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Function _load_textdomain_just_in_time was called incorrectly. Translation loading for the likebtn-like-button domain was triggered too early. This is usually an indicator for some code in the plugin or theme running too early. Translations should be loaded at the init action or later. Please see Debugging in WordPress for more information. (This message was added in version 6.7.0.) in /data/web/cthks/wp-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6121
建築 彙整 - 中華時報China Times
分类
一路风情 文化 编辑精选 艺术

(東西問)貝禮中:貝氏建築藝術如何讓時間“給出一切答案”?

中新社上海7月7日電  題:貝氏建築藝術如何讓時間“給出一切答案”?

——專訪貝聿銘之子、貝氏建築事務所董事長貝禮中

中新社記者  樊中華 王笈

作為享譽世界的美籍華人建築師,貝聿銘的名字同他在世界多地留下的經典建築作品一起,成為超越時間的存在。他在東西方文化間的從容跨越、對空間的創新表達、對建築美學的極緻追求等,使其被譽為現代主義建築的傑出大師。眼下,貝聿銘在中國內地的首個全面回顧展“貝聿銘:人生如建築”正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展出。貝聿銘之子、貝氏建築事務所董事長貝禮中(Sandi Pei)接受中新社“東西問”採訪,談貝聿銘建築藝術如何將東方精神與西方現代主義融合,展現穿透歷史與未來的美學共鳴。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貝聿銘設計的很多建築都在無形中融入了中國文化底蘊,您設計的建築中也有大量中國傳統文化的體現。您出生成長在美國,這種對中華文化的深度理解和運用,是如何從您父親那傳承下來的?

貝禮中:我父親在廣州出生,幼時在蘇州和上海生活,直到17歲前往美國求學。在中國的生活讓他對景觀,以及藝術和景觀在建築中的結合有了整體概念。蘇州著名的中國古典園林獅子林曾是貝氏祖宅,那裡有一個大池塘,很多假山叠石分佈其中,父親從小就在這些非常漂亮的石林中長大。一方面,這些石林對他的建築設計靈感產生了深遠影響,他從石林的移步換景和光影變幻中感受到了時間和景觀交融、輝映的奇妙關係。

另一方面,這些石林也啟迪了他對建築的中國哲思。幾百年前,這些石頭就被放在這裡,被水流日夜不息地沖刷,緩慢地發生著變化,我父親從中看到了人和自然協作的重要性,以及“父種子收”的應然性。從這個角度思考,他得出的結論是,作為一名建築師,他也許祗能短暫駐留某地,但他想建造的是超越他所處時代的作品,是能够連接過去、現在,並通向未來的建築。

我父親將這種哲思傳授給了我們,即建築設計必須非常謹慎,要從更長遠的時間跨度上去思考,這需要對歷史、文化的理解,以及對解決當下問題的最佳方式的洞悉。

儘管我是一名生活在西方的華裔建築師,但我深深認同父親的教導:我們有責任留下一些好建築,它們將繼續為周圍的環境作出貢獻。這是我一直努力在做的事情,不祗是設計一棟建築,也會考慮到建築所處的環境和城市,與大自然合作,和藝術家合作。這是我從父親那裡學到的。

 

中新社記者:貝聿銘的建築設計不受任何流派所限,不僅能彌合歷史與當下,也將現代主義建築之美與當地傳統文化進行了巧妙融合,他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

貝禮中:我父親是一個對世界不同文明與文化充滿好奇的人,他的書房就像個小圖書館,裡面的書籍涉及建築、藝術、文化、歷史等,包括各種語言版本,他是位學者式的建築師,對每本書的內容都信手拈來,對每個國家的歷史文化都有深刻瞭解,也會在每個項目設計開始之前,進行長時間的實地考察,這就是為什麼他設計的建築可以如此輕鬆地展現不同國家、不同文明與文化的精髓。

同時,我父親始終堅持,建築要擁抱最好的技術。他致力於把最新的建築科技用最新的方式進行應用。所以他的建築給人的感覺始終是非常創新的,它們不必與當地傳統建築相似,新技術、新方法的採用使這些建築提昇了當地生活的質量,並有助於推動下一代建築的發展。

此外,我父親相信建築與藝術協作融合的力量。在他75年的職業生涯中,大概有60個建築項目,都特別委任了藝術家去創作作品,這意味著藝術與建築是在共同營造空間環境。他邀請挪威藝術家卡爾·奈沙赫(Carl Nesjar)打造一個36英尺(約11米)高的畢加索雕塑《希薇特半身像》,放置於紐約大學廣場入口,立體派的風格和不同角度的變化,使之與建築一同構成獨特的風景。在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項目中,父親和很多藝術家合作,共同完成了從建築到藝術裝置的設計。在北京香山飯店項目中,邀請趙無極繪製了大型水墨畫。在蘇州博物館項目中,也將蔡國強的藝術作品與建築進行了完美融合。

 

中新社記者:您和父親曾合作設計了香港的中銀大廈,時隔30年,上海臨港滴水湖國際貿易中心(暫定)如何延續了貝氏建築藝術的神韵?

貝禮中:香港中銀大廈是40多年前的設計,父親將此建築視為一個三維的結構體系,旨在增強結構強度、減少結構鋼材使用量,打造出一個既簡潔又高端的建築,在當時,這一設計以極大的創新性給出了高空經濟型建築的最優解決方案。但這不是結束,我們一直在探索讓這一設計理念得到更好實現的其他方法。

在上海臨港滴水湖國際貿易中心(暫定)項目中我們做了改進。相比香港中銀大廈,增大了窗戶尺寸,極大地擴展了視域。仍然做了標誌性的對角線結構,但採用了更加輕巧的斜撐構件,也使視覺空間更為開闊。樓層間淨高顯著提昇,同時通過引入大量新能源技術及創新設計方案,實現低能耗目標。它幾乎是我們最具代表性的設計,我認為它會成為新一代具有巨大潛力的建築作品。

 

中新社記者:作為一名建築師,您對中國城市及其建築觀感如何?隨著“全球城市”越來越多,建築設計面臨著怎樣的新思考?

貝禮中:在過去三十年間,中國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對高速公路、高速鐵路等基礎設施的投資堪稱驚人。在走向現代化的明確目標下,中國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在建築方面,中國創新地將城市綜合體建造在交通網絡之上,許多城市都形成了一體化的城市系統,這很了不起。

當前世界,建築設計的環境與我父親當年相比已大有不同。新技術的發展、土地的稀缺,以及能源與環境的挑戰等,使建築學涉及到了多種不同的新學科,成為一個更加綜合的領域。我們在做設計時必須考慮到很多其他相關行業,去尋找一種使建築達到高效、經濟、環保的方法,這就需要更多的人參與設計。全球的共性問題和綜合的解決方案,都使全球化合作變得十分重要,這已成趨勢。

 

中新社記者:貝聿銘在中國內地的首個全面回顧展落地上海,上海對您的父親有怎樣的意義?

貝禮中:上海在我父親的一生以及他成為一名建築師的過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他在上海生活了近10年,在這裡接受中學教育,度過了他的少年時代。國際化的上海讓他接觸到了很多新的文化、思想、藝術和建築,激發他想去更多地瞭解世界上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並對建築產生了興趣。這也是為什麼他在職業生涯的後期,經常接手來自法國、德國、卡塔爾、日本和中國等世界各地的項目,他想瞭解各地的文化傳統和習俗,並從建築學視角來詮釋它們。他是一位真正的知識分子,這是在上海的這段成長歲月帶給他的綿長影響。(完)

來源中新社

分类
一路风情 侨务 文化 编辑精选

海南文昌見聞:僑宅賡續僑文化

中新社海南文昌3月19日電 題:海南文昌見聞:僑宅賡續僑文化

中新社記者 張茜翼

在著名僑鄉海南省文昌市的椰林深處,一座灰瓦白牆、雕樑畫棟的僑宅——王兆松故居,正在加緊進行保護性修繕。

始建於民國初期的王兆松故居,坐西北朝東南,佔地846平方米,錯落有致,融合了中國傳統建築風格與南洋風情。這座中西合璧的僑宅,承載著幾代僑胞的桑梓情懷。

3月12日,王兆松故居在椰林掩映下呈現中西合璧風貌。 中新社記者 駱雲飛 攝

“老宅由英國人設計,建築材料由王兆松從馬來西亞購回,建設周期跨了三個年度。”站在王兆松故居前,王兆松侄孫王祿理對中新社記者說,故居的三進式房屋分別為老中青三代人而建,每進正屋都有屬於自己的主人。“這座老宅是我們家族的根。”

王兆松1875年出生於文昌市文城鎮義門村,年僅13歲就下南洋謀生。憑藉自身的努力,他逐步在房產、橡膠、酒店等行業頗有成就,成為瓊籍華僑中的知名企業家和僑領。

功成名就後,王兆松為家鄉捐資修路、建設醫院和學校。抗日戰爭時期,他還與海外同胞發起成立“瓊崖華僑聯合總會救濟委員會”,捐資捐物支持瓊崖抗戰。

“他經常告訴後代,無論走多遠,都不能忘記家鄉和祖(籍)國。”王祿理說,王兆松的後人已遍佈20多個國家,但他們始終心系故土,熱心家鄉公益事業,積極捐款助學助人。

如今,文昌中學、南島小學、冠南小學等處,都有充滿南洋風格的“王兆松樓”。這些樓房經歷幾十載風雨,見證了王家幾代人的愛鄉情懷。

王兆松的故事,是海南僑鄉文化的縮影。19世紀末20世紀初,很多文昌人赴海外謀生,事業有成後紛紛回鄉建宅。文昌留存至今的許多僑宅,就是那個時代的產物。

近年來,文昌市政府加大對僑宅的保護力度,將其納入全域旅遊發展規劃,並通過修復和利用這些老宅,展示獨特的華僑文化。

“王兆松故居修繕工作預計今年4月完成。”王祿理告訴記者,屆時,遊客可在此瞭解王兆松的生平事跡。

3月12日,王兆松故居正在加緊進行保護性修繕。 中新社記者 駱雲飛 攝

記者在王兆松故居看到,門和牆磚鮮亮奪目,地磚色彩艶麗,宅院內的雕刻格外精美,而柱子上的花紋、門框上的雕刻,依然保持著原有的樣式。一塊“愛瓊赤子”的牌匾,擺放在王兆松故居院落中。

離王兆松故居不遠的百年陳家宅,同樣古韵綿長。陳家宅由旅居南洋的華僑陳治蓮和陳治遂共同出資建造,佔地面積1217平方米,採用海南傳統單軸線多進式格局。

宅內院牆上,兩個呈雙面樣式的灰雕“囍”字格外醒目,巧妙穿插了蝙蝠、銅錢、祥雲、麒麟等圖案,寓意“福祿壽喜”。樑架、門窗上的荷花、喜鵲、獅子等雕刻圖案,形態各異,歷經百年,仍栩栩如生。

“這座宅院不僅是家族的記憶,更是連接海內外親情的紐帶。”陳家宅的管理者陳行精告訴記者,每年清明時節,陳家宅的後人都會從國內外趕回來,齊聚老宅,祭祖叙舊。

僑宅也成為民眾瞭解文昌僑文化的重要平台。王祿理說,現在每天都有人慕名來參觀王兆松故居,“作為後人,希望能傳承僑文化,頌揚華僑的赤子情懷”。(完)

來源中新社

分类
一路风情 港澳 编辑精选 香港

香港建築師李啟悠:跨越邊界,嚮往遠方

中新社北京3月2日電 題:香港建築師李啟悠:跨越邊界,嚮往遠方

作者 張曉曦  黃欣欣

北京北海公園內的仿膳茶社,屋外是朱漆廊柱、紅綢燈籠,屋內是木質窗欞、古樸方桌。遊客們點上一壺茶,品嚐宮廷糕點,享受愜意的下午茶時光。這是始於1925年的中華老字號,2024年經改造後正式亮相,成為北京新晉“網紅店”。來自香港的建築師、野境設計事務所聯合創始人李啟悠,是這一改造項目的參與者。

 “仿膳茶社的地理位置及歷史意義,讓我們用一種全新的工作方法,把傳統制式的裝飾運用在符合現代人審美的空間中,是一次難得的學習機會。”近日在北京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李啟悠如是說。

圖為來自香港的建築師、野境設計事務所聯合創始人李啟悠。(受訪者供圖)

李啟悠的職業生涯橫跨多元地域與文化。生於香港,中學前往英國留學,在英國修讀建築設計專業畢業後,他曾回到香港的建築事務所工作。其後,他轉往北京發展,希望找到更多樣化和挑戰性的機會。

“在內地,建築項目的規模和數量更多,創新空間也更大。與我在香港的工作狀態相比,在內地我找到更多的設計機會,也可以參與從概念設計到後期施工的全流程。”李啟悠說。

經過多年在北京的工作歷練,2021年李啟悠與此前的工作夥伴成立野境設計事務所,團隊成員包括他來自北京的妻子王玥。不同地域文化的碰撞,讓事務所擁有更多元的創作理念。

圖為野境設計事務所參與設計改造的仿膳茶社。(受訪者供圖)

在仿膳茶社的項目中,李啟悠和團隊大量研究明清時期的建築設計,將有關元素融入其中。室內傢具和配飾基於對明清經典器物的復刻;金磚、紅漆、織物等陳設色彩參考清代經典案例;在空間格局上,建築團隊沿用“軸線貫穿、中為廳堂”的傳統建築空間模式,盡可能保留原始的空間格局,而在一面鑲嵌著藻井圖案的展示牆前,是一列傳統糕點的透明玻璃展示櫃。

“我們希望把傳統建築風格的古色古香和現代簡約美結合起來,讓客人在空間裡感受到文化味,也找到舒適感與歸屬感。”李啟悠表示。

圖為野境設計事務所參與設計的北京Bagel bügel貝果餐廳。(受訪者供圖)

從老北京茶社到胡同裡的精品咖啡豆店,從由四合院改造成的民宿到居民樓下把老樹融入環境的貝果餐廳,李啟悠表示,香港中環的“鋼鐵森林”教會他垂直空間美學,而北京城市的煙火氣讓他領悟到水平延展的魅力。

李啟悠和團隊已在北京建築圈扎根,相較於初期項目多來自朋友或業內推薦,如今他們擁有越來越多新客戶,團隊參與設計的項目橫跨建築、室內、產品、展覽、裝置等多領域。

對於未來,李啟悠希望與團隊進一步拓展建築設計的可能性,帶來更多充滿創新與文化底蘊的作品。正如其事務所“野境”名字傳遞的——跨越邊界,永遠嚮往未設邊界的遠方。(完)

來源中新社

分类
一路风情 文化 编辑精选

(尋味中華|文博)當梁思成邂逅“天下第一橋”

中新社石家莊2月9日電 題:當梁思成邂逅“天下第一橋”

中新社記者 牛琳

1933年,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與趙州橋第一次相遇。他記錄下自己當時的感受:“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實在讚嘆景仰不能自已。”

曲梁如波、弧形平坦的主拱線上,對稱地輕伏著4個小拱,巨身淩空,線條明快,雄偉之中透著秀逸。

時任中國營造學社法式組主任的梁思成在考察報告《趙縣大石橋即安濟橋》中說:“這一次考察趙州,不意不單是得見偉麗驚人的隋朝建築原物,並且得認識研究這千數百年前的結構所取的方式,對於工程力學方面,竟有非常的瞭解,及極經濟極聰明的控制。”

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趙縣的趙州橋。 朱濤 攝

趙州橋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趙縣,始建於隋代,由匠師李春設計建造,是世界現存年代最久、單孔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坦拱敞肩式石拱橋,獲譽“天下第一橋”。

“水從碧玉環中過,人在蒼龍背上行。”“駕石飛梁盡一虹,蒼龍驚蟄背磨空。”……歷代文人墨客用“新月”“玉環”“長虹”“蒼龍”等形象,表達對這座石拱橋的驚嘆和讚美。

“它在世界橋梁史上首創‘敞肩拱’結構形式。據考證,像這樣的敞肩拱橋,歐洲到19世紀才出現,比中國晚了1200多年。”河北省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梁勇說。

“來往征人急於蟻”,明代詩人鮑捷如此描述趙州橋繁忙的交通。在新落成的趙縣博物館“趙州石橋 天下第一”展廳內,現代多媒體投影叠加動畫技術復現了昔日橋上的車水馬龍。

“趙州橋作為交通要道,自建成之日起就被高密度地使用著。”梁勇介紹說,隋代創建的趙州橋位於東都洛陽到涿郡(今涿州市)的南北馳道上,是跨越洨河的重要交通設施。在隋煬帝東征過程中,運載大量軍需物資的車隊都從這座大橋上通過。直到1984年,趙州橋公園營建後,趙州橋方才停用。

趙州橋上的饕餮石雕。 朱濤 攝

負荷如此之巨卻屹立千年不倒,趙州橋有什麼秘密?“荷載力強和穩定的地基是重要原因。”梁勇表示,趙州橋的設計建造蘊藏著古人獨到的建築觀。“敞肩拱可減輕橋身自重,且有助於宣洩洪水;而‘淺基礎、短橋台’的做法更是順應自然的成功範例。”梁勇說,這種天人合一的建築觀,是中國古代建築千百年來的中心思想,並成為世界公認的建築倫理。

全長64.4米的趙州橋由28道各自獨立的拱券並列砌置而成。梁勇表示,這是天人合一建築理念的又一應用。“這種砌築方式既節省製作鷹架所用的木材,便於移動,又利於日後修繕,如果一道拱券的石塊損壞,祗需替換成新石,而不必對整座橋進行調整。”

不得不提的是,趙州橋第一次走進西方人的視野,正是因了梁思成與其的邂逅。

1938年,國際權威建築雜誌《筆尖》分兩次刊發梁思成撰寫的關於趙州橋的英文論文。此後不久,這篇文章引起英國人李約瑟的注意,他將其收錄進自己主編的《中國科學技術史》。正是這部轟動西方漢學界的著作,把趙州橋真正推上了世界舞台。

趙州橋景區夜景俯瞰圖。(無人機照片,趙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如今,趙州橋景區新增188家非遺文創等業態,免費開放一年多來,接待境內外遊客213.59萬人次,遊客人數顯著增長。”趙縣文化廣電體育和旅遊局局長王國彬說,蛇年春節期間,景區還推出幻裝館、7D軌道飛行影院、雲寵樂園等系列創意娛樂項目,為遊客提供更加豐富、多元的旅遊體驗。

“車馬人千里,乾坤此一橋。”春意初始,橋下洨河水潺潺流過。趙州十景之一“古橋仙跡”中所描述的“岸柳籠朝霧,泯泯帶春潮”,也即將如畫卷般在世人面前徐徐展開。(完)

來源中新社

分类
一路风情 文化 编辑精选

世界知名建築師摩西·薩夫迪:優秀的建築會“說話”

中新社重慶11月19日電 題:世界知名建築師摩西·薩夫迪:優秀的建築會“說話”

作者 梁欽卿

“建築不僅是遮風避雨的場所,更是強有力的文化表達形式,不同的建築能體現不同文化的內核。”近日,已86歲高齡的世界知名建築師摩西·薩夫迪(Moshe Safdie)在重慶接受中新社採訪時表示,建築是歷史的承載者和記錄者,優秀的建築會“說話”,地標性建築會成為一座城市獨特的印記。

加拿大國家美術館、新加坡濱海灣金沙酒店及樟宜機場……在薩夫迪50余載的建築設計生涯裡,創作了許多世界知名建築。

11月17日,國際知名建築師摩西·薩夫迪在重慶接受媒體採訪。梁欽卿 攝

1964年,薩夫迪提出“Habitat(棲息地)”理念,嘗試通過建築設計將日光、空氣、植物和戶外空間融入高層公寓,踐行“棲于自然,一人一花園”的理想人居模式。他認為,建築應該成為溝通人與環境的重要載體,室內與室外、建築物與環境之間的界限可以被模糊。

就在“棲息地”理念提出3年後,薩夫迪在加拿大蒙特利爾設計了第一個讓他名聲大振的建築作品——“棲息地67”,彼時他祗有29歲。

薩夫迪將建築模塊進行巧妙堆叠,每套公寓都能提供屋頂花園、河岸景觀和源源不斷的新鮮空氣,不同的居住者都能融洽生活其中。直至今日,“棲息地67”仍是往來遊客途經蒙特利爾無法錯過的城市地標。

50多年來,薩夫迪和他的團隊在全球範圍內設計了多個不同版本的“棲息地”居住項目,包括新加坡、美國、加拿大、馬來西亞和中國等國家。

在重慶,來福士項目也是薩夫迪的得意之作。這一建築由8座超高層塔樓與一座空中水晶連廊組成,整個建築群與朝天門廣場相互呼應,猶如一艘揚帆的巨輪,展現重慶的航運文化和開放精神。如今,來福士已成為重慶向世界展示獨特魅力與現代活力的窗口。

圖為重慶來福士。中新社記者 何蓬磊 攝

薩夫迪把對重慶這座城市未來的展望,濃縮到這棟摩天大樓中。“長江與嘉陵江交匯於此,來福士猶如一艘巨船,呈現揚帆啟航之勢,就像是帶領著重慶這座城市從歷史的長河中駛出,朝未來駛去。”

自2019年以來,重慶來福士已發展成為一座充滿活力的城市綜合體,集購物、餐飲、觀光、娛樂、辦公、居住、交通樞紐等功能於一體,滿足了不同人群的多樣化需求,成為人們社交、休閑、消費的熱門之選。

“5年前我來這裡時來福士祗有部分在運行,這次是我第一次看到它全面開放,成效遠超預期。”在薩夫迪看來,建築祗有完成的那一刻才能被稱為傑作,來福士已完全融入到重慶這座城市之中,完美達到最初設計的目標和願景。

一直以來,薩夫迪在不斷探索建築如何與城市生活更好融合。他認為,建築設計不能孤立于城市的發展,而是要與地方傳統和環境相互呼應,祗有如此才能賦予建築“生命力”,“優秀的建築能够見證城市的歷史脈絡,而不是孤單聳立的高樓”。

薩夫迪認為,作為建築師,需要充分理解不同地區的文化內涵,然後通過建築來呈現各自的文化。“建築師不祗是設計物理空間,也設計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完)

來源中新社

分类
一路风情 文化 编辑精选

(東西問)陳志宏:嘉庚建築何以驚艶百年?

中新社廈門10月23日電 題:嘉庚建築何以驚艶百年?

——專訪華僑大學建築學院院長陳志宏

中新社記者 閆旭

嘉庚瓦,燕尾脊,紅磚牆,坡屋頂,精美俊秀,端莊典雅。百餘年前,著名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懷抱教育興國之志從南洋歸來,在投資興學過程中親自規劃建設了具有中西合璧風格的建築,被稱為“嘉庚建築”。

在廈門,集中分布于集美學村、廈門大學的嘉庚建築,不僅成為城市名片之一,更承載了老一輩愛國僑領的家國情懷和傳統文化內涵。

嘉庚建築有什麼建築風格?何以成為“嘉庚精神”的重要載體?如何將海內外的嘉庚建築連接成為整體的跨境文化遺產?在陳嘉庚先生誕辰150周年之際,華僑大學建築學院院長陳志宏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對此進行解讀。

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什麼是嘉庚建築?嘉庚建築有什麼建築風格和特色?

陳志宏:1984年,同濟大學陳從周教授在《廈門日報》發表《卓越的建築家——陳嘉庚先生》,首先提出了“嘉庚建築”這一概念。嘉庚建築是指陳嘉庚先生在20世紀初期捐資興建並主持規劃、設計和監督施工的教育建築,其中集美學村和廈門大學是嘉庚建築保存至今最完整最集中的歷史遺產。

集美學村。 (受訪者供圖)

集美學村的嘉庚建築主要有“五片三點”。“五片”包括航海學院片(溫樓、允恭樓、崇儉樓、海通樓、克讓樓),財經學院片(尚忠樓、誦詩樓、敦書樓等),華文學院片(南僑一、二、三、四、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和南門等),集美中學片(延平樓、道南樓、南薰樓、黎明樓等),嘉庚紀念建築片(陳嘉庚先生故居、歸來堂、鰲園等)。“三點”即科學館、養正樓、集美農林學校舊址。

廈門大學主要有三個樓群,群賢樓群(映雪樓、集美樓、群賢樓、同安樓、囊螢樓),建南樓群(成義樓、南安樓、建南大禮堂、南光樓、成智樓),芙蓉樓群(芙蓉一、二、三、四和博學樓)。

嘉庚建築將海外僑居地的建築元素與本地傳統建築相融合,形成中西合璧的建築風格,是華僑建築文化在海內外傳播交流與融合發展的傑出代表,折射出陳嘉庚先生在傳承中國文化傳統的基礎上,廣泛汲取外來文化“海納百川、博採眾長”的胸襟和觀念。

在規劃設計方面,陳嘉庚強調建築與地形環境的結合,力求使人工美與自然美交相輝映、和諧統一。一是依山傍海,就勢而造,建築群體得環境之大勢;二是建築群體舒展,突出主要界面的氣氛渲染,以線形布局圍合大空間;三是重視群體秩序,總平面組織中體現中西建築的主從關係;四是注重外部環境景觀小品設計。

在材料工藝方面,嘉庚建築細部精美。早期建築材料多從國外進口,20世紀20年代起,本地材料逐漸成為嘉庚建築的主要建築材料。在本地匠師參與下,嘉庚建築使用本地紅磚和石材等,將中國傳統施工技藝與西式建築樣式融合,形成富有變化的磚石牆體形式。另外,集美學校和廈門大學的嘉庚建築中,還大量使用嘉庚先生融合了閩南傳統瓦片與西式瓦片工藝而創新製作的“嘉庚瓦”。

廈門大學的建南樓群依山傍海。 (受訪者供圖)

中新社記者:嘉庚建築有何價值?

陳志宏:嘉庚建築作為“嘉庚精神”的重要載體,不僅承載著嘉庚先生的個人品德、家國情懷和教育理念,還展現了他獨特的建築設計思想和審美。陳從周教授曾評價說:“陳嘉庚先生的思想與藝術境界是鄉與國,鄉情國思躍然於其建築物上。”

因此,保護好嘉庚建築,對於“嘉庚精神”的傳承傳播、凝聚社會共識和教育引領等具有重要意義。

歷史價值方面,嘉庚建築是嘉庚精神以及陳嘉庚教育事業、建設理念的重要物質載體。作為近代南洋僑界的傑出領袖,陳嘉庚為中國教育、政治、經濟、公益事業作出了卓著貢獻。嘉庚建築見證了陳嘉庚教育事業的發展歷程,在華僑史、教育史、建築史上都具有重要意義。

藝術價值方面,嘉庚建築具有獨特風格,是中國傳統復興式建筑地域化的表達。嘉庚建築特有的空間和色彩構成、平立面構圖、材料的肌理和質感、結構形式、建造工藝以及細部構造和圖案等表現出來的藝術性,體現出近現代建築美學與技術的統一。嘉庚建築引入西方構件和建築形式,運用本土材料和傳統技藝,展現了中西方建築文化的融合。

文化價值方面,嘉庚建築作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不僅展現了陳嘉庚將傳統文化、地域文化與西方文化融合的理念,還通過建築形式的變化呈現出不同時期的文化演變。如今,嘉庚建築分布于海內外並不斷得到傳承創新,展現了跨時空的文化互動和多維度的文明對話。嘉庚建築作為近現代教育建築,也體現了中國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思想的交流融合。

社會價值方面,嘉庚建築是嘉庚先生興辦教育的歷史見證,象徵華僑文化和興學救國思想,也是華僑社會身份認同與文化傳承的象徵。保護嘉庚建築,有助於增進華僑華人與祖(籍)國之間的聯繫。

 

中新社記者:華僑大學承擔了大量嘉庚建築的保護修繕工作,如何進行針對性保護,為嘉庚建築增添生命力?

陳志宏:華僑大學設計團隊近期承擔了多項嘉庚建築的修繕設計工作,包括陳嘉庚墓(鰲園)、陳嘉庚先生故居、歸來園與歸來堂、集美農林學校舊址、集美鄉村師範學校舊址、集美區樂安學校舊址、集美華僑學生補習學校南門等。

在修繕過程中,團隊重視歷史信息的挖掘與保護,通過對建築歷史、現狀及價值的深入研究,力求在保留建築原真性的基礎上進行修繕。

團隊首先開展了詳盡的歷史研究和現狀測繪勘察,採用傳統材料和工藝對建築進行保護性修繕,真實全面地保存並延續其歷史信息及核心價值。同時,對嘉庚建築的組團布局、地形關係、平面形式、屋頂構造、立面設計、牆身組合形式及材料工藝等方面進行系統整理與分析。團隊還通過訪談資深文史專家,獲得大量寶貴的歷史細節和口述資料,這些信息為修繕方案的制定提供了依據,確保修繕工作既符合建築的原始設計理念,又充分尊重其歷史價值。

針對每座嘉庚建築的具體損毀情況,設計團隊制定了精確的修繕方案,確保修繕後的建築與原結構相符,最大程度保護了建築的原貌與風采。

 

中新社記者:如何將海內外的嘉庚建築連接成為整體的跨境文化遺產?

陳志宏:除了廈門僑鄉,陳嘉庚先生還在海外開展教育事業,在新加坡參與創辦道南學校、倡辦新加坡南洋華僑中學等一系列華文學校。這些校園建築也具有鮮明的嘉庚風格,被列入新加坡國家古跡。

新加坡道南學校舊址。 (受訪者供圖)

 

分布在海內外的嘉庚建築,展現了陳嘉庚先生從家鄉閩南到東南亞開創教育事業的歷程。從集美學村起步,逐步擴展至東南亞地區,嘉庚先生創辦的一系列學校,構建了一個跨地域的,涵蓋啟蒙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完整教育體系。這一過程也展現了嘉庚建築風格的源流關係及演變過程,從閩南傳統建築形式到融入西方建築元素,再到適應東南亞文化環境,體現了文化的融合。

在空間布局、功能設計、人物歷史和重大事件上,海內外的嘉庚建築有緊密關聯,形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它們共同講述了完整的嘉庚教育以及建築發展故事,甚至許多建築至今仍承擔著教育功能,成為傳承嘉庚精神歷史記憶的重要載體。因此,嘉庚建築通過其緊密的歷史、功能和文化聯繫,呈現為一種整體關聯性的文化遺產。

不同國家共同參與歷史文化叙事的構建,可以促進跨國文化遺產的合作保護,進而推動不同國家、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鑒。通過對海內外嘉庚教育建築遺產的跨境聯合保護,能够搭建起新的文化交流和合作渠道。

以嘉庚建築為代表的華僑華人建築文化遺產,是華僑華人在世界各地奮鬥發展的歷史見證,是中華文化與不同文化交融互鑒的重要物證,展現了中華文化的創新與包容。此外,這些建築遺產作為華僑社區的文化中心,通過組織傳統節慶活動等方式,促進了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為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提供了平台。(完)

來源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