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一路风情 大陆 文化 编辑精选

(八閩千姿) 從峭壁到“雲端” 福州摩崖石刻的“數字重生”

中新社福州8月4日電 題:從峭壁到“雲端”  福州摩崖石刻的“數字重生”

作者  葉秋雲

在福建福州,散落在深山、景區、公園中的摩崖石刻,歷經千百年風雨侵蝕與人為破壞,正逐漸模糊甚至消失。福建省考古研究院科研中心負責人高健斌4日受訪時表示,“保護福州摩崖石刻,刻不容緩。”

7月31日,數十名市民、遊客在福建省考古研究院科研中心負責人高健斌(左一)的帶領下,沿著福州烏山步道,探尋散落於山岩間的宋代摩崖石刻,瞭解摩崖石刻背後的故事。(福建省圖書館供圖)

烏山,又名“烏石山”,位於福州市中心,與于山、屏山並稱為福州“三山”。烏山上奇石嶙峋、古木參天,有唐至清的珍貴摩崖石刻200余處,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映成趣。高健斌說,這些刻於崖壁的文字,不僅是書法藝術的瑰寶,更是宋代福州政治、經濟、文化的“活檔案”。

當下,如何妥善保護現存摩崖石刻,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尤其是,經千年風雨沖刷、山洪洗禮,有的摩崖石刻被建築物掩蓋,有的埋藏在土方下,有的被人為過度拓印、惡意塗鴉。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文物數字化保護逐漸成為一種全新的保護方式,為文物的長久傳承提供了新可能。

3D掃描,還原每一道鑿痕;AI識讀,喚醒每一個古字;雲端共享,讓“峭壁碑林”觸手可及;多維點雲數據渲染,讓專家“看得見”;AI雙層轉化、大語料模型,關聯釋讀讓公眾“看得懂”……近年來,福建省考古研究院科研中心與騰眾新銳(福建)科技有限公司合作,以“文化 科技”跨界融合的方式,實現了摩崖石刻的數字化保護與創新傳播。

記者看到,原本肉眼幾乎無法辨識的摩崖石刻字跡,經技術處理後,不僅清晰可辨,就連書法的筆力、刻痕的深淺乃至龍紋的鱗片都清晰可見。

據騰眾新銳(福建)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寧介紹,該公司團隊深耕摩崖石刻的普查、採集、修復、釋讀工作,完成了大量的基礎建檔編錄工作。“我們通過數字化記錄摩崖石刻最完整的面貌,考證每段摩崖石刻的時間、人物,建立‘一碑一檔案’的數據庫,後續還將整理出版相關內容。”

據初步統計,截至目前,福州已收集了約1500段摩崖石刻,涉及約10000個人物。

自2025年3月起正式實施的《福州市摩崖石刻保護規定》更是明確,福州將建設摩崖石刻展示館與數字化展示平台,運用現代展陳技術,展示宣傳摩崖石刻本體及其周邊歷史風貌環境和摩崖石刻承載的歷史、名人、詩詞、書法、石刻藝術等摩崖石刻文化。

高健斌認為,數字化正為摩崖石刻量身定製了“護身符”,期待摩崖石刻所蘊含的故事與文化內涵永續傳承。(完)

來源中新社

分类
一路风情 侨务 编辑精选

(八閩千姿)百年僑批信局煥新顔

中新社泉州2月26日電 題:百年僑批信局煥新顔

作者 吳冠標

在知名僑鄉福建泉州的王宮社區,王順興信局舊址主體建築——船樓歷經數個月修繕,於近期完成修繕加固工程。這座承載著僑批記憶的閩南建築正以嶄新姿態,迎接它的百歲生日。

“王順興信局濃縮了閩南僑批信局誕生發展的歷史。”泉州市鯉城區文保中心主任林志福25日介紹,作為福建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僑批信局遺址之一,王順興信局總面積達3200平方米,由書房、奇園、船樓三部分組成,是見證福建省華僑史、郵政史、金融史的重要史跡。

2月25日,位於福建泉州的王順興信局舊址主體建築——船樓在進行修繕加固後煥然一新。 吳冠標 攝

1898年,泉州王宮人王世碑向清政府申請創辦了王順興信局,並在菲律賓馬尼拉設立經營地點,國內則選址於其家鄉王宮,專營信款及匯兌業務,成為泉州首家在海外設局收匯的僑批信局。王世碑去世後,信局由其長子王為奇和侄子王為針負責,此次修繕加固的船樓,正是王為針於1925年建造,距今已有百年歷史。

船樓因其外形貌似大船而得名,為中西合璧的二層外廊式風格建築,內外皆有精緻的雕花木門,二層則外覆木製百葉窗,廊間佈有多個禦敵槍孔,內庭還設置了隱式天井。

據資料記載,王世碑出身貧寒,19歲就在一條廈門至呂宋(今菲律賓)的帆船上工作,他待人和善,有不少僑客委託他向家人傳送信款。隨著時間推移,他成為一名“水客”,逐漸積累起了創業資本。而船樓的設計靈感,便是源自王為針對王氏家族靠船起家歷史的銘記,及其向海圖強、續寫先輩輝煌的期望。

然而,多年來船樓歷經風雨侵蝕,建築內大部分木構件蟲蛀、人為拆改破壞情況嚴重,二層外廊混凝土圈梁開裂,屋面檁條糟朽荷載過大,隨時有坍塌的可能性,急需進行全面修繕加固。

2月25日,福建泉州王順興信局舊址,修繕後的船樓木製百葉窗。此次修繕加固堅持“修舊如舊”原則,最大限度還原建築歷史風貌。 吳冠標 攝

林志福說,此次全面修繕加固工作從2024年9月正式啟動,堅持“修舊如舊”原則,選用與原建築一致的材料,並依據原來的工藝技術,最大限度還原建築歷史風貌。

王順興信局的“煥新”,是泉州華僑歷史遺存保護的縮影。近年來,泉州通過採用低衝擊、微干擾的“綉花”功夫,修繕了160余處華僑歷史建築;依託華僑古民居,建設了200多個精品鄉村僑史館和僑領館,讓華僑歷史遺存“歷久彌新”。

今年起,泉州正式施行《泉州市華僑歷史遺存保護條例》,採取“定義+列舉”的方式對華僑歷史遺存進行界定,並對華僑歷史遺存的保護管理和傳承利用做出了相應規定,以守護海外華僑華人的鄉愁記憶。

林志福透露,目前,王順興信局的奇園部分也已啟動修繕工程。修繕完成後,該建築或將與船樓共同被打造成閩南僑批檔案文化展示場所。

據悉,王順興信局所在的王宮社區也將被打造成華僑歷史文化街區。作為泉州首個“華僑+文旅”項目,王宮華僑歷史文化街區建設涵蓋了歷史風貌建築修繕、沿街店面改造、新建文創商店和青年旅社等,還將建設南洋美食廣場、王宮華僑鄉村記憶館和僑批館等文化場所。(完)

來源中新社

分类
一路风情 文化 编辑精选

(八閩千姿)在福州沈葆楨故居追尋兩岸往事

中新社福州7月11日電 (作者 葉秋雲)福州市三坊七巷古街區,被譽為“里坊制度活化石”“明清建築博物館”,聞名遐邇。古街區宮巷26號的一座古厝門前,一塊石碑無聲相告,這裡就是“中國近代海軍之父”“台灣近代化進程的開啟者”沈葆楨的故居。

遊客在位於福建省福州市三坊七巷宮巷26號的沈葆楨故居參觀。 葉秋雲 攝

抬步入內,跨過兩個門檻,便走進了沈葆楨故居。這座古厝始建於明朝天啟年間,主體建築呈明式風格,距今已有400年曆史。清同治年間,時任江西巡撫的沈葆楨購置了這棟古厝,並加以修葺,在此先後居住了十餘年。

沈葆楨丁憂在此開“一笑來”裱褙肆,寫字度日;左宗棠三顧沈家邀請沈葆楨出任船政大臣;1985年,美籍華裔建築師、林徽因侄女林瓔來沈家探訪姑母林徽因……迄今猶在的沈葆楨故居,見證了沈葆楨江西巡撫、船政大臣、巡台欽差等職位變遷,以及創立船政、驅倭保台建台等彪炳史册的功績。

從側門轉入沈葆楨故居西花廳,一棵“藏”在古厝裡的百年流蘇樹露出“真容”。這棵流蘇樹,相傳是沈葆楨親手種下,現為福州僅有的三棵百年流蘇樹之一,受到福州市城市古樹名木的一級保護。

沈葆楨故居沒有三坊七巷其它院落那樣的彩繪、雕塑等裝飾,也沒有假山、水池及雪洞,嚴格遵守建築規制,又簡單而樸實。故居內的楹聯,也少了些許“風花雪月”的映襯,有的是“文章華國,詩禮傳家”家風家訓傳承的內涵。

“徜徉在這座古厝裡,可切身感受沈葆楨愛國、開放、擔當、廉潔的為官做事品格風範。”在福州市三坊七巷歷史文化研究會會長林飛看來,林則徐是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嚴復是近代中國“開眼懂世界的第一人”,而沈葆楨生於兩者之間,思想開放,是主張近代中國人民認識外面世界的人。

6月17日,“沈葆楨巡視台灣”史跡展在位於福州三坊七巷宮巷26號的沈葆楨故居開幕,引人前來觀看。 中新社記者 張斌 攝

今年是沈葆楨巡台150週年,“沈葆楨巡視台灣”史跡展正在沈葆楨故居舉行,分“沈葆楨生平介紹”“牡丹社事件暨日本侵犯台灣”“沈葆楨巡視台灣及其對策”“沈葆楨巡台的現實意義及其深遠影響”四個部分,向前來的參觀者講述了沈葆楨驅寇保台、開發和建設台灣的“時代風雲和豐功偉績”。

150年前,沈葆楨親率由船政艦船和畢業生組建的近代中國第一支新式艦隊抵達台灣。巡台期間,他驅倭保台、開山“撫番”、開禁招墾、整頓吏制、移駐巡撫、析疆開府、增設郡縣、建延平郡王祠,為台灣經濟、社會、海防發展推進一係列善後計劃,開創並推進了台灣近代化進程。

此次“沈葆楨巡視台灣”史跡展開幕式上,沈葆楨第六代世孫、台灣資深製片人沈呂遂自台灣帶來一副復刻的木製楹聯,贈予沈葆楨故居。

“開萬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遺民世界;極一生無可如何之遇缺憾還諸天地是創格完人”,這副楹聯正是沈葆楨在台南延平郡王祠建成後為緬懷鄭成功所書,原本掛在台南延平郡王祠,但不幸在10多年前遺失。得知沈葆楨故居即將完成修繕,沈呂遂根據家藏原拓本書精心復刻,“我希望將這副復刻的楹聯,掛在沈家老宅裡,讓更多人瞭解這段往事”。

2023年4月,沈葆楨故居啟動修繕。時隔一年多再次站在沈葆楨故居里的沈葆楨第六代孫女沈園表示,沈葆楨故居獲修繕、活化利用,改造成沈葆楨紀念館,將為福州三坊七巷新增一處展現大陸與台灣水乳交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成為連接海峽兩岸的文化橋樑和紐帶。(完)

來源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