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Function _load_textdomain_just_in_time was called incorrectly. Translation loading for the likebtn-like-button domain was triggered too early. This is usually an indicator for some code in the plugin or theme running too early. Translations should be loaded at the init action or later. Please see Debugging in WordPress for more information. (This message was added in version 6.7.0.) in /data/web/cthks/wp-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6121
尋味中華 彙整 - 第3页 共4页 - 中華時報China Times
分类
一路风情 文化 编辑精选

(尋味中華|非遺)蒙古包裡圍爐坐 草原風起聽“說唱”

中新社呼和浩特1月12日電 題:蒙古包裡圍爐坐 草原風起聽“說唱”

中新社記者 張瑋

追光打在前奏拉響的四胡上,左手彈撥,右手拉弦,時而如駿馬奔馳,時而像刀槍出沒……曲調多樣,節奏明快。在內蒙古舉辦的一場2025年新年曲藝專場晚會現場,第六代烏力格爾傳人李格根株格帶來經典說唱曲目《江格爾傳》。

這段烏力格爾不僅語言優美,人物塑造和故事情節也很傳神,眼神、身段、手勢、步伐等動作刻畫更凸顯細節。再加上音質渾厚深沉、富有草原韵味的四胡伴奏,令現場聽眾沉醉其中。

2019年,在中法建交55周年之際,李格根株格在巴黎演出。 (受訪者供圖)

烏力格爾是源自草原的說唱藝術,約形成於明末清初,廣泛流傳於內蒙古、黑龍江、吉林和遼寧等省區的蒙古族聚居地區。

在民間,烏力格爾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口頭說唱而無樂器伴奏,稱為“雅巴干烏力格爾”;另外一種是有樂器伴奏的“潮仁烏力格爾”和“胡仁烏力格爾”,類似說唱音樂Hip-Hop。李格根株格在晚會中表演的便是“胡仁烏力格爾”。

“95後”李格根株格出生在內蒙古科爾沁草原,從小跟著爺爺和父親學唱烏力格爾。“在草原上,烏力格爾的演唱形式非常簡單,不受環境限制。胡爾奇(蒙語,意為說書人)在蒙古包內、大草原上席地而坐,拉起馬頭琴或四胡就能說唱。”

李格根株格介紹,烏力格爾不限於“說書”的字面意思,亦不同於蒙古族傳統音樂,“它的音樂節奏性和叙事性都很強。”

“胡爾奇常以大量生動的比喻和排比的手法來加以渲染文本內容,韵文的唱調是根據書中感情氣氛的需要而隨時變換的,曲調極為豐富;說白也有一定的音調和節奏。唱詞長短不一,一般以蒙語三至五字為一句,四句一節,每句都押韵。”李格根株格告訴記者,經驗豐富的藝人們也常常即興表演,祗要給出題目,胡爾奇便能出口成章。

2024年夏,甘珠爾在家門口進行惠民演出,以烏力格爾為載體,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受訪者供圖)

“裝文扮武我自己,一人能演一台戲;一人多角,時而這一角,時而那一角;男女老幼集一身,進得快,退得穩,分得清,進進出出,變換迅速。”烏力格爾藝術大師甘珠爾是李格根株格的老師,他用一段即興烏力格爾向中新社記者介紹道。

在甘珠爾看來,烏力格爾反映了蒙古族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愛憎、嚮往,有著豐富的思想、生動的故事、感人的形象、優美的語言和獨特的表現手法,加之民間藝人為它插上了傳播的翅膀,使其散發著濃郁的草原生活氣息。

“更有甚者,一件樂器既可虛擬刀槍、坐騎,又可代替鐮刀、馬鞭。”甘珠爾如是說。

年輕的李格根株格致力於打造草原上的Hip-Hop。前段時間他去歐洲演出,收穫了當地聽眾的交口稱讚,這讓他更加自信。

蒙古族民眾中素有“可以三天不吃飯,不可一日無書聽”的說法。從天文地理、自然科學到日常生活,內容題材極廣的烏力格爾是草原牧民心中的浪漫吟遊。

2015年夏,蒙古包內,人們圍坐一起聽烏力格爾。(受訪者供圖)

冬日寒氣漸濃,內蒙古草原上雪壓草低,蒙古包內圍爐聽書的人多了起來。

“烏力格爾最初的形式與西方中世紀的吟遊詩相似,藝人們身背四胡或馬頭琴,在大草原上隨風漂泊,不需要舞台、道具、服飾等,祗用一把琴伴奏,隨拉隨唱。”年過六旬的胡爾奇代沃德至今仍活躍在草原舞台上,一人一琴,自拉自唱。

在牧場、田間、蒙古包,午休時間或晚上入睡前,在烏力格爾的陪伴下,草原牧民沉醉在故事情節中,如痴如醉。(完)

來源中新社

分类
一路风情 文化 编辑精选

(尋味中華|戲曲)賽博朋克演繹梨園戲 AI邂逅劇中女主角

中新社泉州12月25日電 題:賽博朋克演繹梨園戲  AI邂逅劇中女主角

作者  吳冠標

如果機器人邂逅了戲曲世界的女主角,他們該怎樣理解彼此的存在?

在冬日的北京,一場特別的梨園戲亮相繁星戲劇村。人工智能機器人為尋找寧靜而極簡的表達,被終端搜索帶入梨園戲《陳三五娘·大悶》的演繹時空。隨著完整數據成功建模,它開始憐惜主角“五娘”思念“陳三”的深夜不寐,於是用AI功能化身陳三闖入五娘的意識流空間……

這部戲是《陳三五娘·平行空間2》“大悶·賽博朋克”,由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青年導演曾龍執導。曾龍接受中新社採訪時介紹,《陳三五娘》是梨園戲最具代表性的劇目之一,而“大悶”是其中欣賞門檻最高的一折,這場旦角獨角戲做功細膩精緻,曲辭典雅優美,梨園戲獨有的“十八步科母”及音樂在戲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11月19日,梨園戲《陳三五娘·平行空間2》“大悶·賽博朋克”亮相北京繁星戲劇村。(福建省梨園戲傳承中心 供圖)

梨園戲的發源地福建泉州素稱“閩南戲窩子”,木偶戲、高甲戲、打城戲等百花齊放。其中梨園戲沿革最久,可溯源至唐五代時泉州的歌舞百戲伎藝,至今仍較完整保存了古典戲曲的諸多文學與演出形態,唱泉音、泉調,被譽為“宋元南戲活化石”。

社交平台上,有不少關於“平行空間2”的討論,有人覺得這是最具顛覆性的戲曲,“感覺是在看電影《盜夢空間》”。舞台幾乎全程暗場,黑色字幕牆圍成一圈,機器人戴上白色面具不語,心聲由五彩字幕表達。五娘則一身粉衣,時而倚桌開唱,時而走進觀眾間訴說。

“去年看了平行空間1,相比之下,這一版更清爽,機器人正好可以科普梨園戲,便降低了觀看門檻。”網友評價,本來覺得賽博朋克加戲曲會很“邪門”,沒想到“吸收得更好”。

儘管加入了“機器人”元素,曾龍卻一再強調,“大悶·賽博朋克”是在原有經典上不做任何改變的再創作,“可以賽博朋克,可以AI闖入,但戲曲仍是戲曲,大悶還得是大悶”。

11月19日,梨園戲《陳三五娘·平行空間2》“大悶·賽博朋克”亮相北京繁星戲劇村。圖中為“五娘”。(福建省梨園戲傳承中心 供圖)

故事的最後,因AI行為越界,系統將奔向舞台的人工智能強行關機。同時,系統又打開一扇時空門,黃五娘從中走出。她瞭解了整個故事,卻再無法回到自己的世界,祗能走向觀眾。一回頭,台上的人工智能取代五娘,從頭開始“大悶”的表演。

“許多觀眾期待人工智能與五娘產生真正的聯繫,但我祗是想用人工智能引導觀眾走進劇場,欣賞‘大悶’的美。”曾龍認為,引入“賽博朋克”概念不是為了喧賓奪主,人工智能更多是安靜地和觀眾一起看戲、學戲,“至於人工智能與五娘的情感,那或許是另一個故事了。”

五娘被人工智能取代,是預言還是妄想,觀眾各有答案。不過曾龍在演出後交流時提到,人工智能和演員間的關係確實值得探討。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梨園戲演員該如何自處?

這些年,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通過沉浸式表演、經典劇目服飾秀、專場音樂會等形式,成功拓寬梨園戲的受眾範圍。

5月3日,梨園戲《高文舉·入溫府》在福建泉州中山路演出。(福建省梨園戲傳承中心 供圖)

在曾龍看來,梨園戲之所以有那麼多“新玩法”,根源在於劇種深厚歷史底蘊,以及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城市泉州開放的文化基因。二者孕育出強大的包容性,使梨園戲能接納各種嘗試而“不變味”。

近日,梨園戲實驗劇團又在南京大學推出新形式的《陳三五娘》。在壓腳鼓、南琶、洞簫等伴奏下,劇團團長曾靜萍與她的同輩藝術家上演“讀劇”,通過純粹的“唱”“念”展現戲劇文本,找回演員對這部戲最初的記憶。“這一形式還將在明年元宵與觀眾見面,期待更多人共同探尋戲曲的文本之美。”曾龍預告。

“對於梨園戲的未來,我們會給年輕人創作以最大的鼓勵。”曾靜萍說,“也希望他們的嘗試能建立在對傳統的深刻認識上,不要一味迎合時代。”(完)

來源中新社

分类
一路风情 文化 编辑精选

(尋味中華|戲曲)在川劇裡夢回東坡

中新社成都12月18日電 題:在川劇裡夢回東坡

作者 王利文

2024年,陳智林“夢見”蘇東坡近30次。在北京、杭州、眉山,無數觀眾不為川劇“絕活”走進劇場,祗想看看這位四川省川劇院院長如何演繹蘇軾。

常州風雨夜,煙霧四起,僕從給白髯“東坡”披上青衣。“人生何必到百歲?一坡自有一歌隨。吾生不惡死不墜,再把清歡賦幾回。”

惠州造橋、黃州悟道、壯賦赤壁、烏台詩案……在川劇《夢回東坡》中,“東坡”用八個夢境回溯年輕的自己。演出畢,許多人一邊為東坡與妻子王弗的分離哭泣,一邊為正值花甲之年的陳智林歡呼。

實際在演出中,台下笑聲占據主導。在赤壁,王弗想要加入愛人的詩酒局,但因略少文化,祗吟出赤壁是“麻麻雜雜、黑咕隆咚”;而東坡情急下表白愛妻時,脫口是“我愛你,興來時一曲山歌驚雨;我愛你,悶來時一口方言罵母雞”。

2024年春,在川劇《夢回東坡》中,陳智林飾演蘇東坡(右)。左為妻子王弗。(四川省川劇院供圖)

陳智林評價《夢回東坡》是“帶淚的喜劇”。“你看我們四川出土的‘說唱俑’,兩肩高聳,著褲赤足,開懷大笑,都是歡樂的形象。”陳智林說,這就是四川人的精神內核,我們可能會遭遇磨難,但仍是“竹杖芒鞋輕勝馬”,豁達處世,幽默輕鬆。

1912年,薈萃不同班社的“三慶會”在成都悅來茶園組建,自此昆腔、高腔、胡琴、彈戲、燈調“五腔融為川劇”。光臨成都的市井茶園,泡上蓋碗茶,便可從《白蛇傳》看到《望娘灘》,看往來行人為川劇鑼鼓駐足。

很多人對川劇的聯想祗有“變臉”和“吐火”。但作家汪曾祺寫道,川劇“文學性高”,能找出“月明如水浸樓台”這樣的唱詞,連“川醜都有書卷氣”。

陳智林認為,儘管以絕活聞名,但絕活與川劇是“術”與“道”的關係。飾演東坡時的獨特技法,如摺扇、髯口功和水袖等確實吸引眼球,但真正打動觀眾的是人物“平淡生活中真實的愛”。

圖為2016年的一次川劇絕活變臉表演。中新社記者 張浪 攝

今年5月末,被譽為“中國戲曲界三駕馬車之一”的魏明倫辭世,這位敢讓武則天、賈寶玉、安娜·卡列尼娜等角色同台的劇作家,留下《中國公主杜蘭朵》《夕照祁山》等先鋒作品,啟迪後來的川劇創作者。

“巴山蜀水生川劇,也孕育了這樣的‘巴蜀鬼才’。”陳智林與魏明倫生前亦師亦友,參演過後者創作的《易膽大》《巴山秀才》等作品。他說,魏老作為熱愛生活的川人典型,始終將巴蜀文化情懷及對社會的洞察關切寓於作品,並自然流露出來。

11月15日,新編川劇《丁寶楨》在成都上演,劇中丁寶楨(右)及其夫人準備烹制宮保雞丁。中新社記者 王磊 攝

這種“潤物細無聲”的精神,體現在四川省川劇院最新創作中。《大千世界》《晏陽初》,身為全國政協委員的陳智林為新戲站台,也為川劇活化奔走。今年9月,川渝兩地川劇保護傳承條例同步施行;11月,川渝兩地川劇院簽署《成渝兩地川劇經典劇目交流展演合作協議》,雙方將通過加強各川劇流派保護傳承,共同打造“出圈”精品。

據《夢回東坡》的最新演出安排,陳智林決定從“與聖人比肩”的夢中醒來,力推青年演員雷雲飾演東坡。而今,陳智林的日常是在社交平台推廣川戲詩歌。“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完)

來源中新社

分类
一路风情 地道美食 文化 编辑精选 美食

(尋味中華丨飲食)鍋包肉:兼容並蓄“很東北”

新社吉林12月11日電 題:鍋包肉:兼容並蓄“很東北”

中新社記者 蒼雁 石洪宇

電視劇《人世間》中,一家人圍坐品嚐東北特色菜的場景讓觀眾難忘。餐桌上,那道色香味俱佳的鍋包肉,正是中國東北菜的代表之一。

雪花落下,歲尾的東北進入冰雪旅遊季,中外遊客紛至沓來。在當地餐館,外酥裡嫩、酸甜咸香的鍋包肉幾乎是必點菜品。

7月7日,吉林省吉林市,金牌厨師孫志剛製作的鍋包肉。中新社記者 蒼雁 攝

將豬裡脊肉切成薄厚均勻的長方形,裹上麵粉放入油鍋,反復炸三遍,成金黃色。隨後,將調好的酸甜料汁翻炒、熬製,淋汁後的菜品色澤鮮亮,咬一口唇齒留香……吉林市百年老店新興園餃子館厨師長孫志剛再次為食客奉上他的拿手菜。

今年在吉林市舉行的世界鍋包肉大賽中,他獲得了金牌。近幾個月,尋味而至的食客猛增,孫志剛已經烹飪了逾1噸豬裡脊肉。

6月29日,吉林省吉林市,世界鍋包肉大賽上,近三百名厨師同場競技。中新社記者 張瑤 攝

檢驗鍋包肉的烹製水平,主要看厨師對油溫的控制及對酸甜料汁的調配。孫志剛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醬油是酸甜料汁的“靈魂”,用得好會在齒間留下餘香。

在中國的飲食文化中,菜名多與菜品的烹飪方法和食材有關,鍋包肉亦然。“鍋”指用鍋烹煮,“包”是包裹的意思,“肉”指主要的食材豬肉。“這道菜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清代。”中國烹飪巨匠、中國名厨委副主席李石琮介紹,最初,吉林鍋包肉的做法偏咸,晾乾後便於士兵出征時攜帶,後因鍋包肉選材考究、口感好,慢慢在民間流傳開來。為融合南北人群的口味偏好,又由咸演變為酸甜。

還有一種說法是,鍋包肉曾被稱為“鍋爆肉”,起源於清末的哈爾濱。當時哈爾濱是中俄貿易的重要城市,外國商人和官員雲集。作為待客美食,鍋包肉的烹飪技法與西式的酸甜口味相融合。由於外國人的發音習慣,常將“爆”讀作“包”,這道菜就被廣泛稱為“鍋包肉”了。

7月7日,吉林省吉林市,小食客在品嚐金牌鍋包肉。中新社記者 蒼雁 攝

吉林市政協文史研究員皮福生認為,鍋包肉不僅是一道美食,還承載著中國東北地區的飲食文化和歷史記憶,體現了當地人開放包容的心態和創新精神。

吉林市是滿族發祥地之一,也是吉菜代表地之一。當地厨師對於火候、油溫的控制精益求精,烹製的鍋包肉外酥裡嫩,讓評委、食客印象深刻。

李石琮曾在吉林市成功烹製直徑逾1米的巨型鍋包肉,獲得“鍋包肉厨神”稱號。其經營的百年老字號富春園飯莊,不時有上海、海南、香港等地的客人專門過來品嚐。

“我主張繼續創新鍋包肉的做法,融合如麻辣、咖喱、榴蓮等新味道,讓更多人喜歡上這道東北菜。”李石琮說,近些年,來東北的遊客越來越多,“拿捏”對方的味蕾非常重要。

為照顧南方食客的口味,李石琮還提出將長白山特產人參融入鍋包肉的烹製當中。近期,他一直在香港奔忙,與餐飲界同行交流。

來自非洲盧旺達的偉林正在吉林攻讀博士,已在當地生活7年的他早就成了東北菜的忠實擁躉。偉林回憶,自己第一次吃鍋包肉是在學校食堂,與別處不同,那次吃的鍋包肉是用雞肉做的。“味道很甜,湯汁濃郁。”偉林說,“聽說現在有了牛肉鍋包肉、咖喱味的鍋包肉,我太想嚐嚐了。”

來自上海的閆冰和家人剛剛在吉林結束了一場“鍋包肉之旅”,還特意拍攝了孫志剛的“金牌厨藝”。回到上海後,閆冰也嘗試做了這道菜。她表示,與上海菜的“婉約精緻”、口味偏淡相比,鍋包肉片大、油足,入口後的感覺“特別東北”。(完)

來源中新社

分类
一路风情 文化 编辑精选

(尋味中華|戲曲)歌舞壯劇繪眾生相

中新社南寧11月27日電 題:歌舞壯劇繪眾生相

作者 陳秋霞

“今日霞光萬丈照四方,七品知縣來把位上,新官上任點三把火,我定要把他訪一訪……”馬骨胡聲響起,“丑行”人物右手轉扇,模仿提線木偶的步伐登台——壯劇《雙躍門》好戲開演。

聽到馬骨胡,便知壯戲來。24歲的廣西戲劇院演員、《雙躍門》導演彭浩介紹,作為壯族特色樂器,馬骨胡音色柔於京胡;再叠加土胡,顯得節奏活潑有趣。而丑行則是壯劇的精髓,男女丑雖步法迥異,但均執扇亮相。

《雙躍門》表現了彭浩鍾愛的古代題材——七品官程蕒觀新官上任,猶豫初次踏進衙門邁哪祗腳更結好運,最後祗好“雙腳躍門”,令人啼笑皆非。

10月4日,壯劇《雙躍門》在廣西南寧上演。(受訪者供圖)

因外婆是粵劇名家潘楚華,彭浩5歲開始學習粵劇,但在14歲進入廣西藝術學校後,被壯劇吸引轉了行。他起初得用粵語和拼音標注壯語,現已在廣西戲劇院壯劇團出演《黃文秀》《香樟樹下》等20餘部壯劇。

“有時候突然想起外婆的戲,靈感就會冒出來。”彭浩介紹,外婆的首本戲——粵劇《女駙馬》中,丫環春紅在狀元府習慣性喊了“小姐”,被“女駙馬”馮素珍制止,示意春紅現在二人的身份。

這段有喜感的表演被彭浩運用在《雙躍門》上。知縣程蕒觀跟師爺衙役說,“待老表我察看察看”,被其表兄弟制止,在官場上要“端起架子”,不能再稱“老表”。

劇情新奇的《雙躍門》還運用了沉浸式的舞台佈置。台上5塊移動景片,眾生相在景片的一個個方塊中探頭而出,觀望這個世界;而觀眾也是眾生相中一員,正觀望舞台上的眾生。

“正如戲中所唱‘是伶人亦是看官’,即是舞台上下心靈互動和碰撞的魅力。”彭浩說。

10月22日,壯劇《牽雲崖》在廣西南寧邕州劇場展演。翟李強 攝

2019年,因廣西演員哈丹憑壯劇《牽雲崖》摘得當年中國戲劇梅花獎,壯劇被更多人關注。《牽雲崖》講述受壯族始祖布洛陀點化蛻變為人形的蛇郎和孿生姐妹俏來、達蓮之間的愛情糾葛,是典型的取材於民間傳說的壯劇。劇中祭祀舞、洗衣舞、攔路歌,充分展示了壯族人的文化風俗。

“壯劇是非常浪漫的,別的戲曲中的祝英台更偏向於大家閨秀,我們的祝英台能耕會織、能歌善舞,大膽追愛。”彭浩說,“有的戲中行刑台都能變成歌台。”

在《牽雲崖》等壯劇表演視頻評論區,有網友自稱是廣西百色田林人,每年“三月三”都被阿婆帶去看戲,“如今遠在異鄉,總想通過視頻治癒自己。”

10月4日,壯劇《百鳥衣》在廣西南寧上演。(受訪者供圖)

《“廣西有戲”品牌戰略行動計劃(2022—2024)》提出,將實施優秀劇本扶持計劃、惠民演出提昇計劃等,結合新時代藝術審美,對“廣西有戲”品牌進行全新整體設計推廣。

“近年來,劇團對《百鳥衣》《歌王》《寶葫蘆》等經典劇目進行復排,讓年輕一代接棒。”廣西戲劇院壯劇團團長唐紅友介紹,“我們在原有身段基礎上,把壯族舞蹈元素和花山岩畫動作融入表演中,深受年輕觀眾的喜愛。”

如今,彭浩常在社交平台分享壯劇排練演出花絮,用壯劇唱腔唱《橋邊姑娘》等流行歌曲,引來不少關注。“《雙躍門》是我古裝壯戲的初嘗試。”彭浩希望,未來能多導演引發觀眾思考的劇目,讓壯劇留得住,傳得開。(完)

來源中新社

分类
一路风情 文化 编辑精选

(尋味中華|非遺)蒙古族呼麥:從一人歌喉聽萬馬奔騰

中新社呼和浩特11月6日電 題:蒙古族呼麥:從一人歌喉聽萬馬奔騰

中新社記者 張瑋

大幕拉開,昏黃的燈光映照著台上的古老樂器,馬頭琴、陶布秀爾(蒙古族傳統彈奏樂器)先聲奪人,呼麥、長調等蒙古族音樂技能輪番上場,合聲瞬間席捲整個舞台,將觀眾“拉”到內蒙古大草原,沉浸式感受萬馬嘶鳴、踏草而過的恢弘。

從蒙古族英雄史詩《江格爾英雄讚》到改編流行歌曲《孤勇者》,再到獨具草原風情的《安達》等歌曲,內蒙古樂隊“安達組合”帶著以蒙古族音樂為創作基礎的曲目,或加入電子音樂的元素,或以搖滾的形式呈現,在熱播綜藝舞台上頻頻出圈。

“在這首歌曲中,我們有意識地用傳統樂器來設置表達,但又很搖滾,很有節奏感和韵律。”安達組合呼麥手、馬頭琴演奏者烏尼談到《江格爾英雄讚》時說,“尤其呼麥讓大家感到新鮮。”

2024年7月7日,內蒙古呼倫貝爾,安達組合專場演唱會吸引數萬名觀眾。(呼倫貝爾市官方供圖)

呼麥又稱喉音唱法、雙聲唱法、多聲唱法或“浩林·潮爾”,是阿爾泰山周圍地區諸多民族的一種歌唱方式,主要流傳于中國內蒙古、新疆以及蒙古國、俄羅斯部分地區。

中國第一代女性呼麥歌手蘇伊拉·塞罕向中新社記者介紹,呼麥需要演唱者利用咽喉、口腔、鼻腔甚至胸腔等部位來同時發音,至少要能發出一高一低兩個聲部,二者高低之間甚至能達到六個八度的距離。

“是自然創造了呼麥。”蘇伊拉·塞罕說。

呼麥歷史可以遠溯至匈奴時期,蒙古高原的先民在狩獵和遊牧中虔誠模仿大自然的聲音,他們認為這是與自然、宇宙溝通、相處的重要途徑。

2009年,蒙古族呼麥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9年9月23日,上海,蘇伊拉·塞罕在“天地世界音樂節”進行呼麥專場演出。(內蒙古藝術劇院官方供圖)

民間有言:蒙古族音樂有三寶,呼麥、馬頭琴、長調。在實際表演中,這三者也常常結合呈現,創造出更加豐富、細膩的音樂觸感。

在安達組合的熱曲中,馬頭琴悠揚地勾勒著整首樂曲的調子,充滿磁震感和張力的呼麥聲則壓著節奏,一下下踩在琴聲的旋律上。有聽者形容:力量、遼闊,是對曲子最簡明的兩個形容詞。草原的風和黑駿馬的嘶鳴隨著音樂撲面而來。

“在學呼麥之前,我們不張口,祗演奏。”烏尼說,他將民族樂器和呼麥想成一個整體。如當馬頭琴和呼麥兩者結合之後,氛圍感極強,整個音樂給人的感覺就像是在廣闊的草原上玩耍,圍坐在火邊,自由地唱歌。

9月1日,內蒙古興安盟,楊田虎在突泉縣下鄉演出中演唱呼麥。 (突泉縣官方供圖)

隨著時代發展,呼麥與內蒙古特有的音樂生態相結合,走進了民眾生活,成為當代蒙古族最重要的音樂內容之一。

楊田虎是內蒙古興安盟突泉縣烏蘭牧騎的呼麥手,每年他有百餘場演出走進鄉野草原。他告訴記者,這麼多年,祗要他拉響馬頭琴、唱起呼麥,觀眾就會安靜下來享受音樂,時而號角齊鳴、時而風吹草鳴、時而牛羊歡叫……無論在舞台上或是在曠野中,呼麥的穿透力壯闊激蕩。

“蒙古族音樂有著與生俱來的自然性。”內蒙古呼麥協會會長麥拉蘇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說,“我們生長在遼闊的草原上,聲音就會和天地、草原對話,生活場景就會自然而然地融入歌聲裡。”

麥拉蘇說,呼麥喚起了人們對共同起源“原始自我”的想象,引發了不同民族、不同人群的心靈共鳴。“我們要基於此,運用它的優勢去改編,讓它變得更入耳,讓更多人去喜愛。”(完)

分类
一路风情 文化 编辑精选

(尋味中華|戲曲)紹劇裡的悟空:六齡童師徒演繹降妖除魔

中新社紹興9月23日電 題:紹劇裡的悟空:六齡童師徒演繹降妖除魔
作者 項菁
首款中國產3A遊戲《黑神話:悟空》上線月餘,全球玩家都在打聽一隻猴子英雄。而溯源歷史,紹劇中的孫悟空形象早譽滿天下。
耍金箍棒、筋斗翻騰、與各路神仙鬥智鬥勇……在9月舉行的2024年戲曲百戲(昆山)盛典開幕式上,“江南美猴王”劉建楊壓台主演紹劇猴戲《鬧天宮》引爆全場。六十三歲老戲骨,歸來仍是孫大聖。

9月,劉建楊扮演孫悟空,主演紹劇猴戲《鬧天宮》。張君 攝

以猴戲著稱的紹劇,原名紹興亂彈,已走過400餘載。作為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紹劇唱當地方言,以高亢激越的唱腔、粗獷豪放的表演見長。
20世紀40年代,由“紹劇宗師”六齡童(章宗義)主演的36本連台本戲《西遊記》亮相上海老閘大戲樓,首創猴戲一舉成名。原本為營生而設計的戲,打開了紹劇猴戲新大門。
浙江紹劇藝術研究院副院長章劼接受中新社採訪時介紹,紹劇猴戲融入京劇北派猴戲的“神”性和南派猴戲的“猴”性,同時突出表現“人”性,形成“人、神、猴”三者融為一體的表演特色,賦予孫悟空更多的思想、情感和靈性。
章劼說,相傳六齡童因自身音色條件,使用假嗓唱法,反倒成就悟空的激昂和憤慨,後人便延續下來。而其臉譜為突出火眼金睛,則以掌扇臉為基調,金粉勾畫眉眼。

紹劇博物館珍藏的紹劇《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劇本(藏本),封面圖為主演六齡童。項菁 攝

悟空道具、西遊神話劇照、猴戲唱片……走進紹劇博物館,觀眾可在一處玻璃櫃內,發現20世紀60年代的紹劇《孫悟空三打白骨精》電影拷貝,彩色畫面映照著唐僧師徒四人取經路。
彼時,由六齡童主演的電影《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上映,發行至全球72個國家和地區。熒幕上,面對白骨精三番五次挑撥離間,孫悟空智勇雙全、忠心耿耿,將“人性化”體現得淋漓盡致。
憑藉降妖除魔的英雄形象,中國神話故事驚艶世界。1961年11月,毛澤東為紹劇《孫悟空三打白骨精》題詩:“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里埃。”
紹劇博物館另一側展區,一張張彩色劇照吸睛。據章劼回憶,20世紀90年代起,紹劇演員們扛著金箍棒多次赴美國、德國、日本、新加坡等地演出,僅今年就三度唱響中國香港。
16歲起師承六齡童,劉建楊海外演出多不勝數。為了讓更多人愛上猴戲,劉建楊嘗試側重悟空形象表達。
讓他印象最深的是一次意大利演出,“我們一改從頭到尾的演繹,從畫悟空妝、穿悟空服引入,將孫悟空的形象塑造過程展示於眾人,最後再進行五分鐘的簡短表演,贏得全場持久的歡呼聲。”
影視劇、動漫、遊戲改編風起雲湧,悟空形象千變萬化,紹劇猴戲也在求取改革“真經”。
早在20年前,紹劇團幾易其稿打磨《真假悟空》,將大鑼、大鼓、大鈸傳統樂器與現代交響樂融合,增添鳥叫聲、小猴啼聲;而後,又創排新版《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使用數字技術詮釋舞美空間;2024年恰逢六齡童100周年誕辰,推出新版《火焰山》,縮減原先時長,讓結構更縝密、節奏更明快。

9月初,劉建楊(中)與四名青年演員排練紹劇猴戲《鬧天宮》,左一為其徒弟王浩爽。項菁 攝

因排練《鬧天宮》,前些天在浙江紹劇藝術研究院練功室,已退休的劉建楊攜40餘名青年演員反復打磨身段和動作,“猴戲肢體語言多,必須更突出武打,展現速度和力度。”
從師父劉建楊手中,“90後”王浩爽接過金箍棒。作為新一代紹劇猴戲傳承人,王浩爽注意到時下火熱的“黑悟空”,“不論外在形象、傳播載體如何變,悟空勇往直前、懲惡揚善的內在精神永不過時”。
“畢竟每個人心中都住著自己的齊天大聖。”王浩爽說。(完)

來源中新社

分类
一路风情 文化 编辑精选

(尋味中華 | 僑鄉)百年跨海兩地書  一紙僑批家國情

中新社泉州9月11日電 (中新社記者 孫虹)“希望以年輕人喜愛的審美方式展示厚重的僑批歷史,讓僑批文化被更多人看見。”泉州市檔案館副館長陳若波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如是說。

今年6月,泉州市檔案館發佈僑批主題IP“阿批仔”和“小僑妹”,推出系列文創周邊產品。“阿批仔”頭戴斗笠,以穿梭於山海遞送僑批的批腳為原型;“小僑妹”頭頂簪花,以留守家鄉翹首期盼僑批的僑眷為原型。

 

僑批主題IP設計為僑眷“小僑妹”和批腳“阿批仔”。(泉州檔案館供圖)

僑批被國學大師饒宗頤讚譽為“僑史敦煌”。“僑批”源於閩南語,“批”即為“信”,是海外華僑華人寄給國內僑眷的書信與匯款的合稱。作為“信款合一”的特殊家書,僑批漂洋過海,承載著海外遊子對故里親朋的一片深情。

“僑批檔案是珍貴的民間草根文獻,也是華人社會的百科全書。”翻閱著多年來在各地搜集而來的僑批資料,僑批研究專家、泉州華僑歷史學會副秘書長劉伯孳說,可以看到絕大多數僑批都是瑣碎的“報平安”,但正是這些平凡的故事,真實還原了當時華僑華人的社會百態。

“我君到番邦,批信常寄來。日夜心焦煩,月缺何時圓……”一曲《過番歌》,唱出了南洋華僑心中的濃濃鄉愁。歌中的“批信”即“僑批”,不僅是維系海外僑胞和國內僑眷的重要紐帶,也是僑鄉形成與發展重要的原動力。

泉州僑批館內展出的泉州僑批郵路圖。中新社記者 孫虹 攝

竪行書寫,措辭典雅,批封上地名人名大多以英文寫就。展開信紙,正文幾乎以中文鋪滿,字句間都是對遠方親人的牽掛與關懷。在劉伯孳看來,僑批記載的不祗是“雞毛蒜皮”的家事,更是海外歷史事件“軟話語”的傳述。

作為中國著名僑鄉,泉州是僑批的重要接收地。一百多年前,大量閩南人出洋前往東南亞的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等地謀生。在通訊閉塞的年代,華僑們唯有靠僑批傳遞平安音信、寄血汗錢回家。

在僑批中可以看到華僑華人身在異域打拼的艱辛。如菲律賓華僑施能杞在家書中所寫,“白金行初創,資金短絀;三餐飯粥自炊,十餘口伙食全月不過二十餘元。”

在僑批中可以看到在外華僑與國內愛人之間的情話與思念。菲律賓華僑謝徽泉寄給南安詩山妻子劉氏的信中,在開頭處直白表達思念:“劉氏愛卿,別經兩年,深為念想……”

在僑批中可以看到戰爭年代海外華僑心系家國的情誼。華僑蔡懷番和蔡懷紫堂兄弟合建宅邸“胸懷祖國”樓的經過,在其寄往家鄉晉江的批信中詳細記載,信中還交代在家鄉的妻子購買厝地以建房屋,後續又來信說明房屋建造細節,並附上平面設計圖紙。

泉州僑批館內展示的僑批信封正反面和信紙。中新社記者 孫虹 攝

“除家書或匯款功能外,僑批內蘊含的平民書法、古典書畫、信局戳記也成了華僑藝術的另一種展現。”劉伯孳感慨道,在多年走訪收集僑批的過程中,泉州不少華僑後代非常珍視家中的僑批,妥善細緻的保管,這讓我們非常感動,也方便留下影印資料,對僑批的系統研究大有幫助。

2013年,中國“僑批檔案——海外華僑銀信”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記憶遺產名錄,僑批及其相關的信局、僑厝等迎來了保護傳承的有利契機。而今,以僑批文化為題材的文藝作品不斷湧現,紀錄片、戲曲、歌劇等藝術形式生動再現僑批背後鮮為人知的歷史。

近年來,泉州市積極探索創新僑批活化利用,通過舉辦“世界記憶遺產·僑批”主題文學創作大賽、改造旅菲華僑陳光純故居為泉州僑批館、推出雙語《僑批》原創歌曲及MV、設計僑批護照及僑批主題文創產品等,讓僑批品牌建設呈現出新景象、新活力。(完)

來源中新社

分类
一路风情 文化 编辑精选

(尋味中華丨戲曲)南腔北調匯新疆曲子

中新社新疆昌吉9月4日電 (作者 苟繼鵬)更衣室內,“90後”舍永超端坐梳妝台前,熟練地往臉上拍彩敷紅。

9月3日晚,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主題文藝晚會在當地頭屯河畔的新疆大劇院舉行,舍永超所在的新疆曲子劇團登台獻藝。

幾句唱詞聽罷,對新疆曲子的由來聞聲可辨一二:初聞識秦晉之音,再聽辨陝甘方言。

“當陝西曲子、青海平弦、蘭州鼓子、西北民歌等沿絲綢之路流入新疆後,逐漸融合當地各民族的音樂藝術,自成一派造就新疆曲子。”新疆曲子劇團原團長張世勇接受中新社採訪時說。

舍永超(右)在舞台上表演新疆曲子傳統戲《小放牛》。 (資料圖,受訪者供圖)

清朝學者紀昀曾謫居烏魯木齊,寫下“酒樓數處,日日演劇。數錢買座,略似京師。”“搖曳蘭橈唱採蓮,春風明月放燈天。”可見賞戲之風盛行。遙想當年,那些“西出陽關”的人們,於南腔北調中品鄉音戲韵。

據張世勇介紹,新疆曲子以雅俗分為素曲子和葷曲子(粉曲子)。前者內容與主題正統優雅、戲謔諷刺佔多數;後者詼諧滑稽、幽默風趣。其唱本也分“坐唱”和“走唱”兩種劇目:“坐唱”多講述歷史故事、神話傳說等;“走唱”多描寫愛情婚姻、趣聞軼事、鄉村風情等,語言生動活潑,更為流行。

另外,雖是新疆唯一漢語系地方劇種,新疆曲子卻容納了回族、錫伯族、維吾爾族等多民族語言藝術,甚至一段唱腔裡,漢語維吾爾語混用,還合轍押韵。如:“頭戴纓盔‘托瑪克’(帽子),身穿戰袍‘闊耐克’(大衣)”。

在新中國成立之前,新疆曲子還祗是在民間盛行的“草台戲”,大小職業班社及“自樂班”“地攤子”遍及城鄉。至1959年,新疆官方將其定名為“新疆曲子劇”,自此迎來新的發展階段。

“1980年,新疆曲子劇團在呼圖壁縣獲批成立,開始聘請教練、採訪民間藝人、收集劇目和曲調。”張世勇說,後來該劇團併入昌吉州藝術劇院,成為現在的新疆曲子劇團。

張世勇(左二)同蘭州鼓子專家、藝人座談。 (資料圖,受訪者供圖)

“以前劇團到村裡演出,都是坐著拖拉機去,風塵僕僕幾百里,演員們臉上全是土。村裡沒有演出場地,就用推土機推起一個大土堆,碾平後用糧站裡的帆布蓋上,立幾根桿子掛幕布。”

張世勇回憶道,演出最火時,曾創下在一個鄉鎮連演24場的紀錄,觀眾最多時會有130多輛拖拉機聚集台下,散場都得一個小時。

此後,由於人才流失,新疆曲子幾經沉浮。2006年,新疆曲子被正式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昌吉州新疆曲子劇團被確定為該項目保護單位。新疆曲子劇的傳承保護工作逐步完善。

昌吉州藝術劇院依託戲曲大省山西對口援疆條件,委託山西專業戲劇院校定向培養人才。舍永超就是其中之一。

“我是2013年赴山西學習戲曲專業知識和基本功,畢業後回來學習新疆曲子,前後總共有5年。”舍永超說。

新疆曲子大型現代戲《天山兄弟情》於2022年6月23日在烏魯木齊首演,舍永超(中間穿褐色大衣)擔任主角之一。 苟繼鵬 攝

目前,新疆曲子劇團排演的多部現代戲獲觀眾喜愛。比如由舍永超擔任主演之一的《天山兄弟情》,講述上世紀60年代新疆阜康天龍鋼鐵廠的建設故事。其間借用了河北梆子等節奏旋律,為以小調見長的新疆曲子注入力量感。

“歡迎來我們昌吉的新疆大劇院,聽本地的‘音樂劇’新疆曲子!”在社交平台上,當地網友發出邀約。(完)

來源中新社

分类
一路风情 文化 编辑精选

(尋味中華 | 文博)馬背琵琶響,昭君墓猶新

中新社呼和浩特8月28日電 (中新社記者 張瑋)昭君,自漢家而去,越秦道,赴大漠……8月23日,舞劇《昭君》揭開第二十五屆呼和浩特昭君文化節序幕。

昭君文化節期間,湖南文博業者王茜走進呼和浩特昭君博物院,她說,“從香溪到草原,從西漢到現在,昭君的故事令人敬佩。這幾天第十屆‘博博會’也在呼和浩特舉辦,我們藉此機會沉浸式感受昭君文化。”

8月23日,第二十五屆呼和浩特昭君文化節開幕式現場,舞劇《昭君》引人入勝。 劉清羽 攝

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韓邪單于歸附漢朝並求親,宮女王昭君自願請行出塞和親。翩翩之燕,遠集西羌。馬背琵琶,相隨“落雁”。

此後,漢匈停戰,更發展了雙方貿易。昭君同時代人焦延壽的《萃之益》咏曰:“長城既立,四夷賓服。交和結好,昭君是福。”

出塞14年後,王昭君與世長辭。相傳‌她葬於漠北(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南郊),昭君墓狀如覆斗,被茂密的芳草覆蓋,碧綠如茵,因此得名“青冢”。

呼和浩特博物院院長武高明告訴中新社記者,據調查,在內蒙古、山西等地,昭君墓多達20餘處。在各地昭君墓中,尤以青冢影響最大。因而當下提及昭君墓,一般指青冢。

現昭君墓位於呼和浩特市南9公里處,地處大黑河南岸的土默川平原,蒙古語稱作“特木兒烏爾虎”,意即“鐵壘”。其高約33米,占地面積13000平方米,是中國最大的漢墓之一。

武高明說,民國官修地方志《歸綏縣誌》記載,昭君墓,高二十丈,闊五十畝。“這說明當時青冢比現在還高聳。”

昭君博物院園區內,王昭君墓(左後側)綠草茵茵,和親銅像(右前側)矗立在王昭君墓前。 許婷 攝

“據考證,昭君墓是西漢中晚期壘砌成的。”武高明介紹,“墓葬形制為覆斗式,這是漢墓封土的標準形式。在封土台上曾有附屬建築與當時人們的活動跡象。又在墓體附近發現了粗繩紋瓦片、灰繩紋陶片等西漢中晚期遺物。”

昭君墓依山傍水,景色宜人,加以晨曦與晚霞的不同映照,所以民間有昭君墓一日三變之說:晨如峰,午如鍾,酉如樅。即早晨望去猶如高聳的山峰,中午像個倒扣的大鐘,傍晚則像美麗的雞樅。

1981年,昭君墓文物保護管理所在昭君墓基礎上建立,2006年更名為昭君博物院。院內還創建了中國唯一的匈奴歷史文化專題性博物館——匈奴歷史博物館。

如今,進入昭君博物院園區,昭君主題遊園、王昭君墓、和親銅像、“青冢”牌坊、昭君雕像等景觀由北至南依次分佈。此外,今年夏天始,園區推出沉浸式實景舞劇《王昭君》,觀眾可在演秀結合的互動中回溯西漢。

前些日子,昭君博物院講解員馬丹蕾接待了俄羅斯國家古典模範芭蕾舞團,舞者們不僅參觀文物展品,還體驗了漢服文化,進行舞蹈快閃表演。馬丹蕾說,這樣的交流活動常有,雙方更加瞭解了彼此的歷史文化。

6月3日,俄羅斯國家古典模範芭蕾舞團成員參觀昭君博物院。 王磊 攝

“昭君出塞”結束漢匈長期對峙局面,帶來60多年的和平友好,並架起經濟、文化交融交往的橋樑,“這在中外民族關係史上是少見的”。同時擔任昭君博物院院長的武高明認為,昭君從歷史中走來,卻是能為後世留下和平信念的傑出女性。

作為海峽兩岸交流基地、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的昭君博物院,近年迎來不少中外專家前來考察。武高明說,接下來,昭君出塞沿線5省區12個城市將聯合打造昭君文化品牌,通過展覽和數字文博走向世界。(完)

來源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