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Function _load_textdomain_just_in_time was called incorrectly. Translation loading for the likebtn-like-button domain was triggered too early. This is usually an indicator for some code in the plugin or theme running too early. Translations should be loaded at the init action or later. Please see Debugging in WordPress for more information. (This message was added in version 6.7.0.) in /data/web/cthks/wp-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6121
世界環境日 彙整 - 中華時報China Times
分类
一路风情 文化 氣候與環保 编辑精选

去年哥倫比亞森林砍伐面積降至23年來最低點

中新社北京7月9日電 波哥大消息:哥倫比亞官方於當地時間8日稱,該國2023年的森林砍伐面積降至23年來的最低紀錄。

哥倫比亞媒體“哥倫比亞報道”網站稱,哥倫比亞環境部部長蘇珊娜·穆罕默德8日在波哥大一場會議上表示,2023年哥倫比亞砍伐森林面積為79256公頃,較2022年的123517公頃下降約36%,較2021年的174103公頃下降約53%。

哥倫比亞總統佩特羅當天在社交媒體上發文稱,這是23年來,哥倫比亞年度森林砍伐面積的最低值。他還表示,為了保護“世界之肺”,必須將這一數值降至零。

據美聯社報道,佩特羅稱該國森林砍伐面積下降主要歸功於對亞馬孫雨林的保護,2023年減少的森林砍伐面積超過半數在雨林區域內。

佩特羅2022年當選總統時承諾,將通過限制農業企業向森林擴張,以及建立允許原住民社區和其他人採收橡膠、巴西莓和其他非木材林產品的保護區來阻止雨林區域高企的森林砍伐。

亞馬孫雨林位於南美洲亞馬孫盆地,面積500多萬平方公里,被稱為“世界之肺”。哥倫比亞境內的亞馬孫雨林面積近11萬平方公里。

據路透社報道,儘管哥倫比亞2023年的森林砍伐面積下降明顯,但穆罕默德今年4月曾警告,2024年森林砍伐面積呈現回昇態勢,今年第一季度的砍伐面積比去年同期增長約40%。

與此同時,厄爾尼諾現象導致亞馬孫雨林經歷高溫和嚴重乾旱,增加森林火災風險。

穆罕默德表示,哥倫比亞政府將繼續推出森林保護計劃,包括打擊環境犯罪、加強機構建設以及與社區合作防止森林砍伐。(完)

來源中新社

分类
一路风情 文化 氣候與環保 编辑精选

漢代牆壁上的“環保法”:低碳生產生活尚千年

中新社蘭州6月5日電 (中新社記者  馮志軍  高瑩)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這一天表達了世界各國人民對美好環境的嚮往和追求。早在2000年前的中國漢代,在負責保障中西方使者商團等頻繁往來的敦煌懸泉置,即已有刻在牆壁上的“環保法”,用於提醒和約束往來絲路上的人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

20世紀90年代,敦煌懸泉置遺址被發現,它是中國漢代建立在絲綢之路沿線的重要驛置機關,主要功能是傳遞各種郵件和信息,迎送過往使者、官吏、公務人員和外國賓客。出土於此的中國國寶級文物《四時月令詔條》牆壁題記(以下簡稱“《詔條》”),是目前所見最完整的漢代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文書。

圖為中國國寶級文物《四時月令詔條》牆壁題記,它是目前所見最完整的漢代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文書。(資料圖)(甘肅簡牘博物館供圖)

“相較于近代對於生態環境保護所設的特殊紀念日,中國古人則將其一以貫之到一年四季的生產生活中。”甘肅簡牘博物館科技保護部副主任、副研究館員常燕娜5日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介紹說,《詔條》內容涵蓋了保護林木、動物、水、土等各方面內容,濃縮了春種、夏長、秋收、冬藏的四時節律。

作為甘肅簡牘博物館鎮館之寶之一,《詔條》長2.21米,寬0.48米。該詔條由當時秉政的王莽上呈、以臨朝的太皇太后的名義頒佈。全文共計101行,約1600多字,題記為《使者和中所督查詔書四時月令五十條》。主體部分包括五十條與百姓有關的生產實踐內容,分春、夏、秋、冬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共計72條。

“月令”是中華先民進入農業時代以後,對大自然(包括時令氣候、動植物生長繁育等)和人類生產生活關係,作長期觀察體驗所得出的經驗總結。《詔條》在繼承傳統“月令”思想的基礎上,以法律“詔書”的形式確立了以“四時”為基礎的生產生活準則。

5月29日,觀眾在甘肅簡牘博物館參觀中國國寶級文物《四時月令詔條》牆壁題記。中新社記者 李亞龍 攝

“謂大小之木皆不得伐也盡八月草木令落乃得伐其當伐者”“謂剿空實皆不得摘也空剿盡夏實者四時常禁”“謂禽獸六畜懷任有孡者也盡十二月常禁”“謂矢蜚鳥不得使長大也盡十二月常禁”“為蜚鳥及雞卵之屬也盡九月”……在《詔條》中,“以時禁發”“用養結合”等生態保護思想,在今天依然不過時。

“詔條規定春季禁止伐木、夏季驅獸護田、秋季囤積五榖、冬季毋發所蓋藏之物以順時氣……這些都是古人根據自然規律總結出來的一些比較樸素的環保意識。”常燕娜說,懸泉置是漢代中西方往來重要的必經之地,《詔條》意在倡導遵循自然時序的生產生活方式,對往來使者、駐守將士起到廣而告之和警示作用。

中新社記者梳理髮現,在《詔條》中,除了強調“禁伐”“禁漁”“禁殺幼小動物”等對自然資源要“取之有道”外,詔條還依據時令指導古人的生產生活:“謂修築堤防,利其水道也,從正月盡夏。”

據史料記載,中國古人為了保護環境,可謂盡心竭力。除了寫在牆上的“環保法”,早在4000多年前,中國即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自然保護機構“虞”,《尚書·堯典》即記述了舜任命伯益擔任“虞”的官職,朱虎、熊羆為佐之。

5月29日,觀眾在甘肅簡牘博物館參觀中國國寶級文物《四時月令詔條》牆壁題記。中新社記者 李亞龍 攝

常燕娜解釋說,《詔條》為歷史研究和文獻研究提供了珍貴資料,所記載的一些職官如羲和丞等,為史書所不載,這種律令形式此前亦不曾見到實物。此外,《詔條》文字對《呂氏春秋》和《禮記·月令》的有些文字可校訂舊釋之誤。

常燕娜表示,《詔條》內容及其頒佈,反映了西漢時期生態環境保護的思想和行為,體現出生態環境保護的國家意志以及實際效用性,反映出古人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樸素認知,時至今日仍有可借鑒之處,與今天江河湖海的“禁漁期”,以及對山林草原的野生動植物“呵護”有異曲同工之妙。(完)

來源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