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一路风情 专题 国际 港澳 港版國安法 编辑精选 香港

曼城領館風波:中國召回六名駐英國外交官

 

中國駐曼徹斯特領事館工作人員正在把示威者扯入領事館內進行毆打。(2022年10月16日)

在中國駐曼徹斯特總領事館外發生抗議者遭攻擊事件兩個月後,北京方面召回六名外交官,其中包括駐曼徹斯特總領事鄭曦原。英國外交大臣詹姆斯·克萊弗利 (James Cleverly) 對這6人中沒有一人將面臨司法程序表示失望。

英國曾要求這些外交官放棄外交豁免權,允許警方就 10 月發生的抗議者被毆打事件向他們提問。

被召回的包括中國駐曼城總領事鄭曦原,他曾向英國媒體承認自己曾介入事件,但否認自己襲擊示威者,聲稱當時總領事館人員的生命受到威脅。

10月16日,中國駐曼徹斯特總領事館外的一場示威活動演變成暴力衝突,有視頻顯示一名示威者被毆打。

事發當天是中共二十大開幕日,數十名香港示威者在中國駐曼徹斯特總領事館門外示威,包括帶有中文髒話的直幡。

負責中國曼徹斯特領館的鄭曦原身份被曝光後曾否認攻擊Bob,但英國一名資深保守黨議員實名指控他毆打示威者。

鄭曦原後來告訴記者,當時他是在努力保護他的同事,並補充說,Bob 「辱罵我的國家,我的領導人。我認為這是我的責任。」

中國召回外交官的決定被視為希望緩和爭端,避免中英之間就此進一步針鋒相對。

英國官員表示,中國駐倫敦大使館知道,如果外交官不同意參與警方的調查,那麼將會有進一步的後果。

這很可能包括那些外交官被宣佈為不受歡迎的人並被驅逐出英國。

中國選擇通過召回外交官來避免這種結果。

這一事件引起英國政界高度關注,並引發中英外交風波。事件發生後,北京外交部發言人10月19日曾稱,有「不法分子」進入中國駐曼城領館、導致中方人員受傷,中方已向英方提出交涉,要求英國加強保護在英國的中國外交官。

英國外交大臣克萊弗利表示,中國將鄭曦原和其他五名官員召回,表明英國對這一事件的態度是嚴肅的。「我們將繼續在世界舞台和國內遵守法治,我們希望其他人也這樣做,」他說。

英國議會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艾麗西亞·卡恩斯(Alicia Kearns)發表聲明說,「英國人民理所當然地希望那些在我們的領土上犯罪的人承擔後果。這就是生活在一個法治國家的意義所在。」

她在聲明中形容,襲擊抗議者的中國外交官像膽小鬼一樣逃離了英國」。

她說,「(英國)外交部現在必須宣佈那些逃離的人為不受歡迎的人,並明確表示他們在英國再也不會受到歡迎。」

Bob Chan在談到中國外交官離開英國時說:「我在曼徹斯特遭到中國領事館工作人員的毆打已經(過去)兩個月了。」

「今天,我聽說領事館的一些人員已經被召回中國。雖然這可能需要兩個月的時間才能發生,但我相信這是解決這個複雜外交問題的一種方式。」

分类
一路风情 专题 国际 港澳 港版國安法 编辑精选 香港

英國11城市示威要求驅逐涉嫌襲擊港人者的中國領事

 

中國駐曼徹斯特領事館工作人員正在把示威者扯入領事館內進行毆打。(2022年10月16日)

在中國駐曼徹斯特領事館毆打事件一星期後,事件演變成大型外交事件。在英國,多個組織於10月23日星期日在11個城市舉行示威,主張要把涉嫌襲擊香港示威者的中國領事驅逐出境,倫敦是其中一個最大的示威場地,其餘的城市包括曼徹斯特、伯明翰、雷丁、碧仙桃等等。

在倫敦,超過500名示威者在首相府外集會,遊行到1.6英里外的中國大使館。示威者又舉起一幅大型標語,要求“驅逐所有襲擊無辜示威Bob Chan的中共官員”。

英國人權組織“香港監察”(Hong Kong Watch)行政總裁羅傑斯(Benedict Rogers)說,英國政府應該驅逐涉事的人出境。

他說:“我們不能讓這些所謂的外交官以外交豁免權為擋箭牌,我們不能讓他們全身而退。”

示威者約在下午5時起步遊行,不久後到達特拉法加廣場(Trafalgar Square),期間有一陣狂風暴雨。示威者繼續遊行,穿過市中心的唐人街,高舉標語及高叫口號。示威者指遊行隊伍途經一間中菜館時,懷疑有雞蛋擲向遊行隊伍,其後示威者與店內一名男子口角,警員在中間分隔雙方。

示威者約在晚上6時30分到達中國大使館,館外新增了金屬圍欄,有多名保安把守。此外,現場亦有十多名警員維持秩序。

示威者對中國大使館高叫口號,又以鐳射筆照射館內房間及閉路電視。示威約在晚上7時結束。

外交事件

事件背景是10月16日一次在曼徹斯特的示威。當時,一個港人組織抗議中國共產黨舉行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期間,領事館內有多名男子出來破壞示威物品,其後一名香港示威者Bob Chan被扯入總領事館,並遭多人毆打。Bob Chan其後在一次記者會上指,他沒有想過踏足領事館範圍,而是被拉進去的。他形容襲擊他的人行為“野蠻”。

中國駐曼徹斯特總領事鄭曦原其後接受英國《天空新聞》(Sky News)表示,他介入事件是為了試圖控制“緊急情況”,又說他的同事性命被威脅。他說,他拉扯Bob Chan的頭髮是他的“責任”,因為他侮辱中國及中國領導人。

英國外交國務大臣諾曼(Jesse Norman)在10月20日表示,如果英國警方相信有足夠證據控告任何中國駐曼徹斯特總領事館的官員,英方期望領事館會撤銷他們的外交豁免權,否則將會有“外交後果”。

分类
一路风情 专题 国际 港澳 港版國安法 编辑精选 香港

承認襲擊港人 中國駐曼城總領事:我的職責

香港示威者在中國駐曼徹斯特領事館被襲擊的事件有新發展,中國駐曼徹斯特總領事鄭曦原終於承認參與襲擊,他稱”這是我的責任” (It’s my duty),狠批示威者侮辱中國領導人。而英國國會再次就事件進行緊急質詢。

中國官方在回應此事件時一再強調,希望英方按照《維也納領事關係公約》處理此事。

該事件涉及外交人員,也牽扯到外交豁免權問題。

英國外交部確認,若警方有足夠證據控告中國官員,會要求中國領事館撤銷涉事人士的外交豁免權,不然將有外交後果。

中國駐曼徹斯特總領事鄭曦原接受英國“天空新聞”(Sky News)訪問

“不認不認還需認” 鄭曦原以職責所在爲己辯護

英國曼徹斯特中領館襲擊事件發生三天後,被英國議員指控參與襲擊的中國駐曼徹斯特總領事鄭曦原終於打破沉默,接受英國“天空新聞”(Sky News)訪問,現身說法。鄭曦原聲稱,自己“沒有襲擊任何人”,強調自己“是和平的”,卻被記者反駁“這不對,作爲一個總領事,你抓了那個人的頭髮。”

在記者一再逼問下,他才承認有參與襲擊,但就強調“這是我的責任”(It’s my duty):“對啊,這只不過是因爲那個人侮辱我的國家,我的領導人。我認爲這是我的責任。(包括抓他的頭髮?)對啊!我認爲任何外交官面對這樣的行爲,都會這樣做。”

現場照片顯示,當日鄭曦原曾拉扯香港示威者Bob的頭髮,並把他抓進領事館範圍。被問到作爲一位在英高級外交官,這樣的行爲是否可以接受?鄭曦原以“事態緊急爲由”,爲自己的行爲辯護。 “我認爲這是緊急情況,那個人威脅我同事的生命,我們嘗試控制場面。”

鄭曦原去信曼城警方,形容示威者的橫幅上“有大量冒犯性的圖像和口號”。他向天空新聞表示,事件的嚴重性正在於此,形容“每個人都不會接受”。

他更批評曼城警方沒有協助保護領事館職員,讓他們遭“襲擊受傷”,中國外交官只能保護自己。

在事件中遇襲受傷的港人Bob,週三(19日)在英國國會議員陪同下見記者,強調自己當時是“被拖進領事館”,並被多人襲擊,全身多處留有傷痕。他形容鄭曦原行爲野蠻,重申當時正進行和平示威。

中國駐曼徹斯特領事館工作人員正在把示威者扯入領事館內進行毆打。(2022年10月16日)

英外交部警告或要求中方撤銷外交豁免權

而英國國會下議院週四(20日)再度就事件進行緊急質詢,是三天內的第二次。多名議員質疑,鄭曦原已經承認參與施襲,爲何政府還不採取更多行動,包括把涉事外交官列爲“不受歡迎人物”(persona non grata),把他們驅逐出境,送回中國。

英國外交國務大臣傑西‧諾曼(Jesse Norman)表示,政府正等候曼城警方調查後提供詳細資料,目前已指示英國駐華大使,就中國領事館職員的行爲向中國外交部表示深切關注。

諾曼說:“讓我重申,如果警方決定,他們已有足夠證據控告任何官員,我們期望中國領事館會撤銷這些官員的外交豁免權,如果他們不這樣做的話,將會有外交後果。”

英國外相柯維立(James Cleverly,又譯祁湛明)亦在推特上確認傑西‧諾曼的說法,更以“駭人聽聞”(appalling)形容事件。

不過英國政府的說法,卻無法讓議員滿意,有議員甚至要求先把涉事者驅逐出境,讓他們重新申請入境。

全英港人則全力就事件發聲,全英至少8個城鎮週日(23日)都會有遊行集會等活動,聲援遇襲港人。其中在倫敦,主辦單位計劃由唐寧街首相府遊行至中國駐英國大使館,向中國領事館人員的襲擊行爲說不 。

什麼是外交豁免權?

事件發生後,外交豁免權的問題即刻浮現。英國議員阿夫扎爾·汗(Afzal Khan)的選區在曼徹斯特,他在議會發言中提到,鄭曦原身為總領事,因此不能被起訴。

「各國領事都享有外交豁免權,也包括任何外交代表,甚至其配偶和未成年子女都擁有。」一位要求匿名的普通法地區執業律師向BBC中文表示,這一規定來自1961年通過的《維也納外交關係公約》第31條第1款,即外交代表對接受國之刑事管轄享有豁免。

1963年出台的《維也納領事關係公約》是在《維也納外交關係公約》基礎上訂立,詳細闡述領事關係、特權及豁免等相關內容。

英國和中國都是《維也納外交關係公約》的締約國。事實上,全球已有192個國家簽署了這一公約,僅在英國就有2.3萬人享有這一特權。

「注意這裏的用詞是『豁免』,這意味著原本該國是有管轄權的,但是出於特殊考慮,放棄了這種管轄權。」上述律師表示,但這種豁免權不是絶對,也有例外情形。

首先,為什麼要給予外交官們豁免權?根源是各國外交代表的職務需要,比如《維也納外交關係公約》開始部分就說,「確認此等特權與豁免之目的不在於給予個人以利益,而在於確保代表國家之使館能有效執行職務」。

「換句話說,為了保障外交代表的工作不受其他國家的限制和干涉,因此各國都給予管轄豁免。」上述律師表示。

因此,要考慮涉事外交人員是否在執行公務。公約就規定,外交代表能主張豁免的事項,以執行公務職權範圍內的行為為限。

具體到這個案例,鄭曦原在接受天空新聞台(Sky News)訪問時,記者稱視頻顯示他曾拉拽一名男子的頭髮。鄭曦原稱,「那是因為他侮辱我的國家,我的領導人……我認為那是我的責任。」

外交關係公約還有三項例外,簡單來說就是外交代表在當地的不動產相關訴訟,外交代表以私人身份進行遺產相關訴訟,以及公務範圍之外的商業活動的訴訟。

上述律師表示,尤其是第三項,英國法院在今年7月的一起案件中,判決一位沙特外交官無外交豁免權,因為涉及他非法剝削一位菲律賓家庭傭人,屬於商業活動的範疇。

分类
一路风情 兩岸 国际 大陆 港澳 编辑精选 香港

曼城圍毆事件 英召見中國臨時代辦

英國外交部周二晚間證實,已就旅英港人在中國駐曼徹斯特領事館內被毆打一事召見了中國駐英臨時代辦楊曉光,要求中方尊重英國法律。英方強調對發生在總領事館的事件”嚴正關切”。專家批評,這是超越戰狼外交的「跨境綁架」,民主國家政府應意識到事態嚴重。有海外港人代表則說,面對「野蠻」行徑,港人應對潛在危險保持警覺,但不該停止抗爭。

中國駐曼徹斯特領事館工作人員正在把示威者扯入領事館內進行毆打。(2022年10月16日)

在中共20大16日登場當天,數名旅英港人在中國駐曼徹斯特總領事館外和平抗議,竟遭暴力相向。英國外交部指出,遵照英國外交大臣克萊弗利(James Cleverly)的指示,英國外交發展部中國和東北亞司司長卓丹廉與被召見的楊曉光會晤。卓丹廉再次向中方強調英國致力維護民眾和平抗議的權利,所有駐英外交人員與領事館職員都被期待尊重英國法規。

英國主管亞洲事務、9月22日上任的外交副大臣高史密斯(Zac Goldsmith)透過新聞稿發布聲明,英方周二已清楚向中方表達立場,中方必須尊重民眾在英國境內和平抗議示威的權利。高史密斯重申,英方對發生在總領事館的事件”嚴正關切”。

消息稱,中國駐英大使鄭澤光目前不在英國,因此英國外交部召見的是楊曉光。楊曉光是中國駐英位階第二高的外交官。卓丹廉曾任英國駐中國大使館政務參贊。

根據當天現場影像紀錄,當旅英港人在領事館外和平抗議,數名人士突然自領事館走出、破壞抗議道具。雙方爆發衝突後,一度有抗議民眾被拖入領事館區毆打,幸獲趕赴現場的警員救出。其中,中國駐曼徹斯特總領事鄭曦原不僅在現場目睹事發經過,更參與暴力衝突過程。

大曼徹斯特地區警方已展開調查。按慣例,使館、領事館區域需經館方許可才能進入,且外交人員具”外交豁免權”,但發生在使館、領事館區域的刑事案件仍受英國法律規範。

消息稱,中國政府在其他國家展現”暴力威權作風”,自16日事發以來持續引起英國國會及民間關注。

9月6日上任的英國首相特拉斯近年以”對中強硬”著稱,但首相發言人周一僅表示,相關報導”顯然令人深感憂心”;事件已進入司法調查程序,此時多作評論並不恰當。英國外交部周一也持相同立場。部分議員質疑政府是否過於軟弱。

英國國會外交委員會新任主席凱恩斯(Alicia Kearns)周二中午在國會提出緊急質詢,要求外交部說明對中方提出的交涉。

代為答詢的副大臣級官員諾曼(Jesse Norman)指出,柯維立已召見楊曉光,並要求中方說明領事館職員的行為;外交部官員此前即已向中國大使館清楚表明,所有在英國土地上的人都有權利以和平方式表達立場,且不需害怕因此遭暴力相向。

諾曼表示,據他所知,楊曉光周二下午就會與英國外交部官員會面;在此之前,英、中雙方已進行非正式溝通。

他強調,正因為英國堅持法治,調查事發實際情形及判定是否有足以構成起訴事由的的犯罪事實,應交由檢警獨立進行。外交部將視情況發展採取必要行動。

蘇格蘭民族黨(SNP)籍國會議員、該黨外交事務發言人史密斯(Alyn Smith)關切中國政府在英國境內多管齊下脅迫、控制中國公民。他提到,受北京支持的”孔子學院”也是中方影響力網絡一部分,值得英國政府嚴加檢視。

選區為曼徹斯特的工黨籍國會議員阿夫紮爾·汗(Afzal Khan)詢問,身為總領事,鄭曦原具外交豁免權,因此不能被起訴,但諾曼是否願意即刻採取行動、宣布鄭曦原為”不受歡迎人物”(persona non grata)。

諾曼回應,是否宣告鄭曦原為”不受歡迎人物”,這是一個合理的問題,但在司法程序結果未明朗前,政府不宜先發行動。諾曼重申,一旦全盤掌握相關事實及知悉檢方裁決,政府就會採取行動。

針對曼徹斯特攻擊事件引發的軒然大波,中國外交部週二(10月18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該事件是「擾亂分子非法進入中國駐曼徹斯特總領館,危害中國外交場所的安全」,「任何國家的外交機構都有權採取必要措施來維護其場所的和平與尊嚴」。

目前任教於美國紐約市立大學亨特學院的中國法律學者滕彪說:「在英國土地上,把一個公民從使館外拉到使館內,這是從英國領土綁架一個公民到中國領土,因為依照國際法,使館內便是屬於該國家的領土。他們還在光天化日下進行毆打,這是非常嚴重的。」

目前流亡澳洲的前香港民主派議員許智峰表示,他對整起事件感到震驚,他參與過無數次在中國駐外使館周圍的抗議,但從未目睹過類似事件。他說:「通常他們根本不會出現,但這次他們突然現身,還破壞東西、把示威者推倒在地,甚至毆打他們。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事情,我無法想像任何行為會到如此野蠻的地步。」

分类
一路风情 兩岸 国际 大陆 港澳 编辑精选 香港

居英港人遭圍毆 英首相稱深切關注 曼城警方調查

中共二十大開幕之際,在英港人周日(10月16日)下午在中國駐曼徹斯特總領事館門外舉行集會;其間,遭疑似中國館方人員拖入圍毆,引起英國傳媒和政界關注,使事件升級至外交層面。

中國駐曼徹斯特領事館工作人員正在把示威者扯入領事館內進行毆打。(2022年10月16日)

英國首相特拉斯(Liz Truss)的發言人10月17日就居英港人在中國駐曼徹斯特領事館外抗議期間遭毆打事件表示,對此事“深切關注”。當地警方現已對該事件展開調查。

在英國廣播公司(BBC)發布的視頻片段中,一名頭戴黑色帽子、扎著馬尾辮的男子被拖過大門進入領事館,這位參加抗議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示威者倒在地上,被五名男子踢打。

英國首相發言人告訴記者:“這些報導顯然令人深感關切。我知道大曼徹斯特警方立即對此事做出了回應。我知道他們的調查正在進行中,因此我不宜就此發表更多的評論。”

被打的香港抗議者名叫鮑伯(Bob),最近才從香港移民到英國。

曼城警方調查

大曼徹斯特地區警察局稱,該部門已經啟動了一項調查,並理解這一事件所引起的“震驚和關切”。當地警方補充說,正在與英國國家執法和外交夥伴進行聯絡。

大曼徹斯特地區警察局助理局長波茲(Rob Potts)通過聲明表示:“我們理解這一事件不僅對當地,而且對那些與我們大曼徹斯特地區的社區有聯繫的更遠的地方所造成的震驚和關切。很明顯,開始時只是一場和平的抗議活動,但後來卻意外地升級了,我們的警官以專業的方式應對具有敵意的動態局勢,幫助受害者並確保他不會受到任何進一步的傷害。”

波茲在聲明中說:“我們經驗豐富的重大事件小組的警探們正在進行充分和全面的調查,我可以向公眾保證,我們將探索所有可行的途徑,將我們認為對周日在中國領事館外看到的場景負有責任的人繩之以法”。

波茲稱:“這項調查需要時間,但我們正在支持遭受這一襲擊的男子,並確保我們的當地官員提供明顯的保證,並向任何可能希望與我們交談的人提供服務。”

警方指,該名遇襲男子身體多處受傷,當晚要留院接受治療。當局亦正呼籲目擊者提供片段,協助警方調查。

英國議員回應

多名跨黨派英國國會議員要求英國外相詹姆斯·克萊弗利 (James Clevery,又譯祈湛明)緊急傳召中國駐英國大使鄭澤光解釋事件。

英國國會下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保守黨議員艾麗西亞·卡恩斯(Alicia Kearns)指,對事情「感到震驚」,「如果片段獲得證實, 中國駐英大使應該要立即被傳召並要求道歉,涉事的領事館官員應該被送回國」。

關注香港和中國事務多時的工黨國會議員凱瑟琳·韋斯特(Catherine West)指,對此「絶度關注」,而 「中國政府可以預計,英方將會就此採取強硬立場」。

「我是第一次見到,在使館外面會發生這種程度的暴力行為」,韋斯特強調,英國是一個重視言論自由的地方,「我們會強硬地捍衛每個人在英國表達意見的權利」。

她指,她和其他黨友將在國會提出質詢,詢問政府就事件的應對措施,藉此向中國與其他國家的駐英代表「發出強硬訊息」,表明不能接受襲擊個人或撕毀示威條幅的行為。

中方回應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星期二(10月18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說,「滋擾分子非法進入中國駐曼徹斯特總領館,危及中國外交官舍安全,任何國家的外交機構都有權採取必要措施,維護館舍的安寧和尊嚴」。

汪文斌說:「我要強調的是,中國駐外使領館的安寧和尊嚴不容侵犯,希望英方切實履行責任,採取有效措施,加強對中國駐英使領館館舍和人員的保護。」

中國駐曼徹斯特總領事館指,「一小撮『港獨』分子未經批准,在中國駐曼徹斯特總領館前聚集,並在領館正門懸掛侮辱中國國家元首的畫像」。

聲明指,「這種惡劣行徑是任何國家的外交領事機構都不能容忍和接受的。我們對此表示強烈憤慨和堅決反對。」

總領事館亦指,「希望英方從兩國友好出發,按照《維也納領事公約》,確保我領事機構和人員的安全與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