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Function _load_textdomain_just_in_time was called incorrectly. Translation loading for the likebtn-like-button domain was triggered too early. This is usually an indicator for some code in the plugin or theme running too early. Translations should be loaded at the init action or later. Please see Debugging in WordPress for more information. (This message was added in version 6.7.0.) in /data/web/cthks/wp-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6121
《他鄉》 彙整 - 中華時報China Times
分类
一路风情 文化 编辑精选

李婕:他鄉是故鄉的生命力量

導演李婕

作者:紀碩鳴

一部由中國年輕影視學者李婕導演的紀錄片《他鄉》,讓劍橋大學休斯大廳學院的放映廳再一次座無虛席。

劍橋休斯電影與螢幕研究專業的研究生倪雨曈發起與學院共同組織了這次活動。 她是一名女性主義電影和文學的研究生,熱心幫助宣傳和放映女性導演的作品。 倪雨曈已經不是首次觀看《他鄉》,她被影片中所表現出時代變遷下中國礦區民眾真摯的情感聯繫所感動。於是,策劃安排爭取了《他鄉》在劍橋舉辦放映會的機會,還邀請了劍橋大學客座研究員、香港中文大學譚佳副教授擔任問答環節的主席。

劍橋大學休斯大廳學院

讓倪雨曈驚奇和感動的是,這部反映上世紀中葉中國南方一個小煤礦變遷的故事,撥動了不少劍橋人的情感。 網上消息發佈不到一周,130張票全部訂滿,等待名單上還有十餘位。 其中六成是中國觀眾,其他的都是來自歐洲等世界各地的學生及教職人員。

或許李婕導演的《他鄉》片名讓在坐絕大多數期待觀摩者產生共情,來自世界各地是吸引他們聚集產生共鳴的重要原因,因為劍橋對他們來說就是生命中難以忘懷的「他鄉」。

《他鄉》紀錄的是一個南方煤礦興衰的故事,反映的卻是一個時代變遷的縮影。 上世紀60年代,為解決北煤南調的困擾,國家出臺政策在南方開採煤礦。

地處廣東與湖南交界處的宜章縣梅田鎮被選上了。 1962年10月24日,廣東省委遞交的“建議將梅田煤礦劃歸坪石礦務局經營”報告,得到中共中央中南局認可,11月13日,經過湘粵兩省經濟委員會簽署協議,將整個梅田礦區劃給廣東省開發。 從此,梅田礦務局地理位置、行政規劃屬於湖南,而人員隸屬、資源調配屬廣東。

梅田礦務局礦工

由此而成立的梅田礦務局開山辟地,特別修建一條專屬的鐵路,來自全國各地十萬大軍蜂擁而至,鐵路兩邊是村莊和11個礦區所在地,擁有14所小學。 醫院、食堂、電影院、公檢法單位。 儘管空氣中飄著煤塵的灰蒙,仍然難以掩蔽這座新城的熱熱鬧鬧。 當地人很自豪的認為,這個時尚小城已經是 “小香港”了。

然而,靠資源生存發展起來的煤礦,離開了計劃經濟後難敵市場競爭一路走衰。 梅田無以為繼,又是一書檔“關、停、並、轉”,礦區相繼關閉。 幾十年建立起來的繁華,僅僅幾年時間內,三代梅田礦務局人,各奔東西。 喧嘩忙碌的梅田礦區又回歸平靜,漸漸荒廢。

一個政策建起繁華,一個政策又讓一切歸零。 導演李婕講的是梅田鎮因政策興旺及衰敗的故事,找回的則是過去那個時代從國有到民營,從計畫到市場改革過程的集體回憶。

梅田鎮街上有一個至今仍廢棄的歌舞廳,輝煌時取名「夢都」,斑駁的招牌下是那個時代追夢的記憶,述說著當年的紙醉金迷。片尾,飽經滄桑、兩鬢斑白的礦區創業者們陸陸續續來到昔日的礦區,重新回到曾經承載了青春、夢想的故地,也紀念為礦區貢獻生命長埋此地的同路人。

他們坐上旅遊巴士唱起費翔名歌「故鄉的雲」。除了西藏,全國各地有十萬追夢者在政策的感召下來到梅田追夢,這個曾經的他鄉,現在又似乎是他們魂牽夢縈的故鄉。真正應了那一句:靈魂的安放處就是故鄉。

選擇拍攝《他鄉》其實也有李婕的一份鄉愁,她曾經在這個小鎮上讀過小學,雖然時間不長,記憶中的梅田小鎮上有人擠人的繁華。那時,就是不能穿白衫白褲,否則出去走一圈下來就是黑的了。 即使滿大街灰天灰地,李婕自小對繁華的認識還是梅田給的。

隨著父親的工作調動,李婕離開了梅田,但寒暑假都會回來看看親戚朋友們。 直到大學畢業的那一年,再次來到梅田,突然感覺特別的冷清。 一夜之間街上沒有人了,昔日的繁華找不到了。 李婕和小夥伴們都好奇這支十萬大軍伴隨的繁華從從哪里來又到哪里去了?她尋找一個個歷史記憶,還原一段段感人故事,細膩的刻劃出每一個人物故事,帶領觀眾陷入時代的沉思。

《他鄉》拍攝中

專業電影文學的李婕就想著要記錄下這個社會變遷的故事,不僅是要留下記憶,還希望留下對一個時代的思考。《他鄉》在倫敦大學亞學學院、倫敦國王學院放映,都很受觀眾歡迎。

一個政策改變命運的故事,背後反映的是中國這個時代的變遷歷程,其中有過的輝煌和走過的彎道。紀錄片在「他鄉」和「故鄉」的替換中,反映輝煌和彎道下引出的思考。

這裏有過礦區初創的艱辛,也發生礦難死傷無數; 有過煤炭價格暴漲而受惠的千萬甚至億萬富翁,而大多數人又都被大浪淘沙四散而去。 《他鄉》還原了真實,走過的路不能說忘記就不記得了,它要讓後人知道,如今的輝煌有過父輩們的艱辛。

李婕現任大學教師,本科和碩士都是電影專業,博士讀的是中國現代文學,專註小說跟電影的研究。 《他鄉》這部90分鐘紀錄長片獲得了半夏國際電影節2021年度作品,入圍2021年北京大學生電影節、華語青年電影展、CCDF-8、Fresh-Pitch、南歐國際電影節等國際知名電影節。 她導演的劇情短片《倖存者》獲重慶電影展最佳劇情片,入圍北京大學生電影節、上海大學生電視節等。

李婕導演拍攝完成正在剪裁中的另一個改變生命的故事,講述嘉陵江邊的漁民。 祖輩就以打魚為生,祖輩生活就在船上的故事引起她的興趣。 為了生態環境,長江禁漁令下達後,重慶嘉陵江邊漁民上岸了,他們如何開始了另外一段新的人生。

李婕說,她特別喜歡尤裏斯伊文思的紀錄片法國的《塞納河畔》,在優美的樂曲中以濃厚的詩情畫意和溫暖的人道情懷描繪的巴黎風情。雖然,嘉陵江畔與塞納河畔截然不同,但《塞納河畔》是創作「嘉陵江邊的漁民」這部紀錄片的靈感源頭,想要的就是人文情懷。

充滿隨意的拍攝中展現風情。 李婕表示,其實是因為興趣而拍攝,初始並不很關注社會變遷。比如說,好奇那些人從哪里來到哪里去; 好奇漁民們在船上的生活,開始沒有刻意想著涉及社會變遷,卻無意中走入了變遷的議題,涉足了生活、生存的背後力量。

嘉陵江邊漁民的生活,還是在李婕讀書時就開始斷斷續續的追蹤拍攝。 十年後的2019年臨近博士畢業,國家實施保護長江生態,最後一場戲真實的紀錄了漁民們在江邊切割自己的漁船,舉辦了一個盛大的上岸儀式,成為歷史的記憶。

鏡頭所見,每家每戶都把朝昔相處的漁船拉到岸邊,然後用刀具把它鋸開,變成廢鐵了。漁船成廢鐵變賣是歷史的真實,預示著漁船用不到了。這一翻開嘉陵江邊漁民生活新一頁的鏡頭,告訴觀眾,生活的變遷,有的時候就是不經意中,並不在你的掌控中。

人生往往更多的是生活的變遷,而不是變遷的生活。李婕十年前拍攝此片的初心,不是要展示變遷而就是要紀錄生活的本身。一部很漫長拍攝的紀錄片寫下的就是生活在變化的時代。李婕說,「我覺得紀錄片確實是時間的藝術」,還原真實,講清生活背後的邏輯。

作為年輕的電影導演,李婕欣賞法國攝影師及導演阿涅斯・瓦爾達。 阿涅斯・瓦爾達的電影專注於實現紀錄片現實主義,闡述女性主義議題,以及製作其他具有實驗風格的社會評論,所以有「新浪潮祖母」之稱。

阿涅斯・瓦爾達以攝影起家,曾當過攝影記者。 李婕作為多元性的學者寫作、出書、拍片,也熱衷攝影,正籌畫她自己的攝影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