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一路风情 兩岸 国际 时政 编辑精选

王毅晤魯比奧冀共同找到中美正確相處之道 美方稱尋求管控分歧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長王毅昨日在吉隆坡罕見與美國國務卿魯比奧會面,除了公佈一張正在會談的照片,沒有公佈合影,看不到有沒有握手。但北京的書面聲明與以往不同,沒有提及任何摩擦點,甚至沒有提及台灣。

王毅回應昨日與美國國務卿魯比奧會面,表示雙方本著相互尊重的精神,平等對話。王毅在吉隆坡出席東亞合作年度系列外長會期間,回應傳媒有關中美外長會的提問。王毅表示,在多邊場合舉辦雙邊會見是國際慣例。雙方都意識到中美關係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事關兩國、影響全球。

王毅形容這次會晤具有建設性,雙方討論了加強接觸、防止誤判、管控分歧、拓展合作。中方全面闡述了對待中美關係的原則立場,相信增進了美方對中方的了解,也為兩國外交團隊下一步的交往鋪設道路。

外長王毅在吉隆坡與美國國務卿魯比奧會面。(法新社)

會談照片自然雙方各坐一邊,王毅似乎顯得有點“霸氣”,讓人想起2月份他與盧比奧首次通話時勸人家“好自為之”的居高臨下,這是中方公佈的說法,盧比奧後來被告知後表示,並沒有聽到對方使用該詞,如是,他會對等回敬。

照片上,魯比奧雙手放在面前的桌上,注視著鏡頭,表情有點嚴重。美聯社報道說,兩位外長及其代表團在會談開始時有合影,但未向外界公佈,會談時間,據法新社報道是一小時。如果這被視為一場為未來的習普會開路的會談,雙方會談的場面讓人懷疑這將在短期內會成為現實。

不過,這次會面,王毅方面沒有像上次通話那樣,強調是“應約”,那次畢竟是撕破臉皮以後首次通話,盧比奧在未成為美國國務卿之前,就已在兩岸三地大名鼎鼎,以一介國會參議員之身,發起與參與推動推廣,兩次列入黑名單,且在1月15號,出席美國國會參院確認聽證會時毫不猶疑地譴責“中國通過撒謊、欺騙、偷竊等手段取得全球超級大國地位”,結果,上任國務卿後,王方被“應約”,毅看他怎麼辦,也就顧不得人家還是被制裁的身份,雙方被“應約”,毅看他怎麼辦,也就顧不得人家。

這次雙方都公佈了簡短的聲明,雙方的語氣比較緩和。中國外交部的文稿稱「雙方一致認為會晤是積極、務實、建設性的」。盧比奧領導的國務院發表的書面聲明也說,“這次討論是建設性和務實的”,美國國務院說魯比奧“強調了保持溝通渠道暢通的重要性”,“雙方同意探索潛在的合作領域,同時尋求管控分歧。”中國外交部說,“同意加強外交渠道暢通的重要性”,“雙方同意探索潛在的合作領域,同時尋求管控分歧。”中國外交部說,“同意加強外交渠道及各領域各層級溝通,擴大外交部門在合作關係中的作用,同時在兩國的溝通領域推動外交部門。

魯比奧在記者問到川普是否與習近平舉行會談時表示,“可能性很高”,雙方都有強烈的會談意願。不過,中方通稿對「習普會」隻字未提。

與以往相比,中方的書面表達也比較緩和。法新社的報道認為,與中方表述與華盛頓外交會晤通常公告不同,沒有提及任何摩擦點,甚至沒有提及台灣。不過,中方的聲明中仍然含著明顯的要求:“希望美方以客觀、理性、務實態度看待中國,”“以平等、尊重、互惠方式同中方打交道,”找到“一條新時期中美正確相處之道。”

兩人相會的背景其實極其敏感,中美貿易戰“暫停”,但川普的貿易大棒懸著,且同時明確表示願意與習近平面對面會談。據美媒透露,特習會能否實現,中方還在一個關鍵點上與美方執著,川普如訪問北京,一定要在台海問題上有明確承諾。

華盛頓與北京的三大摩擦,台灣、貿易以及高科技,每一個都不輕鬆。台灣是重中之重,北京對漸去漸遠的台灣威脅日重,而美國是台灣最重要的武器供應國,北京越是威脅台灣,華盛頓對台灣的加持越是加大,此舉讓北京憤怒。

貿易爭執是橫亙在中美關係上的又一巨大障礙,隨時都可以爆發為貿易大戰,4月份特朗普公佈對華對等關稅以來,中美劍拔弩張,互相施之以重稅威脅,最終,捏著“稀土牌”的北京,迫使特朗普暫緩了下來,然而,盧比奧首次出訪亞洲,他出席東盟會議,也有明確出席中國的意圖。

許多分析家指出,川普徵收關稅的目的不僅是為了減少美國的貿易赤字,也是為了杜絕中國規避美國附加稅的行為。即在另一個國家對中國產品進行最後組裝,使其不再被視為”中國製造”。川普在周一以來發給主要是亞洲國家的信件中警告說:「為規避更高的關稅而進行的商品轉移將被徵收額外的附加稅」。

北京對川普的運作一清二楚,王毅藉著出席東協會議,訪問馬來西亞總理安瓦爾的機會,批評「美國單邊徵收高額關稅,不負責任、不得人心。」月初,川普宣布美越達成貿易協議後,中國7月3號警告:堅決反對任何以犧牲中國利益為代價達成的協議。胡蘿蔔加大棒,威脅兼具誘惑,北京力圖拉攏,但是,讓東南亞國家選邊站,也並非易事。

分类
一路风情 兩岸 国际 大陆 编辑精选

楊潔篪與沙利文在盧森堡會晤 談及台灣和朝鮮等議題

楊潔篪與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在盧森堡會晤。(新華社資料圖片)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辦主任楊潔篪,與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星期一(6月13日)在盧森堡舉行了會晤四個半小時。雙方討論了地區和全球安全議題以及美中關係中的關鍵議題,雙方就中美關係和其他共同關心的問題,進行坦誠、深入、建設性溝通和交流,同意以落實好兩國元首達成的重要共識為主線,加強接觸對話、減少誤解誤判、妥善管控分歧,雙方都認為保持溝通渠道順暢是必要和有益。

楊潔篪強調,在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問題上,中方立場毫不含糊、堅定不移,中國內政不容他國干涉,任何阻撓、破壞中國國家統一的行為,必將徹底失敗。台灣問題事關中美關係政治基礎,處理不好將產生顛覆性影響,這個風險不單止存在,還會隨著美國大搞「以台制華」、台灣當局大搞「倚美謀獨」而不斷升高,美方不要有任何誤判和幻想,必須恪守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規定,必須慎重妥善處理涉台問題。楊潔篪亦就涉疆、涉港、涉藏、南海,以及人權與宗教等問題,闡明中方立場。

楊潔篪指出,一段時間以來,美方執意加大對華全方位遏制打壓,不但解決不到美國自身面臨的問題,反而令中美關係陷入十分困難的境地,極大損害兩國在雙邊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不符合中美雙方和世界各國利益。

楊潔篪表示,中美關係處在關鍵十字路口,中方堅決反對以競爭定義中美關係,美方應端正對華戰略認知,作出正確抉擇,與中方相向而行,切實落實兩國元首重要共識,美方理應與中方良性互動,為亞太地區繁榮、穩定和發展共同努力。

白宮在一份聲明中說,沙利文與楊潔篪星期一的會晤包括了“關於一系列地區和全球安全問題的坦誠、實質性並及富有成果的討論”。

白宮在聲明中說,沙利文在會談中強調了保持溝通暢通以管控兩國間競爭的重要性。

拜登政府一位高級官員星期一在有關這場會晤的背景簡報會上說,沙利文與楊潔篪的會晤持續了四個半小時,並形容本次對話是“坦率、深入、具體並富有成效的”。

白宮說,沙利文和楊潔篪的此次盧森堡會晤是5月18日兩人通話後的後續。在那次通話後,沙利文表示拜登總統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可能會在不久之後再次通話,但目前還沒有任何有關首腦通話的進一步消息。

拜登政府高級官員在星期一的背景簡報會上被記者問到拜習會或拜習通話是否在會談中有所涉及時表示,美中兩國正在保持高層溝通,包括上週五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和中國國防部長魏鳳和在出席新加坡香格里拉安全對話會期間的會晤。

“我期待在未來幾個月看到更多潛在的會晤,但是目前還沒有具體的安排,”這位美國官員說。

印太承諾

魏鳳和在新加坡參加香格里拉安全對話的時候說,中國有權發展核武來自我防衛,並且批評美國在亞洲地區干預中國內政。針對美國之音就此提出的問題,那位美國高級官員在這次背景簡報會上回應說,沙利文在這次會晤中向楊潔篪強調,美國身為印太國家,對該地區有著堅定承諾。

這位官員還說,沙利文在會晤中向楊潔篪強調,美國在印太地區有長期利益,也一直是個印太國家,也將持續堅持一個自由開放的印太地區。

這位高級官員還說,美國對於中國積極擴展並將其核武能力進行現代化感到擔憂,並多次在私下與公開等不同場合提出。這位高級官員認為魏鳳和的說法“沒有幫助”。

台灣議題

這位官員說,沙利文和楊潔篪談到了台灣議題,沙利文表示美國堅持基於三項聯合公報、《台灣關係法》和六項保證的“一個中國”政策,並清楚表達美國關切北京對台灣的脅迫和咄咄逼人的行為,並表示要確保維護台灣海峽穩定,並確保不會單方面改變現狀。

在沙利文與楊潔篪會晤之際,彭博社報導說,中方官員近來在與美國官員會晤中多次宣稱台灣海峽不是國際水域。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星期一就此表示:“台灣海峽最窄處約70海裡,最寬處約220海裡。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和中國國內法,台灣海峽水域由兩岸向海峽中心線延伸,依次為中國的內水、領海、毗鄰區和專屬經濟區。”

他說:“中國對台灣海峽享有主權、主權權利和管轄權,同時也尊重其他國家在相關海域的合法權利。”

汪文斌還說:“國際海洋法上根本沒有’國際水域’一說。有關國家聲稱台灣海峽是’國際水域’,意在為其操弄涉台問題、威脅中國主權安全製造藉口。中方對此堅決反對,”

針對媒體就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這番評論的提問,白宮高級官員在這次背景簡報會上回應說,美國關切北京對台灣的脅迫和咄咄逼人的行為,並要確保維護台灣海峽穩定,並確保不會單方面改變現狀,至於中國自己如何定義台灣海峽,美國不替中國回答。

分类
一路风情 国际 编辑精选 评论

德语媒体:“寻找替罪羊行动”vs.“战狼外交”

新冠危机似乎导致中美两个大国的正面对峙时代提前到来。一边是特朗普为避免连任失败而寻找“替罪羊”,另一边是北京毫不客气回击华盛顿的“战狼外交”。德语媒体如何分析这场角力?

新冠疫情下,中国和美国继续走在决裂的路上
新冠疫情背景下,中美之间在各个领域的角力成为关注焦点。《法兰克福汇报》发表署名评论文章《寻找替罪羊行动》(Operation Sündenbock),分析了特朗普的对华政策。

“美利坚合众国遭受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攻击。这听起来就不是个好兆头”–作者Klaus-Dieter Frankenberger在文章开篇写道,在特朗普总统口中,新冠病毒是比珍珠港事件和911事件更为严重的针对美国的袭击。”而正是这位总统,在疫情刚刚开始的时候将其视作小事一桩。”

不过随着美国的感染人数和死亡人数已经成为全球最高,疫情重创之下经济数据也十分堪忧。”所以特朗普在争取连任的选战中,再也不能把经济景气的成绩当做资本了。这时候就必须拿出一张最重量级的王牌:美国遭受了最严重的袭击。既然说是受到攻击,那必须也要有一个攻击者了,所以特朗普政府就选择了中国,以及据说是中国的仆从–世卫组织。”

作者接着强调,特朗普”寻找替罪羊行动”并不意味着针对中国的种种指责完全没有根据,也不意味着世卫组织所做的工作完美无缺。也许今后人们会知道更多与此相关的真相。”但是特朗普在这场全球性的危机中,仍然在遵循自己一贯的套路:凶恶的敌人,恶劣的多边主义,美国是受害者,我们迟早要复仇。美国领导全球共同行动?这已经是昨日黄花了。”

战狼外交”与中美争霸

《焦点》杂志网络版的一则长篇分析文章也关注了中美之间的权力之争,以及北京的”战狼外交”。文章提出一个中心问题:新冠危机引发了全球超级大国之间的领导权之争。中国已经要取代美国,成为21世纪的世界霸主了吗?

从外交部发言人越来越强硬的措辞表态,到官方媒体对美国高官的激烈攻击,再到中国驻世界各地的使领馆纷纷展开媒体攻势,争夺网络舆论发言权……文章概述了中国面对西方世界越来越立场鲜明的态度,而且这种”战狼”式论调不仅仅局限于疫情相关的话题。

作者接着写道,正是美国这个自二战结束以来毫无争议的超级大国,也是冷战无可厚非的胜利者,在面对新冠病毒时表现出来的却是 “有混乱而无协调”。”特朗普在每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没有发布清晰的分析和易于理解的准则,而是搞选战宣传,他发布的信息常常是前后矛盾的。美国疾控中心等卫生机构,被特朗普的防疫工作小组架空和噤声,后者则主要由他的女儿女婿把控。美国的各联邦州则各自为政,并且有时会互相竞争。”总而言之,特朗普没有一份如何引领美国走出危机的统筹计划。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北京一方面向世界各国表现出慷慨助人的姿态,另一方面世卫组织乃至欧盟都成为其施加压力的对象。文章质问:”难道中国会成为这场危机的赢家–凭借’只有8.4万个感染病例和4600个死亡病例以及重新开始运转的工业生产’?” 中国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Jörg Wuttke)认为现在下定论还为时过早:中国也刚刚从第一波疫情中走出来,而且其制度性的问题–比如透明度的缺失–始终存在。

文章最后援引了韩国后裔的德国哲学家韩炳哲(Byung-chul Han)的分析:”中国未来会将自己的数字警察国家模式当做成功范本来兜售,并且更加自豪地展示其制度优越性。但是,这场战役还没有决出胜负。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和中国未来如何展开冲突。”

摘编自其它媒体,不代表中华时报立场

香港中华时报成立于2009年,致力于为受众提供全面而独立的报道,并把真相告诉受众,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分析不代表中华时报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