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Function _load_textdomain_just_in_time was called incorrectly. Translation loading for the likebtn-like-button domain was triggered too early. This is usually an indicator for some code in the plugin or theme running too early. Translations should be loaded at the init action or later. Please see Debugging in WordPress for more information. (This message was added in version 6.7.0.) in /data/web/cthks/wp-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6121
尋味中華 彙整 - 第4页 共4页 - 中華時報China Times
分类
一路风情 文化 编辑精选

(尋味中華|名園)千古一闋釵頭鳳  沈園之夜總多情

中新社紹興8月9日電 (作者 項菁)當夜幕低垂、華燈初上,浙江紹興沈園散去白天的熱氣與喧囂,多了幾分幽靜。入園處,燈光灑在一組圓形雕塑上,金色的唐琬浮雕低頭相思,黑色立體的陸游銅像抬頭遙望、與之錯落……農曆“七夕節”前夕,尚未邁入沈園,一縷愁絲便縈繞心頭。

沈園入園處,立著詩人陸游和結髮妻子唐琬的人像雕塑。項菁 攝

沈園不姓陸,而是南宋時期沈姓富商的私家花園,又稱沈氏園。沈園雖姓沈,卻敞開大門,廣納“百家姓”,成了人們寄託情意的愛情名園。

宋代《東京夢華錄》雲:“大抵都城左近,皆是園圃,百里之內,並無闃地”。宋代很多私家園林有著定期對公眾開放的習慣,沈園作為越中名園,自然不例外。公元1151年春天,詩人陸游與結髮妻子唐琬重逢於此,留下千古絕唱《釵頭鳳》,沈園由此名聞天下。

踏入園中,燈光幽暗、草蟲低語,祗見木叢中立一嶙峋怪石,隱約可見“詩境”二字。晚風吹拂,附近的數千隻許願風鈴叮噹作響,寄託著海內外遊客的思念和祝福。

據沈園管理部副主任陳麗君介紹,由於江南一帶多雨、潮濕,沈園的宋代建築不復存在,但遺風猶存。經原址考古,園林發掘和保留了六朝至明清時期的建築遺址,再經三次重建和修繕,園林現有面積57畝,分古跡區、東苑和南苑(陸游紀念館),日夜開門迎客。

沈園古跡區內,宋代保留至今的葫蘆池、土山。項菁 攝

相比蘇州園林,沈園少了幾分精緻,多了幾分濃情。沿著古跡區的夜遊步道,穿過小竹林、荷花池、六朝井亭,宋代留下的葫蘆池、土山、雙眼井近在咫尺、形成風景。夜色中,鐫刻著兩首《釵頭鳳》的照壁吸引遊人目光。

“紅酥手,黃縢酒,滿城春色宮牆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黑底白字,道盡故人心聲。照壁有些斑駁,仿佛帶人回到那段歲月——

20歲的陸游與表妹唐琬喜結連理、伉儷情深,後迫於母命中途仳離。兩人在沈園對外開放之時聚首,陸游回憶往事、感慨萬千,在園壁即興題寫《釵頭鳳》一闋。相傳,唐琬看後悲傷欲絕,和詞一首,不久抑鬱而終。

照壁背後,越劇鶯鶯燕燕、聲聲入耳。聞聲而去,以《沈園情》為名的園林實景演出座無虛席。陳麗君介紹說,其以越劇、蓮花落、平湖調等紹興本土劇種為曲藝元素,沉浸式詮釋才子佳人曲折、凄婉的愛情故事。

“春波橋邊,柳枝垂掛、溪水潺潺,外加現代數字技術打造的光影效果,陸游和唐琬表演者戀戀不捨的情感一下就烘托出來了。”在中國留學的“00後”也門小伙阿布杜拉十分痴迷中國歷史文化,他感慨“沈園的夜色如夢如幻,一場演出唱盡了悲歡離合,告訴我們要珍惜眼前人”。

7月3日,夜幕下的《沈園情》園林實景演出。項菁 攝

千古絕唱沈園留,愛情名園吸客來。60多年前,著名文學家郭沫若遊歷沈園,曾在《訪沈園》中寫道:陸游有知,如果他今天再到沈園來,他決不會傷心落淚,而是會引吭高歌的。他會看到橋下的“驚鴻照影”——那唐琬的影子,真像飛鴻一樣,永遠在高空中飛翔。

沿石路至東苑,郭沫若所題的“沈氏園”匾額映入眼簾。東苑又稱情侶園,所謂園中之園。苑內一水居中,假山臨池、高低錯落,亭台樓閣、姿態萬千。祗見一塊太湖石上,刻著“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等字樣,數對有情人駐足留影。

紹興市文史研究館專職副館長楊水土受訪時談及,從南宋時期的陸游、唐琬,到郭沫若等一位位文人墨客,直至今天的八方來客,沈園雖姓沈,卻容下了美好、無奈、思念、哀愁、悲痛等人間多種情愫,早已從“獨樂園”變為“眾樂園”。

沈園之夜,一夢千年。遊畢,經“孤鶴軒”出園,恰有一雙夜鷺輕盈飛過,令人瞬間釋然。(完)

 

來源中新社

分类
一路风情 文化 编辑精选

(尋味中華|僑鄉)福建有個“呂宋村”

中新社漳州7月31日電 (作者 張金川 廖珍妹)菲律賓有一個呂宋島,中國福建有一個“呂宋村”。

福建漳州角美鎮鴻漸村,早年許氏家族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人從月港出海,移居菲律賓呂宋島等地。正因為他們頻繁往返于呂宋島與鴻漸村之間,四鄰鄉人稱鴻漸僑民為“呂宋客”,稱鴻漸村為“呂宋村”。

一棵樹、一個公園,見證了這個千年古村與菲律賓的不解之緣。

5月14日,鴻漸公園內,一棵由菲律賓第11任總統科拉松·阿基諾親植的樹,在許氏宗親精心呵護下,現已枝繁葉茂。 中新社記者 張金川 攝

 

“村口有棵老榕樹,旁邊不遠處就是我們的許氏家廟。”鴻漸村歸國華僑聯合會主席許景偉手指一棵老榕樹向中新社記者介紹,許姓為村裡最大姓,許氏族人在明清時期、民國初年大量遷徙南洋,以菲律賓和印尼為多。

老榕樹右前方是遠近聞名的鴻漸公園,又稱中菲友誼公園,以東南亞風格和中式風格融合建成。公園裡,一棵由菲律賓第11任總統科拉松·阿基諾親植的南洋杉,在許氏宗親精心呵護下,現已枝繁葉茂。

科拉松·阿基諾是鴻漸許氏後裔,1988年4月,她回到鴻漸村尋根謁祖,在許氏家廟祭拜祖先,參觀先輩故居,到村辦幼兒園看表演,並在村廣場進行了十多分鐘的演講。

鴻漸公園正前方,高陽樓矗立。建於1947年的高陽樓是鴻漸村的標誌性建築,也是當地華僑文化的象徵。它的主人是許景偉的叔公許文仲,1991年在菲律賓馬尼拉病逝,終年81歲。

“建村道、蓋房屋、修許氏家廟和鄭和廟、捐資助學……”講起叔公捐錢捐物、回饋家鄉的事跡,許景偉倍感自豪。

“叔公一生勤勞拼搏,深知教育的意義,不遺餘力資助家鄉發展教育。”許景偉告訴記者,叔公7歲喪父,祗上過小學,十幾歲隨姐夫前往菲律賓做學徒,以賣布匹為生,進而開綢布店、布業公司,事業不斷發展壯大,生意遍及多地。

高陽樓再現許文仲在新加坡經營布匹店的場景。 中新社記者 張金川 攝

 

許文仲他鄉打拼卻始終心系桑梓,是鴻漸村1000多位海外鄉親對故土深情眷戀的縮影。他們通過日常的僑批匯款、僑照傳情,也將南洋物品、文化不斷引入家鄉。

融合中西建築特色的高陽樓,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猶如一位退出歷史舞台的長者。直至2023年5月,鴻漸村黨委書記兼村委會主任許躍斌引進洪全(燕尾脊)兩岸鄉建鄉創團隊,雙方合作創建高陽樓僑鄉記憶館,使老厝獲得新生。

高陽樓僑鄉記憶館開放後,成為當地文化交流的重要場所。

畢業于台灣清華大學的蘇裕煌,是高陽樓僑鄉記憶館的策展人之一。在他看來,這就是文物的活化,把華僑華人愛國愛鄉文化、兩岸同根同源的故事,用一件件實物來講述。“根在哪裡,是這個館要告訴的。”

5月14日,台灣鄉建鄉創團隊創建高陽樓僑鄉記憶館,台胞蘇裕煌向記者介紹展出僑批等物件。 中新社記者 張金川 攝

 

“展品精選了十四個類別,以物說史,以物話情。”蘇裕煌介紹,展品涵蓋與華僑文化有關的各類實物,有僑批、票證、老照片、古瓷器、傢具及生活用品等1000多件。

金字招牌、老式縫紉機、各色布匹、算盤、穿旗袍的模特、發黃的櫃檯……在眾多老物件中,蘇裕煌特地用一個不到10平方米的單間,再現高陽樓主人許文仲在新加坡經營布匹店的場景。走進細細端詳,仿佛穿越時空。

蘇裕煌介紹,高陽樓落成後,許文仲並未住過一天,便拿來給村裡當教學樓用。此次團隊租賃高陽樓,租金被許文仲後人悉數捐出,用於獎學助學,以繼承祖輩遺志。他們對家鄉的貢獻和眷戀,很多參觀者都為之動容。(完)

來源中新社

分类
一路风情 地道美食 文化 生活 编辑精选

(尋味中華丨飲食)延吉冷麵:極緻“冰”“冷”才痛快

中新社延邊7月24日電 (中新社記者 郭佳)延吉冷麵配鍋包肉,中國東北飲食界兩大“頂流”相遇。一冷一熱,看似難以調和,實則妙不可言。今夏以來,經社交媒體熱度傳播,不少食客赴吉林延吉探店品嘗。

“外酥裡嫩的鍋包肉,在冰沙裡蘸一下,從酸到甜再到鹹,各種滋味在口中肆意衝撞,真的太過癮了。”廣東遊客潘曉晴讚不絕口。

延吉冷麵是中國朝鮮族傳統食品,“中國十大麵條”之一。近年來,延吉冷麵憑藉其獨特風味和新奇吃法愈發受到年輕食客青睞。縱覽熱門社交媒體,“延吉冷麵”“延吉冷麵做法”等話題在抖音的總播放量已逾五千萬次,小紅書上也有九千多篇美食筆記,不少年輕人分享自己品嘗冷麵的探店心得。

除了“冷熱配”,有著近四十年歷史的延吉參花冷麵店推出的冰碗冷麵,亦頗受青睞。

“冰碗冷麵,用的是真的‘冰碗’,看得見也能摸得著的涼,酸甜口的湯汁和筋道的麵條,保證一口下去就能消去暑氣。”新奇的美食體驗令潘曉晴感到不虛此行。

冰碗冷麵。(資料圖,參花冷麵供圖)

製作冰碗並不難,買來模具,倒水冰凍即可。不過要想冰碗晶瑩剔透,最好使用純淨水。據店長趙麗娜介紹,延吉參花冷麵店高峰時每天能賣五六百碗冷麵。

延吉冷麵講究現吃現壓。在冷麵店裡,壓麵條的機器就架在煮開的沸水上,麵糰壓成條後,直接“跳進”鍋裡,一兩分鐘就變得晶瑩透亮。深棕色的延吉冷麵筋道十足,時常一口咬不斷,以至於店內會貼心地為食客配一把剪刀。

“三分麵料七分湯”,湯底是冷麵的靈魂。延邊朝鮮族傳統美食協會資深專家金愛淑介紹,湯底一般用牛肉、牛骨熬製而成,待撈出牛骨牛肉、撇去浮油後,還要沉澱幾回過濾掉肉渣等雜質,如此湯底才能清澈透亮。

7月23日,吉林長春,食客體驗延吉冷麵配鍋包肉的“冷熱配”吃法。 中新社記者 張瑤 攝

金愛淑告訴記者,當地冷麵店都有自己從不外傳的秘方,冷麵端上桌後,人們首先品嘗的是冷麵湯“够不够味兒”。為了追求更加冰爽的口感,當地人還會把湯底製成冰沙。

延吉冷麵配料繁多,除了牛肉、雞蛋、黃瓜、包菜、雞肉丸子、蘋果、芝麻、雪碧、冷麵醬,還有桔梗等小鹹菜,有的店家為了滿足不同顧客的需求,還會將牛肉換成大蝦或鮮人參。

在延邊地區,延吉冷麵既是一道美食,也是一種情感寄託。在朝鮮族最為重視的“花甲宴”上,冷麵代表著多福多壽、長命百歲,也被稱作“長壽麵”。“冷麵已經融入了當地人的血脈”,金愛淑說。

這位資深美食專家還表示,中國多地夏季有吃涼麵的習慣,而延邊人的冷麵僅是“涼”還遠遠不够,要“冰”“冷”才痛快。(完)

 

來源中新社

分类
一路风情 地道美食 文化 生活 编辑精选

(尋味中華丨飲食)四川涼麵:夏日“清涼麻辣”從街頭走向國際

中新社成都7月17日電 (中新社記者 岳依桐)“經齒冷於雪,勸人投此珠”,中國唐朝詩人杜甫在《槐葉冷淘》中如是形容涼麵,並向友人極力推薦。

待拌的涼麵和各色調味料。楊予頔 攝

涼麵,四川人夏季必備美食。其製作工序並不複雜——碱水面煮熟撈出,自然放涼或用風扇吹涼,加入菜籽油拌勻避免粘連,放入蒜水、花椒粉、生抽、醋、辣椒油、味精、鹽、白糖等調料,再同豆芽、黃瓜絲、雞絲等配菜拌勻即可。

今年65歲的張嬢是成都市新都區一家涼麵攤位的“掌舵人”。從業32年來,她憑手藝成為當地小吃江湖中的“傳奇”。炎炎夏日,張嬢的小攤前又排起長隊。因沒有座位,手捧一次性紙碗的食客或站或蹲,還有不少人提著打包好的涼麵準備回家享用。

裹滿辣椒油的涼麵看似濃油赤醬,實則口感清爽、滋味豐富。若問張孃的涼麵妙在何處,她毫不猶豫給出答案:調味。但要細究調味配比,她便搖搖頭,指著調味台說:“調味料就是這些,至於每樣放好多,主要靠手感、看經驗。”

涼麵,四川人夏季必不可少的美食。楊予頔 攝

酸辣、糖醋、麻醬、怪味……千百年來,四川人開發出多種涼麵口味。如今,騎車叫賣的移動攤位、隨處可見的小攤、陳設簡單的小吃店乃至高檔飯店,街頭巷尾,涼麵無處不在。

在多數四川人看來,涼麵不是主食,它更像一味佐餐佳品。涼麵配稀飯這種“碳水炸彈”套餐,是很多四川家庭夏日餐桌必備;燒烤店、火鍋店、小龍蝦店菜單上幾乎都少不了涼麵,更有甚者因涼麵拌得好而“出圈”;川菜館也會把涼麵當作涼菜上桌,或單獨出場,或與涼拌白肉搭檔。

四川青年厨師付海勇正在用風扇吹涼碱水麵條,這是製作四川涼麵的必要工序。楊予頔 攝

除常見的碱水麻辣涼麵外,廣元蒸涼麵也別具一格:叫涼麵但入口熱燙;外形和陝西涼皮近似,但原材料是大米。一勺米漿入鍋、幾隔籠屜蒸熟,起鍋切成小條,墊上豆芽裝碗,再用熱蒜水、醬油、醋、辣椒油“注入靈魂”。蒸涼麵是廣元人一年四季都不可少的美味。

從街頭走來的涼麵作為四川特色小吃的代表,早已走向國際,不僅是海外川菜館的人氣菜品,也獲得不少外國政要的青睞。

“涼麵很適合夏天的胃口,巴適!”定居成都的韓國美食博主朴大一曾專門拍攝過“打卡”廣元蒸涼麵的視頻。他說,韓國人夏天愛吃冷面,四川涼麵吃起來也很涼爽。

四川青年厨師付海勇認為,涼麵既可與豆芽、黃瓜搭配,也可以同魚肚、花膠、海參、松茸搭配,但不論配菜和擺盤方式如何創新,其靈魂底味不會變。

通過各類活動,付海勇近年來將涼麵帶到俄羅斯、法國、荷蘭、比利時、德國、哥倫比亞等國家。“涼麵適口性強,滋味豐富,外國友人都很喜歡。”他回憶道,“有人面前碟子摞起高高一叠,都還吃不够。”

川菜文化學者、成都餐飲同業公會顧問向東表示,涼麵沒有公式化配方,雖然家家戶戶的味道可能有所差別,但整體感覺一定是四川涼麵專屬的味道。“我今年75歲,拌出來的涼麵味道就是曾經母親拌的那種,我的子女也受我影響繼續傳承這種味道。”向東說,這是一種飲食習慣的傳承,更是一種文化傳承。(完)

來源中新社

分类
一路风情 文化 生活 编辑精选

(尋味中華丨文博)“南宋CBD”朝天門:見證杭州千年宋韵

中新社杭州6月19日電 (作者 嚴格 張斌)朝天門是杭州歷史上古都中軸線的地標性建築。在杭州南宋御街中山路,這一古都千年地標的奧秘吸引著眾多遊客。

站在朝天門腳下,抬頭可見三塊匾額,從上至下依次為朝天門、鎮海樓、鼓樓。浙江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中國古代史研究所副所長陳志堅受訪時說,這見證了朝天門的演變過程。

三塊匾額見證了朝天門的演變過程。 張斌 攝

千餘年前,朝天門由吳越王錢鏐始建,為杭州夾城城門之一。後來,隨著城市擴展,外城修建,朝天門變為一座城中之門,失去具體功能。南宋定都杭州後,已經廢棄的朝天門搖身一變,成為南宋皇城之門。

朝天門裡,是三省六部等中央官署。朝天門外,附近的十五奎巷曾有劇院、街頭表演、雜耍等,是繁華的娛樂場所。南宋《都城紀勝》以“食物店舖,人煙浩穰”描述門外盛況。

朝天門堪稱古都“中央商務區(CBD)”,一座城門隔開皇城和市井。彼時,這裡還是南宋的“首都新聞中心”。

南宋末年,丞相文天祥本在蘇州督軍抗元,卻被朝廷召回杭州,而蘇州很快陷落。首都因此人心惶惶,認為文天祥不戰而降。為安撫民心,經過批准,文天祥把朝廷命其回京的文件公開貼在朝天門下,這才平息質疑。

朝天門“首都新聞中心”的名號,更來自于南宋朝天門外的特殊機構——進奏院。其有傳令天下的職責,每日進行採編、審定和發佈“朝報”。

據杭州文史學者姜青青考證,進奏院中有人會把人事任免中“未定”的材料悄悄傳給外人,供其編印“小報”上市牟利。於是,這裡出現一撥專門靠搜集和傳遞“小道消息”的行當人,生意蔚為可觀。

南宋之後,朝天門架設鐘鼓,逐漸發揮城市中心的報時功能。元代,朝天門改名為“拱北樓”,明代則改名為“來遠樓”。後因海患不斷,又改名為“鎮海樓”。人們希望以此壓制倭寇侵擾不斷的現象。清代,在晨鍾暮鼓的浸潤中,民間逐漸改稱鎮海樓為鼓樓。

4月24日,航拍鼓樓。 王剛 攝

人們現在看到的鼓樓,是按明代建築形式于2002年復建落成,採用五開間、二重檐歇山頂,斗拱裝飾。屋面仿古結構,黑色亞光琉璃瓦,古門窗。《重建鼓樓記》記載:登斯樓也,東海蒼茫,錢江澎湃,吳山秀色,西子風姿。遊目騁懷,風光無限。

鼓樓周邊,也可謂文化味十足。鼓樓一側,經過現代整修,十五奎巷的馬路被拓寬,從路口望去,瀝青路面、青瓦白牆,遊人如織。

鼓樓腳下,建有普利茲克建築獎獲得者王澍設計的南宋書房,走進書房即可看到與宋代文化相關的書籍和文創產品。書房掌門人趙群偉說,《圖說南宋御街》《藏在宋畫裡的兩宋史》等書籍銷量較佳,自2020年10月開業以來,書房年均接待讀者300余萬人次。

4月24日,航拍鼓樓(左下角)與西湖同框。 王剛 攝

鼓樓附近的十五奎巷32號是施公廟舊址。廟裡供奉的施全,原是南宋殿前司的低級武官。岳飛被害後,他在朝天門附近的望仙橋刺殺秦檜,事敗後遇害,民眾因其為國除奸義舉設廟紀念。電影《滿江紅》裡刺秦的小兵張大,就以施全為原型。

站在十五奎巷口,一邊是雄偉的朝天門,另一邊則是過去的“南宋CBD”、如今的文旅商業街區,川流不息、熱鬧非凡。(完)

來源中新社

分类
一路风情 文化 生活 编辑精选 美食

(尋味中華丨飲食)陝西肉夾饃:萬物可“夾” 四海可達

中新社西安6月5日電 題:陝西肉夾饃:萬物可“夾”  四海可達

作者  楊英琦  李一璠

提到陝西美食,不能不講肉夾饃。關於其名稱“肉夾饃”與“饃夾肉”的爭議,則是個難以繞開的話題。

有人稱源自“肉夾于饃”,有人解釋為“把肉夾在饃裡”,也有說法是“饃夾肉”在當地方言中諧音“沒夾肉”,因而得名“肉夾饃”。但不論它從何而來,“夾饃”吃法已與“老陝”們的日常密不可分,由此演變出“饃夾萬物”的多元風味,正走出“饃都”西安,向四海去。

現年69歲的陝西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西安肉夾饃”代表性傳承人廉守柱回憶,早在多年前出國創業時,他嘗試用底格里斯烤魚、土耳其烤肉等異國美食夾“祖籍”西安的饃,征服了當地友人的味蕾。在他看來,憑“饃夾萬物”這一特點,肉夾饃可“行”萬里。

1984年,廉守柱(右)在土耳其傳授白吉饃製作技藝。(受訪者供圖)

不祗廉守柱,“老陝”們深知“饃夾萬物”的魅力。粉蒸肉與荷葉饃組合的籠籠肉夾饃咸辣兼備、肥而不膩;臘牛肉與飥飥饃的搭配,使臘牛肉夾饃的口感兼具筋道與綿軟;毫不遜色于臊子面的臊子肉夾饃是寶雞人的“白月光”;辣子夾饃則在渭南擁有獨家“廣告詞”:“白蒸饃,夾辣子,一咬一個月牙子”……在“出海”前,陝西境內的肉夾饃早已形成各種“流派”,勢均力敵。

但在各種夾饃組合中,西安肉夾饃當屬“頂流”。其與涼皮、冰峰汽水組合“出道”的“三秦套餐”是陝味的經典代言。

西安肉夾饃,又名臘汁肉夾饃,作為陝西經典肉夾饃組合,臘汁肉與白吉饃缺一不可。剛出爐的白吉饃身披“金圈、虎背、菊花心”,外酥裡嫩,麥香十足,順邊橫拉一刀,饃便輕鬆張口,此時將剁碎的臘汁肉夾入,再澆少許滷汁,一口下去饃脆肉糯,唇齒留香。

圖為西安肉夾饃。(資料圖,受訪者供圖)

距西安肉夾饃“不遠”,潼關肉夾饃與之齊名,二者主要區別在饃。與用嫩面發酵製成的白吉饃不同,潼關肉夾饃為千層餅,外觀層次分明、紋理絲滑,常以熱饃夾涼肉食用,酥脆度與掉渣量是食客們評判的重要依據。

因“熱饃夾涼肉”的特性,潼關肉夾饃搭上了美食工業化的快車。截至2024年5月,陝西潼關縣已建成肉夾饃工廠10家,生產線34條,日生產速凍餅260萬個,並銷售到美國、新加坡、日本、意大利、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

但在多地的創造性加工下,“老陝”們仍會為青椒、洋葱等出現在肉夾饃裡的“異物”激動陳詞,夾什麼、夾多少、怎麼夾……關於夾饃的每一步,都牽動著他們的心。在“捍衛”正宗與否的同時,也有人更在乎這舌尖之味能傳多遠。

2023年3月,潼關肉夾饃的千層餅剛剛出爐。中新社記者 李一璠 攝

“祗要在市場有售,受大眾歡迎,就是一份美味‘夾饃’。”廉守柱雖堅守傳統肉夾饃技藝,也樂見各“夾饃流派”的切磋與創新。他認為,每位食客都是美味“裁判員”,陝西美食正是憑百變、包容的特色揚名、遠行。

2015年,美國《赫芬頓郵報》曾在推薦陝西肉夾饃時表示,“世界上第一個漢堡來自中國”。如今,不論“乘”著生產線上速凍餅坯出海的潼關肉夾饃,還是在漢堡麵糰中摻入中式油酥的“海外版”白吉饃,這口來自陝西的饃不懼眾口難調,正積極“入鄉隨俗”,迎向四海食客。

“新加坡、荷蘭、德國、法國……我們的學生已經帶著陝西美食走向世界。”陝西旅遊職業烹飪學院院長王新麗說,肉夾饃作為陝西美食的“金字招牌”,其傳承與傳播更具意義。“希望各地食客不僅品嚐到陝西的美食風味,也能從舌尖感受這獨一份的人文韵味。”(完)

來源中新社

分类
一路风情 名胜古迹 文化 旅游 生活 艺术

(尋味中華|名園)竹西佳處有個園

中新社揚州5月29日電 (作者 徐珊珊 鍾升)“淮左名都,竹西佳處。”宋代詞人姜夔在《揚州慢·淮左名都》中表達對揚州的初印象。揚州的竹,大抵是真的秀美,以至於到了數百年後的清朝,揚州又孕育了以竹而享譽全國的個園。

“種竹萬竿”的個園,由清代兩淮鹽業商總黃至筠於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在明代壽芝園的基礎上拓建而成。園子鬧中取靜,以竹、石為主體,採用中國傳統“前宅後園”的建築模式,南面為住宅、北面設花園。、

航拍揚州個園。 劉江瑞 攝

揚州市個園管理處主任李晉介紹說,黃至筠名中帶竹,又生性愛竹,因三片竹葉相鄰形似“個”字,故起名“個園”。《釋名》曾記載:“竹曰個,木曰枚”,因此個園也可理解為“竹園”。

蘇東坡有雲,“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竹子讓個園超凡脫俗,園內精巧堆叠的假山則賦予園子“靈魂”。清代戲曲作家李斗在《揚州畫舫錄》中記載:“杭州以湖山勝,蘇州以市肆勝,揚州以園亭勝,園亭以叠石勝。”

沿著曲徑通幽的步道走進花園,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春山,竹林間一枚枚石笋,蒼勁挺秀拔起,以寸石生情之態,狀出雨後春笋之意。地面上鋪滿碎裂的白礬石,則寓意氣溫回升、大地回暖。“上春山”僅是賞山景的序曲,設在園內的夏山、秋山、冬山更是引人入勝,偷得浮生半日閑,山中覽勝卻一年。

“個園是本耐人尋味的書,好書不厭百回讀。”李晉說,黃至筠28歲開始建園,直到48歲才建好個園。對他來說,春華不如秋實,於是設“住秋閣”留住秋天。

遊客走進揚州個園遊園賞景。 劉江瑞 攝

整座秋山由安徽黃石組成,與之配對的是終年長紅的楓樹。秋山的石頭可謂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每當夕陽西下,漫步其中,伴著楓葉簌簌,仿佛置身於秋日山林,頗有韵味。冬山西面的牆中則設兩個漏窗,隔窗可窺得早春的圖景,為冬山添上幾分春意。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康震認為,個園是中國古典園林的傑出代表,可觀、可居。可觀是因為像盆景,能把玩;同時也可以居住,體現古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和詩意人生的生活觀。

這份中國古典意境甚至伴隨著電視藝術片《夢裡個園》蜚聲海外,《夢裡個園》2013年在美國獲得第46屆休斯敦國際電影電視節本類組別最高級別的“worldfest雷米獎”。“鹽商豪府邸,竹石雅乾坤”的魅力令全球觀眾為之著迷,也使得一年一度的個園“鹽商婚禮”備受關注。

4月22日,沉浸式夜遊表演在揚州個園舉行。 吳江濤 攝

據李晉介紹,鹽商婚禮通常會設置“馥園迎親”“入門儀式”和“集體拜堂”等經典場景,以及小姐樓拋綉球、鹽商家宴用餐、竹林掛福牌等環節。如今的鹽商婚禮還結合年輕人喜愛的“新中式”,在還原傳統婚俗儀式的基礎上,於婚宴過後舉辦傳統婚禮主題的劇本殺活動,將當下流行熱點與傳統結合起來,打造與眾不同的婚禮體驗。

入夜,個園千秋粉黛藝術團的演員們為遊客帶來戲腔歌曲、揚州清曲表演。當下夜遊經濟興起,個園以夜遊、夜市、夜演相結合的方式,在夜遊項目中融入沉浸式劇目。同時,園內不定期舉辦國潮遊園會等活動,以傳統文化元素為遊客帶來不一樣的遊園體驗。畢竟,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完)

來源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