济的关键要素,其自身的经济与美国的经济高度融合。

美苏冷战期间,科技是重要的方面,两大阵营在武器装备和太空竞赛中竞逐。现在,新的中美竞争,也涉及推动和将推动我们的社会在未来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技术,例如人工智能和5G。

但当下的全球情况也不同了。

过去冷战期间,世界被分为两个静态营地,外加一个重要的不结盟集团。西方通常认为该中立集团有利于苏联。

但今日,我们有一个本质上多极的世界。而自由世界秩序却遭受前所未有之威胁。这也让中国能找到支点,施加自己的世界观。

从根本上来说,冷战模式十分危险: 因为它是种零和(zero-sum)的政治斗争,双方都否认对方的合法性。

尽管当时美国和苏联很少开战,但他们在世界各地的代理人(国家或政府)在众多冲突中丧失了大量生命。

最后,一方被击败。苏联这套体系退出了历史大潮。

因此很多人担心,中美在意识形态上的对抗,可能会导致双方误判,特别是让北京为了避免在这场对垒中落败,找到更多理由,而采取可能造成灾难的行动。

不过,中国也不是当年的苏联。

中国明显更加强大。彼时苏联的国内生产总值在鼎盛时期约为美国的40%。但十年内,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将与美国相同。

可以说,中国是自19世纪以来,美国所面临的最强大的对手。也许在未来几十年中,双方都将要处理这种竞争关系。

比冷战更危险

这就是我们现在所处时代的根本性斗争。

因此,我们必须将陈腔滥调和错误的历史比喻放一旁:这不是“第二次冷战”,实际上,它危险多了。

在许多领域,中国多年来已是美国的强劲竞争对手。尽管它还不是全球超级强国,但在中国认为与自身安全最相关的领域里,中国已成为美国的军事对手。

拜登面对的中国问题也十分复杂。

他的外交政策显示了许多矛盾点:如何迫使北京引入更公平的贸易规则,民主制度或人权准则,同时又和对方在气候变化和确保亚太地区稳定方面合作?上述问题都将与双方如何处理战略性竞争关系有关。

尽管美中竞争的性质不可低估,但也不应夸大其词。

像所有老生常谈一样,“中国崛起”或“美国衰落”,这些出于懒惰而使用的词汇有其道理,但并不能说明整个故事:美国能否从特朗普带来的混乱中恢复,并振兴自己的民主?它能否说服盟国,使美国永久地回到世界舞台上,扮演众人可靠的角色?或者,美国能否迅速扩展自己的教育和科技影响力?

从许多方面,北京已经悄悄超过了华盛顿。

然而,中国的专制,是否会阻碍其国家经济发展?它能否应对经济增长放缓,以及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中国共产党能否长期保持中国社会对它的忠诚和支持?

中国有很多优势,但也有很多脆弱之处。美国有很大的弱点,也有非凡的活力和重塑自我的强大能力。

但是,正如新冠大流行所显示的,在中国发生的事,不会只停留在中国内部。中国现在是对我们所有人来说都至关重要的全球参与者。

系好你的安全带吧!这将是个动荡的旅程。而且,一切才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