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一路风情 兩岸 大陆 港澳 编辑精选 香港

警方因應習近平到港實施嚴密保安會對市民造成不便 警方希望市民諒解和支持

警方公布國家主席習近平到港期間的保安行動安排,民航處在維港兩岸設臨時限飛區。

警方公布國家主席習近平到港期間的保安行動安排,民航處在維港兩岸設臨時限飛區。

灣仔北一帶周四起將大範圍封路及實施出入管制,在港鐵會展站,警方反恐戰術部隊換上新制服在站內巡邏,會展站周四凌晨起亦會暫時關閉,最少廿二條巴士線改道,不會途經灣仔北。

警務處助理處長呂錦豪說,警方將會為習近平提供近身保衛,場地保安及車隊護送,在他逗留、到訪及途經的地區設立核心保安區,周邊範圍則列為保安區,而車隊途經的地區,行車及行人天橋需要短暫封閉,警方會實施車輛及人流管制。

他表示,國家主席習近平來港期間,金鐘及灣仔北一帶會受較大影響,星期四及星期五灣仔會議道以北及會展中心半島會封閉,出入的車輛及人士會受到保安檢查,港鐵會展站亦會暫時封閉,警方相信屆時灣仔北一帶交通會非常擠塞。

呂錦豪說,民航處在這段期間,將於維港兩岸及部分地區設臨時限飛區。至於小型無人機,警方經風險評估後,將根據法例於習近平出席活動期間,將全港範圍列為臨時限飛區。

呂錦豪指出,警方至今未有收到任何公眾集會活動申請,而警方會在保安區外預留指定公眾活動區,市民亦可於警方設立的遞信區遞交請願信。

他又說,明白警方的一系列安排,會對市民造成不便,希望市民諒解和支持,警方亦不會容忍任何暴力及違法行為,若活動受破壞將採取果斷執法行動。

呂錦豪指出:「因為地緣政治、國際形勢,我們國家主席來港出席活動,一定是世界焦點。過去兩年間,香港警隊破獲的與本地恐怖主義活動有關的案件,所找到的槍支、炸藥或原材料,都是外國不同恐怖襲擊利用的武器相類似,因此我們高度關注這次主席來港出席活動,他受到恐怖襲擊的威脅。」

分类
一路风情 港澳 编辑精选 香港

朱鎔基現在不知作何感想,香港成了如今? 閉環管理的特首稱期待習近平為香港指明方向

新華社發表文章,強調習近平始終把香港同胞的民生冷暖放在心上。(新華社資料圖片)

七月一日,香港回歸25周年大會暨第六屆特區政府就職典禮,國家主席習近平要親臨?如成行,將是習近平自武漢爆發新冠病毒後第一次離開中國大陸本土。

很不幸,這時候傳出香港新政府排名第二的候任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及另一位候任高級官員染疫了,甚至都可能無法出席七一宣誓就任。香港無法清零,這使得習主席親臨不親臨又難以定論。

香港為了迎接習主席,所有現任或候任官員23日起接受點對點閉環式管理,周一,更傳出讓一些官員提前“閉關”,部分現任及候任官員周一提前進入灣仔君悅酒店和萬麗海景酒店隔離。

但這樣一來,習主席在香港住不住,停不停又成了問題,周一傳出的消息是,習近平6月30日及7月1日來港出席活動,但會每日往返深圳,不在香港過夜。習近平對香港還是不放心的?

有立法會議員接獲通知,香港回歸25周年大會暨第六屆特區政府就職典禮周五早上十時在灣仔會議展覽中心舉行,周四起要入住酒店閉環管理,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及多名官員昨日已提早入住酒店。

林鄭月娥早上離開酒店。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早上九時半離開入住的灣仔君悅酒店,公務員事務局局長聶德權、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候任教育局局長蔡若蓮等多名特區主要官員,早前亦離開酒店,閉環管理的官員可以點對點返回辦公室。

陳肇始指,近期回歸慶祝活動開始頻繁,市面上人流增加,呼籲市民做好防疫措施。

陳肇始:「未來這幾天,希望大家都同心協力,這個是關鍵時刻,希望大家合作,而我們對疫情監控、對整個慶典的防疫抗疫措施都是繼續推進、努力。」

而禮頓山社區會堂檢測站繼續有政界人士來採樣,包括基本法委員會前副主任梁愛詩、立法會議員林健鋒等。

有立法會議員已收到通知,周四早上起入住香港萬麗海景酒店閉環管理,身兼行會成員並會留任的林健鋒指,自己早一天就會入住酒店。

另外,有立法會議員收到七一當日活動邀請函,包括早上八時金紫荊廣場升旗儀式,及隨後十時在會展大會堂舉行的香港回歸25周年大會暨第六屆特區政府就職典禮。

在西九一帶,沿途有橫額歡迎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慶回歸大會,西九龍站外亦架設了多個水馬,有警員巡邏及站崗。

漁民團體亦組織25艘大型漁船,在維港巡遊,慶祝香港回歸25周年及新一屆政府的成立。

香港各界慶典委員會將舉辦一系列活動,慶祝香港回歸25周年。活動包括在維園設置不同類型的大型裝置,供市民拍照,今日起一連6日免費開放。漁民團體亦組織25艘大型漁船,在維港巡遊,慶祝香港回歸25周年及新一屆政府的成立。

朱鎔基現在不知作何感想,香港成了如今?

但是西方媒體這兩天報道這件事的同時也發出疑問,習近平去香港做什麼?去看那個與他五年前第一次見過的香港完全不同的香港嗎?那個繁榮,自由,人人都想一睹為快的香港嗎?

香港還活着,摩天大樓照舊林立,但是那顆耀眼的東方明珠,那個人人活得不怎麼關心政治,生活無虞,自由自在,媒體發達,司法獨立的香港,已經消失了。

網絡盛傳,中國前總理朱鎔基2002年11月訪問香港時,在禮賓府接受港府宴請時發表一段即興演說,他向台下港府官員說:“如果香港搞不好,不但你們有責任,我們也有責任!”、“香港回歸祖國了,如果在我們手裡搞壞了,那我們豈不成了民族罪人?”

2014年,取消對香港的普選承諾,引發“雨傘運動”,2019年,強推送中條例,引發“反送中”,迫使港人起來一次次護法,捍衛一國兩制。2020年,全國人大通過港版『國安法』,藉此在香港大抓捕,以煽動叛亂罪、勾結外國勢力罪清除民主派的聲音。連獨立媒體都不復存的香港,已不是香港,而不過是顆黯淡的珍珠。

習近平今年初在新年賀詞說:“祖國一直牽掛着香港”。新華社近期發表文章,強調中共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始終把香港同胞的民生冷暖放在心上,不遺餘力地支持香港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促進發展成果更多惠及香港市民。

世界日報報道,港人因“看不到希望”而爆發移民潮,2019到2021的三年,只走了13萬人,但今年第一季就走了14萬。在港的外國人,與上海一樣,逃走一空。

有些人自然是感覺很幸福的,比如引爆反送中運動即將下台的特首林正月娥。林正月娥對於自己對香港被窒息所起的作用,渾不覺。

她近日頻頻接受採訪,當記者問到她推動修訂“逃犯條例”,引爆香港反送中運動,她是否感到遺憾?林鄭坦然地說,她從來都沒有因為推動修例感到遺憾,也不認為港府有錯失。

林鄭月娥在社交網站表示,期待習近平屆時發表重要講話,為香港指明方向。(社交網站截圖)

彭博社記者問林鄭月娥是否會為她任內發生的一系列事情向香港人道歉,林鄭月娥回應說:“不會。我想向我的丈夫和兒子們道歉,因為他們為支持我為香港人服務的使命以及把香港建設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而做出了犧牲。”有分析指,林正月娥說這話,或許她在想,我只是在忠實地執行習主席的命令?

2020年12月12日,香港媒體大亨黎明在出庭前由懲教署人員護送上囚車。目前被關押在牢獄中。他創辦的獨立媒體『蘋果日報』也被迫停刊。

自從北京替香港製定了港版國安法,便全以國家安全名義,以西方國家在港進行顛覆為借口,對異議者整肅。香港被噤聲,港人生活在一片肅殺的氣氛中。

那些為了爭取普選的港人,大聲喊出自己意見的人,率領大家抗議的人,憧憬自由的年輕人,還有那些獨立媒體,那些敢於批評港府,甚至敢於批評北京當局的,硬是以國安法的名義判刑,那些年輕,有為,前途無限的學生領袖,一個個或被抓,或被送進監獄,或逃亡。

後日是香港國安法頒布實施兩周年,保安局局長鄧炳強接受央視訪問,提到在法例實施後,過去一段時間共拘捕186人。

末代港督彭定康對BBC 說,中國撕毀了中英聯合聲明,並且報復性地試圖全面剝奪香港的自由,因為北京視自由為威脅,不是對中國安全的威脅,是對利益集团持久把持權力的威脅。他認為,香港局勢急轉直下,中國大陸的文革那一套,在香港得到複製。

習近平要去香港做什麼?去看香港的黯淡,香港的無聲,香港的臣服?香港在21世紀今天,在鄧小平承諾港人五十年不變的時候失去自由。

新華社發表文章又說,迎來回歸祖國25週年的香港,掀開新的歷史篇章。在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廣大香港同胞團結齊心、共同奮鬥,一個政治民主、法治健全、自由開放、包容和諧、繁榮穩定、胸懷祖國、面向世界的香港必將更好地呈現在世人面前,「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必將取得更大成功。

分类
一路风情 中华 文化 消闲 港澳 生活 编辑精选 风俗人情 香港

第三屆“兩岸客家·粽是有情”在香港洋紫荊號觀光船上舉行

中華新聞通訊社/中華時報香港訊)由香港兩岸客家聯會主辦的第三屆“兩岸客家·粽是有情” 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活動26日在香港洋紫荊號觀光船上舉行。
在當天的活動中,還舉行了兩岸客家研究院啟動禮,香港兩岸客家聯會程民駿主席、江全孚會長共同頒發證書給李劍諸院長;中華時報傳媒集團主席、香港美術學院院長、客聯會顧問曾曉輝教授和兩岸客家研究院、思考香港總編輯李劍諸博士則分別與現場嘉賓介紹和剖析了客家文化與客家精神,活動上,曾曉輝教授贈送了贈送親筆書寫的書法作品給客聯會。

曾曉輝教授(左三)贈送了贈送親筆書寫的書法作品給客聯會。

當天有來自國際華商協進會、香港台灣商會、港澳台灣同鄉會、香港台灣婦女協會、香港福建三明聯會、香港寧化客家祖地聯誼會、香港閩西聯會、香港上杭同鄉會、香港武平同鄉會、香港連城同鄉聯誼會、香港長汀同鄉會、香港閩西籍上水廖氏鄉親聯誼會、香港廣西柳州市同鄉聯誼會、香港福建泰寧聯誼會、香港福建將樂聯誼會、新界客家文化協會、香港台灣客屬同鄉會、香港梅州聯會、 香港河南總商會、香港客家文化研究會、中華東盟產業協進會、 中華兩岸文創與觀光交流推廣協會、新界華僑聯會等等30多个居港客屬團體共170多位嘉賓歡聚一堂,在環遊維多利亞港的遊輪上,同感中華傳統節日端午民俗,體驗客家傳統文化。

香港兩岸客家聯會(客聯會)主席程民駿致歡迎詞

香港兩岸客家聯會(客聯會)主席程民駿致歡迎詞,他表示,每一年,客聯會都會舉辦“兩岸客家·粽是有情”活動,今天的活動,也是為了慶祝香港回歸祖國 25週年。今天的活動,還是大家共敘鄉情友情,培育客家情懷,共論客家文化,回望客家歷史的環節。

中聯辦台務部部長楊流昌因故未能到場但發來文字致辭,由客聯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藍建平代讀。

中聯辦台務部部長楊流昌因故未能到場但發來文字致辭,由客聯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藍建平代讀。楊流昌在致辭中說,香港從前是客家鄉,現在仍然是客家鄉,客家人的香港情思綿綿不絕萬年長。現時大家正安坐“洋紫荊號”遊輪上,飽覽香江兩岸美景。這是一次難得的鄉親節慶聯誼之旅,也是一次文化歷史回顧之旅。

台灣社團代表、居港台胞、國際華商協進會會長羅台秦致辭

台灣社團代表、居港台胞、國際華商協進會會長羅台秦致辭表示,客聯會於今年3⽉份正式成立了“兩岸客家研究院”,熱切期待經過研究院⼀系列的⼯作,可以令香港年輕⼀代客家⼦女們認識宗族歴史及⽂化,從⽽重視宗族觀念,培養他們對祖先和⼟地感恩之⼼,令他們在學有所成後,不忘回饋哺育他們的⼟地。客家古諺說:“⼀等⼈忠⾂孝⼦,⼆件事耕讀傳家”、“茅寮出狀元”。客家⼈“忠孝傳家、尊天敬祖”的質樸精神,是值得尊敬的,必須確保代代相傳。
羅台秦還介紹了台灣的客家移⺠史,指出,“落地⽣根、保衛家園、⾃⼒救濟、認同本⼟”這⼗六字,可以總結今天台灣客家鄕親專屬的“義⺠爺信仰”。
羅台秦表示,“兩岸客家、同根同源”,推展客家⽂化,就是落實中華⽂化。

客聯會會長江全孚介紹了客聯會的情況

客聯會會長江全孚介紹了客聯會的情況。他說,客聯會自成立以來,每年都會舉辦“兩岸客家·粽是有情”活動, 今年已經是第三屆了。香港兩岸客家聯會成立三年來,從無到有,不斷發展壯大,逐漸成熟,有今天令人矚目的成績,離不開客聯會義工朋友們的智慧、汗水、才幹和艱辛。

是次抽獎環節。活動結束,每位來賓都有一份伴手禮高高興興帶回家。

据主办方介绍,今年的活動,還特地選在遊覽維港的遊輪上舉辦,更具有象徵意義。船底的波浪象徵著大海,代表千百年來客家人的足跡,亦寓意客家文化傳承發展,浩瀚無邊,生生不息;揚帆啟航的洋紫荊更蘊含著對香港“一帆風順”的美好祝願。

 

曾曉輝在第三屆“兩岸客家粽是有情”暨慶祝香港回歸25 周年活動的介紹和剖析了客家文化
(2022 年6 月26 日)

客家村落,福建永定(來自攝圖網)

客家文化如何形成,到底什麼是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輕地域歸屬,重文化認同

曾曉輝

大家好!應香港兩岸客家聯會之邀,很榮幸出席此次活動,並受委託介紹一下客家文化。

客家人(Hakka),是南方古漢族的一支,是中華民族中唯一一個不以地域命名的民系,也是世界上分佈範圍廣闊、影響深遠的民系之一。

年年為客遍天涯

“篳路桃弧輾轉遷,南來遠過一千年,方言足證中原韻,禮俗猶留三代前。”客家傑出人物黃遵憲的這首七絕,詩意描繪了客家先民南遷的歷史畫捲。

客家人的遷徙路線

客家人的遷徙歷史,可上溯至西晉末年。前後五次大規模的遷徙(永嘉之亂、黃巢之亂、靖康之變、南明危局、太平天國),歷時一千五百年。

歷次亂世浩劫中,客家先民由中原逐漸遷往南方,患難相恤,薪火相傳。每一次輾轉,都是一次尋覓夢里桃源之旅,但未曾遺失對中原文化的傳承和維系。

過去很長時間里,這個在閩粵贛邊區擇山而居,喜歡穿藍色布衫,並操古老方言的群體,被認為是一個“夷蠻”部落。就連客家人自己對自身的來歷也不甚明瞭。他們只記得祖祖輩輩似乎總是在不停遷徙,從一座大山走向另一座大山。

梅州客家博物館,我們看到了關於客家源流的描述:“原本的漢族中原人士,歷經五次大規模遷移,在南方多地逐漸形成漢民族的一個支系——客家。”

廣東河源的客家村落(來自昵圖網)

陶淵明仿佛是客家人的精神導師——其實,陶淵明生活的年代在東晉末至南朝宋初,這也恰是客家人第一次大遷徙的時期。

“無山不住客,無客不住山”,客家人對山的偏愛,以及對定居點的選擇似乎也是受到了陶公的影響。

客家文化的發展歷程:萌芽期、發展期、成熟期

萌芽期,東晉至北宋,約800年。這一階段,客家人遷至中原文化圈的邊緣,客家文化的獨特性尚不明顯。

發展期,南宋至明初,約200年。這一階段,客家人遷至粵閩贛交界,客家語言、民俗、觀念獲得穩定發展。

成熟期,明中至民初,約400年。這一階段,客家人遷至兩廣及海外,客家民系分佈格局基本穩定,方言、風俗、民系性格發展成熟。

由此可知,客家文化是漢人在南遷過程中與本地土著相互融合而產生。中原王朝自古“貴中華,而賤夷狄”,客家文化卻是漢文化與異族文化相互吸納的結果。

客家人從中原遷徙而來,也將中原文化播撒。中原文化與百越、畲、瑤等土著文化發生碰撞、融合,最終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客家風尚、習俗,以及文化文明。

被學術界稱為研究古漢語之“活化石”的客家方言,最能體現這種交融。客家人在長期生活、生產中,口音與當地土著的口音相互融合。

客家文化載體—客家人 客家話

客家人,不是純粹的漢族先民,所以他們不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基因標本;

客家人,不是本地土著的後裔,所以他們也不是後天歸附的『化外之人』 ;

客家人,不是『流民』,千百年來,他們生於斯,長於斯,繁衍生息;

客家人,不是『原住民』,日常起居,他們依然保持著很多中原漢族的生活習慣。

客家人,不囿於一地,所以客家文化沒有地域歸屬,只有文化認同;

客家人,走到哪裡,就扎根在哪裡,命若浮萍,卻生如蓮藕,他們有落地生根、落葉歸根的精神。

客家人,在與南方各族相互融合的過程中,既改造著別人,也被別人改造著;

在客家語中,『人+厓』是獨有字,意為『我』。一個走到懸崖邊上,沒有回頭路的人,便是客家人。

客家先民,生生把『絕路』,走成了『活路』。這背後又有多少故事……,

許多事物放之四海皆準,客家人卻是中華民族獨有的;

『客家人』就像春秋戰國時的『楚人』,雖是另類,但終究不是外人。

客家人被譽為“日不落”民系。由於客家族群生活型態的特殊,一千多年以來都是四處為“客”,因此有“中國的“吉普賽人”之稱。

客家人的族群文化底色:『實用 & 堅守』

福建永定振成樓(來自攝圖網)

土樓圍屋,既是居所,又是堡壘;既可防範猛獸襲擾,又可抵禦外族入侵。這便是『實用』

祠堂居中,牌匾高懸。祖廟既是族群的共同記憶,又是族人的精神故鄉。這就是『堅守』

漫長而艱辛的遷徙,不僅沒有讓客家人忘記祖先的門風遺訓,反而使他們對家的渴望和對宗族的堅守更為熱烈、殷切。

客家人說“寧賣祖宗田,不忘祖宗言”,所以,客家圍最核心的位置永遠是一個家族的宗祠,宗祠在,家族的根便在。

土樓里的客家生活(來自攝圖網)

客家人有著強烈的祖先崇拜意識,他們無論走到哪裡,都要背著祖先的牌位。到了安居點,則建宗祠以安放祖宗之靈。因此,哪裡有客家村落,哪裡就建有宗祠。

宗祠的建設,象徵著家族的團結,也是維系宗族的巨大紐帶。

客家飲食講究『無雞不清,無肉不鮮,無鵝不美,無鴨不香,無肘不濃』;

一言以蔽之,就地取材,靠山吃山;這便是『實用』。

客家米粄,內充餡料,外形似餃,烹飪之法,遠溯北國;

客家擂茶,茶葉磨粉,雜以調料,啜飲之道,直抵唐宋;

走古事、打船燈、騎布馬、舞火龍,凡此種種,依樣河洛;

客居之地雖與中原山川阻隔,卻在日常生活的點滴中保存著遠祖的記憶;這便是『堅守』

客家人『不幸&幸運』孕育出新文化

人境廬原名“在勤堂”

梅州人境廬原名“在勤堂”,後加建書齋,取意於東晉詩人陶淵明“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名句,於1884年由黃遵憲親自設計建造,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

人境廬,是一道別開生面的文化景觀,一座客家人的精神家園,悅讀“人境廬”,讓浮躁的心靈得到了寧靜的棲息。

回到一千七百年前,客家人舉族動遷,遠離故土,關山萬里,從此為客;

站在一千七百年後,客家人不畏前路,開拓進取,安居樂業,生生不息。

客家人,是不幸的,生在安土重遷的中原,卻失去了家園土地,險些淪落為異族盤剝的奴隸;

客家人,是幸運的,躲進大山便融入大山,保存下族群的記憶,終究沒有湮沒於歷史的長河。

客家的先祖往往喜歡在人煙稀少的群山中闢谷而居,這些地方道路險阻,舟車不通,極少受到外界乾擾,他們原有的語言、風俗和文化便很容易保留下來,並以自己獨特的方式慢慢演變。

這就是客家人,曾經是歷史的客人,卻永遠是未來的主人。

這就是客家文化,保存著先民的智慧,更孕育出前行的勇氣文化。

就算身處貧瘠的山野,客家人也能從中汲取到生生不息的動力:生活的艱辛煉造了他們吃苦耐勞的品性;資源的匱乏使他們不畏險阻,勇於拓荒;聚族而居的習俗讓他們易於組織和領導;尊師敬祖的傳統又塑造了他們大義凜然的民族氣節。所以,當客家人走出大山,他們便成為了一支不甘屈服、開拓進取的力量。

無論是宋末的抗元,明末的抗清,還是近代的抗日,但凡民族危亡之際,客家人的身影總是活躍在戰鬥的最前線。等到刀槍入庫,天下太平,他們又在商業的戰場上披荊斬棘,乘風破浪。

這個曾經漂泊無依的民系,如今已繁衍了近一億人口,他們在全球70多個國家和地區創立了自己的事業和聲望。他們所取得成就引起了全世界關註,他們的歷史和文化也成為一門國際性的顯學——客家學。

我的演講完畢,祝香港兩岸客家聯會會務興隆!祝大家身體健康!萬事如意!謝謝大家!

作者簡介:

1968年生於廣東,曾就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南京大學天體物理學博士,後師從著名雕塑家潘鶴教授和廣州美術學院前院長、著名油畫家郭紹綱教授。

現任中華時報傳媒集團主席、粵港澳大灣區藝術聯合會主席、世界監督學會會長、中華科技協會主席、香港美術學院院長、香港藝術研究院院長、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廣州新世紀藝術研究院院長、香港兩岸客家聯會顧問。曾在中國內地多個機構擔任高級職務。

主要從事雕塑、環境藝術教學、創作,曾參與多項景區旅游規劃,創作的雕塑作品呈現在眾多海內外大城市和收藏於多家博物館、美術館,兼職撰寫新聞評論,出版有多本文學類、藝術類、新聞時事評論類等書籍。

參考文獻:《客家人從何處來?客家為什麼不是少數民族?》

 

中聯辦台務部部長楊流昌因故未能到現場,致辭全文由香港兩岸客家聯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藍建平代為宣讀。以下為致辭全文:

在第三屆“兩岸客家粽是有情”暨慶祝香港回歸25 周年活動的致辭
(2022 年6 月26 日)

楊流昌

程民駿主席、江全孚會長,

各位客家鄉親,各位嘉賓朋友:

大家好!光陰荏苒、歲月如梭。一轉眼,香港回歸祖國就要滿25年了。25年來,我們美麗的香港在強大祖國的呵護支持下,“一國兩制”實踐踏浪前行,東方之珠依然繁花似錦、生機盎然!

“年年都有今日,歲歲都有今朝,恭喜你恭喜你,恭祝你福壽與天齊,慶賀你生辰快樂!”香港從前是客家鄉,現在仍然是客家鄉,客家人的香港情思綿綿不絕萬年長。今天,在歡慶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的大喜日子裡,讓我們放聲高唱30多年前鄭少秋、汪明荃唱紅的這首名歌,借以表達我們客家人心向祖國、熱愛香港的拳拳之心、濃濃情意!同時,我們也要感謝香港兩岸客家聯會,特意將今年的“兩岸客家粽是有情”聯誼活動,安排在七一前夕進行,你們很有心、很用心、很貼心!

此時此刻,大家正安坐“洋紫荊號”游輪上,飽覽香江兩岸美景。這是一次難得的鄉親節慶聯誼之旅,也是一次文化歷史回顧之旅。大家憑海臨風,談古論今,是何等歡暢愜意!我雖因故身不能親臨,但心早已飛臨!借此機會,我跟大家講講香港昨天的客家故事,分享一點同是客家人的感受,聊以彌補缺席的遺憾吧。

一百八十三年前,就在大家眼前的這片繁華壯麗的港灣,打響了鴉片戰爭反擊外國侵略的第一炮,指揮作戰的將領叫賴恩爵,請大家記住他的英名,他是我們客家人。1839年9月4日,5艘英國艦船逼近九龍,突然向清軍水師開炮,守將賴恩爵臨危不懼、指揮若定,率領將士英勇反擊,奮力打退英艦,挫敗了侵略者的囂張氣焰,史稱九龍海戰。每每回顧這段歷史,我都心潮澎湃,深深為客家先烈保家衛國的英雄氣概而感動。今天我們可以告慰先烈,香港早已回到祖國懷抱,駐泊在港灣裡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現代化軍艦,保護著萬國商船在香江穿梭游織,列強橫行無忌的歷史一去不復返了。但我們不能忘記,殖民統治留在香港的印記仍處處可見,賴恩爵當年誓死保衛的海港,現今還冠著逝去的英女王維多利亞的名字。香港人心回歸、“去殖民化”之路依然任重道遠。“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侵略者的粉飾掩蓋不了香港自古屬於中國的事實,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勢不可擋,香港必將還原出更多中華文明的底色,以更自信的姿態向世界展現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

大家再往海港東邊眺望,可以看到窄窄的鯉魚門海峽。今天說起鯉魚門,大家必會想到各色美味海鮮和一派漁村風貌。可在幾十年前,那裡卻是客家人開山劈石的礦場。這裡有材質最好的花崗岩,從19世紀中葉起,客家先民就一直在此采石謀生。早期采石全靠人工,異常艱辛,吃苦耐勞的客家漢子憑著精湛的技藝和簡陋的工具,一錘一鑿鍥而不舍地開辟出一片天地。當年香港市政建設所用石材,大多來自客家石行。客家匠人用勤勞的雙手為香港打下了繁榮的基石,他們是香港偉大的建設者。

而在更早的三百多年前,客家人就已陸續大規模來香港開荒定居。當年香港這片土地隸屬於廣州府新安縣,康熙年間清廷廢止“遷海令”,全面實施“復界招墾”,來自廣東、福建、江西等地的客家人紛紛南遷到此,出山入海、開基立業。他們不僅建起數百座客家村落,還帶來了耕讀傳統和原鄉藝術,“居民自耕漁而外,不廢弦歌”。客家先民讓這片荒蕪多年的土地煥發勃勃生機,他們是香港辛勤的開拓者。

曾經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艱辛,讓客家人非常珍惜家園,家國情懷格外強烈,每當國家民族危難之際,總有客家人挺身而出。抗日戰爭時期,主要由客家人組成的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浴血奮戰,打得日寇、漢奸聞風喪膽。他們展開“秘密大營救”,幫助大批文化精英、愛國人士、國際友人逃離日軍魔掌。客家子弟在祖輩開拓的土地上書寫了可歌可泣的抗戰詩篇,他們是香港英勇的保衛者。

鄉親們、朋友們!回顧歷史是為了更好地走向未來。我很榮幸能通過今天的航程與大家共同回顧客家先賢為香港作出的卓越貢獻,從中學習他們勤勞奮鬥、艱苦創業、愛國愛鄉的精神。先輩們的故事把我們與祖國、與香港緊緊連在一起,也必將化作我們砥礪前行的強大動力。我衷心希望大家一起賡續客家愛國血脈,發揚先民勤勞勇敢精神,為“一國兩制”下香港更加繁榮,貢獻我們新的客家力量,共同攜手譜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香港新篇章!

祝第三屆“兩岸客家粽是有情”暨慶祝香港回歸25周年活動圓滿成功!祝香港兩岸客家聯會會務昌隆、乘風破浪!祝各位鄉親朋友順風順水,身體健康、家庭幸福、事業興旺!

分类
一路风情 中华 文化 风俗人情

香港相關社團舉辦「媽祖巡安 驅疫賜福」啓動禮活動

中華新聞通訊社/中華時報香港訊)2022年6月25日下午,香港福建社團聯會港島西分會和香港莆仙同鄉聯合會聯合主辦、香港媽祖文化聯誼會承辦的《媽祖賜福,驅瘟除疫;市民參與,抗疫同心》在香港上環文娛廣場舉行了啓動禮儀式。


福建省政協常委,香港福建社團聯會副主席、港島西分會會長,香港莆仙同鄉聯合會會長黃自強攜港島西分柯達權榮譽顧問、翁雅玲執行會長、卓金鵬常務副會長兼南區總幹事、關文和常務副會長兼離島區總幹事、林懷榮常務副會長、歐國耀副會長兼中西區總幹事、張馨玲副會長兼中西區副總幹事以及香港媽祖文化聯誼會陳錦梅會長等共同進行啓動此莊重而簡約儀式並致辭。

活動按照傳統形式舉行,信眾們穿上富有特色的民俗服裝,身披綬帶,在司儀的帶領下,舉行了三獻之禮,即初獻之禮、亞獻之禮和終獻之禮,活動最終以三鞠躬禮結束。

疫情前的每次活動,祭拜儀式結束後,大家品嘗了具有莆田特色的風味美食,其中包括媽祖面、莆田春捲、包餡魚丸等。據一名參加活動的陳姓信眾介紹,媽祖面是莆田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佳餚,每逢初一或者親友來訪時,莆田人民都會用寓意添福添壽、平安長壽的媽祖面招待客人,以表達美好的祝願。

分类
港澳 香港

香港青年工業家協會成立30載 紀念盃順利舉行

香港青年工業家協會暨基金會交接儀式合照 (左起:協會卸任會長張益麟、協會會長戴麟、主禮嘉賓暨創會會長蔣麗芸、基金會會長楊凱山、基金會卸任會長孫國華)

香港青年工業家協會(下稱「協會」)30周年啟動典禮暨基金會慈善晚宴日前假跑馬地馬場圓滿舉行,由創會會長蔣麗芸博士擔任主禮嘉賓,見證應屆協會及基金會會長交接儀式,並向協會名譽會長蔡志明博士頒授「慈善工業家」獎,以表揚蔡志明多年來對基金會慈善工作的卓越貢獻。為隆重慶祝協會成立30載,當晚亦舉行「香港青年工業家協會30周年紀念盃」賽事,並首播30周年影片,透過不同主題展現協會的重要里程碑與本地工業家情懷。

協會基金會攜手促進工業未來

創會會長蔣麗芸致辭時指,協會成立30年來,見證了香港工業發展的高低更迭。在經濟急速發展下,香港傳統工業逐漸失去內地低勞動成本的競爭優勢,且環球局勢轉變,對本港製造業出口造成影響,相較「亞洲四小龍」時代的輝煌似略顯失色。慶幸香港背靠祖國,業界可把握粵港澳大灣區的優勢,並借助創新科技提升競爭力。她喜見在協會成員、立法會議員及工業界的共同努力下,特區政府日益重視工業發展,並設立「創新科技及工業局」,把工業視為香港未來經濟發展的重點之一。蔣麗芸寄語協會同仁繼續把香港工業發揚光大,積極融入大灣區,以至國家發展大局。

協會2021/22年度會長戴麟表示:「協會現時擁有的成就並非一蹴而就,而是歷任會長、執委多年協力同心的成果。自當上會長一職後,我對此體會更深。適逢協會踏入30周年,年內舉辦多個大型項目,感激各榮譽會長、基金會及協會會員的支持和勉勵,以及執委會成員的通力合作,加上各合辦機構的全力配合,才得以順利開展不同計劃。協會未來會繼續積極推動『再工業化』發展,並與不同界別的持份者緊密合作,讓香港工業再度發光發亮。」

基金會2021/23年度會長楊凱山認為,香港工業需要更多善於創新、掌握創科理念知識的學生成為行業一分子,為工業發展帶來更多創意和進步。因此,基金會將繼續支持鼓勵年青人投身工業行列。期待能夠在協會的積極推動下,樂見更多科研與設計人才加入業界,共同提升香港工業水平。

蔡志明獲頒「慈善工業家」殊榮

基金會向蔡志明頒授「慈善工業家」殊榮
(左起:協會會長戴麟、基金會卸任會長孫國華、榮譽會長鍾志平、創會會長蔣麗芸、名譽會長蔡志明、基金會會長楊凱山、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副局長陳百里、協會卸任會長張益麟)

為表揚樂善好施、積極支持基金會工作的會員,基金會董事局於當晚頒發「慈善工業家」獎項,而首位慈善工業家由協會名譽會長暨基金會副會長蔡志明博士奪得。蔡志明加入協會30年,一直支持會務,並積極捐贈善款,讓協會及基金會多年來得以籌辦不同活動,推動香港工業發展及人才培育,貢獻良多。基金會會長楊凱山讚揚:「蔡博士白手起家,年輕時從低做起,努力自我增值,成為香港首位及唯一一位攻讀並考獲哈爾濱工業大學管理學博士學位的人士。蔡博士憑藉獨有眼光及不屈精神成就自己的事業王國,同時不忘回饋社會,實屬慈善工業家的典範。」

協會30周年紀念盃順利舉行

香港青年工業家協會30周年紀念盃賽事順利舉行,協會會長戴麟(右四)、基金會會長楊凱山(右三)、創會會長蔣麗芸(右二)與冠軍馬主、練馬師及騎師合照

為隆重慶祝協會成立30載,「香港青年工業家協會30周年紀念盃」賽事於當晚第三場進行,由10號馬匹「胡椒軍曹」勝出。協會會長戴麟於賽事完結後向冠軍馬主頒發獎盃,協會創會會長蔣麗芸及基金會會長楊凱山則分別向勝出的練馬師及騎師頒發小型獎盃以茲紀念。

基金會榮譽會長許國光(中)成功認購「傅家俊20周年」系列陀飛輪腕表,並獲傅家俊(右二)即場簽名留念,別具意義

此外,儀式期間首度播放協會30周年影片《工業里程.情懷展現》,為協會一系列周年活動揭開序幕。當晚並同時舉行基金會慈善晚宴,各成員慷慨捐出多份珍藏予來賓認購,其中包括由香港職業桌球手傅家俊參與設計的陀飛輪腕表,現場認購反應熱烈,合共為基金會籌得逾50萬港元善款。

(圖文來源:香港青年工業家協會)

分类
一路风情 港澳 联合国 香港

香港回歸25周年:官方高唱”香港不是殖民地” “末代港督”彭定康:”礦井中的金絲雀”不再

2022 年 6 月 15 日,在維多利亞博物館,展示英屬香港時期的中英文報紙。(路透社)

英國在1997年把香港的主權移交給中國,中國也把7月1日列爲香港的迴歸紀念日,每年都有活動慶祝。但香港政府近日針對”殖民地”的說法,有不同的表態。

香港教育局要求在教科書明確表示,香港不是殖民地,英國只是在香港實行殖民統治等內容,在週一(6月20日)香港立法會舉行的會議上,有香港官員表態,認同「香港從不是殖民地」的說法。

親中派立法會議員梁美芬表示,香港迴歸25週年,一國兩制一直被扭曲,又引用聯合國在1972年的決議,說當時已把香港、澳門從殖民地名單中剔除。她批評,外國媒體用殖民地的說法,抹黑香港。

梁美芬:”香港迴歸前並不是殖民地的地位,引發了一些外國傳媒抹黑、攻擊香港的言論,基本法第一條和序言已寫得很清楚,國家是恢復行使主權,不是收回主權,主權從來沒有丟失。”

香港的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副局長鬍健民在回應時,也認同梁美芬的言論。

胡健民:”香港以前不是一個殖民地,迴歸前也不是,這其實很多時在迴歸前或坊間和市民的理解有落差,再次強調是非常好。”

時事評論員劉銳紹表示,香港不是殖民地的說法,只是中方一貫的立場,不是新的說法,相信香港政府官員的表態,除了反映香港的政治環境,官員必須是根據北京需要工作,也顯示,中方是在防範英國借香港迴歸發動輿論戰。他表示,香港的主權和教育都控制在北京手中,從北京的角度,絕對可以把香港的歷史定位,用北京的角度解讀。

時事評論員桑普表示,翻查歷史和聯合國的文件,發現英國以往稱香港爲屬地,享有香港的主權,但中方不承認,稱英方只有香港的治權,沒有主權。他表示,北京和港府只強調,聯合國在1972年會議的內容,迴避在1993年的維也納會議宣言,容許殖民統治地區的人,有自決權利的歷史,是要防止港澳年輕人,再提自決和獨立。

桑普又表示,官方不斷說香港不是殖民地,也可以解讀爲北京將加強對香港在國安方面的控制力度,未來提出香港曾是殖民地的人,可能也被視爲支持香港有自決權,港府可以用國安法作出提告。

時事評論員譚志強表示,香港是否爲殖民地不是誰對誰錯的問題,是取決於支持中國或英國的解讀,又說,在香港訂立國安法後,仍然說香港是英國殖民地,可能會有違法的風險。

“末代港督”彭定康

香港主權移交25週年前夕,最後一任香港總督彭定康出版新書《香港日記》(Hong Kong Diaries),在記者會上,彭定康說外界一直以“生金蛋的鵝”(golden goose)和“礦井中的金絲雀”(canary down the mine)比喻香港,即全世界一方面在香港賺錢,另一方面也一直都在觀察中國對香港的管治,看中國能否讓香港保持繁榮穩定。然而隨着香港盡失資訊自由,不少企業都轉移到新加坡或迪拜。

對於港人當下面對的困境,他坦言感到心碎(It’s pretty heartbreaking),但強調英國歡迎香港人移民當地,認爲香港社羣將爲英國帶來正面貢獻,但同時也是香港的重大損失。

對於香港的未來,他唏噓嘆道:“我相信香港是一個偉大的城市,我也希望香港會再一次成爲偉大的城市。”(I do believe that Hong Kong is a great city. I hope it will be a great city ag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