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Function _load_textdomain_just_in_time was called incorrectly. Translation loading for the likebtn-like-button domain was triggered too early. This is usually an indicator for some code in the plugin or theme running too early. Translations should be loaded at the init action or later. Please see Debugging in WordPress for more information. (This message was added in version 6.7.0.) in /data/web/cthks/wp-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6121
咏春 彙整 - 中華時報China Times
分类
一路风情 文化 编辑精选

(東西問)韓真:《咏春》“舞動”英倫

中新社倫敦10月31日電 題:《咏春》“舞動”英倫

——專訪中國舞蹈編導韓真

中新社記者  歐陽開宇

經過連續12場演出後,深圳原創舞劇《咏春》海外巡演倫敦站日前圓滿收官,該劇在英國掀起了一股來自中國的藝術風潮。國際業界對《咏春》倫敦演出給予高度評價,認為該劇以新的詮釋進一步傳播了“咏春文化”,為中國文化的全球傳播帶來新價值。作為《咏春》總編導之一的韓真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講述該劇“武舞融合”閃耀國際舞台的故事。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為何選擇廣東武學宗師葉問作為舞劇“主角”?

韓真:在粵港澳大灣區的文化底色中,嶺南文化占據非常重要的位置,嶺南文化也是我們在各地採風觀察的重點,葉問這樣的武學宗師在嶺南文化中比較有代表性。我本身也很喜歡中國功夫,咏春拳早年流行於福建、廣東一帶,是中國武術南拳的代表之一,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小念頭”“尋橋”和“標指”等構成極具特色的拳法套路,葉問是傳承咏春拳的一代宗師。20世紀50年代,葉問在香港為咏春開出一扇門,打破門第之見,廣收學徒。李小龍係列、《咏春》《葉問》《一代宗師》等影視作品,更讓“咏春”文化在世界範圍內開枝散葉,走入大眾視野。

我們講述葉問的故事,其精神內涵也與“深圳精神”高度契合,葉問以“扶弱小以武輔仁”的尚武崇德精神凝聚人心、弘揚民族自信;改革開放以來,深圳人以自強不息,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寫就當代“咏春之歌”。所以,我們的作品以雙叙事的形式,反映戲裡戲外的時代人物和情感對照,以“深圳精神”致敬凡人英雄。

中新社記者:《咏春》以同根同脈的民族親情和自立自強的中華兒女本色為立意,塑造了以廣東武學宗師為代表的“中國英雄”形象。請介紹一下該劇在立意方面有何考慮?

韓真:武術是中華文化的精髓,是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叙事體系的重要內容。《咏春》是深圳原創出品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而成的作品,它講述了平凡人追夢的故事,詮釋“處世溫文”“匡扶正義”等中華武術精神,釋放“愛與和平”等美好寓意。舞武融合、雙線叙事凝結著咏春拳、香雲紗的“雙非遺”,向觀眾分享東方文化獨特之美,展示中國可親、可敬、可愛的友好形象,傳遞“美美與共”的價值理念。在舞劇編排的過程中,我們注重進入社會現實,呈現多元化的角色,比如大家不僅能够看到宗師葉問的經歷,也能看到林世榮這樣的人,他生活在社會的底層,善良講義氣,對朋友相幫相扶。舞劇也刻畫佛山女性的形象,勤勞且堅強,更不缺乏男性那種鋤強扶弱的品質。借用咏春祖訓——“勤練習技不離身,養正氣戒濫紛爭,當處世態度溫文,扶弱小以武輔仁”,這四句話滿滿透出了中國人的處世哲學,這種理念也是我們希望與全世界分享的。
中新社記者:該劇以雙非遺、雙線索、雙場景帶來了兩個時代的同頻共振。具體是如何呈現的?

韓真:《咏春》是“雙線”叙事,以葉問的故事為主線——葉師傅遠赴他鄉,懷抱“咏春堂”牌匾踏入群雄林立的武館街,克服困境、扶危濟困、破除門戶,傳承中華武術。另一條線是跨越近半個世紀後,在深圳劇組攝製電影《咏春》的片場,劇組眾人懷揣夢想來到深圳,通過拍片來造夢、追光、塑造英雄,追尋心中的那束光,以雙線索、雙場景帶來兩個時間的時代共振。我們將舞台設計成雙層空間,這對許多外國觀眾來說是一種新穎的呈現。我記得與一位倫敦藝術家交流時,他告訴我,這種設計刷新了其腦海中對於中國傳統藝術的印象,是一種“非常現代”的創作方法,雙場景美學表現不同,但情感共振又是相同的。

《咏春》將咏春拳和香雲紗兩個非遺融入劇情和舞台表演之中。香雲紗比棉布輕薄、比絲綢厚重,穿在身上沙沙作響。香雲紗與葉問一樣,都來自佛山。舞劇中,葉師傅和演員們的服裝都由香雲紗製成,不僅服裝材質、造型得到觀眾一致稱贊,也成為劇中重要的情感線索。葉師傅與“四大門派”過招時,台上的光線追著他們,身著的黑色香雲紗,形象地刻畫出一招一式的美感。

 

中新社記者:怎樣能够創作更多像《咏春》這樣的舞劇,進一步促?

韓真:在編導舞劇的過程中,執導者要以一種開放和包容的態度去執行,盡可能讓觀眾有一種直觀的情感觸動。外國觀眾不一定瞭解中國的傳統文化,也不一定熟悉舞台招牌上的漢字,但對舞蹈和功夫動作的觀感是無國界的。《咏春》此次在倫敦演出的場地——沙德勒之井劇院已有300餘年的歷史,是全球最前沿的舞蹈機構和工作室之一,眾多藝術家和舞蹈公司來此創作編排作品。《咏春》也是國內首個登上沙德勒之井劇院的作品。劇院設計和體量,非常適合舞劇的呈現。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當你展現自己民族至誠的傳統文化和藝術樣態,傳遞人類本真的情感,相信人們的認知就不會有壁壘。舞蹈是全世界的通用語言,用肢體之美和各民族之美詮釋全人類共同價值,希望能有更多講述中國傳統文化的作品能够登上國際舞台,與各國的藝術家們進行合作和交流,為世界各地的觀眾帶來情感共振。(完)

來源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