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Function _load_textdomain_just_in_time was called incorrectly. Translation loading for the likebtn-like-button domain was triggered too early. This is usually an indicator for some code in the plugin or theme running too early. Translations should be loaded at the init action or later. Please see Debugging in WordPress for more information. (This message was added in version 6.7.0.) in /data/web/cthks/wp-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6121
基辛格 彙整 - 中華時報China Times
分类
国际

基辛格逝世 世界主要國家政要各國政要反應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在康涅狄格州的寓所逝世,享年100歲。

中華新聞通訊社/中華時報12月1日訊)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11月29日離世,享壽100歲。對某些人來說,他是終極政治家,他的外交努力為他贏得諾貝爾和平獎。一些人則因他在越戰中扮演的角色和支持反共產主義的獨裁者而視他為戰爭犯。儘管外界褒貶不一,亨利‧季辛吉仍是世界外交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以下為彙整世界主要國家政要對基辛格逝世的反應。

●中國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就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逝世向美國總統拜登致唁電。習近平代表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並以個人的名義,對基辛格逝世表示深切的哀悼,向其家人表示誠摯的慰問。

中國外交部讚揚了基辛格對中美關係的「歷史性貢獻」,並稱他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指出,基辛格「長期關注與支持中美關係的發展,上百次訪問中國,對推動中美關係正常化做出了歷史性貢獻」。

●俄羅斯

俄羅斯總統普廷(Vladimir Putin)稱讚基辛格對美國-蘇聯之間關係的貢獻,並形容他是一位「明智且有遠見的政治家」。

根據克里姆林宮發布的聲明,普廷表示:「基辛格的名號,與他務實的外交政策密不可分,他的外交政策在當時為緩和國際緊張局勢鋪平了道路,讓蘇聯與美國之間最為重要的協議化為可能,為加強全球安全做出了貢獻。」

●法國

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指出,基辛格是「歷史的巨人」,並代表法國向美國人民表達哀悼。

他在X平台(先前稱為推特)上表示,基辛格「一世紀的思想與外交,對他的時代和我們的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英國

英國外交大臣卡麥隆(David Cameron)在X平台發文指出:「聽到基辛格逝世的消息,我感到非常悲痛。他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一位深受尊崇的外交家,世界舞台將會無比懷念他。」

●德國

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在社群媒體上,讚揚了童年時期就逃離納粹德國去到美國的基辛格「對跨大西洋友誼的承諾」。

蕭茲在X平台發文稱:「他一直與他的祖國德國保有聯繫。世界損失了一名偉大的外交官。」

●日本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也讚揚基辛格,他對媒體說,季辛吉「為區域和平與穩定做出了重大貢獻,包括美中外交關係正常化」。

●烏克蘭

烏克蘭外交部長庫列巴(Dmytro Kuleba)表示,基辛格的事蹟將對國際政治產生長遠的影響。

庫列巴稱:「基辛格那個世紀並不容易,但當時的艱鉅挑戰符合他卓越而好奇的心智。他改變了外交的步調與模樣,思路明快、著書繁多。他的學術遺產將繼續影響人們對外交和世界秩序的理解。」

分类
国际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在康涅狄格州的寓所逝世,享年100歲。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在康涅狄格州的寓所逝世,享年100歲。

中華新聞通訊社/中華時報11月30日訊)基辛格事務所(Kissinger Associates Inc)美國時間星期三(11月29日)在一項聲明說,前美國國務卿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逝世,享年100歲。

基辛格在他位於康乃狄克州的家中去世。

基辛格今年5月末過了百歲生日。百歲後的基辛格並沒有閒下來,他參加過白宮會議,也出版了一部有關領導力的書,也曾在參議院一個委員會有關北韓核威脅的聽證會上作證。今年7月,他訪問了北京並與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會面。

1970年代,他作為共和黨總統理查德·尼克森(Richard Nixon)的國務卿,在全球事件中發揮重大作用。這位德國出生的猶太難民領導了美國打開中國大門的外交努力以及美國與蘇聯的軍控會談。他也擴大了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的關係,並與越南北方簽訂了《巴黎和平協約》。

尼克森因水門醜聞而在1974年辭職後,基辛格作為首席外交設計師的地位削弱了,但是在杰拉德·福特(Gerald Ford)總統領導下,他仍然發揮著外交作用,並為後來的歷任美國總統出謀劃策。

雖然許多人敬重和盛贊基辛格豐富的外交智慧和經驗,不過,他當年支持拉美等地的反共獨裁政權的政策以及在越南戰爭時期的一些做法也備受批評。

近年來,在美國有關中國政策的爭論中,一些人士批評基辛格「親中」。今年7月,習近平在北京會晤這位百歲老人時說:“我們不會忘記老朋友。”

基辛格1973年與越南共產黨的外交官黎德壽(Le Duc Tho)共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黎德壽拒絕領獎。

分类
一路风情 兩岸 国际 大陆 编辑精选

基辛格訪華 習近平晤基辛格稱中美可相互成就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23年7月20日與到訪的美國前白宮國家安全顧問和國務卿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會面。(新華社)

中華新聞通訊社/中華時報7月20日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星期四(2023年7月20日)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與到訪的美國前白宮國家安全顧問和國務卿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稱中國不會忘記老朋友。對於基辛格訪問中國,美國之音19日的報導指出,北京藉由基辛格的訪問,借其口向華盛頓喊話。

習近平指出,當前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格局發生重大變化,中美兩國又一次處於何去何從的十字路口,需要雙方再一次作出選擇。他說展望未來,中美完全可以相互成就、共同繁榮,關鍵是遵循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三項原則;在這個基礎上,中方願意與美方探討兩國正確相處之道,推動中美關係穩步向前,這樣對雙方都有好處,亦將造福世界。

習近平表示,基辛格剛過百歲生日,訪問中國已經一百多次,兩個「一百」加在一起,使得這次訪問中國具有特殊意義。

習近平又說,「52年前,中美兩國處在一個關鍵轉折點,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同尼克森總統和你本人以卓越的戰略眼光,作出中美合作的正確抉擇,開啟了中美關係正常化進程,既造福了兩國,也改變了世界。」

習近平又稱,「中國人重情講義,我們不會忘記老朋友」,不會忘記基辛格為推動中美關係發展、增進中美兩國人民友誼作出的歷史性貢獻。

基辛格說,他很榮幸能再次在自己第一次見到中國領導人的釣魚台國賓館5號樓會見習近平。

中央外辦主任王毅(7月19日)在北京會見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央視新聞截圖)

一天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辦主任王毅星期三(7月19日)也會見了這位年已百歲的中國的“老朋友”,稱讚他為美中關係破冰發展作出過“歷史性貢獻”,並呼籲用“基辛格式的外交智慧”化解目前兩國關係遭遇的僵局與困境。

基辛格曾在美國前總統尼克松任內先後擔任白宮國家安全顧問和國務卿職務,當年不僅鼎力促成美蘇關係緩和以及中東和平進程,更是尼克松打破美中關係堅冰的重要推手。他也因此與各屆中國領導人保持相當密切的關係。即使在美中關係持續惡化的今天,基辛格前往北京訪問,仍然受到中國政府的高度重視和熱情接待。

而且,可能正因為兩國官方關係緊張,北京才搬出了這位年邁體弱但被認為常常為中國說話的前美國高級官員,並通過他的口說出中國一直在說和想說的話。

果不其然,中國官媒報導說,基辛格在會晤中向王毅表示,“無論如何困難,雙方都應平等相待,保持接觸,試圖孤立或隔絕另一方都是不可接受的。”

中國官媒還引述基辛格的話說,一個中國是美國在《上海公報》中作出的嚴肅承諾,相信不會被動搖或背棄。

美國政府多年來在台灣問題上的表述是,美國奉行基於台灣關係法、美中三個聯合公報和對台六項保證基礎上的一中政策,不支持台獨,並反對兩岸任何一方單方面改變台海現狀。這項表述從來都不單純地提“一個中國”。

基辛格去年還批評拜登政府的對華政策過於對抗性,但是美國政界和學界人士大多認為,美中之間衝突的根源不在美國,而在中國。

在習近平和王毅這次見基辛格之前,一直拒絕與美國國防部長勞埃德·奧斯汀(Lloyd Austin)舉行會晤的中國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李尚福星期二也會晤了基辛格。李尚福在會見基辛格時談到美中目前陷入困境的雙邊關係。但是他將美中關係惡化的責任歸咎於所謂“美方一些人”。

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李尚福在北京會見到訪的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2023年7月19日)

“美方一些人未同中方相向而行,致使中美關係徘徊在建交以來的低谷,兩國相互依存的現實被漠視,合作共贏的歷史被曲解,友好溝通的氛圍被破壞,”李尚福說。

李尚福在擔任解放軍總裝備部部長期間由於決定從俄羅斯進口導彈和戰機遭到美國政府的製裁,目前仍然在美方的製裁名單上,並被禁止進入美國。中國國防部官員曾表示,在美方解除對李尚福制裁之前,他不會同意與美國國防部長舉行正式的會晤。

儘管美中關係近年來陷入低谷,而且由於今年二月初一隻中國高空偵察氣球入侵美國領空遭擊落而進一步惡化,美方一直強調要保持兩國高層之間溝通渠道的順暢。在基辛格訪問中國之前,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財政部長珍妮特·耶倫(Janet Yellen)以及主管氣候變化的總統特使約翰·克里(John Kerry)先後訪問了北京,並與中方高層官員舉行了會談。

雖然美方高層官員接二連三訪問北京,中方並未派出高層官員回訪美國。路透社報導說,北京希望美方在改善美中關係方面作出某些中方要求的妥協,但是包括氣候特使克里在內的美方官員表示,華盛頓目前無意與北京達成這樣的交易。

美國國務院表示,已經註意到基辛格對北京的訪問,但是他並不代表美國政府。不過如果基辛格訪華歸來後向政府官員通報他訪華的情況也不會令人驚訝。

謝鋒冀中美相向而行,縮短負面清單、拉長正面清單。(中國駐美大使館)

中國駐美大使謝鋒出席一個安全論壇時表示,中國並不迴避競爭,但美國定義的競爭方式並不公平,尤其是美國限制先進芯片設備入口中國的禁令,形容像游泳比賽中,限制對手只能穿著舊泳衣,但自己卻能夠穿著先進的鯊魚泳衣一樣。

謝鋒又希望美方與中方相向而行,爭取中美關係穩下來、好起來,包括縮短負面清單,用行動排除障礙、管控分歧,按照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原則妥善處理台灣等重要敏感問題,停止制裁中國實體和個人,防止「黑天鵝」「灰犀牛」事件對中美關係造成新的干擾和衝擊。

他又提出拉長正面清單,為中美關係發展增添正能量,以及把支持中美關係的人找出來、請出來,推動中美關係逐步回歸正軌。

引述知情人士透露,美國計劃8月底前作出行政命令,限制美國企業對中國先進芯片、量子計算和人工智能領域的投資,高層官員說,目標是在美國9月勞動節前完成命令的審查。

基辛格曾經是國際舞台上叱詫風雲的戰略家,也曾主導過美國的外交和安全戰略,但是由於他已經長期遠離政壇,目前對美國政府政策的影響力也遠不如從前。

去年,基辛格抱怨說,拜登上任總統後一直未邀請他去白宮。

分类
一路风情 兩岸 国际 大陆 编辑精选

李尚福會見基辛格 重要細節值得關註

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李尚福在北京會見到訪的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

中華新聞通訊社/中華時報7月19日訊)中國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李尚福在北京會見到訪的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此次會見中三個重要細節值得關註。中國防長與基辛格會見並不多見。

作為“中國的老朋友”,基辛格幾十年來近百次訪問中國。但以往數次的互動中,基辛格與中國防長的會見並不多見:

2001年3月,時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國防部長遲浩田會見基辛格。

2005年5月,時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國防部長曹剛川會見基辛格。
李尚福說,當今世界變亂交織,各國人民都希望中美兩國肩負大國責任,發揮引領作用,共同維護世界繁榮穩定。他又說,美方一些人未同中方相向而行,致使中美關係徘徊在建交以來的低谷,兩國相互依存的現實被漠視,合作共贏的歷史被曲解,友好溝通的氛圍被破壞。他重申,中方始終致力於構建穩定、可預期、建設性的中美關係,希望美方與中方一道落實好兩國元首共識,共同推動兩國兩軍關係健康穩定發展。

7月12日,中國駐美國大使謝鋒應約會見美國助理國防部長拉特納。環球網就此援引外媒評論稱,這是一次“罕見”的會面,中國大使並不經常會見美國高級國防官員。

會見中基辛格表示:“我此訪是作為中國的朋友而來。”幾十年來,基辛格為中美關系發展做出重要積極貢獻,中方多次親切稱其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但基辛格本人就訪華身份、立場進行強調,此前非常少見。

此次會見基辛格表示,當今世界挑戰與機遇並存,美中雙方應消除誤解、和平共存、避免對抗。認識和處理好美中關系,特別是扭轉當前困難局面,需要寬廣的思維和歷史哲學的思辨,需要雙方拿出智慧,通力合作、共同發展。

以往,基辛格曾多次表態稱,願繼續為增進美中相互瞭解和交往合作積極發揮作用。

伴隨近期中國軍方在南海及臺海公開實施對美軍的攔截行動,以及北京針對臺灣的武力威脅持續升級。週二當天,美國衆議院外交委員會(United States House Committee on Foreign Affairs)舉行聽證會,關注中國對印太地區的安全威脅。

聽證會上,衆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麥考爾(Michael McCaul)指出,他同意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的看法,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有能力與意圖”改變既有國際秩序的國家。麥考爾表示,美國應該對中國採取更爲強硬的態度,以此才能嚇阻習近平對外擴張的野心。

共和黨籍衆議員金映玉(Young Kim)也在聽證會上表示,中國對美國在印太地區的盟友構成威脅,中國的軍事擴張以及經濟脅迫嚴重危害周邊國家的和平發展:“印太地區對於美國的國家安全至關重要,這也關乎美國與中國的競爭。所以我們必須和盟友進行更多合作,尤其是在經濟方面,以維繫美國在印太地區的領導角色。”

美國國務院主管東亞和太平洋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康達(Daniel Kritenbrink)則在會上強調,美國政府的目標不是要改變北京政權,而是要確保國際戰略環境對美國以及美國的盟友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