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一路风情 兩岸 国际 大陆 编辑精选

解讀德國對華戰略

中華新聞通訊社/中華時報7月14日訊)德國政府週四(7月13日)公佈未來與中國打交道的首份「中國戰略」,將中國定調為「夥伴、競爭者與體制性對手」,尋求合作的同時也呼籲降低依賴的風險。對於這份對華戰略,德國媒體對德國政府周四推出的對華戰略有何反應?專家有何分析?

文件指出,德國政府不尋求與中國脫鈎,希望繼續保持與中國的經貿聯繫。但在關鍵領域,希望減少依賴性以降低風險。而德國政府將檢視出口管制清單,以確保德國商品,不會被中國用於侵犯人權或重整軍備。

文件又指,中國正試圖改變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對全球安全產生了影響。因此,德國將繼續加強在印太地區的軍事存在以及與夥伴的合作。

雖然文件重申堅持一個中國政策,但亦表示支持台灣參與國際組織,又警告只有通過和平方式並在雙方同意的情況下,才能夠改變台海現狀。

文件又指,中國擴大與俄羅斯的關係,也對德國的安全產生了直接影響,而基於中國對俄羅斯的立場,中方對烏克蘭主權的支持缺乏可信度。

德新社報導,德國主要商業團體普遍對該戰略表示歡迎,並支持政府不與中國經濟「脫鉤」的立場。德國工業聯合會主席魯斯沃姆(Siegfried Russwurm)坦言,德國企業近年也感受到了西方與中國日益緊張的關係,但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市場,仍是德國重要的經濟夥伴。

《法蘭克福彙報》認為:德國投向中國的目光是懷疑的。德國對中國的看法越來越以競爭和對抗為特徵。但是,西方在氣候保護和人權方面的優先事項在過去已經很難實施。最終,德國的對華政策還將不得不考慮美國的政策,因此,紙張是有耐心的–這句話也適用於這份對華戰略。

《柏林晨郵報》認為:德國終於推出了對華戰略,中國現在不僅是夥伴,還是對手 –德國早就該這樣做了。對華戰略意味着天真爛漫結束了。

Presseportal.de 表示:有趣的是,三執政黨終於推出了對華戰略。但任何戰略文件在某些要點上都無濟於事。更獨立於中國的關鍵原材料供應已經是2010年德國原材料戰略的一部分。但這沒有帶來什麼變化。儘管德國政府內部存在種種分歧,但政府還是意識到,它們之間相互依賴。鑒於世界範圍內的緊張局勢,這至少不是一個壞消息。但如何改善柏林和北京之間的關係在戰略中並未提及。因此,雙方的關係仍然是:互不信任。這句話適用於雙方,而且人們對此並不陌生。

德國《商報》表示,儘管政府聯盟協議仍將中國視為合作夥伴、競爭者和系統對手,但在現在的對華戰略中,中國作為競爭對手和系統對手的分量已經上升。該政策文件將德國政府與中國的關係置於新的基礎之上,其核心內容是減少德國經濟對中國的依賴。儘管如此,多個受到爭議的要點還是語調有所緩和。

德國《經濟周刊》認為,德國雖然首次制定了中國戰略,但執政聯盟仍然無法就明確的路線達成一致。對華戰略是個酸酸甜甜的妥協,但無論如何,經濟並不需要新的調控計畫。另外,政府要求去風險,但不脫鉤。這在工業政策上意味着什麼,仍然不清楚。德國雖然有了對華戰略,但仍然沒有計畫。這對經濟來說是致命的,因為經濟需要規畫和投資安全,需要明確的方向,而不是混亂局面,尤其是在變革時期。比如,如何才能不依賴中國的稀土,這仍然是個未知數。綠黨籍經濟部長哈貝克雖然希望建立一個原材料基金,但這可能需要數十年的時間,才能在沒有中國的情況下生產出關鍵原材料。另外,如果哈貝克現在宣布,對外投資須接受審查,政府甚至可能加以禁止,那麼,這將是一個錯誤的手段,就因為每一個新的官僚怪物都能奪走企業的能力。而這些能力在經濟困難時期是企業尤其需要的。

中國駐德國大使館13日表示,希望德方理性、客觀地看待對中關係,若基於意識形態偏見和競爭焦慮強行「去風險」,只會適得其反、加劇風險。去年11月,中國外交部便曾對該戰略早期草案表示憤怒,稱德方將中國視為競爭對手是「冷戰思想的遺產」,並指責德國試圖藉散播侵犯人權的「謊言和謠言」詆毀中國。

根德國之聲報道,前歐洲議會政治顧問、台灣東華大學助理教授馮儒莎(Zsuzsa Anna Ferenczy)認為,這是一份措辭強硬、清晰詳細的戰略,超出她的預期。她向DW表示,德國作為重要的歐盟成員國,其對華政策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為這不僅是德國自己的對華政策,也影響著歐盟如何應對中國」。

馮儒莎認為,這顯示德國對華戰略「歐洲化」,德國欲將其應對中國的政策與歐盟對齊。她說,「只有成員國通力合作,歐盟才有可能成功應對中國」。而俄烏戰爭也讓北京看見,歐洲正前所未有地團結,北京應做好準備。她補充道,這份措辭強硬的戰略如何在現實中發揮作用、會否落實到位,仍有待觀察。

德國之聲指北京獨立學者、原清華大學政治學系講師吳強也持類似看法。他告訴DW,這份文件在北約峰會的背景下出台,可以視為德國與北約成員國的「默契」,不僅強調德中關係應基於國際秩序,也提及了人權和台灣問題,「極具歷史意義」。

吳強指,如何與中國打交道不僅是德國的難題,也是整個民主世界的難題;這份戰略作為民主世界對華戰略的範本,可以想像其難產程度。他認為,俄烏戰爭開打500天之後,這份戰略就「民主世界與中國互動的相處之道」,給了世人一個雖然折衷、但仍相對清晰、且具強烈示範意義的答案——西方與中國之間,是一個可管理的、可控的關係。

他評價,這份「教戰守則」在德中之間的競爭、合作、對抗等3個面向,都展現了可能性。「這是有原則現實主義相當完美的一個範本,剩下的問題就是如何執行。」

德國反對派基督教民主聯盟(CDU)的外交政策發言人哈特告訴DW,德國應該藉此機會更深入瞭解盟友面對中國挑戰的共同立場,針對「如何處理對華貿易關係」達成共識。北美、歐洲、英國、日韓若能統一戰線,中國就難以忽視自由世界的聲音。

此外,哈特認為,西方應藉其對北京的影響力做更多事情,比如藉德國的經濟力量,來鼓勵中國放棄不符合公平貿易的做法。

哈特舉例,中國國有公司日前收購了漢堡港碼頭的部分股權,「中國若能在西方世界投資,例如買下漢堡港的一部分,歐洲的德國公司為什麼就不可能購買中國港口的部分股份呢?」他認為,如果中國不允許漢堡港購買上海港的一部分,就應該禁止中國購買漢堡港的一部分。「這也許該是這個戰略的具體結果。不幸的是,總理辦公室反對。」

根德國之聲報道,馮儒莎說,這份戰略提及台海局勢的篇幅之長,令她感到驚訝,但也對德台關係做出了「有用」的重申與定調。

她指出,中國不斷「錯誤地聲稱與台灣合作違反了『一中原則』」,而該戰略再次將德國與台灣的合作放進「一中政策」的框架內,從最高層級宣示「我們奉行『一中政策』」,設定了界限,並駁斥來自北京的虛假指控,重申德方與台灣交流的基礎及權利。

根德國之聲報道,基民盟發言人哈特表示,中國對台灣的任何入侵,都將徹底改變北京與西方的關係,而中國領導人不會冒著貿易關係受損的風險行事:「共產黨的專政之所以能夠存在,是因為他們推動了國家的經濟發展。若非如此,中國政府就會損害其權力的基礎,我認為他們不會這麼做。」

根德國之聲報道,針對德中雙方屢屢分歧的人權議題,學者吳強說,德國正警惕於「中國在全球咄咄逼人(的)態勢」;馮儒莎進一步指出,儘管北京一直以「內政」為由,拒絕任何關於人權的討論,但德國正在發揮領導作用,以其地位為籌碼,藉由這份對華戰略,推動人權等歐盟高度關注的重要議題。她認為,這份戰略顯示,「正因為德國與中國有著密切的聯繫,(所以德國)聯邦政府在維護人權和維護歐洲經濟利益方面,負有特殊責任」。

分类
一路风情 兩岸 国际 大陆 编辑精选

肖爾茨的北京「一日遊」背後的象徵意義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會見德國總理朔爾茨。(美聯社)

中華新聞通訊社/中華時報香港11月6日訊)德國總理肖爾茨成為習近平開啟第三次任期後,第一位到訪的西方領導人。但肖爾茨此次訪華在德國國內甚至執政聯盟內部都引起爭議。經歷俄羅斯的前車之鑑後,西方國家正在思考是否過於依賴另一個專制國家中國。已返回柏林的肖爾茨周六辯護說,這次旅行是值得的,他至少與中國國家主席達成反對在烏克蘭使用核武導致情勢升級的協議。

中國問題專家指出,對北京而言,肖爾茨的訪問無關乎具體成果,更重要的背後的象徵意義。

肖爾茨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與習近平會面時,由於中國嚴厲的防疫措施,習近平雖然不戴口罩迎接肖爾茨,但兩位領導人沒有握手。媒體形容肖爾茨和他的代表團在一個密封的“泡沫”中行動,這就是為什麼肖爾茨這次的對華訪問比他的任何一位前任都短的原因。肖爾茨在中國僅僅停留了11小時。

肖爾茨此次訪問時間雖短,但抵達和離開的安排卻大費周章。德國代表團的全體人員全程處於“防疫泡泡”中。停機坪上有兩個移動核酸檢測站,德方人員須立即接受新冠檢測。只有肖爾茨和他的貼身隨同可由隨行的德國醫生檢測。此外,代表團下飛機後,肖爾茨的空客A340專機飛往韓國首都首爾。這樣機組人員就不必在北京接受隔離。周五晚上,在訪問行程結束時,專機再從首爾飛抵北京,接肖爾茨一行回國。

德國政界則批評朔爾茨“選擇了一個最壞的時刻”訪華,德國右翼的基督教民主聯盟領袖梅爾茨批評肖爾茨對中共二十大召開還不到兩周的背景無動於衷:“二十大期間習近平對台灣進行了不惜動武的威脅,而習近平的前任胡錦濤在全世界的目光注視下被趕出會場。”德國外交部長貝爾伯克也毫不猶疑地直指:“是總理本人決定了這次訪問。”

德國之聲報道,布魯塞爾研究機構俄羅斯暨歐亞研究中心主任方嫻雅(Theresa Fallon) 表示,在美中關係因為台灣問題更加緊張之際,肖爾茨的訪問發生在「笨拙」的時間點。她同時指出,肖爾茨將出席即將舉辦的G20峰會,大可在峰會舉辦期間與習近平會面。「要注意的是,他真的帶給中國巨大信心,因為如今的中國相當受到排斥。」

援引德國之聲報道,美國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高級訪問學者巴爾金(Noah Barkin)也質疑肖爾茨的訪問時機。「對北京而言,這無關乎具體成果,更重要的是德國總理在二十大後很快便訪問習近平的象徵意義。」「這使他的終身領導人地位具有國際合法性,也顯示出中國沒有被孤立。」

巴塞爾大學的政治學者、中國問題專家韋伯(Ralph Weber)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認為:「中共宣傳機關正在將肖爾茨的訪問包裝成反美之行,華盛頓將會不太高興。正在尋求統一的對華政策的歐盟,則看到了一個冒進的成員國。即便在德國聯邦政府內部,大家也對正確的對華政策存在分歧,並且為中遠入股漢堡港問題爭論不休,後者現在已經被誇大為整個德中關係的試金石。在這種情況下,肖爾茨是否能真正在中國改變什麼東西,極大地取決於他的具體行為,以及習近平在俄烏戰爭等議題上會發出怎樣的訊號。 」

數天前,肖爾茨不顧內閣及執政聯盟中的反對聲浪,推動通過了漢堡港中資入股的交易,允許中遠集團收購漢堡港一個碼頭的24.9%股權。

德語報紙『新蘇黎世報』發表評論稱,“在對華政策問題上,歐洲不能唯美國馬首是瞻,但是德國也不能撇開歐洲盟友單幹獨行。”北京則似乎表現出各個擊破的意志,習近平會晤肖爾茨時表示,希望中德“共同抵制陣營對抗、泛意識形態化等因素干擾”。

肖爾茨在北京與中國領導人究竟談了些什麼?根據德國外交部的文告,肖爾茨在會晤後舉行的記者會上表示,他對習近平說,希望中國作為一個“大國”,同時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應對俄羅斯發揮影響力”。他還告訴習近平,“烏克蘭戰爭對全球開創了一個危險的處境,中國也難以置之度外,我們知道戰爭升級帶來的後果所有人都得承受”。肖爾茨對媒體接着表示,“也就是這個理由,我明確表示,排除任何以使用戰術核彈引發的升級極為重要,我高興的是,至少在這一點上,我們達成了協議。”

根據中國官方文字,習近平表示,國際社會必須“共同反對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倡導核武器用不得、核戰爭打不得,防止亞歐大陸出現核危機”,習近平對俄羅斯侵烏戰爭的表述僅此而已,北京沒有顯示出任何要對莫斯科施加壓力的願望,官方稿僅僅一句,“中國支持德國與歐洲為鼓勵和平談判所做的努力”。但沒有任何中國投入化解衝突的承諾。

涉及其他有爭議的主題比如台灣問題,也沒有顯示出一絲雙方的觀點在互相靠近。肖爾茨對媒體強調,“我提及德國對地區穩定與和平日益增加的關切,中國對此有着特殊的責任”,在他看來,台灣的地位“只有在雙方達成和平協議的條件下才能改變。”

涉及中國人權問題,肖爾茨抵達北京前,特意與被請到德國駐華使館的被中國政府視為異議人士的幾位人權律師進行了加密視頻通話,其中有些著名的律師曾入獄數年,德國方面沒有披露他們的姓名。肖爾茨與習近平會面時,強調了人權的普適性質,這一點顯然讓中方不太高興。習近平引用德國前總理施密德的一段話間接反擊:“政治家應當以寧靜接受那些不能改變的,以勇氣改變那些能改變的,用智慧分清其中的區別”。” 而且,習近平還間接地警告德國總理,“政治互信破壞很容易,重建卻很難”。肖爾茨在媒體面前也承認:“正如我們的談話所顯示的,在我們兩國之間存在着區別。”

肖爾茨此次訪華還有一個經濟界代表團隨行,成員包括大眾汽車、西門子、巴斯夫和德意志銀行董事會主席。他預計中國領導人會注意到,德國與中國的商業關係是一個優先事項。

科隆社會倫理學家納斯(Elmar Nass)在區域性日報《紐倫堡報》(Nürnberger Zeitung)發表客座評論稱:「總理宣佈對中國的新路線。但道德問題必須以具體行動來衡量。否則我們很快就會體驗到錯誤的俄羅斯政策的毀滅性似曾相識。」

納斯認為,自由國家必須團結合作抵抗中國的霸權,並且公開談論侵犯人權的行為。「在尊嚴問題上不保持沉默,這是自由民主國家的本質。」

納斯認為,肖爾茨和經濟代表團在中國期盼依靠市場競爭以及自由規則的遵守是短視的。「現在加入關於尊嚴和政治自由的倫理論點,不過是沒有具體後果的空談。」

《南德意志報》以”肖爾茨說了該說的話”為題,刊發評論指出,儘管德國總理在北京公開談論了烏克蘭、台灣等敏感議題,但是我們無法指望這些話語會起任何作用。

“幾乎所有跡象都表明,在肖爾茨走後,習近平將繼續其獨裁者的日常,繼續支持盟友普丁,無視後者的戰爭罪行以及對全球經濟的破壞。肖爾茨談到的其他爭議話題也同樣如此。德國總理要求經貿關係更加對等,警告北京不要武力攻台,還謹慎地談及了對新疆維吾爾人的粗暴鎮壓。”

“這一切都是有必要的,它不僅僅旨在回應德國盟友的強烈批評,也能平息德國國內執政夥伴的不滿。可是這些言辭遠遠不足以為此次北京之行打上’很好’以及’正確’的標籤。在北京方面看來,隨肖爾茨一同訪華的有12名德國商界領袖,這才是具有決定性意義的。”

“此次訪華也並沒有融入德國政府的新對華戰略,因為後者根本還沒成型。同樣地,此行也並非一致的歐盟政策的一部分。因此,肖爾茨此次訪華,並不會被後人看作是全新的、現實的對華關係的起點。這種新對華關係應當從失敗的對俄政策中吸取教訓,在面對一個為了擴張權力而不惜犯下嚴重罪行的政權時切忌太天真。”

瑞士《新蘇黎世報》以”把中國當作敵人為什麼不明智”為題,刊發總編Eric Gujer撰寫的評論指出,在對華政策問題上,歐洲不能唯美國馬首是瞻,但是德國也不能撇開歐洲盟友單干獨走。

“肖爾茨此次訪問中國,並非以歐盟使者的身份,而單純是德國總理。德國和法國目前正在激烈爭吵,歐盟層面上各國正在相互設置障礙,而不是團結一致。匈牙利和義大利正在心甘情願地被中國利用。在外交政策方面,歐盟根本就不是什麼聯盟,而是雞窩般的一團糟。”

《法蘭克福匯報》以”不要重蹈對俄政策的覆轍”為題,刊發評論指出,德國人總是對德中關係抱有不切實際的期待,而當今真正關鍵的問題則是,作為歐盟最主要國家的德國應該持有怎樣的戰略定位。

“德中既是夥伴也是對手,這就是全球化的矛盾之處。關鍵問題在於,作為歐盟主要國家的德國持有怎樣的戰略定位:到底是站在西方陣營內,還是如北京所希望的那樣站在美國和中國之間?在俄羅斯問題上,柏林曾做出了錯誤決策,這個錯誤我們不應該再犯。”

歐洲盟友數日來不斷批評肖爾茨作出的選擇,肖爾茨終於拿起筆向歐盟領導人和他的聯盟夥伴進行解釋。他於11月3日在美國政治新聞雜誌《政客》發表文章說,德國不想與中國脫鉤,但也不會過度依賴中國。他還說,中共二十大更加明確宣示馬列主義,隨着中國的變化,與中國打交道的方式也必須改變。他表示,德國將在符合共同利益的領域尋求合作,但也不會忽視有爭議的問題。他強調:“德國的對華政策只有在嵌入歐洲的對華政策時才能成功。”

中華時報》是全球華人媒體,致力於为大家提供客觀中立、多角度的評論分析文章和新聞報道。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中華時報》的立場或觀點。

分类
一路风情 兩岸 国际 大陆 编辑精选

沒有”第一次握手”,肖爾茨的北京「一日遊」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會見德國總理朔爾茨。(美聯社)

中華新聞通訊社/中華時報香港11月5日訊)肖爾茨此次訪問的行程安排非常緊湊,在中國停留僅11個小時。早上到達後立刻展開兩場領導人會晤,隨後參加一場圓桌討論後,當日晚就踏上歸途。這次”一日遊”式訪問是德國總理歷次訪華最短的一回。

肖爾茨是新冠疫情全球爆發僅三年來首位訪問中國的西方國家政府首腦,也是中共20大確認習近平繼續連任之後首位到訪的西方政要。此次隨肖爾茨訪華的是一個德國經濟界代表團,成員包括大眾汽車(VW)、巴斯夫(BASF)、西門子和德意志銀行的董事會主席。

雖然沒有戴口罩,但習近平與肖爾茨沒有握手,且雙方與會者相對就坐於隔開的兩列長桌,保持了”安全距離”。

肖爾茨抵達北京後,首先在人民大會堂與習近平舉行了會談。議題涉及雙邊關係、地緣政治變化、烏克蘭戰爭局勢等。

習近平說,中德作為有影響力的大國,”在變局、亂局中更應該攜手合作,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更多貢獻。中方願同德方共同努力,構建面向未來的全方位戰略夥伴關係,推動中德、中歐關係取得新的發展”。他還強調,中德應該相互尊重,”照顧彼此核心利益,堅持對話協商,共同抵制陣營對抗、泛意識形態化等因素干擾”。

肖爾茨也強調了與中國領導人面對面交流溝通的重要性。他說,此行正值國際局勢緊張,尤其是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背景下, “當然”會討論雙方”立場角度不一致的問題”。 肖爾茨的發言稱,德中是重要經貿夥伴,德方堅定支持貿易自由化和經濟全球化,反對”脫鉤”,願同中方繼續深化經貿合作,支持兩國企業相互赴對方開展投資合作。

同習近平會面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昨天下午在人民大會堂為訪華的德國總理朔爾茨舉行歡迎儀式,然後舉行會談。在會後雙方共同的記者會上,肖爾茨表示,希望中國運用其對俄羅斯的影響力,為盡快結束烏克蘭戰爭做出努力,還說他和習近平一致認為核威脅是危險和不負責任的。李克強則呼籲烏克蘭衝突不能再進一步升級,並強調中國將繼續保持開放,保持對國際投資的吸引力。

對台灣問題肖爾茨表示,德國將遵循”一個中國”政策,這也意味著任何對現狀的改變都必須是和平的、是協商一致的結果。他還表示,在會談中提請中國作為聯合國成員國履行保護公民人權的義務,他強調人權是”普世”價值,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就新疆人權問題發布批評性報告並不是”干涉內政”。

此外肖爾茨還提到,中國同意批准在華的外國公民接種BioNTech/輝瑞的mRNA新冠疫苗。他稱與中方進一步討論了批准該款疫苗在中國上市的前景。

德國代表團的全體人員全程處於”防疫泡泡”中,這也是此次訪問時間超短的一個原因。德國政府專機一降落,進入機艙的第一個人是一位穿著全身防護服的”大白”領航員。與歡迎儀仗隊同時到達停機坪的,還有兩個移動核酸檢測站,德方人員須立即接受新冠檢測。只有肖爾茨和他的貼身隨同可由隨行的德國醫生檢測。

代表團下飛機後,肖爾茨的空中巴士A340專機飛往韓國首都首爾。這樣機組人員就不必在北京接受隔離。週五晚上,在訪問行程結束後,專機再從首爾飛回北京,接肖爾茨一行回國。

分类
一路风情 兩岸 大陆 编辑精选

朔爾茨晤習近平 稱雙方見面是好事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會見德國總理朔爾茨。(美聯社)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訪華的德國總理朔爾茨。

習近平說,今年適逢中德建交50周年。50載歷程表明,只要秉持相互尊重、求同存異、交流互鑒、合作共贏原則,兩國關係的大方向就不會偏離,步伐也會走得很穩。當前國際形勢複雜多變,風險挑戰前所未有。中德作為有影響力的大國,在變局和亂局中更應該攜手合作,共克時艱,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更多貢獻。

朔爾茨說,對雙方關心的所有問題進行深入的交流,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涉及雙邊關係,以及進一步推動雙邊經貿關係發展。

引述代表團的消息報道,朔爾茨向習近平表示,兩國領袖見面是好事,朔爾茨認為,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對全球秩序帶來問題,他與習近平將就歐中關係、應對氣候變化及全球饑餓問題,以及如何發展中德經濟關係、兩國觀點不同的話題進行討論。

引述消息表示,朔爾茨及德國商界領袖代表團乘坐的專機,早上降落北京之後,穿上防護衣的中國醫療人員,到機上為各人進行新冠檢測,代表團經過紅地毯及儀仗隊的歡迎儀式後,轉到釣魚台國賓館等候檢測結果,朔爾茨的檢測結果為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