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Function _load_textdomain_just_in_time was called incorrectly. Translation loading for the likebtn-like-button domain was triggered too early. This is usually an indicator for some code in the plugin or theme running too early. Translations should be loaded at the init action or later. Please see Debugging in WordPress for more information. (This message was added in version 6.7.0.) in /data/web/cthks/wp-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6121
中非合作論壇峰會 彙整 - 中華時報China Times
分类
一路风情 文化 编辑精选

(東西問)何飛飛:咖啡緣何會在中國雲南生根?

中新社昆明9月23日電 題:咖啡緣何會在中國雲南生根?
——專訪雲南大學農學院副教授、雲南省精品咖啡學會常務理事何飛飛
作者 陳靜
日前中非合作論壇峰會期間,來自雲南的咖啡讓非洲嘉賓鍾愛有加。起源於非洲大陸的咖啡緣何能在萬里之外的中國雲南落地生根?中國咖啡產業的發展對世界咖啡產業鏈及不同文化的交往產生了哪些影響?近日,雲南大學農學院副教授何飛飛就此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咖啡如何傳播到雲南,雲南又是如何成為世界咖啡重要產區之一?
何飛飛:咖啡風靡全球,但咖啡樹的起源一般認為是非洲埃塞俄比亞,隨著殖民擴張、跨境貿易及人員流動傳播到各大洲。1884年,咖啡樹苗木被英國商人帶到中國台灣,隨後雲南瑞麗、賓川、海南文昌、福建廈門等地通過不同方式陸續引入種植。關於雲南咖啡的起源有多個版本,學界更為認同的是1893年在瑞麗景頗地區發現的由邊民從緬甸引進種植的記載。20世紀50年代,為發展熱區經濟,在國家和政府的支持下,中國咖啡產業進入起步階段。1952年,馬來西亞歸僑在海南興隆成立“興隆華僑集體農莊”種植咖啡。同年,雲南省農業科學院熱帶亞熱帶經濟作物研究所專家,將中緬邊境德宏州邊民家中的咖啡帶回芒市育苗,其中一半引進在保山市潞江壩,逐步開始規模化種植。1958年,保山潞江小粒咖啡進入英國倫敦市場被評為“一級品”。2023年中國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品牌咖啡店最多的國家,中國人均咖啡消費量在2010年至2022年間增長了三倍。
雲南和埃塞俄比亞都地處高原,具有多樣性和垂直變化的氣候特點,是世界上最適合種植咖啡的地區之一。20世紀90年代初,雀巢在雲南啟動了咖啡種植項目,成為最早進入中國的外資企業之一。在當地政府的積極響應下,雲南咖啡產業迅速成長,先後出現了多家走在全國前列的咖啡種植、深加工龍頭企業及品牌。2023年,雲南咖啡種植面積、產量均佔全國98%以上。近年來,隨著雲南咖啡精品化發展,不少雲南咖啡豆在國際比賽中斬獲大獎,雲南產區逐漸被世界知曉、關注。

中新社記者:作為世界三大飲品之一,咖啡作為商品流通的同時,在文化交流、人員流動方面起到了什麼作用?
何飛飛:咖啡的流通明顯促進了各國文化交流、人員流動。咖啡產業鏈長,從種植、加工、烘焙、包裝、沖泡到銷售、品牌打造等等。隨著咖啡流動,全產業鏈的從業人員、技術標準、發展理念等也隨之流動。例如,起源於埃塞俄比亞的阿拉比卡咖啡傳播到也門後,由於其栽培環境多元、氣候乾旱、採後暴曬等,咖啡中的巧克力味深沉。也門摩卡港是紅海的重要商港,往來的商人便把這種來自也門摩卡港的咖啡稱為摩卡咖啡,現在常常用來指代加入巧克力醬的拿鐵咖啡飲品。
再比如,為尋找品質更好的咖啡豆,咖啡行業中出現了職業“尋豆師”,他們穿梭於世界各地的咖啡豆產地、咖啡莊園。中國咖啡品牌“瑞幸咖啡”曾組織“全球尋豆之旅”活動,先後探訪埃塞俄比亞、巴拿馬、印度尼西亞三大世界知名咖啡產地,並於2024年3月來到雲南。這時,咖啡成為文化交流的媒介,促進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人員對其他地區文化習俗的認識。
不僅如此,咖啡館也成為一種社交場所,如羅馬的格雷科咖啡館,由於狄更斯、馬克·吐溫等文學巨匠都曾光顧,被稱為“著名詩人的咖啡館”,如今成為遊客爭相到訪的“打卡點”。由此可見,咖啡的產業化發展與流通,不僅給經濟發展帶來了強勁動力,也在世界各地形成了獨特的咖啡文化,並以咖啡為媒介,進行著文明的交融與互鑒。

中新社記者:隨著咖啡產業的發展,中國咖啡文化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何飛飛:我有親屬在保山市潞江壩,雲南咖啡重要的產地之一,以種植咖啡為業。記得20世紀90年代初探訪時的場景,喝咖啡沒有沖泡器具,咖啡粉直接放入沸水中煮,沒有粉水比概念,也不知道煮多久,全憑感覺,煮好後用紗布過濾。雖然煮的時候很香,喝起來卻很苦,放了很多白砂糖。在那個年代,中國咖農種植咖啡祗為了賣咖啡豆,並沒有飲用咖啡的習慣。
中國咖啡文化的形成和發展與中國經濟水平的提昇密切相關。20世紀80年代,雀巢在中國推出“1+2”速溶咖啡,成為現代中國咖啡市場發展的開端,也是許多國人對咖啡認知的開始。21世紀以來,中國經濟迅速發展,國民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傳統的速溶咖啡已不能滿足消費者對咖啡品質的需求,開始有意識的追求口味更好的咖啡。得益於優越的自然條件,雲南咖啡具有“濃而不苦、香而不烈、略帶果酸”的獨特風味,在政府大力推動下,已走上精品化發展的道路,從種植、採摘、初加工和精深加工等各環節開展標準化生產,不斷提昇咖啡品質。目前,雲南可以說是中國咖啡產業鏈最齊全、發展比較完善的產區之一。
有意思的是,中國咖啡文化在產區和消費區呈現出非常不同的表現形式。雲南咖啡產區多為民族聚居區,各民族文化豐富多彩,巧妙地將咖啡融入日常生活。我們可以在傣族竹樓裡喝咖啡、在花市和菜市場裡買咖啡,品嚐用咖啡樹葉、咖啡花製作的咖啡宴,還有融入乳扇、黑松露等本地食材的創意咖啡。而在作為主要消費區的城市,各式各樣的獨立咖啡店時髦、精緻,成為都市生活的代表。還有許多咖啡店推出聯名產品、研發添加中國傳統食材如茶、豆汁兒的“新中式”咖啡,讓人眼花繚亂。從咖啡在中國的不同文化表現來看,中國人發揚了包容並蓄、博採眾長的文化傳統,讓咖啡以及咖啡文化煥發別樣風采。

中新社記者:中國咖啡產業及咖啡文化呈現何種趨勢,對非洲以及世界咖啡產業將產生哪些影響?
何飛飛:首先,中國為世界帶來一個巨大的咖啡消費市場。2023年中國咖啡市場規模已達到約2654億元人民幣,過去三年的年均復合增長率為17.14%。預計到2024年底,市場規模將增長到3133億元人民幣。許多海外咖啡生產國十分看重中國市場,如巴西2022年向中國出口了42.2萬袋咖啡,2023年這一數字增長到150萬袋,這樣的增速在巴西咖啡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與此同時,中國咖啡產業向精品化的方向蓬勃發展,產業鏈的各個環節都向著標準化、精細化的方向邁進,在國際上的競爭力也逐步增強。
在此背景下,與海外咖啡產地開展合作是互利共贏的選擇。例如,非洲經濟發展相對滯後,需要廣闊的消費市場,而其豐富的咖啡種質資源又是巨大的優勢。目前我正在參與一個中國與埃塞俄比亞合作的關於咖啡天氣指數保險產品設計、偏好分析與政策效果評價的項目,研究成果將惠及兩國。此外,雲南大學已經構建了咖啡組培再生體系和癒傷組織遺傳轉化體系,並以抗旱和耐寒為目標,探索利用基因編輯技術進行咖啡分子遺傳改良,最終建立一套農藝性狀快速改良的體系。基於此,雲南可與其他咖啡產地開展種質資源合作,研發性狀更優良的咖啡品種,促進全球咖啡產業可持續發展。(完)

來源中新社

分类
一路风情 编辑精选 财经

(經濟觀察)從中非合作論壇峰會到投洽會

中新社廈門9月9日電 (葉秋雲)剛參加完中非合作論壇峰會相關活動,剛果民主共和國投資經濟促進中心亞洲司多邊合作部主任張志超(Aries Chi Chiu CHEUNG)從北京趕到廈門,第三次參加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簡稱“投洽會”),招攬“中國投資”。

“希望邀請更多的中國企業參與非洲的建設發展”,張志超9日告訴中新社記者,他在此次投洽會的“金磚+投資項目對接會”上,以“永續發展,剛果(金)鏈接未來”這一主題推介剛果(金)的發展機會,展示共建“一帶一路”框架下非中合作的成果。

近年來,中非貿易規模屢創新高,投資合作也穩步增長,中國是非洲最主要的外資來源國之一。

投洽會始終致力於與非洲的交流合作。第十七屆投洽會上,南非成為投洽會史上首個主賓國,向全球充分展示了“彩虹之國”的投資機會和文化風情,中非合作展區首次設立。

8日在廈門開幕的第二十四屆投洽會上,烏干達、坦桑尼亞等10個非洲國家前來參會,非洲經濟區組織(AEZO)前來參加第三屆全球特殊經濟區聯盟年會;安哥拉羅安達-本戈經濟特區、尼日利亞安耶巴經濟城特別經濟區、摩洛哥丹吉爾自由區等非洲國家園區的數十個特殊經濟區管理機構齊聚,打造中國企業一站式對接各國園區的平台,共商合作。

上周,2024年中非合作論壇峰會在北京舉辦。此次峰會的部分非洲與會者,也來到廈門參加本屆投洽會。

投洽會組委會人士表示,本屆投洽會鼓勵和支持中非雙方金融機構加強交流合作,創新金融合作模式,豐富金融服務產品,重點支持中非雙方在綠色發展、數字經濟、中小企業發展等方面的合作。

張志超說,剛果(金)大量土地有待開發,其氣候條件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具備發展綠色農業的潛力。

不久前,香港玉湖集團與剛果(金)國際總商會、西非經濟聯絡委員會等一同推出非洲農產品食品採購平台項目——玉湖非洲館,在推動中非農業數字化轉型合作方面進行積極探索。

“如今,很多企業想去非洲。”在“金磚+投資項目對接會”上,剛果(金)國際總商會副主席徐浩恩(Patrick H.Y. TSUI)忙著接待前來咨詢、洽談的中國企業。

2023年10月揭牌運營的贊比亞江西經濟合作區亮相本屆投洽會,向全球客商發出投資邀約。廈門倍特立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南昌科瑞礦山機械有限公司,現場與贊比亞江西經濟合作區簽約合作,將赴贊比亞投資。

截至今年5月,贊比亞江西經濟合作區已簽訂投資入園協議項目9個,計劃投資總額約1.2億美元。

在贊比亞創業二十多年的贊比亞華僑華人總會執行會長吳明表示,希望促成中贊兩國企業合作,把贊比亞的大豆、藍莓等農產品銷來中國,也帶著中國品牌走向贊比亞、走向非洲。(完)

來源中新社

分类
一路风情 国际 编辑精选

(聚焦中非合作)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駐華代表桑愛玲:中非南南合作造福兒童

中新社北京9月3日電 (中新社記者 薄雯雯)“南南合作是幫助實現兒童健康、教育和保護的有力工具。”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駐華代表桑愛玲(Amakobe Sande)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與中國在非洲的合作項目展現出南南合作的成果,切實造福兒童。

桑愛玲表示,儘管非洲近幾十年來在兒童生存和發展方面取得進展,但受氣候變化、地區衝突、新冠疫情等因素影響,許多兒童最迫切的需求仍有待滿足,包括提供醫療服務、改善營養不良、確保可獲得安全飲用水和衛生設施,以及應對失學危機。

她進一步舉例稱,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仍面臨著全球最高的兒童死亡風險,2021年該地區5歲以下兒童死亡人數約佔全球總數的56%。在免疫接種方面,世界上“零劑量”兒童數量最多的20個國家中有一半在非洲。同時,極端天氣和地區衝突導致非洲數百萬兒童流離失所,並失去受教育的機會。

為應對這些挑戰,桑愛玲說,中國政府向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在十餘個非洲國家開展的項目提供支持,其中也包括她的祖國肯尼亞。

塞拉利昂一名早產兒在新生兒特護病房接受護理。病房設備由中國政府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共同提供。照片拍攝於2021年。(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供圖)

 

比如,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與中國政府合作,在剛果(金)、埃塞俄比亞、肯尼亞等8個非洲國家實施“改善非洲八國孕產婦、新生兒和兒童健康項目”,對當地醫務人員進行培訓。

“學員對培訓的反饋意見非常積極,在後續調查中,94%的受訪者表示其技能有所提昇。”桑愛玲表示,這些項目充分借鑒中國在孕產婦、新生兒和兒童健康領域取得的經驗,幫助降低了非洲國家孕產婦、新生兒和5歲以下兒童的死亡率,促進了中非交流與合作。

今年7月,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與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簽署合作備忘錄,旨在充分調動各自資源,支持非洲完善初級醫療衛生體系。

談及此次合作,桑愛玲認為,這將有助於推動非洲傳染病預防工作,建立可靠的衛生物資供應鏈。同時,為衛生工作者提供培訓,加強其收集健康信息與疾病數據的能力,並探索衛生服務數字化領域的創新方案。

在喀麥隆Beroua地區醫院,一名早產兒手腕上戴著能够發出體溫下降報警信號的設備。這件可以拯救生命的可穿戴設備由全球發展和南南合作基金援助的資金採購。照片拍攝於2021年。(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供圖)

 

桑愛玲注意到,非洲擁有世界上最年輕的人口結構,卻面臨著嚴峻的數字鴻溝挑戰。許多非洲國家缺乏必要的基礎設施和數字解決方案,來實現互聯網接入和數字化學習。

她指出,中國在公共數字教育方面取得豐碩成果,並成為由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共同管理的“公共數字學習門戶”項目的全球牽頭國家之一。這一項目將有助於縮小數字鴻溝,並確保更多非洲兒童和年輕人能够受益於數字化學習。

2024年中非合作論壇峰會即將在北京舉行,主題為“攜手推進現代化,共築高水平中非命運共同體”。桑愛玲告訴記者,她曾參加過兩次中非合作論壇峰會,這將是她第一次以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駐華代表身份出席峰會。

圖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駐華代表桑愛玲。(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供圖)

 

在她看來,中非合作論壇峰會是加強中非之間南南合作的重要平台,可確保兒童、婦女等弱勢群體的需求在國際發展合作中得到優先考慮。“我希望此次峰會能為可持續發展和現代化進程增添動力,從而造福兒童及其家庭。”

桑愛玲期待,此次峰會能够對五個合作領域有所涉及。一是根據《2040年非洲兒童議程》和非盟《2063年議程》,投資於人力資本發展。二是加強衛生系統建設,使醫療保健服務更具韌性和更加公平。三是投資於教育,建設數字教育基礎設施,提供價格合理的互聯網接入服務、學習平台和設備,並著重培養年輕人的職業技能。四是分享中國在相關領域的成功經驗,以應對營養不良和糧食安全問題。五是投資於氣候智慧型的兒童基本服務,以應對氣候變化引發的緊急情況。(完)

來源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