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Function _load_textdomain_just_in_time was called incorrectly. Translation loading for the likebtn-like-button domain was triggered too early. This is usually an indicator for some code in the plugin or theme running too early. Translations should be loaded at the init action or later. Please see Debugging in WordPress for more information. (This message was added in version 6.7.0.) in /data/web/cthks/wp-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6121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二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 彙整 - 中華時報China Times
分类
一路风情 文化 编辑精选 體育

(東西問)莊長寬: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何以歷久彌新?

中新社海口11月25日電 題: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何以歷久彌新?
——專訪海南師範大學體育學院副院長莊長寬
中新社記者 張茜翼

2024年11月2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二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在海南三亞開幕。本屆運動會設有18個競賽項目和3大類表演項目,包括百步穿楊的射弩、“一葦渡江”的獨竹漂、花炮等。

在中國,這些原先局限於一個民族或一個地區的“特產”,如今已發展成為多民族喜愛的運動項目,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何以歷久彌新?海南師範大學體育學院副院長莊長寬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對此作具體闡釋。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有怎樣的悠久歷史?如何世代傳承?

莊長寬: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多起源於生產生活與軍事活動。各民族在長期漁獵、農耕、祭祀等活動中,逐漸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體育項目,這些項目往往與他們的生存技能、宗教信仰、娛樂需求等緊密相連。

先秦時期,部分少數民族的體育活動已具雛形,如鞦千、爬樹等,多與生產勞動緊密相連,古人也創作“舞”的運動形式來鍛煉筋骨。秦漢時期,民族融合促進了體育文化交流,一些少數民族參與蹴鞠、角抵等,這些活動廣泛開展,深受人們喜愛。三國至隋唐時期,軍事對峙促使統治者強兵重武,推動了少數民族騎射等武藝的發展。宋元明清時期,武術體系逐漸形成,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不斷豐富發展,且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中國各少數民族通過部落遷徙、貿易往來、戰爭等方式,促進了傳統體育項目的傳承與交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世代傳承,有口傳身授、民俗活動、宗教儀式、競技比賽等多種途徑。

少數民族的家族和部落中,傳統體育項目主要靠長輩對晚輩的口傳身授來傳承。例如,蒙古族的長輩會在日常放牧之餘講述摔跤比賽的禮儀和傳統,將摔跤技巧和規則傳授給年輕一代。這種傳承方式使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得以延續。

少數民族的民俗節日和慶典,也是傳統體育項目傳承的重要載體。蒙古族人舉行的“那達慕”,元代時已在蒙古草原地區廣泛開展,到清代逐步變成由官方定期召集的遊藝活動,沿襲至今。

中新社記者:為什麼說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是見證中華文化多民族基因的“活化石”?

莊長寬:從起源角度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大多源於各民族的生產生活、軍事活動、宗教祭祀等場景。比如,蒙古族的賽馬起源於遊牧生活,是牧民挑選良馬、展示騎術的方式;滿族的珍珠球最初與滿族先民在江河採珠的勞作場景有關。這些體育項目承載著各民族特定歷史時期的生產方式記憶,是民族文化的根基。

從傳承方面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通過口傳心授、家族傳承、節日慶典等方式代代相傳,保證了民族文化基因的延續,其規則、儀式等保留了民族的價值觀和精神追求。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還是民族融合的見證,如摔跤在蒙古族、滿族等多個民族中都有,各有特色。

從文化內涵看,體育項目蘊含著豐富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符號,它們記錄各民族的精神氣質、風俗習慣、審美觀念等諸多文化元素,見證了中華文化多民族基因,如藏族的馬術表演,騎手的服飾、動作及比賽儀式等都具有文化意義。

從項目特點看,各項目也體現了不同民族特色。例如,花炮流行於廣西、貴州、雲南、湖南等地,是侗族等民族的傳統項目;珍珠球源於長白山以北、黑龍江中上游、烏蘇里江流域,其競賽過程和器具使用體現了滿族的漁獵文化特色;攀椰流行於海南和廣東、廣西、雲南的部分地區,主要模仿當地人爬樹摘椰子的生活場景。

中新社記者: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何以歷久彌新?

莊長寬: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承載著各民族的歷史、文化、信仰和價值觀,通過代代相傳,強化了民族認同感和凝聚力。

隨著中國國力增強,國家和民眾越來越重視傳統體育項目、發掘和弘揚傳統文化,中國的傳統體育文化得到了長足發展。

中國政府重視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事業,將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制定相關政策法規,提供經費保障,舉辦大型賽事,推動了項目挖掘、整理、推廣和普及,促進其發展,鼓勵學校開展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和活動,為其長遠發展奠定了人才基礎。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具有健身和娛樂功能,可滿足人們強身健體、休閑娛樂的需求,適應了現代人對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因而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各民族體育工作者也對傳統體育項目的發展作出改善,一方面,對傳統項目進行規則、形式等方面的創新,如融入現代音樂、燈光等元素,開發新的競技模式;另一方面,與現代體育、文化、旅遊等產業融合,打造民族傳統體育品牌,拓展了發展空間,使其煥發出新的活力。

當前,中國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為其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和平台支持。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作為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受到社會各界重視,為其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氛圍;同時,文化、旅遊、體育等產業的融合發展,也為其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全球化的發展促進國際文化交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更多機會與其他國家和民族的體育文化交流合作,吸收借鑒先進的發展經驗。

中新社記者:如何在保持傳統的基礎上,實現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持續發展?

莊長寬:要實現這個目標,需從以下幾個方向努力。

推動創新發展。組織專家團隊對傳統體育活動進行科學研究,在保留文化內涵和傳統規則基礎上,調整和創新訓練方法、活動形式等,使其更符合現代社會需求和審美。

打造品牌賽事。深入挖掘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獨特價值,構建區域性文化交流平台,整合資源,打造具有影響力的民族傳統體育品牌。

促進文化交流。充分發揮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等平台的作用,加強各民族之間的體育文化交流,增進瞭解與認同;開展跨地區、跨民族的傳統體育交流活動,促進文化融合與共同發展。

融合產業發展。推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與文化、旅遊、體育等產業融合,開發具有民族特色的體育旅遊產品、文化創意產品等,拓展傳統體育的發展空間和經濟價值。

培養傳承人才。通過舉辦培訓班、傳承人工作室等方式,培養專業的運動員、教練員、裁判員以及文化傳承者等,為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持續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利用現代傳播手段,如社交媒體、網絡直播、短視頻等,吸引更多人關注和參與。(完)

來源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