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中華新聞通訊社/中華時報7月16日訊)美國佐治亞州漢普頓市發生槍擊案,造成4人死亡,槍手疑犯仍然在逃。
事發在當地星期六早上,漢普頓市警方說,3名男子和1名女子在槍擊案中身亡。當局並未公布案件詳情,但透露正在附近4個地點進行調查。
警方鎖定一名年約40歲的男疑犯,指他是漢普頓居民,攜帶手槍,駕駛一輛黑色車輛逃離現場。當局懸賞1萬美元,呼籲知情人士提供線索協助捉拿疑犯。
印度總理莫迪星期六開始對埃及進行為期兩天的訪問,顯示兩國之間的關係正在日益增加。
莫迪的專機星期六(6月24日)下午抵達開羅國際機場。他之前對美國進行了四天的訪問,與拜登總統舉行會談,並在美國國會發表演講。
這是印度總理1997年以來首次對埃及進行國事訪問。莫迪在機場受到埃及總理馬布里(Moustafa Madbouly)的迎接,兩人並檢閱了儀仗隊。莫迪在推特上感謝馬布里“在機場歡迎我的特殊舉動,”表示“願印度與埃及的關係蓬勃發展,為我們兩國人民造福。”
莫迪計劃星期天與埃及總統塞西會談。印度外交部說,兩國還將簽署備忘錄,鞏固兩國關係。
塞西總統六個月前作為正式嘉賓參加了印度的共和國日閱兵。
塞西在1月份的訪問中與莫迪同意採取措施,在五年內把雙邊貿易額從2021年到2022年的73億美元增加到120億美元。兩國還簽署協議,擴大網絡安全、信息科技、文化和廣播領域的合作。
印度是埃及產品的五大進口國之一,包括原油、液化天然氣、鹽、棉花、無機化學品和含油種子。埃及從印度主要進口產品包括棉紗、咖啡、煙草、汽車零部件和電動機床等。
印度外交部說,有50多家印度公司在埃及經濟的不同領域投資了大約31億5千萬美元,包括化學、能源、紡織、成衣和零售等。
二十年前曾經被美國禁止入境的印度總理莫迪在華盛頓受到罕見的高規格接待,美國白宮無視其國內對印度在俄烏戰爭中立場以及對印度國內穆斯林族裔和公民社會的打壓,試圖說服印度站在美國的一邊。
印度總理莫迪6月22日與美國總統拜登舉行會談,兩國關係也進一步獲得深化。專家分析,美印在有關供應鍊和國防工業的協議是雙邊合作的重要議題,但新德里仍未全面倒向華盛頓,雙方並非盟友而是戰略夥伴。此外,鄰近印度的東南亞各國外交政策仍大致不變,避免在美中之間選邊站。
莫迪對美國國會發表演說時指出,印太地區正烏雲籠罩,而印度很快將成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拜登莫迪在舉行白宮會談後,召開聯合記者會,拜登告訴記者,美印當前夥伴關係“比歷史上任何時刻還要堅定、緊密及充滿活力”。拜登表示,兩國經濟關係正蓬勃發展,過去十年雙方貿易額增加了一倍多。莫迪則在美國國會發表演說時指出,印度目前是全球第五大經濟體,很快就會成為第三大。
莫迪自2014年就任印度總理以來,已5度訪問美國,但這次是他首度以國是訪問規格訪美。莫迪也是拜登上任後第3位有國是訪問身份的外國領袖。作為人口超過14億的全球第一人口大國領袖,莫迪正尋求提高印度在世界舞台的影響力。
美印領袖都未在官方聲明中直接批評北京,但雙方都影射提及習近平所領導的中國。白宮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告訴媒體:莫迪這次訪美與中國無關。但中國在軍事、技術、經濟等領域扮演的角色,將納入討論議程。
印度長期以來一直標榜獨立,美印兩國盟友關係並不受正式條約約束,但美國希望印度能成為制衡中國的戰略力量,這從莫迪此次簽下的科技和國防大單中就可一覽無餘。
印度外交部次長卡瓦特拉(Vinay Kwatra)華盛頓當地時間22日深夜召開特別記者會,說明莫迪此行不僅受到高規格接待,更取得許多成果,形式與實質成果兼具。
科技合作在莫迪與拜登雙邊會談中占很大份量,雙方確認了20至25個科技合作次領域,包括了技術轉移、科技產品貿易、跨產業共同研發等。印美兩國領導人聚焦兩國在全球各地所面對的戰略利益挑戰,包括印太地區,以及雙方如何合作化解這些挑戰等議題。
印度外交部次長介紹:美國科技大公司決定投資印度:美光科技公司(Micron Technology Inc.)將斥資27億5000萬美元在印度興建半導體組裝與測試廠,科林研發股份有限公司(Lam Research)將為印度訓練6萬名工程師,應用材料公司(Applied Materials)和谷歌(Google)人工智慧中心也都將在印度投資或擴大投資。
此外,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將與印度科技部及印度電子暨資訊科技部(MeitY)進行網路安全、半導體及通訊合作。
在國防領域,美國奇異航太(GE Aerospace)已與印度斯坦航空公司(Hindustan Aeronautics)簽署備忘錄,共同生產F414渦輪扇發動機,供印度研發中的「光輝2型」(Tejas Mk-2)戰機使用。
據“印度時報”(TOI)報導,F414引擎生產合作將以百分之百技術轉移的形式進行,這對印度國防工業向前躍進大有助益,而美印國防合作未來可望拓展至智慧炮彈及水下感知等領域。
其他國防合作包括印度向美國採購MQ-9B“掠奪者”(Predator)攻擊無人機、推進“國防產業合作路線圖”、在彼此軍事單位中互設聯絡官,以及啟談供應安全協議、相互國防採購協議等。
印度在過去15年來向美國採購了超過210億美元的軍事設備,因此一直希望能超脫單純的買賣關係。美國跨出這一大步,既有中國因素,也有俄羅斯因素。
印度在俄烏戰爭中始終維持“中立”立場,且不參與針對俄羅斯的制裁,原因之一是印度約有6成的外購軍事設備與技術是來自俄羅斯,因此西方國家必須協助印度扭轉這樣的局面。
分析認為,戰機引擎生產合作是美印雙贏的方案,印度是美國印太戰略的重要一環,美國需要一個強大的印度來共同制衡中國,而印度也需要美國的協助來對抗中國在邊界的擴張。
印度美國兩國還同意增加合作的其他領域包括太空、能源、關鍵礦物、貿易糾紛化解以及打造具彈性供應鏈等。
在雙方交流方面,美國將在印度阿默達巴德(Ahmedabad)和班加羅爾(Bangalore)兩座大城增設領事館,而印度將在美國的西雅圖(Seattle)及另2個研議中的地點增設領事館。
有報道說:美國總統拜登正面臨民主黨同僚壓力,要求他向莫迪提出印度人權相關問題。維權人士呼籲拜登公開批評莫迪的人權紀錄,並說美國政府私下向這位印度領導人提出關切的做法,無法遏止印度日益惡化的人權狀況。美國白宮則說:警告對印度的宗教自由和人權問題有所關切,但拜登不會對莫迪“說教”。
美國聯邦參議院外交委員會周五(6月9日)無異議通過這項”終止中國發展中國家地位法案”(Ending China’s Developing Nation Status Act)。依據法案,美國國務卿須致力改變中國在國際組織內的發展中國家地位。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日前表示,”中國的發展中國家地位不容剝奪”中國評論家警告,如果失去發展中國家地位,中國可能面臨更高關稅、生產成本提高、更多的減碳義務,以及大大減少國際優惠貸款,這些加總可能導致中國就業率降低。
此舉引發中方不滿的同時,將如何改變中國在國際組織中的地位?而在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據報最快下週訪華之際,美中關係又將面臨怎樣的挑戰?
(中華新聞通訊社/中華時報6月10日訊)美國聯邦眾議院今年3月以415票贊成、無人反對的結果一致通過一項類似法案。法案發起人、共和黨籍眾議員金映玉(Young Kim)指出,中國在發展中國家豪擲數萬億美元從事基礎建設計畫,”作為其’一帶一路倡議’債務外交騙局的一環”,卻仍利用自身”發展中國家”地位,向國際組織申請開發援助和貸款。
她表示,中國提領了真正發展中國家所需貸款,作為其一帶一路計話資金,”我們早就應該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了”。
法案將要求美國國務院倡導國際組織將中國的地位從”發展中國家”變更為”中高收入國家、高收入國家或發達國家”,以更適當地反映中國作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地位。身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憑藉這個標籤,在國際組織享盡好處與優惠。
發展中國家地位目前讓中國享有世界貿易組織(WTO)的貿易救濟與反傾銷豁免權、世界銀行(World Bank)的金融援助、國際組織的科技與金融支援、許多出口產品享有低關稅,並享有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農業支援,以及發達國家給予的科研資金,還被給予更多時間來制定符合國際標準的保護知識產權法。
聯合國開發計畫署(UN Development Program)和世界衛生組織(WHO)都在中國啟動了一系列社會與經濟發展項目,如果從”發展中國家”變成”發達國家”,這些項目將面臨存續危機。
針對美國國會推動法案,要取消中國”發展中國家”地位,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彬日前表示,”中國是各方公認的最大發展中國家。美國想要給中國送一頂發達國家的帽子,這頂帽子,中國戴不了”。
他表示,”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有充分事實依據。2022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毛額為1萬2741美元,是發達經濟體的1/5,僅相當於美國的1/6。2021年中國人均國民總收入位列世界第68位,人類發展指數世界排名第79位,與主要發展中國家排名相當”。
布林肯將如何處理中國”發展中國家”地位?
據亞洲自由電台援引美國非政府組織華盛頓信息與戰略研究所所長李恆青預計,該法案會順利通過並由總統拜登簽字生效,接下來美國國務院將會採取相應行動,尋求在重要政府性國際組織中改變中國“發展中國家”的地位,而這將首先涉及中國的會費和相應責任問題。
“中國用發展中國家(地位),它交的會費、承擔的責任是發展中國家承擔的責任,所以就低了很多……。中國作爲第二大經濟體,必須按照其經濟收入來進行(貢獻)分配。中國現在(GDP) 只比美國低一點,就應該分擔更多的國際責任。”李恆青說。
李恆青認爲,除政府性組織中對中國的特殊支持項目未來可能都會被取消外,美國國務院下屬的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也會採取行動:“我所知道,USAID每年都會給中國的農業很多資助,都是免費的,其中最大的一項就是農業。一旦它變成發達國家(地位)以後,這些就不會再給了,而且還會要求它(中國)做出奉獻,要給其它國家出錢。”
中國以前曾以“發展中國家”身份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享受各種優惠待遇。但世貿組織並沒有具體框架來界定“發達國家”或“發展中國家”。對此李恆青認爲,由於中國並沒有完全履行其入世承諾,導致目前的世貿組織已經名存實亡。美國最新的印太經濟框架就是針對中國,並且實際上已經取代了世貿組織。
對於所謂“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標準,國際社會目前並沒有具體的定義和統一的共識。旅美經濟學者夏業良認爲,中國一方面花上萬億元對外大撒幣,一方面國內貧富兩極分化嚴重,經濟處於嚴重扭曲狀態,而當局即使有錢也不會用在老百姓身上,因此國際社會沒有必要繼續向以往那樣向中國提供資助。
但他也指出:“有一點還是應該讓國際社會清楚,中國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發達國家,它還有幾億的貧困地區和貧困的老百姓。”
布林肯預計最快下週訪華 美中關係”鬥而不破”?
美聯社引述美方官員報道,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計劃本月稍後到訪中國,預計本月18日到北京,與中方高級別官員會面,當中包括國務委員兼外長秦剛,在華期間亦可能與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
據美國“政客”新聞網(Politico)援引知情人士披露,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計劃最快於下週前往北京。這將標誌着自2018年時任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訪華以來,美國官員對中國的最高級別訪問。
據悉,美國國務院及中國外交部,未有確認布林肯有相關行程。中國駐華盛頓大使館發言人亦表示,暫時未有消息提供,重申中國對與美國對話持開放態度,期望美方與中方相向而行,共同落實兩國元首去年11月在印尼峇里會晤達成的重要共識。
李恆青認爲,中方錯誤以爲美國這種做法是想討好北京:“美國之所以還想繼續建立溝通管道,是希望不擦槍走火。因爲這個是有自信的,就像冷戰當中美蘇對抗,美國最終勝利了。”他指出,拜登政府的基本策略就是兩國關係“鬥而不破”:“一直鬥下去但不破裂,現在就希望達到這個目的,但這是中國所不希望看到的。”
“不尋求其它國家選邊站” 美國降低應對中國門檻
本週四,布林肯在與沙特外長費薩爾在聯合記者會上回答提問時表示,美國不要求其他國家在美中之間選邊站。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的回應則是,中方更關心美國是怎麼做的。
對此,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艾肯商學院教授謝田說:“當然,布林肯這樣說的話是給美國的外交夥伴減少一些壓力,不要讓他們感覺好像是在被叛美國或離開美國。”
經濟學者夏業良則認爲,雖然美國沒有要求各國站隊,但是面對俄烏戰爭和臺海問題,很多國家也在自然而然地在選邊站:“中國(如果)打臺灣的話,世界會怎麼看?我覺得絕大多數國家都是反對武力攻打臺灣的。這也是一種自然形成的,你說不是站隊,它也是站隊。”
(中華新聞通訊社/中華時報6月9日白宮訊)美國總統拜登周四(6月8日)在白宮會晤英國首相辛偉誠,美英宣布建立新型經濟夥伴關係,應對當今世界地緣政治,特別是來自中國的挑戰。雙方發布《大西洋宣言》,並重申繼續支持烏克蘭,確保烏克蘭的長期安全。
美國總統拜登和到訪的英國首相辛偉誠舉行會談,同意加深兩國的緊密經濟聯繫,並承諾加快清潔能源轉型,以及加強關鍵礦產的供應鏈。
拜登與辛偉誠周四在白宮發布“大西洋宣言”,旨在加強國防工業和能源轉型必不可少的金屬供應方面的合作。拜登與辛偉誠還討論到如何繼續調整和提升兩國的夥伴關係,以確保兩國在瞬息萬變的世界中保持領先地位。辛偉誠形容是英美兩國在人工智能、氣候變化和技術保護等問題上首創的經濟夥伴關係。拜登指這種密切的經濟關係,”是支撐北約盟國之間更廣泛關係的巨大力量源泉”。
在國防方面,美國總統拜登承諾,向英國工業界開放美國市場,以促進高超音速導彈的研發。
美英兩國之間的新協議並專門針對中國和俄羅斯,涵蓋人工智能、能源安全和建立可靠供應鏈等內容。
辛偉誠在會談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英國與美國可以完全相互信任;拜登也表示,”英國是美國最親密的盟友”。
辛偉誠表示,“中國和俄羅斯準備操縱、利用或竊取我們的知識產權,將技術用於專制目的或剝奪我們的重要資源,如能源。他們不會得逞”。
拜登則批評中國的主要國際投資計畫“一帶一路”,拜登指,中國的“債務和沒收計畫”不會走得太遠。
在烏克蘭問題上,拜登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美國將擁有“必要的資金”以在需要的時候支持烏克蘭應對俄羅斯入侵的戰爭。
拜登稱,必須就未來的北約秘書長人選達成“共識”。蘇納克此行希望為英國國防部長本·華萊士競選北約秘書長職位爭取拜登的支持。
英國致力發展人工智能並在標準和規範制定上扮演全球領導角色。今年秋季,英國將召集全球第一個AI安全峰會。拜登就此表示,“希望(英國)在秋季即將舉行的峰會上帶頭努力”發揮監管作用,拜登並強調人工智能“如果不加以控制,有可能造成重大損害”。
英國首相府此前表示,正在華盛頓訪問的首相辛偉誠8日與美國總統拜登在白宮舉行雙邊會談時,將強調”理念相近”盟友與企業協力打造國際共同框架的重要性,以確保AI的發展與使用安全可靠。首相府指出,AI安全峰會將致力促進各國採取協調一致的策略和行動,以降低AI風險。
首相府在強調英國AI實力之際,也提及在全球排名,英國目前位居第3,在美國和中國之後。
中央社報道,中國或許不在”理念相近”盟友之列,但包括蘇納克、外交大臣柯維立等高階官員多次提到,要解決全球重大議題,幾乎不可能避開中國,而AI顯然是全球重大議題之一。
無論中國是否將獲邀出席秋季AI峰會,各國對管控AI科技衍生的風險漸有共識,而英國試圖在歐盟的”嚴管”與美國相對”順其自然”的政策方向之間尋求平衡、善用自身國際號召力,在AI安全議題扮演領導角色,是值得注意的趨勢。
拜登和辛偉誠亦討論了烏克蘭問題,重申會繼續支持烏克蘭,確保烏克蘭的長期安全。
(中華新聞通訊社/中華時報6月7日訊)美國財政部星期二(6月6日)宣布對與伊朗彈道導彈項目有關的位於伊朗、中華人民共和國和香港的七名個人和六家實體組成的網絡進行製裁。這七個人中有五名中國人和包括伊朗駐北京的武官在內的兩名伊朗人。
美國財政部外國資產控制辦公室(OFAC)在一份聲明中說,被制裁的這個網絡進行了金融交易,並為伊朗彈道導彈發展的關鍵參與者採購敏感和關鍵的部件與技術提供了便利。這些參與者包括伊朗國防和武裝部隊後勤部(MODAFL)及其附屬組織帕爾欽化學工業(PCI)、航空航天工業組織(AIO)、伊朗電子工業(IEI)和PB薩德爾(PB SADR)。薩德爾是帕爾欽化學工業公司採購導彈推進劑部件的關鍵中介。該網絡的主要受益者帕爾欽化學工業是伊朗國防和武裝部隊後勤部的防工業組織(DIO)的子公司,為火箭和導彈生產彈藥、炸藥和固體推進劑。
這份聲明說,中國浙江輕機實業有限公司在PB 薩德爾充當中間人的情況下向帕爾欽化學工業出售了價值數十萬美元的離心機及相關設備和服務。該公司的員工李澤明(音譯)親自談判並執行了這些交易。甚至在中國政府就與受到美國製裁的伊朗公司打交道發出警告後,他採用各種方法故意混淆浙江輕機貨物的最終用戶。浙江輕機董事兼總經理沈偉生(音譯) 實施了公司與帕爾欽化學工業和PB 薩德爾價值數十萬美元的離心機交易。
浙江輕機實業有限公司的官網說,這是一家被認定為浙江省、杭州市的企業高新技術研發中心、優秀創新型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專利試點企業及國二級機械製造行業安全生產標準化企業等,是中國分離機械製造行業的龍頭企業之一。
美國財政部的聲明說,位於香港的Lingoe加工工程有限公司(Lingoe Process Engineering Limited)作為浙江輕機的幌子公司參與了與伊朗的帕爾欽化學工業和PB 薩德爾的商業交易而受到製裁。同時受到製裁的包括為這些交易提供運輸方便的伊朗一家運輸公司。香港Ke.Do國際貿易有限公司(Hong Kong Ke.Do International Trade Co., Limited)和青島中融通貿易發展有限公司因共同向PB薩德爾出售了價值數千萬美元的軍民兩用有色金屬而受到製裁。參與了這筆交易的一位魏姓經理(Wei Zunyi)和秦姓商業經理(Qin Xutong)和一名龔姓會計(Gong Jiao)也受到製裁。伊朗國防和武裝部隊後勤部的幌子公司北京閃亮之夜科技發展有限公司(Beijing Shiny Nights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因為代表伊朗的終端用戶採購電子產品也被制裁。居住在中國的伊朗公民加西姆·哈格哈特(Ghasem Haghighat) 是這家公司的負責人和股東,並促進了該公司的組件採購。
另外,外國資產控制辦公室還對伊朗駐北京的武官達烏德·達姆加尼(Davoud Damghani)進行製裁,稱該武官協調了包括伊朗國防和武裝部隊後勤部的子公司在內的伊朗最終用戶從中國進行的軍事相關採購。
“今天的行動強化了我們對破壞地區穩定、威脅我們主要夥伴及盟友安全的活動作出反應的承諾,”負責恐怖主義和金融情報的副財長佈萊恩·納爾遜(Brian E. Nelson)在聲明中說。“美國將繼續打擊秘密支持伊朗彈道導彈生產和其他軍事項目的非法跨國採購網絡。”
美國國務院在2007年10月依據13382號行政命令對伊朗國防和武裝部隊後勤部進行製裁,原因是該部從事或試圖從事實質上促進或可能實質上促進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或其擴散的活動或武器交付方式。帕爾欽化學工業在2008年7月受到美國製裁,而PB 薩德爾則因直接或間接代表帕爾欽化學工業行事或聲稱代表它行事而在2022年3月受到美國製裁。
財政部說,由於今天的行動,在美國或由美國人擁有或控制的個人和實體的所有財產和財產權益必須被封禁並報告給外國資產控制辦公室。此外,任何由一個或多個被制裁的人員直接或間接擁有50%或50%以上的實體也將受到封禁。美國人或在美國境內進行的任何涉及被封鎖或製裁人員的財產或財產權益的所有交易,包括過境美國的交易,都受到禁止。
此外,與今天被制裁的個人或實體進行某些交易的人本身也可能受到製裁。任何外國金融機構故意為這些受到製裁的任何個人或實體進行的重大交易提供方便或重要金融服務,都可能受到美國的製裁。
美國財政部今年4月對支持伊朗無人機和軍事項目的與中國有關聯的個人和實體實施了製裁。美國也多次對協助規避伊朗制裁的中國實體與個人進行製裁。
美中兩大世界經濟體近年來因為台灣、人權和中國擴展軍力等議題而陷入緊張。最近,美國白宮加大了恢復美中高層接觸以維持溝通渠道暢通的努力。負責亞太事務的美國高級外交官星期一(6月5日)在北京與中國外交部高級官員舉行了會談。
(中華新聞通訊社/中華時報6月6日訊)中美外交官員5日在北京舉行會談。《環球時報》星期天(4日)晚上援引中國專家的話批評美國國務院副國務卿訪問中國,其實是試圖通過向外界傳遞堅持尋求與中國溝通的“善意信息”,企圖塑造美國是負責任國家的形象,同時試圖將溝通不暢或拒不接受對話的責任推給中國。
中國外交部官方微博發佈,美國國務院亞太事務助理國務卿康達、白宮國安會中國事務高級主任貝莎蘭昨日訪華,中國外交部副部長馬朝旭會見,外交部美大司司長楊濤舉行會談。雙方圍繞按照兩國元首去年11月峇里島會晤共識推動改善中美關係、妥善管控分歧等進行坦誠、建設性、富有成效的溝通。中方就台灣等重大原則問題闡明嚴正立場。雙方同意繼續保持溝通。
美國國務院發表聲明說,美國國務院負責東亞與太平洋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康達(Daniel Kritenbrink)和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負責中國與台灣事務的高級主任貝莎蘭(Sarah Beran)與美國駐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使尼古拉斯·伯恩斯(Nicholas Burns)一道會晤了中國外交部常務副部長馬朝旭和美大司司長楊濤。
聲明說:“雙方進行了坦率和富有成效的討論,這是維持溝通渠道暢通的持續努力的一部分,並建立在最近兩國間高層外交的基礎之上。雙方就雙邊關係、海峽兩岸議題、溝通渠道和其他事務交換了觀點。”“美國官員明確表示,美國將有力競爭並挺身維護美國的利益與價值觀。”
美方的聲明提到了貝莎蘭職務的全稱,但是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只提到她是“白宮國安會中國事務主任”,略去了“台灣”。
康達等人的北京之行正值北京天安門民主運動34周年的敏感時期。美國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Antony Blinken)就六四事件34周年發表聲明說:“我們不會忘記那天遇難的人們展現出來的勇氣。”
康達的出訪行程將持續到6月10日,他將訪問新西蘭並參加美國和新西蘭的戰略安全對話,討論氣候變化、技術、經濟和安全合作等影響兩國的議題以及美方所說的“我們對太平洋的共同承諾”。
美國駐華大使尼古拉斯·伯恩斯(Nicholas Burns)也陪同美國高級官員出席了這兩次會談。他稍早接受“連線中國”(The Wire China)採訪時表示,北京正在跟美方表明在經濟合作方面有“極大的興趣”,正在考慮恢復雙方討論。但中國新的《反情報法》將讓美國商界“不寒而慄”,因為法律措辭“非常寬泛,以至於正常的商業活動現在都可以被解釋為間諜活動”。
為應對中國的經濟脅迫,伯恩斯建議在華外企增加供應鏈的彈性,並讓供應鏈多樣化。“(美國需要)阻止和轉移對我國和對我們友好國家進行脅迫的努力。”
此尖銳的評論恰逢美國負責東亞和太平洋事務的助理國務卿丹尼爾克裡滕布林克4日抵達北京開始正式訪問。美國國務院表示此次訪問將討論兩個超級大國“雙邊關系中的關鍵問題”。自從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今年 2 月因疑似中國間諜氣球飛越美國領空而取消了計劃中的中國之行後,中美關系跌至新低。
隨著雙方在從民主管理的台灣到南中國海的軍事活動等問題上發生沖突,緊張局勢進一步惡化。
與此同時,台灣外交部表示,美國在台協會主席勞拉·羅森伯格 (Laura Rosenberger) 4日抵達臺北,與台灣高級官員會面。她告訴台灣媒體,美國不會在台灣 2024年1 月的總統選舉中選邊站,華盛頓反對“外部乾涉”選舉。
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周末在新加坡舉行的安全峰會上發表講話說,北京方面不願談判破壞了維護該地區和平的努力。中國國防部長李尚福拒絕了在峰會上會見奧斯汀的邀請。李尚福自 2018 年以來因從俄羅斯購買戰鬥機和設備而受到美國製裁。
據《環球時報》稱,一些專家對美方能否在下屆美國總統大選前為雙邊關系註入一些正能量存疑。該報稱,對於克裡滕布林克此行,該報預計他不會有“任何突破性表現”,只能被視為工作層面的接觸。
(中華新聞通訊社/中華時報6月5日訊)美軍派出F-16戰機在首都華盛頓上空追截一架小型飛機,期間引發巨大音爆,整個首都,以至部分弗吉尼亞和馬里蘭州地區都聽到,引起居民恐慌。小型飛機其後在弗吉尼亞州山區墜毀。當地警方說,搜救人員已經到達飛機墜毀的地點,沒有發現生還者。
小型飛機當地周日從田納西州起飛,原定飛往紐約長島,但在長島上空180度轉向,直接飛越首都上空。
北美防空司令部在聲明說,軍方嘗試與小型飛機的機師聯絡,但對方沒有回應,還使用照明彈試圖引起機師的注意。聲明又說,戰機獲准以超音速飛行,追截期間引發音爆。
有居民在社交網站說,聽到震動地面和牆壁的巨大聲響。
暫時不清楚小型飛機為何無回應以及為何墜毀。有報道說,小型飛機載有4人。弗吉尼亞州警方說,正搜尋飛機殘骸。聯邦航空管理局及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將調查事件。
美國特工處說,戰機起飛時,總統拜登正在安德魯斯空軍基地打高爾夫球。事件對總統周日的行程沒有影響。
(中華新聞通訊社/中華時報6月5日訊)過去一年來,美中情勢極度動盪且緊張,雙方如今正致力重啟正常關係。白宮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表示,美國總統拜登將「在某個時間點」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蘇利文(Jake Sullivan)在今天播出的「札卡利亞GPS」(Fareed Zakaria GPS)節目中受訪時表示,「我希望,我們將很快看見美中高層官員在未來幾個月進行接觸,持續改善彼此關係。然後,在某個時間點,我們將看到拜登總統與習主席再次聚首」。
蘇利文補充說:「兩國在經濟與科技等重要領域展開激烈競爭的同時,又要確保這種競爭不會演化成衝突或對抗。這是拜登總統堅守的信念。」
蘇利文發表上述言論之際,美中這兩個全球最大經濟體之間的關係仍然緊張。
美國和加拿大海軍3日罕見地在敏感的台灣海峽執行聯合航行後,中國國防部長批評美國和其盟邦「蓄意挑起風險」,試圖破壞印度-太平洋地區穩定。解放軍東部戰區發言人施毅3日表示,戰區組織海空兵力全程跟監警戒、應對一切威脅,並宣稱有關國家是蓄意挑起風險。
在新加坡舉行的香格里拉安全對話會上,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周六就中國軍方的攔截行動、南海問題和台灣問題,向北京發出警告,同時闡述了美國的印太戰略。中國代表團則舉行新聞會反駁奧斯汀。
美國白宮宣布,總統拜登已正式簽署提高債務上限的法案。該法案經過數周激烈爭論後獲得國會通過,也避免了災難性違約。
(中華新聞通訊社/中華時報6月4日訊)拜登3日簽署“2023年財政責任法案”後,該法案正式成為法律。這項法案可將政府借貸權延長至2024年,同時削減聯邦開支。
拜登稍早也罕見從白宮向美國人民發表演說。他提到,國會經過數周辯論終於通過債限法案,拯救了國家免於“經濟崩潰”。
拜登透過黃金時段電視直播告訴人民,這項解開民主黨與共和黨之間僵局的法案,是“沒有人完全滿意”的一種折衷。
他強調:“我們避免了經濟危機和經濟崩潰…沒有比這更高的風險了。”
美國財政部先前警告,如果過了本月5日仍未解決債務上限問題,美國的31.4萬億美元債務可能會違約。而美債違約又可能引發市場恐慌、大量失業和經濟衰退,影響遍及全球。
不過,儘管法案及時過關,美國經濟的信譽仍受到了打擊。國際信評機構“惠譽”(Fitch)3日表示,雖然美國已通過債限法案,仍暫時將美國的AAA信用評等留在負面觀察名單。
债务违约危机灾难性的后果
《纽约时报》指出,24兆美元的美债市场是美国政府的主要融资来源,也是世界最大的债务市场。美债市场是金融体系的中流砥柱,从抵押贷款利率到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美元货币,美债都是不可或缺的要项。由于有政府信誉的保证,美债有时甚至被视为等同于现金。与此同时,尽管美国像几乎所有的主要经济体一样都靠信贷生活。但与其他发达国家不同的是,美国经常遇到一个法律约束:债务上限,即其最高债务水平,必须由国会正式提高或暂停。根据美国财政部的说法,如果国会两党达不成协议,这个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下周一将破产,后果就是一夜之间,美国将发现极难履行其财政承诺,无论是在工资、养老金还是对债权人的偿还方面,并将被迫做出激烈的选择,这种史无前例的情况会使美国的金融和经济,乃至国际经济陷入未知。有鉴于全球经融体系对美债和美元的依赖,美债违约会导致对美国政府失去信心,市场恐慌衍生全球金融动盪。经济模型显示,技术性违约会让美国的失业率从3.4%增至7%,实质违约则会飙升至12%,失业率增速过高会令消费者削减开支导致衰退。白宫预测即便短暂违约也会导致50万人失业和轻微衰退。违约时间拉长则恐出现800万失业和严重衰退,经济萎缩超过6%。
也是出于这个原因,在众议院占多数的共和党人和众议院议长麦卡锡利用这一常规立法程序作为对民主党总统乔-拜登施加政治压力的工具。尽管在最后一刻理智还是会占上风,就这类问题达成协议是非常常见的,但这些无休止的谈判促使评级机构惠誉将美国的AAA评级置于 “审查中”。
正是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及其潜在的灾难性影响,总统拜登和众议院共和党领袖凯文-麦卡锡达成了这项妥协。而这个协议也于周四晚间得到参议院大多数当选议员的批准。
两党妥协的结果
具体看,该协议有经济和政治两方面的效应,经济上,允许将目前为31.4万亿美元的美国债务上限暂停两年,至2025年1月1日,这个时间点也至关重要,也就是到2024年总统和立法选举之后。曾经逐年提高的债务上限已被完全中止后,财政部将能够随心所欲地借款,直到2025年初,即总统选举之后。因此,这个话题将不会污染已经开始的竞选。作为交换,民主党人同意限制某些开支,但不像共和党人希望的那样多。
除了解决债务限额问题外,该法案还限制了非国防支出,扩大了一些食品券接受者的工作要求,并收回了一些 Covid-19 救助资金,以及其他政策规定。
路透社报道,几周以来,共和党人一直反对提高债务上限,希望事先获得被认为是必要的预算削减,以开始遏制不断飙升的公共债务。另一方面,乔-拜登推动提高富裕阶层和大公司的税收,以促进联邦财政,这一想法被共和党人拒绝。最后,妥协主要体现在所谓的 “可自由支配 “的开支项目上,这些项目被下调了。
分析认为,共和党和民主党两个阵营都必须承认,没有得到他们想要的一切,但他们都可以在一个分裂的政治格局中声称自己得到了最重要的,那就是把自己的优先事项强加给对方。民主党可以声称,他们在过去两年中保存了他们政策的主要支柱,并要求完成这项工作。共和党人可以说,他们已经阻止了对手的开支狂潮,并且他们打算进一步发展。这对两党中更合理的一方来说是个成功。但他们将不得不面对双方更激进的人所表达的挫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