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一路风情 兩岸 大陆 时政 编辑精选

新一輪全面深化改革牽住“牛鼻子”

中新社北京8月1日電 (中新社記者 李金磊)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仍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簡稱《決定》),提出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聚焦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所副所長吳薩近日接受中新社“中國焦點面對面”採訪時稱,以經濟體制改革“牽引”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具有深刻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意義。

吳薩認為,經濟體制的改革對其他方面的改革具有重要影響和傳導作用,重大經濟體制改革的進度決定著其他方面很多體制改革的進度,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帶動其他領域改革協同推進,這是中國40多年改革開放實踐活動所展現出來的成功做法。

圍繞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係這一核心問題,《決定》把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擺在突出位置,這一部署排在改革任務之首。

吳薩指出,《決定》提出“制定民營經濟促進法”,這是中國首次制定專門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法律,把更好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提昇到了法律的高度。同時還首次提出“完善主要由市場供求關係決定要素價格機制”,對於推動建立健全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決定》在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部分提出“優化新業態新領域市場准入環境”,吳薩認為值得特別關注,最近社會上高度關注的無人駕駛汽車就是典型的新業態新領域,很難用既有的政策簡單套用,需要有改革的思維和創新的機制。

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是《決定》中的重要內容。《決定》提出加強新領域新賽道制度供給,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

吳薩認為,部署中既有“新”的培育,要尊重產業發展規律,基於未來產業的發展階段、市場規模、技術階段和技術的正負外部性,對應提供符合產業發展的制度,可以讓市場自發發展的“子彈飛一會”,有針對性地去提供制度供給。同時,也有“舊”的改造,即以國家標準提昇引領傳統產業優化陞級,支持企業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改造提昇傳統產業。

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吳薩指出,《決定》中,“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緊跟在“健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之後進行闡述,在內容擺布上居於突出位置,這凸顯了創新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的關鍵作用。

《決定》在健全推進新型城鎮化體制機制方面,首次提出要推行由常住地登記戶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

吳薩認為,這一提法意義非常重大,將進一步解決進城務工農民以往面臨的子女上學、就醫的難題,有利於改善進城農民的處境條件,讓他們平等享受城市發展的紅利。

“抓改革、促發展,歸根到底就是為了讓人民過上更好的日子,讓老百姓得到更多實惠。”吳薩表示,《決定》全篇都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一是怎麼把經濟發展得更強,二是怎麼把人民生活變得更好,三是怎麼把公平正義體現得更加充分。這些是整體系統的謀劃,既考慮當前,也謀劃長遠,將給老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完)

來源中新社

分类
国际

对“永恒的普京”说不

俄罗斯即将就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宪法修正案举行全民公决。该国反对派在加紧抵制。他们担心,修改宪法后,普京总统可能会继续掌权至2036年。

三周之后,俄罗斯将就修宪举行全民公投使其合法化。今年年初,普京总统突然宣布将修改宪法。俄罗斯反对派担心会发生最糟糕的事情,因此呼吁民众抗议普京试图永久留在克里姆林宫。抗议活动的大标题为”永恒的普京,不!”由于爆发新冠疫情禁止上街游行,反政府人士在互联网上传抗议活动的海报和传单供打印。

反对派认为,计划中的改革会”推翻宪法”。就俄罗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修宪全民公决定于7月1日举行。但是6月25日便将开始投票。此次公决普遍被认为是确保普京长期掌权的一次全民投票。

俄罗斯共产党人现在已经明确表示,他们绝不会参加投票。俄共中央委员会副主席诺维科夫(Dmitry Novikov)告诉国际文传电讯社,俄共中央委员会会议一致决定不支持修改宪法。该党在国家杜马共有42名议员,是仅次于普京的统一俄罗斯党(343名议员)的第二大议会党团。

普京任期从零起算

《基本法》修正案的主要目的是使普京迄今的任期归零。这位67岁的前秘密情报局负责人自1999年以来一直担任俄罗斯领导人,先任总理,后任总统。在2008年至2012年再次担任总理后又继续担任总统职务。

新宪法虽然规定总统最多连任两届,但是普京迄今的任期不在计算之列。这为他在2024年和2030年的选举中再次竞选并可能继续任职到2036年扫清了道路。

杜马早已批准

俄罗斯议会迅速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原则上来说,普京签字后该修正案就已经生效。但是普京强调,新宪法也应该获得俄罗斯人民的批准。由于新冠疫情,原定于4月举行的全民公投被推迟到6月底。

互联网平台YouTube现在屏蔽了普京支持者的一个宣传视频。视频显示,一个男孩因将被一对同性恋夫妇收养而感到悲伤。支持修宪者呼吁人们投票支持宪法改革。因为普京总统也要求宪法规定只能男、女之间才能联姻。 YouTube现在删除了该视频,理由是视频违反了禁止”仇恨言论”的原则。

分类
兩岸 国际 大陆 评论

蔡英文520就职 两岸美国学者评论不同

中华民国首位女性元首、2020年创下史上最高票纪录连任成功的总统蔡英文领导台湾对抗新冠肺炎,让台湾成为国际模范生,自己的民调也冲上新高,儘管即将伴随着掌声开展第二任期,但一场世纪大疫解构国际秩序、冲击全球经济,她将面对更严峻挑战。

 

作者:晓港/综合rfi dw voa等报道

 

对蔡英文第二任就职演说有关台海关系部分,学者的分析评论各有不同。有台湾学者认为:演说内容非常符合蔡总统四平八稳的个人风格,不刻意刺激对岸;大陆学者却认为:蔡英文并未向大陆伸出橄榄枝,双方缺乏互信,北京不会软化,冷对抗将持续。一些海外学者认为,蔡英文会延续目前对北京的立场,不致有太令人意外的表态,不过她会在涉及台湾主权的部分“划出标记”,但这些标记不会跨越北京的红线。

蔡英文演说中再次重申「和平、对等、民主、对话」两岸互动八字箴言,并指两岸关係正处于历史转折点,双方都有责任,谋求长远相处之道,期盼对岸领导人,能承担起相对的责任,她也会持续遵循中华民国宪法与两岸人民关係条例处理两岸事务,不会接受「一国两制」。蔡英文2016第一次当选的就职演说中曾提过“1992年两岸两会”丶“求同存异的政治思维”与“尊重这个历史事实”等内容,但在今年的就职演说上,蔡英文并未提及任何有关“九二共识”相关话题。

日本《产经新闻》台北支局长矢板明夫表示,蔡英文此次演说却是“历任总统谈话中对中国态度最强硬的一次”,他比较过去总统就职谈话观察到,蔡英文此次没采用过往几任总统就职时,以“诉之以情”的语言(譬如兄弟或炎黄子孙)向中国大陆喊话,甚至也没提到要重新接触或交流。

中国官媒《环球时报》发表社论表示,“外交领域最终可能出现这样的局面:台湾的‘邦交国’基本归零,唯有华盛顿可能给它某些高于之前的‘优待’,但这种优待如果冲撞《反分裂国家法》,将意味着台湾之前的所有游戏将在一夜之间终结。”

台湾学者:蔡英文四平八稳不刻意刺激对岸

蔡英文就职演讲后当日,马英九办公室公开指责蔡政府四年来不承认“九二共识”,不断推动去中国化与操弄仇中意识,两岸关系早已跌入谷底,对话基础不复存在。

台北市长柯文哲在蔡英文就职典礼后召开记者会祝贺她,但柯文哲也批评民进党在处理两岸问题政策上反复。柯文哲说:“也让我们觉得说,在选举期间操弄统独、骗取选票只是一种手段而已……现在民进党完全执政就需要完全负责。”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所教授曲兆祥表示,蔡英文总统就职演说整体来说,非常符合蔡总统个人风格,四平八稳,不管对各方来说,都没有刻意刺激,事先大家预估可能会有一些两岸关係的部分,但今天比以往讲得少很多。蔡总统的策略是不惹事,只提出不接受一国两制、「和平、对等、民主、对话」8字箴言,这些是过去一再提过的两岸基本立场,都不稀奇;但这两者互相衝突、排斥,蔡总统把九二共识等同一国两制,在拒绝九二共识的前提下,不可能有和平、对等、民主、对话,两岸关係部分非常保守,没有新的说法。

台湾东海大学政治系教授沉有忠表示,蔡英文总统的两岸框架反映过去以来的美中贸易衝突、香港反送中运动以及近来疫情影响,且蔡总统也是立基于这样的过程赢得胜选,会有这样的论述并不意外;不过蔡总统即便释放善意,北京方面也不会接受,与其释放善意被冷处理,不如坚定回应817万张选票的诉求。蔡总统在结论时称「我们2300万人,是生死与共的命运共同体。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未来也是这样」,他解读这代表蔡政府的两岸政策在未来4年不会有重大突破,就看北京方面未来如何回应。

对比4年前蔡英文总统就职演说与这次有何不同,台湾远景基金会执行长赖怡忠指出,环境不一样,演说内容重点就会不同。今年的情境,疫情改变了非常多的事,总体来讲,全世界政经秩序都在重整,变成对台湾是机会;4年前还看不到政经秩序重整,呈现新的机会,如今台湾的实力和防疫成绩使得国际地位受到肯定,与4年前相较差别很大。

赖怡忠认为,两岸关係方面,蔡总统就职演说期待稳定的环境。但两岸关係不是靠单方面的作为,中方应停止在台海军事骚扰,也停止在国际上咒骂和羞辱台湾,「这部分完全看老共自己的作为和一念之间,现在球在中国那边。」

台湾政治大学国发所助理教授黄兆年称,蔡英文在就职演说上没有就两岸问题提出新方案,符合蔡英文一贯的政治风格;他同时认为,在这次演讲上,蔡英文仍重申过往原则,保留与北京对话的空间,并将持续强化国际合作以处理来自北京的压力。

黄兆年称,除了与美国的国防、外交合作之外,“蔡英文此次演讲提到的,半导体、资安、新药与疫苗研发、口罩及战备物资等产业发展,其实都是蔡政府试图把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做连结。让世界在经济、安全上需要且依赖台湾,也可视为以国际合作抵抗中国压力的布局”。

黄兆年称,“基本上蔡英文是将台湾的安全定位在特朗普发起、围堵中国的印太战略中,先求防御和生存,不过在新的地缘政治格局中,将来或许还有机会思考,如何让台湾在国际地位及参与上有新的发展和突破”。

大陆学者:双方缺乏互信,北京不会软化,冷对抗将持续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係学院教授时殷弘20日接受记者电话採访时表示,大陆方面对民进党政府已有定见,台湾「公开宣布『一个中国』、公开承认九二共识,这是大陆与蔡当局接触的先决条件,大陆不会改变,对台也不会软化。

对于美国国务卿蓬佩奥祝贺蔡英文总统就职,并以「总统」(Taiwan’s President)相称,中国外交部、国防部与国台办当天同批此举严重违反「一中」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严重干涉中国内政。

对此,时殷弘则认为,美方行动「完全不意外,只是延续过去两年多来的对华(中国)、对台政策」。对于未来4年的两岸关係走向,时殷弘认为,冷对抗会持续而且增进,但不至于走向热对抗。

北京大学国际关係学院副教授节大磊则更细致地分析说,蔡英文这次谈话相较4年前少了「1992年两岸两会会谈的历史事实」,也没有提到「东海及南海问题」,对大陆方而言「当然有所退步」;但若与过去一年相比,谈话「又更稳妥些」。因此,节大磊认为,这次的谈话主轴是「不想过于挑衅」。

对于蔡英文提出台湾立法院将成立修宪委员会一事,节大磊表示,对北京来说,「台湾修宪」是敏感议题,「就像『冻省』一样,对台湾或许是行政层级的事务,对大陆来说却牵涉国家层面」,因此一定会密切关注。但民进党立委蔡易馀在520前夕最终撤回两岸条例删除「国家统一」修法能看出,民进党应该不会直接触碰「台独」议题,在修宪上会分级别处理。节大磊也不看好今后四年的两岸关系,因为两岸在过去4年裡已无互信,且随著疫情更加恶化,未来冷对抗的局面应会持续。

和以上的大陆体制内学者的意见不同,北京独立学者高瑜表示,蔡英文执政期间,台湾多个友邦被挖,虽然北京与一百多个国家建立邦交关系,但是免签证入境的国家仅十个左右。高瑜说:“蔡英文不是说她多有本事,比大陆还高明,我认为她是依靠民主制度,她的这次演讲是回馈于选民的,从人民出发,我相信四年以后的台湾会更好。”

美国学者:她除了重申维持现状将是台湾未来四年两岸政策的基准外,也希望透过就职演说来展现台湾持续推动国际事务参与的决心。

各界也十分关注蔡英文在就职演说中,会如何替台湾未来四年的两岸政策定调。美国2020富尔伯莱特(Fulbright)访问学者南乐(Lev Nachman)与华府智库Global Taiwan Institute的副董事长叶介庭都认为,今日的演说显示蔡英文未来四年的两岸政策,仍会着重在维持现状与持续推动与中国政府和平对话的可能性。

南乐(Lev Nachman) 指出,蔡英文透过就职演说再次重申,她会尊重中华民国宪法,并努力维持两岸现状,而这个立场与四年前她首次就职时并无太大的差别。南乐向德国之声表示:“蔡英文在今天的演说中,也重申台湾不会接受中国政府透过‘一国两制’推动两岸和平统一的提案,但是她愿意与中国在和平对等的前提下,展开对谈。很明显的,蔡英文想表达的是,她正在等待中国政府展露愿意对谈的意愿。

叶介庭则认为,将和平对话作为她两岸政策的基石,让蔡英文能从道德制高点来否决中国针对两岸展开对话所列出的先决条件。他说:“蔡英文基本上在告诉习近平:‘只要你同意与我以和平对等的方式展开以和平对等的方式展开对话,我们什麽都可以谈’。”叶介庭说:“但如果中国一直试图改变两岸现状的话,台湾社会或许会愿意针对其他宪政改革相关的议题展开讨论。”

乔治华盛顿大学国际关系研究外交实践教授萨特(Robert Sutter)说,蔡英文是一个很稳重的人,在对中国的立场上不会有令人太意外的说法。

萨特认为,蔡英文的立场会相当一贯,不会有令人意外的“大惊奇”。

他说:“我认为北京将会不高兴–北京已经不高兴了,他们不想要她做总统,因为她是一个难对付(formidable)的对手。她对这些议题非常了解,所以她不会做北京命令她做的事。所以我认为所有这些事情将会反映在她的演说里。会不会有大惊奇?我不认为会有大惊奇。我认为她会非常一贯。”

美国滨州大学法学院法律与政治学教授戴杰(Jacques deLisle)认为,蔡英文第二任的就职演说会和第一任类似,“意思是她会说,我不是挑战台海现状的人,如果有人在这么做,那就是北京的威胁在改变现状”。他说,蔡英文当然不会提九二共识或一中原则,不过她会对当前两岸所处的局面以及何以至此的原因有所着墨。

香港中华时报成立于2009年,致力于为受众提供全面而独立的报道,并把真相告诉受众,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分析不代表中华时报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