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Function _load_textdomain_just_in_time was called incorrectly. Translation loading for the likebtn-like-button domain was triggered too early. This is usually an indicator for some code in the plugin or theme running too early. Translations should be loaded at the init action or later. Please see Debugging in WordPress for more information. (This message was added in version 6.7.0.) in /data/web/cthks/wp-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6121
非遺 彙整 - 第2页 共3页 - 中華時報China Times
分类
一路风情 兩岸 大陆 文化

(尋味中華丨非遺)楚式漆器綻華彩 東方之美貫春秋

中新社湖北荊州4月13日電 題:楚式漆器綻華彩 東方之美貫春秋

中新社記者 梁婷

近日,在湖北荊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工作坊內,55歲的鄒傳志手持毛筆,正仔細為作品浮雕蟠蛇漆卮髹漆。卮為古代盛酒或飲水的杯子,這件作品原型為荊州楚墓出土漆器文物。鄒傳志介紹,後續經彩繪、描金等工序後便可完工交付。

2月25日,湖北荊州,鄒傳志為作品浮雕蟠蛇漆卮髹漆。中新社記者 張暢 攝

湖北是中國大漆藝術的重要發源地。2500年前,以湖北為中心的楚國漆器被公認為“漆器工藝的高峰”,這項技藝在湖北傳承至今。2011年,“楚式漆器髹飾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髹飾,即用漆漆物。古人將漆液塗在木器或陶器上,形成最早的漆器。鄒傳志介紹,春秋戰國時期,楚人運用加熱法,對天然漆進行脫水,去除生漆水分,生產出推光漆,後加入熬制植物油,研製出“油性大漆”,並調製出紅、黃、金、銀等彩漆。

楚人崇鳳尚赤,楚式漆器造型誇張奇異,紋飾多彩靈動,色彩瑰麗,風格神秘。“楚式漆器講究三分雕,七分彩。”鄒傳志介紹,髹漆通常以黑漆為底,外以紅、黃、金等色加以繪飾,線條曲折縈迴、流暢不滯。

2月25日,湖北荊州,“00後”學徒學習楚式漆器彩繪。中新社記者 張暢 攝

工作室內,楚式漆器典型代表虎座鳥架鼓,引吭高歌的鳳鳥立于虎背之上,通體髹飾黑漆,紅、黃、金色彩繪而成的虎斑卷雲紋、鳥雲紋,盡顯楚式浪漫。

“漆器製作依手工而成,環環相扣,是時間的藝術。”鄒傳志介紹,製作包含了造型、雕刻、打磨、刮灰、補灰、上漆、繪畫、描金等多道工序,溫度、濕度要控制在最佳水平,需因時因地靈活調整,一件作品少則用時4個月,多則幾年才能完成。

“作為楚文化的鮮明符號,楚式漆器也被稱為‘永不褪色的東方之美’。”長江大學人文與新媒體學院副院長、教授李徵宇表示,天然大漆耐腐蝕、耐高溫,許多漆器歷經千年,依舊光彩奪目。楚式漆器有多種胎質及裝飾技法,形成特有的髹漆文化。這些工藝一度流傳至亞歐等地區,成為中國文化的象徵之一。

“楚國漆木器品種之繁、數量之多、保存之完好,遠超同時期中原各國。”荊州博物館副館長李亮介紹,1949年以來,中國出土的戰國漆器,90%以上出自楚國境內。戰國時期,漆器逐漸成為生活用具的主角。

“漆器自古就是實用與藝術的完美結合。”在鄒傳志看來,傳承漆藝,需在保留其傳統工藝基礎上,加以創新,與現代審美、使用需求結合,找到它們與日常生活的關聯。

他展示了自己設計的“曲水流觴”茶具,其採用脫胎技藝,器壁彩繪士大夫郊遊場景,器蓋所刻紅黑相間水波紋,上置三件精緻小巧的紫砂耳杯,造型古樸不失靈動。“這套茶具已接到多批訂單。”鄒傳志說。

在他的工作室,融合楚式漆器髹飾技藝的皮包等配飾,展現中式柔和之美;項鏈、胸針等飾品,流光溢彩;“蟬形硯”等文房用品,構思精妙;與動漫“跨界搭檔”的手辦,則洋溢著青春時尚氣息。

近年來,鄒傳志的作品被海內外多家機構收藏,有海外客商慕名前來訂購漆器。他還受邀赴俄羅斯、德國、日本等國家參加漆藝文化交流。

“期待未來看到漆器更多‘無限可能’。”在他看來,中國漆器曾與絲綢、瓷器一道,成為世界瞭解中華文化的載體。如今,有科技與創意元素加入,更應有這份自信。(完)

來源中新社

分类
一路风情 兩岸 大陆 文化

(尋味中華丨非遺)峽鎖奔流浪打山,川江號子聲震天

中新社四川岳池4月9日電 題:峽鎖奔流浪打山,川江號子聲震天

中新社記者 賀劭清

“嘿咗!嘿咗!船到險灘鬼門關,腳蹬手爬汗漣漣。”在四川岳池縣渠江畔,年過七旬的老船工李文廣與同伴肩掛纖索、腳踩草鞋,在凜凜江風中吼起川江號子。一領眾和、一呼眾應、一唱眾隨中,連綿不斷的號子聲激蕩峽谷,遠上白雲間。

巫山七百里,巴水三回曲。川渝自古江河縱橫,享舟楫之利,船工、縴夫闖灘斗水之時,常“以歌輔工”,便有了傳唱數千年、被譽為“長江文化活化石”的川江號子。

“號子是吼出來的。船工勞動的每時每刻都離不開號子,祗要號子聲響,船上的人就是一條心,一股勁。”李文廣自小跟著父親在渠江畔的拉船隊討生活。他12歲師從號子組長段孟秋學習吼號子,熟記沿江各種明礁暗堡。

3月5日,在四川省岳池縣羅渡鎮渠江畔,江河號子(渠江船工號子)代表性傳承人李文廣(中)帶領川江號子愛好者在唱號子。 中新社記者 張浪 攝

掌握號子在各種水勢的運用後,李文廣在16歲那年成為號子頭。據他介紹,船工需要通過號子統一動作、控制航速,無論是下水扳橈或上水拉縴,行船時號子總是連綿不斷。有時遇到大船上岸,數百名船工會排成長陣匍匐在岸邊拉灘。號子頭根據水勢、風嚮吼出不同號令,船工們則在奮力拉灘時,回以震天撼地的唱和。

對於“一聲號子我渾身是汗,一聲號子我渾身是膽”的川江船工來說,號子不僅是音樂和方向,也是與激流險灘搏鬥的武器。“19歲那年,我負責的木船突遇暗流失去方向,當時雷雨大作,伸手不見五指。”李文廣回憶,在千鈞一發之際,他及時將號子變為音調急促的“抓抓號子”,讓船工手腳趴地,方穩住船隻。

待船工們掌握木船方向後,李文廣又用“衝衝號子”讓船工們齊心拉船上岸。可能經歷了太多九死一生,鎮定自若的船工收纖後笑稱,“今晚得多喝二兩”。

號子也不盡是雄渾悲壯、高亢尖利,李文廣與船工們日常行船所唱的號子,有大量詼諧幽默、記錄沿岸風物的唱詞。這些號子較多套用川劇唱腔唱詞,讓船工在平靜無險的長河段中被號子吸引,忘記疲勞。

在木船上出生、長大的女船工向光榮回憶,小時候最愛聽同為船工的母親唱“下水”“數板”號子,每當聽到“嘉陵風光如錦綉,各家碼頭有好吃頭”“川北涼粉拌麻油,沿口蹄花份量够”等唱詞,就感覺自己通過號子窺見了船之外更大的世界。

3月5日,號子愛好者在岳池縣羅渡鎮渠江號子傳習所開展旱龍舟、龍舟號子訓練。 中新社記者 張浪 攝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長江整治激流險灘變少,以及現代航運發展,木船漸漸被機械船舶替代,船工們洗腳上岸,但川江號子卻從水中唱向了世界舞台。

1955年,中國音樂工作者在世界青年聯歡節上演唱川江號子獲得金獎,川江號子從此蜚聲世界。1987年,川江號子在法國阿維尼翁國際藝術節上驚艶聽眾,被法國媒體認為“不輸于在國際上成名已久的伏爾加船夫曲”。

2006年,三峽大壩全線建成蓄水,川江航道通過能力顯著提高。同年,“川江號子”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當下,各類川江號子傳習所在不同碼頭成立,一如數十年前不同川江水系所孕育的紛繁號子。作為江河號子(渠江船工號子)代表性傳承人,李文廣和老船工在當地成立了渠江號子傳習所。除每周六在渠江畔吼上一嗓子,李文廣還多次前往四川大學等學校授藝。

3月5日,李文廣(右二)唱渠江號子,孫子李鎮威(右一)跟隨身邊。 中新社記者 張浪 攝

如今有近百名川江號子愛好者加入渠江號子傳習所,其中絕大多數是老船工與船工後代,包括李文廣的孫子、在岳池縣當保安的“95後”小伙李鎮威。“一開始祗覺得爺爺唱的號子好聽,但真正知道船工的故事,再聽爺爺們的號子,那種感受又不一樣。”李鎮威說。

“嘿咗!嘿咗!”滾滾江水東流去,但萬千江河船工的悲歡,以及他們的號子,刻在這片土地上。(完)

來源中新社

分类
一路风情 兩岸 大陆 文化

(尋味中華丨非遺)槌影翻飛鑼鼓聲起 英歌戰舞燃動世界

中新社廣州4月2日電 題:槌影翻飛鑼鼓聲起  英歌戰舞燃動世界

中新社記者 蔡敏婕

在廣東省普寧市橋柱珠光民俗文化節展演現場,一陣鏗鏘有力的鼓點划破天際。百名身著彩衣、臉繪油彩的年輕人手持雙槌,隨鼓聲踏出剛勁舞步。扣槌聲、鑼鼓聲、喝叫聲震耳欲聾,氣勢如虹。

每到農曆臘月,至公曆3月,英歌舞的鼓聲接連在神州大地敲響,槌影交織成網,仿佛千年文化血脈在槌起槌落間奔湧不息。海內外遊客舉著手機錄像,潮汕阿婆跟著節奏輕輕跺腳,孩童舉著糖葫蘆模仿舞姿。

3月14日,廣東揭陽普寧橋柱珠光民俗文化節舉行。圖為英歌舞表演。中新社記者 陳楚紅 攝

“北有安塞腰鼓,南有普寧英歌。”英歌舞是潮汕地區一種民間傳統舞蹈,其歷史可追溯至明末清初。英歌舞以《水滸傳》人物為原型,演繹梁山好漢的故事,集舞蹈、武術、戲劇於一體,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潮汕人看來,英歌舞有揚正壓邪、保一方吉祥平安的作用,以此可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帶來好彩頭。”普寧英歌代表性傳承人、廣東揭陽普寧南山英歌舞蹈團團長陳來發說,“潮汕人一聽到鼓聲,就知道英歌舞來了。”

陳來發11歲起練習英歌舞,與英歌相伴半個多世紀。在他看來,英歌舞是潮汕人在長期生產生活中形成的民間藝術,“英歌舞裡有插秧的動作,這是歌頌潮汕人的勤勞;融入南拳動作,這是贊頌潮汕人民勇敢無畏、抵禦倭寇、保家衛國”。

2025年2月春節期間,陳來發在深圳為英歌舞隊員化妝。(受訪者供圖)

英歌舞威猛豪邁,有“中華戰舞”之譽。舞者分飾武松、林衝等角色,雙槌擊打節奏,演繹行軍布陣、衝鋒破敵之態,其基本動作是耍槌和步法。

“耍槌講究一個‘活’字。”廣州揚傳義藝術團梅花英歌隊教練鄭曉傑邊演示邊說,在“耍槌花”時,大拇指和食指要卡緊槌中部,用手腕作“8”字形繞動,讓手中的木槌隨之靈動旋轉,再配合腰背旋轉、腿腳跳躍等,跳出力量感,展現英雄好漢的英勇。

傳承英歌,絕非易事,除了苦練基本功,還需符合現代年輕人審美。鄭曉傑帶領團隊大膽創新,將槌花加入街舞的旋轉技巧,陣型編排融入現代舞的流動性。服飾妝容亦悄然蛻變,靛藍、朱紅等中國傳統顔色中點綴熒光塗料,臉譜線條從粗獷轉向細膩,仿若傳統魂脈披上時尚外衣。

2023年,廣州揚傳義藝術團梅花英歌隊與當地街舞社合作推出原創舞蹈作品《英歌魂》,將傳統英歌舞與街舞結合,槌聲與電音共振,古老圖騰在科技光影中重生。

香港街舞老師戴杅栩看完《英歌魂》演出後,專程赴廣州拜師學藝,“原以為祗是民俗表演,沒想到槌花轉得比霹靂舞還炫”。如今,他每月往返粵港兩地,笑稱自己成了“大灣區文化候鳥”。

2月20日,阿德爾(Adel)、鄭曉傑、李灝(左起)在廣州進行英歌舞訓練。(受訪者供圖)

澳大利亞動作演員阿德爾(Adel)在社交媒體刷到英歌舞視頻後,輾轉聯繫到廣州揚傳義藝術團梅花英歌隊隊長李灝。“他幾年前就過來學,接觸到英歌舞的橫槌後,還特意帶槌回去練習。”李灝表示,這位“洋弟子”非常喜歡中華武術文化,今年2月還在廣州一起跳英歌舞。

自2006年至今,廣東潮陽已建有10個潮陽英歌傳承基地,擁有各級英歌傳承人近50人,超30所中小學校、幼兒園利用課餘時間開展常態化英歌培訓。如今,潮陽的英歌隊伍達130多支,且新的隊伍還在不斷湧現。

近年來,英歌舞從田間地頭跳到世界舞台。今年春節,汕頭潮陽英歌隊赴德國哈瑙、法蘭克福和法國巴黎、里昂等地舉辦專場演出,向歐洲民眾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覆蓋面超50萬人次。

“非遺不是博物館裡的標本,而是活在當下的文化基因。有人問英歌舞會不會過時?”李灝望向喧鬧的人群,槌柄上的紅綢隨風揚起,“你看這滿場的人潮——祗要中華精氣神在,‘英歌戰舞’就永遠年輕”。(完)

來源中新社

分类
一路风情 兩岸 大陆 文化

(東西問)黃鳳顯:如何從“廣西三月三”讀懂壯族文化?

中新社南寧3月30日電 題:如何從“廣西三月三”讀懂壯族文化?

——專訪中央民族大學原副校長黃鳳顯

作者 蔣雪林 林浩 韋佳秀

農曆三月三是壯族傳統節日,涵蓋豐富的民俗風情、藝術形式和文化底蘊。3月31日至4月28日,2025年“廣西三月三·八桂嘉年華”活動即將揭幕。“廣西三月三”文化是什麼?如何從“廣西三月三”傳統節日中讀懂壯族文化?中央民族大學原副校長黃鳳顯近日就此接受了中新社“東西問”專訪。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三月三”文化是怎樣形成的?具有何種特色?

黃鳳顯:“壯族三月三”要從“圩”字講起,“圩”就是稻作文化中民眾集中進行水稻種子和勞動工具交易的場地,最初是以物易物,後來演變成以貨幣來交換實物。每年的農曆三月初三,一般天氣都很晴朗,百花盛開,更適合戶外活動,同時,適逢春耕時節,壯族先民們自發聚集在一起互通有無,人山人海。

由於趕圩路途遙遠,有的人頭天晚上出發,要走很長的路才到集市,需要充饑耐餓的食物,因此美味又好看的五色糯米飯等美食,逐漸成為民眾青睞的食物。大家圍坐一堂,飲酒交流,農曆三月三逐漸成為親朋好友聚會的日子。

圩市的聚集,也吸引眾多青年男女著盛裝加入,希望找到意中人。壯族民眾表達愛意首選的方式是唱山歌,起初是少數人唱,後來唱的人越來越多,出現單人對唱、多人對唱、村對村唱,甚至片區與片區對唱的形式,這是廣西“歌圩”的由來。

除了上述活動,壯族青年在農曆三月三還舉辦很多體育活動。其中,搶花炮被稱作“東方橄欖球”,寄託大家圖吉祥、希望生男丁等寓意。如今,打陀螺、拋綉球、打銅鼓、打扁擔等活動也相繼出現,這些體育活動體現了壯族民眾熱愛生活的心態。

節日期間,壯族民眾還有拜山、祭祖的習慣。由農具交換的市集,到男女青年對歌的“歌圩”,再加上節日期間的祭祖習俗,“三月三”逐漸形成為壯族民眾的重要傳統節日。

2024年4月11日,“廣西三月三”民俗活動現場。 (資料圖)陳冠言 攝

中新社記者:如何傳承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壯族三月三”?

黃鳳顯:“壯族三月三”與稻作文化緊密相連,是壯族祭祀祖先、倚歌擇配的傳統節日,既有悠久的歷史傳承,又有深厚的文化內涵。2014年,“壯族三月三”被列入第四批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如今,經過多年精心打造,“壯族三月三”成為具有壯族特色的節慶活動,特別在壯族發源地之一的南寧市武鳴區,該活動已成為文化品牌項目,每年參加歌圩的民眾達10萬人以上,推動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邁上新台階。

 

中新社記者:“廣西三月三”傳統節日熱鬧非凡,其過節方式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特殊意義?

黃鳳顯:壯族民眾無論採取哪種方式,用什麼道具過節,都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情感。以綉球為例,其前身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青銅鑄造的古兵器“飛陀”。隨著社會的發展,在農曆三月三拋綉球,已成為一項傳遞友誼和愛意的體育活動,綉球的花紋樣式也更加多樣美麗,成為廣受歡迎的伴手禮。

銅鼓原本是一種禮儀樂器,之前常在祭祀活動中使用。如今,壯族藝術家對傳統銅鼓進行改良與研製,成為可與西洋樂器同時演奏的民族樂器,受到觀眾的歡迎,成為深具特色的表演項目。在農曆三月三歌圩上,銅鼓聲聲震耳,伴隨著歡快的節奏,人們盡情地跳著舞著,將這一盛大節日裝點得更加絢麗多彩。

唱山歌是稻作文化中,由壯族民眾在勞動之餘抒發情感而產生,因廣西多山,在山上勞作時唱的民歌被稱為山歌。山歌也是壯族文學的代表,它的藝術性很強,象徵、隱喻、排比等表現手法多種多樣,比如劉三姐歌謠,詞彙特別豐富,表達的內容新鮮且通俗易懂,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2024年4月11日,“廣西三月三”民俗活動現場。 (資料圖)陳冠言 攝

中新社記者:廣西如何利用這一民族傳統節日,吸引境內外遊客前來體驗?

黃鳳顯:要吸引境內外遊客參與“廣西三月三”活動,讓更多人前來觀光旅遊,我們不能為過節而過節。

從“三月三”文化的歷史傳承來看,最大亮點是山歌傳唱,廣西民間有非常優秀和豐富的山歌,很多音樂人都致力於山歌創作,但近年來,廣西被廣為傳唱的新山歌並不多,我們應突破壯語和山歌音節上的固有限制,爭取每年創作出一首耐聽、外界易於接受的山歌,通過新的傳媒形式推廣,讓更多青少年愛上山歌,通過山歌瞭解和走進廣西。

 

中新社記者:“三月三”期間,廣西沉浸在民族大聯歡的喜慶氛圍中,這對廣西進一步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範區建設有哪些啟示?

黃鳳顯:“廣西三月三”不僅是壯族的節日,毛南族、仫(mù)佬族等民族也過“三月三”,廣西壯族自治區舉辦“三月三”慶祝活動的時候,歷來非常歡迎漢、瑤、侗等民族民眾共同參與,這本身就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具體體現,也是推動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範區的生動實踐。

過節期間,各民族實現廣泛交往、交流、交融,而且非常自然和諧圓滿,湧現出很多感人的故事,不同民族之間的兄弟情誼更加親密,這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範區建設有非常特別的意義,值得不斷推廣。

 

中新社記者:近年來,廣西相繼在美國、英國等地舉辦“三月三”主題活動。如何讓外界通過“三月三”傳統節日讀懂壯族文化?

黃鳳顯:稻作文化是“廣西三月三”具有獨特國際傳播價值和效應的基因。目前,全世界有約三分之二的人在吃大米,對稻作文化感興趣。

廣西是稻作文化的發源地,早在16000年前,廣西隆安的壯族先民就開始馴化野生稻,成為世界上最早的野生稻馴化地之一。“廣西三月三”節日文化和稻作文化聯繫密切,傳遞著壯族先民們的價值觀和生命觀。

廣西可以把“三月三”和稻作文化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打造一批山歌、電影、動漫等與世界接軌,受年輕人喜愛的文化產品,讓外界讀懂壯族文化。

無論西方還是東方民眾,通過稻作文化這把鑰匙,都能完整而客觀地瞭解壯族的語言及文化,進而瞭解壯錦、山歌、銅鼓這些壯族代表性的文化符號。(完)

來源中新社

分类
一路风情 兩岸 大陆 文化

(尋味中華丨非遺)“三月三”裡對山歌,我有十萬八千籮

中新社南寧3月30日電 題:“三月三”裡對山歌,我有十萬八千籮

作者 陳秋霞

三十多年前的歌圩上,壯族小伙覃祥周遇見了心儀的阿妹韋淑英,幾番對唱試探後,兩人便定了終身。

如今,覃祥周已經寫了上萬首山歌,被譽為“廣西歌王”。但他仍清楚記得初見時妻子唱的山歌,“坳口山藤長又長,我們拉來架橋梁;你我有心去跨海,架起橋梁通四方”。

廣西將迎來一年一度的“三月三”假期。人們會通過跳竹竿舞、吃五色糯米飯、拋綉球等多種活動來慶祝節日。“三月三”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在眾多活動中,“以歌傳情、以歌會友”是重頭戲,因為“壯族三月三”又被稱為“歌圩節”,是青年男女對歌尋心上人的“情人節”。

2024年4月11日,“廣西三月三·八桂嘉年華”活動在南寧市青秀山風景區開幕。(資料圖) 中新社記者 陳冠言 攝

“山歌不用筆來寫,舌頭一捲就出來。”覃祥周接受中新社採訪時介紹,壯族山歌手往往即興創作歌詞。壯語山歌押“腰腳韵”,紅水河流域多以“勒腳體”形式演唱,非常講究平仄和節奏。傳統的曲子、樸素多變的歌詞,再加上壯語唱腔使得山歌有獨特魅力。

“出門用歌來問路,睡覺用歌當床舖;結婚用歌當彩禮,過年用歌來殺豬。”壯族民眾逢節必歌,逢事必歌,指山唱山,指水唱水。生活歌、歷史歌、勞動歌、童謠……最精彩的當數情歌。

“情歌對唱相當複雜”,覃祥周解釋,男女雙方要先唱見面歌、請歌,請求與對方正式對歌。之後通過盤歌相互盤問唱答,考察對方的聰明才智。若相互愛慕,便唱相交歌、定情歌來確定關係。對歌將結束時,男女雙方難分難捨而對唱離別歌。末了還要唱約歌,約定下次歌圩再見面。

歌圩是山歌傳唱千年不衰的關鍵。過去,壯族民眾聚居地的歌圩,小規模的有一兩千人,大的達數萬人。較大的歌圩,能吸引方圓幾十里內的青年男女和歌迷。直到今天,廣西各地仍保留眾多的原生態歌圩歌會。

3月27日,廣西南寧市菠蘿嶺小學開展一系列民俗體驗活動。活動中,該校千名師生共跳民族舞蹈竹竿舞,喜迎即將到來的“廣西三月三”。(無人機照片) 中新社記者 蔣雪林 攝

“許多老人在歌圩聽歌,一整天都捨不得走。”廣西東蘭山歌手韋艶珍回憶,有時候一場歌圩連著三天晝夜不停歇,天文地理、神話傳說、歲時農事都唱遍了。

“壯族三月三”代表性傳承人黃天恒介紹,在歌圩場上唱山歌,實際上是民間“賽詩”。歌手利用《詩經》賦、比、興的手法創作山歌,展現才華和智慧的同時,也逗樂了百姓。

“你歌哪有我歌多,我有十萬八千籮”。近年來,覃祥周等“歌王”還頻頻赴海外,和說著英語、泰語、越南語的“劉三姐”輪番對歌。

如今,廣西傳統歌圩不僅在鄉村唱響,也在網絡、城市的廣場、公園、舞台上吸引歌者。很多人利用抖音等社交平台呈現壯族山歌,吸引了大量年輕粉絲。“我這也忙著培訓年輕歌手們,希望在東蘭縣等歌圩歌會上唱個好成績。”韋艶珍說。

今年的“廣西三月三·八桂嘉年華”活動將從3月31日持續至4月28日。南寧、北海分別舉辦國際民歌邀請賽、海上歌圩嘉年華,期待海內外遊客踏歌而來。(完)

來源中新社

分类
一路风情 文化 编辑精选

廣西北海古老螺鈿技藝煥新生

中新社北海3月24日電 題:廣西北海古老螺鈿技藝煥新生

作者 陳秋霞 翟李強

步入廣西北海貝雕博物館,鄉村風貌、百鳥歸朝、北京奧運會、“一帶一路”等主題的貝雕作品令人目不暇接。貝雕紋理間蘊含著海洋之韵,也訴說著時代變遷。

細看貝雕作品,有的貝殼被磨得薄如蟬翼,小如米粒,細如髮絲,亮如珍珠,工藝之精細令人嘆為觀止。

北海貝雕脫胎於明清時期的螺鈿藝術,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這種小珍珠螺用來做葡萄,顔色很相近。這種叫青螺,可以用來做樹葉……”從業數十載的北海貝雕代表性傳承人林日光對貝殼如數家珍,他介紹,北海貝雕工藝流程複雜,歷經設計圖樣、選料、雕刻、磨型、粘貼等十餘道工序,常用的貝雕原料有白蝶貝、黑蝶貝、夜光螺、白口螺等二十多種。

2月3日,廣西北海,林日光將貝殼打磨成所需形狀。 陳秋霞 攝

工作台上擺放著貝雕設計圖《鶴舞松姿》,圖中白鶴在松林間飛舞。林日光雙手小心翼翼地捏住貝殼,將其放在砂輪上一點點磨薄磨勻。

“磨型是耗時最長的一道工序,以這幅《鶴舞松姿》為例,光是打磨樹葉就得花至少一個月時間。貝殼既硬又脆,很容易磨斷,也容易傷手。”林日光說。

林日光說,設計圖是平面的,工藝師要在貝殼有限的厚度裡進行複雜的雕刻,在製作過程中讓貝雕作品變得立體、有層次感,這就要求工藝師,不但要有高超的技藝,還要有深厚的美術功底和空間想象力。

“畫面越複雜,貝雕的難度就越大。比如白鶴的頸部、嘴巴、腳、尾巴、翅膀等部件構成,需要做小支架來支撐,讓它變得立體。”在林日光看來,製作貝雕沒有什麼絕招,必須精雕細琢,很考驗人的耐心、細心。

2月3日,遊客在廣西北海貝雕博物館拍攝貝雕作品《日月門神》。 陳秋霞 攝

與貝雕相伴半個世紀,林日光經歷了北海貝雕行業的起伏。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北海貝雕輝煌一時,各類工藝品遠銷歐美。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北海貝雕逐漸走下坡路,面臨消失窘境。

進入二十一世紀,在政府、企業和貝雕藝人共同努力下,貝雕工作室如雨後春笋般湧現,北海貝雕煥發出蓬勃生機。北海貝雕技藝不斷創新,貝雕融入時尚元素,既有貝雕畫、屏風、擺件等藝術品,也有文具、台燈、首飾盒等實用品。

“如今,人們環保意識增強,審美提高,我們拋棄了過去的貝雕著色工藝,利用貝殼、海螺天然色澤、紋理形狀製作的貝雕工藝品受到市場青睞。”林日光說。

年過古稀的林日光仍然堅守在貝雕行業,不吝將手藝傳給年輕一代,並不斷研發新產品。“我們不斷拓寬貝雕的用途,讓更多人喜歡它,使用它,讓這門技藝傳下去。”(完)

來源中新社

分类
一路风情 兩岸 大陆 文化 旅游 生活

(尋味中華|非遺)“天下第一燈”點亮世界中國年

中新社四川自貢2月12日電 題:“天下第一燈”點亮世界中國年

中新社記者 賀劭清

巴拿馬首都的奧馬爾公園,敦煌唐代藻井紋樣的“吉祥蛇”燈組端坐於靈芝之上;英國朗利特莊園,重達7噸的“司母戊鼎”燈組帶遊人穿越時空;四川自貢,長達55米的非遺剪紙燈組“喜氣盈門”迎接八方遊客……

當南宋詩人陸游用“燈山萬炬動黃昏”描繪四川元宵燈會盛況時,或許不會想到,千年之後,同一輪明月之下,來自四川的自貢燈會正點亮全球。

元為始,宵為夜。中國人在農曆新年第一個月圓之夜觀燈祈福的習俗興於漢代、盛於唐宋,由此衍生的元宵節逛燈會年俗傳承千年。

作為中國燈會集大成者,以氣勢磅礴、燈景交融著稱的自貢燈會有“天下第一燈”的美譽。2008年,自貢燈會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月17日,第31屆自貢國際恐龍燈會在四川自貢市開幕,長達55米的非遺剪紙燈組“喜氣盈門”迎接八方遊客。中新社記者 王磊 攝

“在自貢,各行皆能做燈,萬物皆可成燈,萬題皆能入燈。”自貢彩燈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喜氣盈門”燈組設計師萬松濤自小跟著父親製作自貢彩燈,迄今已三十餘年。他說,自貢盛產井鹽,歷史長河中,鹽商盛行的鬥燈之風,讓自貢彩燈更高、更大、更巧奪天工。

1964年,自貢開始舉辦迎春燈會,各行各業的彩燈愛好者加入製燈行列,其中包括萬松濤在中學教授美術課的父親。為了讓彩燈脫穎而出,製燈者使出渾身解數,不僅彩燈形狀越發高大,原材料亦包羅萬象,湯勺、藥瓶、蠶繭甚至白糖,皆可成燈。

在三百六十行的奇思妙想下,自貢彩燈突破龍鳳、麒麟、財神、菩薩等傳統題材,聯通古今,融匯東西。“彩燈一亮,萬人空巷。”萬松濤說,西方題材進入自貢燈會已不是新鮮事,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能看到騎鵝旅行的尼爾斯和詼諧幽默的卓別林。

1990年,自貢燈匠受邀攜帶“龍鳳呈祥”瓷器燈、“孔雀開屏”皮影燈等創意彩燈前往新加坡。時任新加坡總統黃金輝點亮“群龍戲珠”瓷器彩燈後,自貢燈展團獲贈“天下第一燈”錦旗。自貢燈會的出海之路就此開啟。

“出海過程中,東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讓自貢燈會推陳出新,創意更盛。”萬松濤指著和法國里昂藝術家共同設計的“微笑燈組”照片說。

1月17日,第31屆自貢國際恐龍燈會在四川自貢市開幕。中新社記者 王磊 攝

如今,集形、色、聲、光、動於一體的自貢彩燈已點亮全球80餘個國家和地區。若要數全球規模最大的燈會,莫過於每年春節前開幕的自貢國際恐龍燈會。

“現在的自貢燈會,AI、全息投影、元宇宙等早已不是新鮮詞。”青年彩燈設計師王茂森已連續六年參加自貢國際恐龍燈會。在他看來,彩燈作為一種非遺載體,在現代科技賦能下,有強大的內容轉化能力。

王茂森今年1月剛結束在美國休斯敦冬季夢幻彩燈節的工作。他介紹,自貢燈匠們結合本土文化和現代光影技術,在當地建起一座大型彩燈城堡。“不用打廣告,祗要彩燈城堡亮燈,當地市民就知道一年一度的彩燈節開始了。”

1月17日,第31屆自貢國際恐龍燈會在四川自貢市開幕。圖為遊客欣賞以《白蛇傳》為靈感創作的“青城雙姝”燈組。 中新社記者 王磊 攝

蛇年春節期間,自貢燈會點亮了美國、法國、英國等11個國家32個城市。與此同時,全球遊客也來到中國尋味中國年,在元宵佳節觀舞獅、賞燈會。

“以前在荷蘭、德國看過燈會,雖然各地燈會不同,但每次看到中國燈,我都覺得特別震撼。”在第31屆自貢國際恐龍燈會現場,美國遊客漢森用手機記錄下白娘子、小青斷橋相望的“青城雙姝”燈組。漢森說,雖然他不瞭解這組彩燈背後的故事,但這並不影響他欣賞眼前18米高的東方美學——“太奇妙了,簡直就是燈的主題樂園!”(完)

來源中新社

分类
一路风情 文化 编辑精选

全人類的共同節日——首屆非遺春節

作者:高康

金蛇獻瑞,四海同春。今年的春節與往年不同,它首次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請注意,這是全人類共同的節日,成為了全人類共用的文化財富。中國人過春節,自漢武帝太初元年開始,距今兩千多年,可以說,中國春節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節日之一。

2025蛇年鐘聲即將敲響之際,加拿大阿省Danielle Smith省長1月25日晚在McDougall Centre(有百年歷史的美術學院派建築),與一百五十餘位中外嘉賓和僑領共同慶祝了首屆非遺的中國農曆春節。

邀請函寫道:Lunar New Year is an important festival celebrated in East Asian and Southeast Asian communities, and we would like to honour that tradition here in Alberta

晚會由伯樂先生主持。省長Smith,省藝術文化婦女地位部Tanya Fir部長分別代表政府向在阿爾伯塔省生活和工作的華人華僑及亞洲各地喜迎春節的所有朋友致以新春問候!(她們的講話全文另發)。

當今世界風雲激蕩,變幻萬千。蛇在混亂中保持敏銳和耐心。每年,天干與地支(中國十二生肖之一)配對。今年的天干是“已”,代表陰木,而地枝是“巳”,代表蛇。因此,2025年是木蛇年。那麼這對未來意味著什麼呢?對我們許多人來說是一個成為重生的時刻。

Smith省長說:正如你們所知,艾伯塔省的過去包括了許多亞洲人的故事,他們努力工作,幫助建設和塑造了這個我們有幸稱之為家的省。這些早期的先驅們堅信,只要有決心、樂觀和勇氣,一切皆有可能。他們是對的。時至今日,這種態度在所有阿爾伯塔人中依然強烈。

省長拿著金黃色的橘子說,橘子象徵著甜蜜與團圓,願廣大華人社區朋友闔家幸福,團團圓圓!最後她們都沒有忘記用粵語對大家說:“恭喜發財!”

Fir部長說:華人和東亞社區通過傳統、語言、藝術、商業活動、美食和社會貢獻塑造了阿爾伯塔省的身份。你們的努力有助於保護和慶祝使我們大家更加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豐富傳統。讓這個農曆新年提醒我們文化的力量,激發創造力,慶祝中國和東亞社區使阿爾伯塔強大。

卡城文化中心的黃先生代表華人華僑發言,他說上世紀七十年代剛來加拿大時,除了華人,幾乎沒有幾位加拿大人知道中國農曆春節,現在全世界幾乎所有人都知道中國的這個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中國的傳統文化日益深入人心,春節正在變成一個世界性的節日。他同時向省長和部長贈送了富有傳統文化特色的“從心所欲”,“萬事如意”鏡框。

五彩繽紛的文藝節目,獅子舞,武術表演更是把晚會推向了高潮。加拿大保守黨黨魁Pierre Poilievre(新一屆政府的有力競爭者)在安大略華人新春晚會上也情不自禁的用中文唱起了《新年好!》,他的歌聲代表了未來政府向整個加拿大華人華僑致以的新春良好祝福!

大家也衷心希望在新的一年裏,中加關係在文化交融的友好氛圍中越來越好!

 

Danielle Smith省長在農曆新年慶祝活動上的講話:

大家好!新年快樂!

我很高興與卡爾加裏藝術、文化和婦女地位部長Tanya Fir和卡爾加裏中國文化中心主席Tony Wong一道,在大家慶祝農曆新年和蛇年之際,祝願大家一切順利。

我聽說,作為黃道星座,蛇代表著智慧、知識、智慧、直覺和創造力。

我知道今年是木蛇年,這是一個60年才發生一次的罕見事件。

我敢肯定,這一切發生在現在絕非偶然,在一個感覺是歷史上的關鍵時刻,在加拿大和南部邊境正在發生變化。

因此,木蛇年被認為是規劃、轉型和從過去學習的時候,這是很合適的。

如果說過去教會了我們什麼,那就是,即使面對變化,在阿爾伯塔,我們也可以成為自己好運的創造者。

正如你們所知,艾伯塔省的過去包括了許多亞洲人的故事,他們努力工作,幫助建設和塑造了這個我們有幸稱之為家的省。

這些早期的先驅們堅信,只要有決心、樂觀和勇氣,一切皆有可能。

他們是對的。時至今日,這種態度在所有阿爾伯塔人中依然強烈。

我們感謝艾伯塔省的亞裔社區,感謝你們在過去幾十年裏為我省做出的諸多貢獻。

今天,阿爾伯塔省的財富包括創始社區帶來和分享的價值觀、文化和傳統。

農曆新年慶祝活動無疑是最具活力和豐富多彩的傳統之一,我很榮幸今天能參加這個活動。

因此,在我們慶祝激動人心的新年伊始之際,我祝大家身體健康,事業興旺,長壽,事業有成。

願你與朋友和家人一起享受這一特殊的時刻,並在未來的一年裏找到更多的理由來慶祝阿爾伯塔省的生活。

謝謝大家,新年快樂。

Honorable Danielle Smith’s Remarks at Lunar New Year Celebration

Hello everyone. Happy New Year! It’s my pleasure to join Tanya Fir our Minster of Arts, Culture and Status of Women, and Tony Wong, President of the Calgary Chinese Cultural Centre in wishing all of you the very best as you celebrate the Lunar New Year and the Year of the Snake. I’m told that, as a Zodiac sign, the Snake represents wisdom, knowledge, intelligence, intuition, and creativity. I understand this is specifically the Year of the Wood Snake, a rare event that happens only once every 60 years. I’m sure it’s no accident that it’s occurring now, at a time that feels to be a pivotal moment in history, with changes unfolding here in Canada and south of the border. It’s fitting, then, that the Year of Wood Snake is known to be a time for planning, transformation, and learning from the past. And if there’s one thing the past has taught us, it’s that, even in the face of change, here in Alberta, we can be the creators of our own good fortune. As you know, Alberta’s past includes stories of many people of Asian descent who worked hard to help build and shape the province we are so fortunate to call home. These early pioneers were firm in their belief that with determination, optimism and grit, anything could be possible. They were right.  And that attitude remains as strong as ever today in all Albertans. We are grateful for Alberta’s Asian community and appreciate the many ways you have contributed to our province over the decades. Today, Alberta’s wealth includes the values, culture and traditions that founding communities have brought and shared. The Lunar New Year celebration is certainly one of the most vibrant and colourful traditions, and I’m honoured to be a part of this event today. So as we celebrate the beginning of a new and exciting year, I wish you all good health, prosperity, longevity, and success. May you enjoy this special time with friends and family and find even more reasons to celebrate life in Alberta in the year ahead. Thank you, and happy New Year.

Tanya Fir部長在農曆新年慶祝活動上的講話:

今晚,我很榮幸能與各位貴賓、卡爾加裏華人和東亞社區的同事、社區領袖、成員們歡聚一堂,共同慶祝中國的農曆新年。農曆新年慶祝活動突出了艾伯塔省的實力,展示了豐富的文化,使其成為一個美妙的家。

在這個由艾伯塔省華人和東亞社區共同舉辦的充滿活力的慶祝活動中,我們尊重增長,慶祝傳統,並表彰堅持這些重要傳統的領導人。今晚,我們慶祝並歡迎象徵著更新、轉變和成長的木蛇年。

這些價值觀鼓勵我們勇敢面對障礙,以開放的心態迎接變化,抓住機遇,創造更美好的未來。這個慶祝活動也突出了中國和東亞社區的豐富遺產和成就。艾伯塔省政府很自豪地支持將人們聚集在一起的夥伴關係和活動,如農曆新年慶祝活動,春節和中秋節。艾伯塔省華人和東亞社區的貢獻是必不可少的,因為他們豐富了我們的民俗景觀,推動了經濟增長,促進了社區的豐富。

華人和東亞社區通過傳統、語言、藝術、商業活動、美食和社會貢獻塑造了阿爾伯塔省的身份。我想花一點時間來表彰那些使這類活動成為可能的熱心的社區成員和領導人。你們的努力有助於保護和慶祝使我們大家更加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豐富傳統。讓這個農曆新年提醒我們文化的力量,激發創造力,慶祝中國和東亞社區使阿爾伯塔強大。我們可以一起慶祝和培育使我們更親密的藝術和文化!祝大家春節快樂!謝謝!

Honorable Minister Tanya Fir’s Remark for the Lunar New year Celebration

Good evening, everyone!

It is a great honour to be here tonight among all distinguished guests, honoured former colleagues, community leaders, members of the Calgary Chinese and East Asian communities, as we gather for this special Premier’s Lunar New Year celebration.

Lunar New Year celebrations highlight Alberta’s strength, showcasing cultural richness that make it such a wonderful place to call home.

In this vibrant celebration embraced by Alberta’s Chinese and East Asian communities, we honour growth, celebrate heritage and recognize leaders who uphold these important traditions.

Tonight, we celebrate and welcome the Year of the Wood Snake, symbolizing renewal, transformation and growth。

These values encourage us to approach obstacles with bravery, welcome change with an open mind and seize opportunities to create a better future.

This celebration also highlights the rich heritage and achievements of the Chinese and East Asian communities. Alberta’s government is proud to support partnerships and events that bring people together, such as Lunar New Year celebrations, Spring Festivals, and mid-autumn festivals.

The contributions of Alberta’s Chinese and East Asian communities are essential as they enrich our folkloric landscape, drive economic growth and foster community enrichment。

The Chinese and East Asian communities have shaped Alberta’s identity through traditions, languages, art, business initiatives, cuisine and social contributions.

I want to take a moment to recognize the dedicated community members and leaders who make events like this possible. Premier, for hosting and support.

Your efforts help preserve and celebrate the rich traditions that bring us all closer together.

Let this Lunar New Year remind us of the power of culture to spark creativity and celebrate the Chinese and East Asian communities that makes Alberta strong.

Together, we can celebrate and nurture the arts and cultures that bring us closer! To everyone, I wish you a very happy Lunar New Year! Thank you.

 

分类
一路风情 文化 编辑精选

(尋味中華|非遺)弦聲續流水,山外遇知音

中新社北京1月15日電 題:弦聲續流水,山外遇知音

中新社記 徐婧

寥寥琴音從舞台中央延開,入耳蘊含無數種音色變化。隨著演奏家從容撥弦,古琴聲渾厚悠長,躍動延宕,仿佛溪水打浪翻滾,將現場聽眾引入此方意境。

這是中國音樂學院近日舉辦的“弦外有琴聲——古琴專場音樂會”上的曲目,雙琴版《流水》。

“高山流水的佳話傳頌了千百年,很多人以為這是一首曲目。”曲目演奏者之一李孟潔告訴中新社記者,在古琴琴曲流傳歷史中,自唐代就分為《流水》《高山》兩首獨立樂曲。其中《流水》一曲,在近代得到了更多發展。這首雙琴版《流水》音色更為豐富,雙琴的合作亦極為複雜。

2024年12月,中國音樂學院“弦外有琴聲——古琴專場音樂會”,該校國樂系副教授黃梅(右)和碩士研究生李孟潔(左)演奏雙琴版《流水》。中新社記者 易海菲 攝

據瞭解,該曲雙琴版《流水》是由古琴大師、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中國音樂學院教授吳文光據《天聞閣琴譜》(吳景略打譜版本)進行編創,講述泉水自山澗滴答,到匯聚成溪,最後奔湧向海的意境故事,曲中包含了勇往直前的精神,也凝聚諸多古琴技藝。

“八音之中,惟弦為最,而琴為之首。”古琴,音域寬廣、音色深沉,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已流傳三千餘年。中國古代文人視其為高雅代表,作“君子琴”,高山流水、伯牙絕弦等古琴佳話,更是滿載文化修養、抱負與情誼。

“眾器之中,琴德最優。”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吳文光用這句魏晉嵇康所作的《琴賦》,表達他內心認為古琴在中國傳統樂器中的崇高地位。師承父親吳景略開創的虞山吳派,吳文光認為,古琴演奏應注重藝術表現力,強調選本和立意。

在吳文光看來,音調不高不低、曲子不快不慢、音量比較小,音色與人聲較為相近等特點,讓古琴的中和之音備受古時文人推崇。另一方面,固定且獨立的減字譜記譜法,讓古琴藝術最大程度保留了“原汁原味”,今人方得以聆聽到中國古代的音樂。

近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中國音樂學院教授吳文光在北京接受中新社採訪。中新社記者 徐婧 攝

中國音樂學院國樂系副教授黃梅告訴中新社記者,琵琶、古箏、吉他等彈撥樂器上會有用來區分音區、調節音高的細柱,被稱為“品”或者“琴碼”,而古琴是一種沒有“品”和“碼”的樂器。

這一結構特點讓古琴能演奏出更多的音高,即“音縫”裡的音,使古琴曲的處理展現更多可能性。

古琴的七根弦、十三個徽和諸多不同組合的演奏方式,讓演奏頗具特色,既有剛勁渾厚的空弦發音,又有輕觸演奏的靈動泛音等。同一個音高可以在不同弦、不同徽位用散、按、泛等不同方式奏出,音色虛實相間、變幻多樣。

黃梅說,在演奏上,古琴除了基本的音準、節奏的控制之外,樂句的氣口、音色的精準、樂曲的音樂性也需常年深耕才能得其奧義。日復一日練習“吟”“猱”“綽”“注”等手法,同時加以理解文本、全身心投入到樂曲中,才能把自己的感受融入琴中,將富有變化和韵味的樂曲傳遞給聽眾。

2024年12月,中國音樂學院“弦外有琴聲——古琴專場音樂會”,該校國樂系副教授黃梅在演奏中。中新社記者 易海菲 攝

目前,古琴演奏的多數琴譜都繼承古曲、以獨奏為主。吳文光提出“述作”概念,在保持傳統古琴曲整體結構的基礎上,將其轉釋為可運用多種樂器演奏的多體裁、多層次、多聲部的音樂作品,更具當代表現力。

弦外有琴聲,流水遇知音。與古琴相伴70餘年,吳文光發現新一代古琴人的演奏形式越來越多樣,“傳統是一條河,有水匯進來才能一直流下去”。(完)

來源中新社

分类
一路风情 文化 编辑精选

(尋味中華|非遺)蒙古包裡圍爐坐 草原風起聽“說唱”

中新社呼和浩特1月12日電 題:蒙古包裡圍爐坐 草原風起聽“說唱”

中新社記者 張瑋

追光打在前奏拉響的四胡上,左手彈撥,右手拉弦,時而如駿馬奔馳,時而像刀槍出沒……曲調多樣,節奏明快。在內蒙古舉辦的一場2025年新年曲藝專場晚會現場,第六代烏力格爾傳人李格根株格帶來經典說唱曲目《江格爾傳》。

這段烏力格爾不僅語言優美,人物塑造和故事情節也很傳神,眼神、身段、手勢、步伐等動作刻畫更凸顯細節。再加上音質渾厚深沉、富有草原韵味的四胡伴奏,令現場聽眾沉醉其中。

2019年,在中法建交55周年之際,李格根株格在巴黎演出。 (受訪者供圖)

烏力格爾是源自草原的說唱藝術,約形成於明末清初,廣泛流傳於內蒙古、黑龍江、吉林和遼寧等省區的蒙古族聚居地區。

在民間,烏力格爾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口頭說唱而無樂器伴奏,稱為“雅巴干烏力格爾”;另外一種是有樂器伴奏的“潮仁烏力格爾”和“胡仁烏力格爾”,類似說唱音樂Hip-Hop。李格根株格在晚會中表演的便是“胡仁烏力格爾”。

“95後”李格根株格出生在內蒙古科爾沁草原,從小跟著爺爺和父親學唱烏力格爾。“在草原上,烏力格爾的演唱形式非常簡單,不受環境限制。胡爾奇(蒙語,意為說書人)在蒙古包內、大草原上席地而坐,拉起馬頭琴或四胡就能說唱。”

李格根株格介紹,烏力格爾不限於“說書”的字面意思,亦不同於蒙古族傳統音樂,“它的音樂節奏性和叙事性都很強。”

“胡爾奇常以大量生動的比喻和排比的手法來加以渲染文本內容,韵文的唱調是根據書中感情氣氛的需要而隨時變換的,曲調極為豐富;說白也有一定的音調和節奏。唱詞長短不一,一般以蒙語三至五字為一句,四句一節,每句都押韵。”李格根株格告訴記者,經驗豐富的藝人們也常常即興表演,祗要給出題目,胡爾奇便能出口成章。

2024年夏,甘珠爾在家門口進行惠民演出,以烏力格爾為載體,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受訪者供圖)

“裝文扮武我自己,一人能演一台戲;一人多角,時而這一角,時而那一角;男女老幼集一身,進得快,退得穩,分得清,進進出出,變換迅速。”烏力格爾藝術大師甘珠爾是李格根株格的老師,他用一段即興烏力格爾向中新社記者介紹道。

在甘珠爾看來,烏力格爾反映了蒙古族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愛憎、嚮往,有著豐富的思想、生動的故事、感人的形象、優美的語言和獨特的表現手法,加之民間藝人為它插上了傳播的翅膀,使其散發著濃郁的草原生活氣息。

“更有甚者,一件樂器既可虛擬刀槍、坐騎,又可代替鐮刀、馬鞭。”甘珠爾如是說。

年輕的李格根株格致力於打造草原上的Hip-Hop。前段時間他去歐洲演出,收穫了當地聽眾的交口稱讚,這讓他更加自信。

蒙古族民眾中素有“可以三天不吃飯,不可一日無書聽”的說法。從天文地理、自然科學到日常生活,內容題材極廣的烏力格爾是草原牧民心中的浪漫吟遊。

2015年夏,蒙古包內,人們圍坐一起聽烏力格爾。(受訪者供圖)

冬日寒氣漸濃,內蒙古草原上雪壓草低,蒙古包內圍爐聽書的人多了起來。

“烏力格爾最初的形式與西方中世紀的吟遊詩相似,藝人們身背四胡或馬頭琴,在大草原上隨風漂泊,不需要舞台、道具、服飾等,祗用一把琴伴奏,隨拉隨唱。”年過六旬的胡爾奇代沃德至今仍活躍在草原舞台上,一人一琴,自拉自唱。

在牧場、田間、蒙古包,午休時間或晚上入睡前,在烏力格爾的陪伴下,草原牧民沉醉在故事情節中,如痴如醉。(完)

來源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