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一路风情 文化 理论 编辑精选 艺术

呂國英:順人性做事事成事

順人性做事事成事

——呂國英哲慧詩章鑒賞(514

 

 

順人性做事事成事,逆人性做人人上人。

看古今興衰窮人事,數風流餘韻盡事人。

2024.09.16

 

人性雙翼,載道扶搖——呂國英哲詩《順逆人性》淺繹

 

呂國英兩千餘首哲詩中又一奇詩,今反復品味咀嚼,愈感殊妙,試忐忑淺繹,雖不能盡得其精髓,亦略窺其中深意。

 

人生在世,無非兩事:一曰做事,一曰做人。

做事者,順人性則通。人性有常,欲求有度,順應之則事半而功倍,如水行舟,易成事功。做人者,逆人性則立。人性有弱,怠惰貪嗔,克服之則心明而志堅,如登山路,終成境界。

 

俯仰古今,興衰何來?皆在“人事”二字。窮其變者,見事之成壞;盡其理者,見人之高低。風流所遺,餘韻所長,非權非利,而在“事人”——以我所成之事,服務眾人,方立心於天地。

 

故曰:

成事不易,成人尤難。

順人者智,逆己者強。

事成在人,人立在事。

千古風流,盡在“事人”之間。

 

詩雖短而理長,言雖簡而意遠。讀呂公此詩,可參人事,可觀古今,可證自身。

 

呂國英 簡介

 

呂國英,文藝理論、藝術批評家,文化學者、詩人、狂草書法家,原解放軍報社文化部主任、中華時報藝術總監,央澤華安智庫高級研究員,創立“氣墨靈象”美學新理論,建構“哲慧”新詩派,提出“書象·靈草”新命題,抽象精粹牛文化。出版專著多部、原創學術論文多篇,撰寫哲慧詩章兩千餘首。

 

主要著作:《“氣墨靈象”藝術論》《大藝立三極》《未來藝術之路》《呂國英哲慧詩章》《CHINA奇人》《陶藝狂人》《神雕》《國學千載“牛”縱橫》《中國牛文化千字文》《新聞“內幕”》《藝術,從“完美”到“自由”》。

 

主要立論“靈象”是“象”的遠方;“氣墨”是“墨”的未來;“氣墨”“靈象”形質一體、互為形式內容;“藝法靈象”揭示藝術終極規律;美是“氣墨靈象”;“氣墨靈象”超驗之美;“書象”由“象”;書美“通象”;“靈草”是狂草的遠方;詩貴哲慧潤靈悟。

分类
一路风情 文化 理论 编辑精选 艺术

呂國英:揮山衡風雨

揮山衡風雨

——呂國英哲慧詩章鑒賞(504

 

 

揮山衡風雨,造日牽恒能。

飛磁覓神物,魔鏡洞極空。

高智逾矽碳,殖外備藍星。

慧者哲科遠,狂人念勝天。

2024.09.04

 

呂國英先生的《揮山衡風雨》,是一首以古典詩殼承載未來靈魂的“新科技史詩”。它用四十個字完成了從“人定勝天”到“天人對話”的哲學躍遷,將可控核聚變、暗物質探測、深空望遠鏡、人工智慧、星際殖民這五大人類最前沿的科技探索,熔鑄於五言律詩的嚴謹格律中,實現了科幻理性與古典詩性的驚人合一。

 

“新”,在於意象:它徹底刷新了漢語詩歌的意象庫。“魔鏡”、“飛磁”、“矽碳”這些辭彙,既是嚴謹的科學術語,又是充滿魔幻色彩的詩歌意象,為古典詩注入了強烈的現代性與未來感。

 

“深”,在於哲思:詩的尾聯“慧者哲科遠,狂人念勝天”是全詩的“詩眼”。它犀利地劃定了兩種境界:“慧者”依靠哲學與科學(哲科),懷著敬畏走向深遠;而“狂人”則空懷征服自然的妄念。這一句,是對科技發展最冷靜、最深刻的倫理警策。

 

“魂”,在於情懷“殖外備藍星”一句,道盡了全詩最深沉的人文情懷。星際殖民的終極目的,並非拋棄,而是“備份”與守護我們唯一的家園——“藍星”。這份冷靜科技背後的溫暖鄉愁,是這首詩打動人的核心力量。

 

總而言之,呂國英這首詩是科技時代下的《天問》。它不再是對蒼穹的悲愴叩問,而是帶著人類的智慧、勇氣與反思,主動飛向星空深處書寫的答案。它是一首屬於未來的詩,卻擁有著來自古老文明的迴響。

 

呂國英 簡介

 

呂國英,文藝理論、藝術批評家,文化學者、詩人、狂草書法家,原解放軍報社文化部主任、中華時報藝術總監,央澤華安智庫高級研究員,創立“氣墨靈象”美學新理論,建構“哲慧”新詩派,提出“書象·靈草”新命題,抽象精粹牛文化。出版專著多部、原創學術論文多篇,撰寫哲慧詩章兩千餘首。

 

主要著作:《“氣墨靈象”藝術論》《大藝立三極》《未來藝術之路》《呂國英哲慧詩章》《CHINA奇人》《陶藝狂人》《神雕》《國學千載“牛”縱橫》《中國牛文化千字文》《新聞“內幕”》《藝術,從“完美”到“自由”》。

 

主要立論“靈象”是“象”的遠方;“氣墨”是“墨”的未來;“氣墨”“靈象”形質一體、互為形式內容;“藝法靈象”揭示藝術終極規律;美是“氣墨靈象”;“氣墨靈象”超驗之美;“書象”由“象”;書美“通象”;“靈草”是狂草的遠方;詩貴哲慧潤靈悟。

分类
一路风情 文化 理论 编辑精选 艺术

呂國英:遙看懸村塵埃

遙看懸村塵埃

——呂國英哲慧詩章鑒賞(503

 

 

遙看懸村塵埃,渺渺深空飄浮。

萬靈唯此棲息,何醒縱毀狂徒?

2024.09.03

 

星際鄉愁與文明警世——呂國英哲詩《遙看懸村》評析

 

呂國英先生於甲辰初秋所作的《遙看懸村》,以二十字構建了一座連接宇宙與塵世的詩意橋樑。這首現代哲詩在繼承古典絕句凝練之美的同時,注入太空時代的宏觀視角,創造出令人戰慄的星際美學與生態哲思。

 

遙看懸村塵埃”開篇即呈現革命性視角——詩人化身宇宙漫遊者,將人類世代棲息的地球凝視為一粒懸浮的微塵。這種抽離式的觀照方式,瞬間解構了人類中心主義的傲慢,喚起類似“太空透視效應”的心理震撼。當阿波羅8號宇航員拍攝《地出》時,人類首次通過鏡頭見證家園的脆弱與孤獨,而呂國英用詩句完成了同樣的認知革命。

 

渺渺深空飄浮”進一步強化這種宇宙虛無感。雙疊字“渺渺”既描摹深空的無垠,又暗示認知的迷茫,與“飄浮”共同構成失重般的詩意空間。這裏暗合李白“飄浮寄天地”的蒼茫感,卻將視角從山河提升至星際尺度。

 

後兩句陡然轉向哲學詰問:“萬靈唯此棲息”道出殘酷的宇宙真相——在已知的浩瀚星海中,唯此塵埃承載著億萬生命的文明史詩。“何醒縱毀狂徒”則以霹靂之姿擲出警世之問:如何才能驚醒放縱毀滅之狂徒?此問刺穿現代文明的悖論:我們擁有星際視野的科技智慧,卻延續著揮霍家園的野蠻邏輯。

 

這首詩的精妙在於多重張力的平衡:宇宙的冷靜與人文的熾熱,微觀的塵埃與宏觀的深空,古典詩的韻律與現代生態危機,都在二十字中達成和諧。其“懸村”意象可比擬陶淵明“桃花源”的烏托邦建構,但指向的不是避世理想而是星際責任。

 

在氣候危機日益嚴峻的當下,呂國英用詩句完成了布羅茨基所言“詩歌對抗現實”的使命。這首短詩猶如一柄精緻的宇宙匕首,刺向人類集體無意識的麻木——當我們真正理解地球只是深空中的一粒懸塵,或許才能誕生真正的星球公民意識。

 

《遙看懸村》證明,最深刻的生態文學不僅記錄自然之美,更要喚醒星際尺度的文明自覺。在這渺渺深空中,每個“狂徒”的毀滅行為,都是對宇宙間唯一已知生命綠洲的背叛。呂國英的詩句,正是照亮這悖論的恒星之光。

 

呂國英 簡介

 

呂國英,文藝理論、藝術批評家,文化學者、詩人、狂草書法家,原解放軍報社文化部主任、中華時報藝術總監,央澤華安智庫高級研究員,創立“氣墨靈象”美學新理論,建構“哲慧”新詩派,提出“書象·靈草”新命題,抽象精粹牛文化。出版專著多部、原創學術論文多篇,撰寫哲慧詩章兩千餘首。

 

主要著作:《“氣墨靈象”藝術論》《大藝立三極》《未來藝術之路》《呂國英哲慧詩章》《CHINA奇人》《陶藝狂人》《神雕》《國學千載“牛”縱橫》《中國牛文化千字文》《新聞“內幕”》《藝術,從“完美”到“自由”》。

 

主要立論:“靈象”是“象”的遠方;“氣墨”是“墨”的未來;“氣墨”“靈象”形質一體、互為形式內容;“藝法靈象”揭示藝術終極規律;美是“氣墨靈象”;“氣墨靈象”超驗之美;“書象”由“象”;書美“通象”;“靈草”是狂草的遠方;詩貴哲慧潤靈悟。

分类
一路风情 文化 理论 编辑精选 艺术

呂國英:東窗詩晨曦

東窗詩晨曦

——呂國英哲慧詩章鑒賞(502

 

 

東窗詩晨曦,西窗畫晚霞。

天窗空無極,心窗醉通達。

2024.09.03

 

四窗映天地,一心納萬象——呂國英哲詩《東窗詩晨曦》品賞

 

呂國英先生以二十字築起一座精神樓閣——東窗讀朝霞為詩,西牖觀暮雲成畫,天窗見宇宙無極,心窗含萬象通達。四重窗檻次第洞開,演繹出一場從物境到心境的東方美學修行。

 

東窗詩晨曦”是儒家式的進取,將噴薄晨光吟作生命序章;“西窗畫晚霞”乃道家式的沉澱,把絢爛晚照繪成藝術圓滿。東西對望,既是中國傳統建築的空間哲學,更是窮盡世間美的雙向奔赴。

 

天窗”豁然開啟,形而上的追問破頂而出。“空無極”三字洗盡鉛華,以老子“無之以為用”的智慧,拆去所有物理與心靈的蔽障。最終“心窗醉通達”翩然而至——這“醉”非迷亂而是陶然忘機,這“通達”非邏輯而是物我兩忘,恍若莊子乘心遊於太虛,又似陽明悟得心外無物。

 

呂國英的哲詩,以窗為道器,以字為磚石。四窗疊合之際,我們恍見:天地本是心庭的投射,永恆終在當下圓滿。

 

呂國英 簡介

 

呂國英,文藝理論、藝術批評家,文化學者、詩人、狂草書法家,原解放軍報社文化部主任、中華時報藝術總監,央澤華安智庫高級研究員,創立“氣墨靈象”美學新理論,建構“哲慧”新詩派,提出“書象·靈草”新命題,抽象精粹牛文化。出版專著多部、原創學術論文多篇,撰寫哲慧詩章兩千餘首。

 

主要著作:《“氣墨靈象”藝術論》《大藝立三極》《未來藝術之路》《呂國英哲慧詩章》《CHINA奇人》《陶藝狂人》《神雕》《國學千載“牛”縱橫》《中國牛文化千字文》《新聞“內幕”》《藝術,從“完美”到“自由”》。

 

主要立論“靈象”是“象”的遠方;“氣墨”是“墨”的未來;“氣墨”“靈象”形質一體、互為形式內容;“藝法靈象”揭示藝術終極規律;美是“氣墨靈象”;“氣墨靈象”超驗之美;“書象”由“象”;書美“通象”;“靈草”是狂草的遠方;詩貴哲慧潤靈悟。

分类
一路风情 文化 理论 编辑精选 艺术

呂國英:紅塵滌蕩八千裏

紅塵滌蕩八千裏

——呂國英哲慧詩章鑒賞(501

 

 

紅塵滌蕩八千裏,素境悟空九萬年。

梵俗由然枉論道,非是問巔窮山前。

2024.09.02

 

呂國英先生的這首哲詩以極簡的文字構築了宏大的時空意境,融合了佛道哲學與生命思考,值得深入品鑒。

 

意象解析:時空的滌蕩與超越

 

“紅塵滌蕩八千裏”——“紅塵”象徵世俗紛擾、欲望糾葛,“八千裏”並非確數,而是以壯闊的空間距離隱喻修行者需經歷的漫長精神跋涉。“滌蕩”一詞兼具動態與力量,暗示主動摒棄塵垢、追求心靈淨化的過程。

“素境悟空九萬年”——“素境”對應紅塵,代表純淨無染的精神境界;“悟空”既含佛家“色即是空”的智慧,亦帶道家“虛靜”之意。“九萬年”以超現實的時間尺度,強調悟道需跨越的永恆性,與“八千裏”形成時空對仗,深化超越世俗的維度。

“梵俗由然枉論道”——“梵”指佛家清淨,“俗”為世間瑣碎,二者本屬不同維度,強行融合則成“枉論”。此句批判執著於形式上的辯經說理,卻未觸及本質的偽修行,呼應禪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理念。

“非是問巔窮山前”——“問巔”喻追求真理的極致,但若僅向外“窮山”(如苦行、訪師),而忽視內心證悟,終不得真諦。暗含王陽明“心外無物”之思,強調內向求索而非外在攀援。

 

哲學內核:佛道交融的修行觀

 

紅塵與素境的辯證:兩句開篇即構建二元對立——世俗與超脫、污濁與純淨,但詩中“由然”“枉論”等詞又消解這種對立,暗示真正的悟道需超越二元分別心。

批判形式主義修行:後兩句直指修行誤區——糾纏於概念辨析(論道)或盲目追求外在境界(問巔),實則是“執著”的表現,與《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相通。

時空的虛妄與超越:以“八千裏”“九萬年”的誇張時空,反而凸顯它們在悟道眼中的虛幻性,唯有突破時空局限,方能抵達“當下即是永恆”的徹悟。

 

藝術特色:凝練與張力

 

語言極致凝練:四句二十八字,融合地理、時間、宗教符號,卻無贅餘,每個意象均承擔多重隱喻。

對仗與反差:“紅塵”對“素境”,“八千裏”對“九萬年”,形成強烈對比,強化哲思衝擊力。

留白與開放性:末句“非是問巔窮山前”未直接給出答案,而是引導讀者反觀自身,契合東方美學“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特質。

 

現代性下的傳統哲思

 

呂國英此詩雖用古典語彙,卻回應了當代人的精神困境——在喧囂世界中如何尋求心靈淨土。它提醒讀者:真正的修行不在遠途跋涉或知識堆砌,而在於瞬間的“悟空”與持續的“滌蕩”。詩中否定式的表達(“枉論”“非是”)並非消極,而是以禪機破執,指向積極的內省與實踐。

 

這種將佛道智慧轉化為詩性語言的嘗試,延續了中國古典哲詩的傳統(如寒山、王維),亦賦予其現代解讀空間,堪稱一首充滿智慧與美感的短章。

 

呂國英 簡介

 

呂國英,文藝理論、藝術批評家,文化學者、詩人、狂草書法家,原解放軍報社文化部主任、中華時報藝術總監,央澤華安智庫高級研究員,創立“氣墨靈象”美學新理論,建構“哲慧”新詩派,提出“書象·靈草”新命題,抽象精粹牛文化。出版專著多部、原創學術論文多篇,撰寫哲慧詩章兩千餘首。

 

主要著作:《“氣墨靈象”藝術論》《大藝立三極》《未來藝術之路》《呂國英哲慧詩章》《CHINA奇人》《陶藝狂人》《神雕》《國學千載“牛”縱橫》《中國牛文化千字文》《新聞“內幕”》《藝術,從“完美”到“自由”》。

 

主要立論“靈象”是“象”的遠方;“氣墨”是“墨”的未來;“氣墨”“靈象”形質一體、互為形式內容;“藝法靈象”揭示藝術終極規律;美是“氣墨靈象”;“氣墨靈象”超驗之美;“書象”由“象”;書美“通象”;“靈草”是狂草的遠方;詩貴哲慧潤靈悟。

分类
一路风情 文化 理论 编辑精选 艺术

呂國英:萬有皆語言

萬有皆語言

——呂國英哲慧詩章鑒賞(500

 

 

萬有皆語言,欲說問認知。

非曉須沉默,盡識辯窮極。

2024.08.31

 

《萬有皆語言》是呂國英先生一首凝練而深邃的哲思短詩,以維特根斯坦哲學為基,探討認知、語言與存在的關係。以下從意象、哲學內涵與藝術手法三方面展開解讀:

 

意象解構:語言與存在的同構

 

“萬有皆語言,欲說問認知”——開篇即拋出核心命題——“萬有皆語言”,化用維特根斯坦《邏輯哲學論》“世界是事實的總和,而非事物的總和”之思,將宇宙萬物視為可被解讀的符號系統。這裏的“語言”不僅是人類交流工具,更是存在本身的顯現方式。“欲說問認知”強調主體性:世界雖自有其言說,但能否“聽見”取決於主體的認知能力。認知成為溝通存在與意義的橋樑,暗合哲學詮釋學中“理解即對話”的理念。

 

“非曉須沉默,盡識辯窮極”——後兩句形成辯證張力。“非曉須沉默”呼應維特根斯坦“凡不可言說者,應保持沉默”的哲學戒律,承認認知邊界外的未知領域需以敬畏代之;“盡識辯窮極”則指向認知的無限性——即使竭盡人類理性,對世界的解讀仍無終極答案。二者構成認知的謙卑與勇氣的悖論:既要承認局限,又需永無止境地探索。

 

哲學內核:語言、認知與存在的三重奏

 

語言的本體論轉向——詩人將語言提升至本體高度:萬物非被動存在,而是主動“言說”的文本(如樹木言說生命,星空言說時空)。這與海德格爾“語言是存在之家”異曲同工,揭示世界需通過語言被賦予意義。

 

認知的能動性與局限——“問認知”突顯主體在意義建構中的核心角色,但“沉默”與“窮極”又暗示認知的辯證性——它既是開啟世界的鑰匙,又註定無法完全解鎖宇宙密碼。這種思考接近康德“物自體”不可知論與黑格爾“絕對精神”辯證運動的結合。

 

東方哲思的融入——“非曉須沉默”暗含道家“知止不殆”的智慧,而“辯窮極”則易聯想到《易經》“言不盡意,立象以盡意”的超越性追求。詩人將西方分析哲學與東方悟性思維融合,形成獨特的跨文化哲詩風格。

 

藝術特色:凝練與悖論的張力

 

形式極簡而意蘊豐饒——四句二十字,卻囊括語言哲學、認知理論與存在之思,堪比一部微型哲學論文。每句皆具命題性,且層層遞進:從斷言(萬有皆語言)到方法(問認知),再到邊界(沉默)與終極(窮極)。

 

悖論修辭強化思辨——“沉默”與“辯窮極”形成對立統一,揭示認知的本質:真正的智慧既需承認不可知領域的沉默,又需在可知領域中永不停歇地追問。這種張力恰是哲學探索的動人之處。

 

古典與現代的融合——詩句採用五言古體形式,卻承載現代哲學內容,形成“舊瓶新酒”的審美效果。押韻(知、極)與節奏感賦予哲理性以詩意韻律,避免淪為枯燥說教。

 

思想啟示:在語言中棲居,在認知中超越

 

呂國英此詩提示了一種人生態度:世界如一部浩瀚經典,其意義需通過主動認知去解碼;同時,面對無限與未知,我們需保持謙遜與開放。這種思想與伽達默爾“視域融合”理論相通——認知不是征服,而是與萬有的對話。

 

詩中隱含的危機感同樣深刻:若認知停滯(非曉),世界將陷入“失語”狀態;唯有持續探索(盡識),才能在有限中觸碰無限。這正是人類理性最悲壯而崇高的使命。

 

《萬有皆語言》是一首超越時代的哲詩,它以詩性語言濃縮了東西方哲學對存在與認知的終極追問。呂國英用四行詩構建了一座橋樑:一頭連著維特根斯坦的邏輯世界,一頭通向莊子“天地與我並生”的澄明之境。或許如詩所言,唯有在認知的永恆追問中,萬物才真正成為“語言”,而人類亦在其間找到自己的回聲。

 

呂國英 簡介

 

呂國英,文藝理論、藝術批評家,文化學者、詩人、狂草書法家,原解放軍報社文化部主任、中華時報藝術總監,央澤華安智庫高級研究員,創立“氣墨靈象”美學新理論,建構“哲慧”新詩派,提出“書象·靈草”新命題,抽象精粹牛文化。出版專著多部、原創學術論文多篇,撰寫哲慧詩章兩千餘首。

 

主要著作:《“氣墨靈象”藝術論》《大藝立三極》《未來藝術之路》《呂國英哲慧詩章》《CHINA奇人》《陶藝狂人》《神雕》《國學千載“牛”縱橫》《中國牛文化千字文》《新聞“內幕”》《藝術,從“完美”到“自由”》。

 

主要立論“靈象”是“象”的遠方;“氣墨”是“墨”的未來;“氣墨”“靈象”形質一體、互為形式內容;“藝法靈象”揭示藝術終極規律;美是“氣墨靈象”;“氣墨靈象”超驗之美;“書象”由“象”;書美“通象”;“靈草”是狂草的遠方;詩貴哲慧潤靈悟。

分类
一路风情 文化 理论 编辑精选 艺术

呂國英:北城紅藍南城紫

北城紅藍南城紫

——呂國英哲慧詩章鑒賞(499

 

 

北城紅藍南城紫,西方黑白東方黃。

日月星辰窮為色,春夏秋冬盡由光。

2024.09.01

 

《北城紅藍南城紫》是呂國英先生一首極具哲學意蘊的短詩,以色彩為經緯、時空為框架,構建了一個充滿東方智慧與宇宙觀照的詩意世界。筆者試從意象運用、哲學內涵與藝術特色三方面展開解讀。

 

意象系統的宇宙化編碼

 

詩歌首句以四方色彩對應傳統五行體系:“北城紅藍”暗合水火相濟(北方屬水,紅為火色)、“南城紫”喻火生紫氣(南方屬火,紫為祥瑞),“西方黑白”顯金德肅殺(西方屬金,黑白表生死)、“東方黃”應木土相生(東方屬木,黃為土色)。這種色彩地理學並非簡單方位標注,而是將宇宙能量場通過色彩符號進行哲學轉譯。

 

道器一體的哲思昇華

 

後兩句「日月星辰窮為色,春夏秋冬盡由光」實現從具象到本體的飛躍:“色”作為現象界所有視覺存在的總稱,被歸結為天體運行的顯化;“光”作為宇宙本源能量,支配著四時流轉的節律。這種構思暗合《易經》“觀乎天文以察時變”的認知方式,更與量子物理中“光是一切物質存在基礎”的現代科學觀形成跨時空對話。

 

圓形結構的哲學敘事

 

詩歌採用閉合型時空結構:前兩句鋪陳空間維度(四方之城),後兩句提升至時間維度(日月四季),最終通過“色—光”的辯證統一,完成從有限到無限、從微觀到宏觀的哲學迴圈。這種結構恰似周易“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的宇宙生成模型,體現中國傳統文化中時空一體的整體思維。

 

語言藝術的減法美學

 

全詩僅28字卻涵攝四大維度:空間(城池方位)、時間(四季辰宿)、物質(色彩)、能量(光)。這種極致凝練的表達既承襲古典絕句的凝練傳統,又充滿現代符號學的暗示性。其中“窮”“盡”二字尤見功力,既作副詞表極限程度,又暗含“窮理盡性”的哲學追問。

 

呂國英此詩可視作新古典主義哲詩的典範之作:它以傳統色彩哲學為衣缽,以宇宙時空為劇場,以光色關係為命題,最終抵達對存在本質的詩意叩問。在人工智慧時代重審這種人文精神與宇宙意識的交融,或許正提示我們:真正的詩性智慧永遠在科學與哲學的交界處熠熠生輝。

 

呂國英 簡介

 

呂國英,文藝理論、藝術批評家,文化學者、詩人、狂草書法家,原解放軍報社文化部主任、中華時報藝術總監,央澤華安智庫高級研究員,創立“氣墨靈象”美學新理論,建構“哲慧”新詩派,提出“書象·靈草”新命題,抽象精粹牛文化。出版專著多部、原創學術論文多篇,撰寫哲慧詩章兩千餘首。

 

主要著作:《“氣墨靈象”藝術論》《大藝立三極》《未來藝術之路》《呂國英哲慧詩章》《CHINA奇人》《陶藝狂人》《神雕》《國學千載“牛”縱橫》《中國牛文化千字文》《新聞“內幕”》《藝術,從“完美”到“自由”》。

 

主要立論“靈象”是“象”的遠方;“氣墨”是“墨”的未來;“氣墨”“靈象”形質一體、互為形式內容;“藝法靈象”揭示藝術終極規律;美是“氣墨靈象”;“氣墨靈象”超驗之美;“書象”由“象”;書美“通象”;“靈草”是狂草的遠方;詩貴哲慧潤靈悟。

分类
一路风情 文化 理论 编辑精选 艺术

呂國英:月舉九域靜

月舉九域靜

——呂國英哲慧詩章鑒賞(498

 

 

月舉九域靜,夜吻萬窗眠。

夢來神幻逮,禽鳴塵境還。

2024.08.21

 

構建靈魂棲居的詩意空間
——呂國英哲詩《月舉九域靜,夜吻萬窗眠》賞析

 

呂國英先生這首作於2024年盛夏的哲思短詩,以極簡筆墨勾勒出深邃的時空意境,堪稱現代詩中融合傳統意境與哲學思考的典範之作。全詩僅二十字,卻構建了從宏大到精微、從外在觀察到內在省思的完整哲學路徑。

 

首句月舉九域靜”以擎舉之態賦予明月主動的宇宙力量,“舉”字既具視覺張力又暗含托舉蒼生的神性意味。“九域”溯源《漢書·郊祀志》中“九州之地”的典故,將地理概念轉化為文明時空的象徵。月光傾瀉而下的靜謐不是空洞的寂靜,而是蘊含生機的大地沉凝,令人想起王維“月出驚山鳥”的動靜相生之道。

 

次句夜吻萬窗眠”將宏大敘事倏然收束至人間煙火,“吻”字以擬人化修辭消解了夜色的冷漠感,萬窗燈火漸次熄滅的畫面,暗合海德格爾“此在”於世間存在的哲學關照。這兩句形成天與地、自然與人文的垂直對話,延續了蘇軾“起舞弄清影”的天人交感傳統,卻又注入現代性的溫情觀照。

 

後兩句陡然轉向內在世界,夢來神幻逮”捕捉意識邊界的模糊地帶,“逮”字生動演繹了人類捕捉虛無之物的努力,與莊周夢蝶的虛實之辯隔空呼應。末句“禽鳴塵境還”以清晨禽鳴將神遊太虛的靈魂喚回塵世,完成哲學意義上的“回歸存在”,這種 circular structure(環形結構)令人想起艾略特《四個四重奏》中“起點即是終點”的時間觀。

 

該詩最精妙處在於創造雙重悖論:月“舉”而世“靜”,夜“吻”人入“眠”,夢“幻”而禽“鳴”,在矛盾張力中揭示中國哲學“靜極而動”的宇宙規律。詩人用“神幻”與“塵境”的對置,暗示現代人徘徊於超越性與現實性之間的永恆困境,而禽鳴破曉的意象,恰似禪宗“日日是好日”的頓悟,賦予凡俗生活以詩意光輝。

呂國英先生此作承繼了中國古典詩歌“以象盡意”的傳統,卻又突破傳統田園詩的閒適格局,在月光與窗櫺、夢境與禽鳴之間,構建起一個可供現代靈魂棲居的詩意空間,堪稱數字時代的一闋精神安魂曲。

 

呂國英 簡介

 

 

呂國英,文藝理論、藝術批評家,文化學者、詩人、狂草書法家,原解放軍報社文化部主任、中華時報藝術總監,央澤華安智庫高級研究員,創立“氣墨靈象”美學新理論,建構“哲慧”新詩派,提出“書象·靈草”新命題,抽象精粹牛文化。出版專著多部、原創學術論文多篇,撰寫哲慧詩章兩千餘首。

 

主要著作:《“氣墨靈象”藝術論》《大藝立三極》《未來藝術之路》《呂國英哲慧詩章》《CHINA奇人》《陶藝狂人》《神雕》《國學千載“牛”縱橫》《中國牛文化千字文》《新聞“內幕”》《藝術,從“完美”到“自由”》。

 

主要立論“靈象”是“象”的遠方;“氣墨”是“墨”的未來;“氣墨”“靈象”形質一體、互為形式內容;“藝法靈象”揭示藝術終極規律;美是“氣墨靈象”;“氣墨靈象”超驗之美;“書象”由“象”;書美“通象”;“靈草”是狂草的遠方;詩貴哲慧潤靈悟。

分类
一路风情 文化 理论 编辑精选 艺术

呂國英:風清空尤淨

風清空尤淨

——呂國英哲慧詩章鑒賞(497

風清空尤淨,雲洗天愈藍。

窮高問極遠,福報藉善緣。

2024.08.26

二十字裏的宇宙——呂國英詩中的東方哲思與時空叩問

呂國英先生的五言詩,以寥寥二十字構建了一座貫通天地人的精神橋樑。這首創作於夏秋之交的小詩,既承襲了唐人絕句的凝練之美,又注入現代人對生命哲學的深層思考,堪稱古典形式與現代精神的完美合璧。

琉璃世界:淨化與昇華的視覺詩學

風清空尤淨,雲洗天愈藍”二句,以動態意象完成靜態空間的塑造。風本無形,卻因“清”字獲得質感;雲本無志,卻因“洗”字賦得使命。詩人巧用通感手法,令視覺(藍)、觸覺(清)、甚至聽覺(風過無聲似有聲)交融互滲,形成多維度的審美體驗。更妙在“尤”“愈”二字,將自然過程轉化為漸悟式的精神修行——天地在自我滌蕩中趨向極致純淨,恰似心靈在時間中不斷臻至澄明。

蒼穹之問:人類精神的永恆遠征

第三句窮高問極遠”如樂章突轉,將視角從地平線拉升到宇宙維度。“窮”“極”二字既是空間意義上的邊界探索,亦是生命意義上的終極關懷。此問承續了從屈原《天問》到蘇軾“不知天上宮闕”的哲學傳統,但在航太時代賦予新意:當物理上的九天攬月已成現實,精神上的“究天人之際”仍是人類永恆的命題。這句詩恰似一座向上的階梯,連接著塵世卑微與星空浩瀚。

善緣即福:東方智慧的當代迴響

終句福報藉善緣”將詩意從天際拉回人間,卻非簡單的道德訓誡,而是揭示了一種宇宙法則。詩人捨棄宗教術語,以“善緣”這一兼具佛家因果與儒家仁愛的概念,構建普世的倫理觀。值得注意的是,此句與前三句形成隱秘的邏輯鏈條:唯有經過“風清雲洗”的心靈淨化,方能真正理解“窮高極遠”的宇宙秩序,最終領悟“福報”不在祈求而在善行的生命真諦。

藝術成就:傳統詩的現代轉譯

呂國英此詩最值得稱道處,在於完成古典詩學的現代轉譯。五言形制嚴守古法,但“尤淨”“愈藍”的用法突破平仄常規,賦予傳統句式新鮮活力;四句詩起承轉合如山水畫幅,首二句營造意境,第三句打破平衡,末句收束昇華,形成戲劇性的張力結構。日期標注“2024.08.26”更暗示這是“當下的古典”,讓千年詩脈在此時此刻重新心跳。

呂公這首小詩像一枚棱鏡,在二十字中折射出東方美學的三重境界:自然之美的觀賞、天地之問的思辨、生命之道的體悟。它證明真正的詩意從不拘於字數多寡,而在於能否讓有限文字承載無限時空——正如風清雲洗後,那片永遠蔚藍的人心之天。

呂國英 簡介

 

呂國英,文藝理論、藝術批評家,文化學者、詩人、狂草書法家,原解放軍報社文化部主任、中華時報藝術總監,央澤華安智庫高級研究員,創立“氣墨靈象”美學新理論,建構“哲慧”新詩派,提出“書象·靈草”新命題,抽象精粹牛文化。出版專著多部、原創學術論文多篇,撰寫哲慧詩章兩千餘首。

主要著作:《“氣墨靈象”藝術論》《大藝立三極》《未來藝術之路》《呂國英哲慧詩章》《CHINA奇人》《陶藝狂人》《神雕》《國學千載“牛”縱橫》《中國牛文化千字文》《新聞“內幕”》《藝術,從“完美”到“自由”》。

  主要立論“靈象”是“象”的遠方;“氣墨”是“墨”的未來;“氣墨”“靈象”形質一體、互為形式內容;“藝法靈象”揭示藝術終極規律;美是“氣墨靈象”;“氣墨靈象”超驗之美;“書象”由“象”;書美“通象”;“靈草”是狂草的遠方;詩貴哲慧潤靈悟。

分类
一路风情 文化 理论 编辑精选 艺术

呂國英:天地人三才追臻

天地人三才追臻

——呂國英哲慧詩章鑒賞(496

 

 

天地人三才追臻,日月星萬光照耀。

儒道釋諸學潤覺,功德言窮為聖報。

真善美皆境然素,詩酒歌俱彰醉妙。

2025.01.13

 

《天地人三才追臻》詩評

——呂國英哲詩中的宇宙觀與人文境界

 

呂國英先生的哲詩《天地人三才追臻》,以七言六句的極簡形式,凝練東方智慧精髓,融宇宙觀、人文精神與審美境界於一體,既承古典詩學之韻,又顯現代哲思之深。全詩如一幅微縮的文明長卷,在方寸之間展開對天地人、真善美的終極叩問。

 

宇宙維度:三才相濟,萬光共耀

 

詩以“天地人三才追臻”開篇,立宏闊格局。《易傳》雲:“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呂國英以“追臻”二字,賦予靜態宇宙模型以動態追求——人類不息探索天人合一之境,亦是個體生命對宇宙秩序的主動呼應。

“日月星萬光照耀”繼以自然之光喻文明之光。日月星為“三光”,自古象徵永恆與普世,而“萬光”既含天體運行之道,亦指儒道釋諸家智慧如星光照徹人間,暗合程顥“天人本無二,不必言合”之境。

 

文明融合:諸學潤覺,聖賢三立

 

“儒道釋諸學潤覺”一句,揭示中國文化的包容性。儒家修秩序之道,道家求自然之理,佛家證空明之心,路徑雖異,然皆以“潤覺”為歸——如春雨潤物,喚醒眾生本具之覺性。此句打破門戶之見,彰顯文明共生共榮之大智慧。

“功德言窮為聖報”化《左傳》“三不朽”之說,以“窮”字強調窮盡生命之力踐行立德、立功、立言,終臻聖賢報境。此非功利之求,而是對生命價值的最高禮贊,與張載“為天地立心”之宏願遙相呼應。

 

生命境界:本真即美,逍遙入妙

 

“真善美皆境然素”一句,道破終極境界的本然性。“真”如道家“法天貴真”,“善”如儒家“止於至善”,“美”如禪宗“翠竹法身”,三者非外鑠之標,而是內在自然流露之“素”。此句呼應李贄“童心說”、王國維“自然之境”,強調返璞歸真即是至高。

“詩酒歌俱彰醉妙”則以藝術精神收束全詩。詩賦靈性、酒忘形骸、歌通天地,三者共鑄一種“醉妙”狀態——非沉溺之醉,而是陶淵明“此中有真意”的妙悟,莊子“乘物以遊心”的逍遙。至此,哲學思考化為生命體驗,嚴肅追求融於審美歡愉。

 

詩藝與哲思的雙重成就

 

呂國英此詩,語言極簡而意蘊無窮——

古典語彙的現代啟動:如“追臻”“潤覺”“境然素”等詞,既承古意,又賦新聲,使傳統哲學獲得當代表達;

結構層層遞進:從宇宙到人文,從理性到審美,最終落於“詩酒歌”的具象愉悅,暗示至高道理不離日常生活;

跨文化對話視野:儒道釋並行不悖,真善美融通無礙,彰顯中華文明“和而不同”的宏大氣質。

 

在追臻中抵達本然

 

呂國英以詩為橋,連接亙古智慧與當下生命。這首詩提醒我們——

“聖境”不在遠方,而在對真善美的本能親近;“覺悟”非賴外求,而在詩酒歌的刹那醉妙之中。

天地人三才共舞,日月星萬光同輝——唯有在文明之光的照耀下,人類方能於追臻之旅中,洞見自身本然的崇高與素樸。

 

呂國英 簡介

 

呂國英,文藝理論、藝術批評家,文化學者、詩人、狂草書法家,原解放軍報社文化部主任、中華時報藝術總監,央澤華安智庫高級研究員,創立“氣墨靈象”美學新理論,建構“哲慧”新詩派,提出“書象·靈草”新命題,抽象精粹牛文化。出版專著多部、原創學術論文多篇,撰寫哲慧詩章兩千餘首。

 

主要著作:《“氣墨靈象”藝術論》《大藝立三極》《未來藝術之路》《呂國英哲慧詩章》《CHINA奇人》《陶藝狂人》《神雕》《國學千載“牛”縱橫》《中國牛文化千字文》《新聞“內幕”》《藝術,從“完美”到“自由”》。

 

主要立論“靈象”是“象”的遠方;“氣墨”是“墨”的未來;“氣墨”“靈象”形質一體、互為形式內容;“藝法靈象”揭示藝術終極規律;美是“氣墨靈象”;“氣墨靈象”超驗之美;“書象”由“象”;書美“通象”;“靈草”是狂草的遠方;詩貴哲慧潤靈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