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Function _load_textdomain_just_in_time was called incorrectly. Translation loading for the likebtn-like-button domain was triggered too early. This is usually an indicator for some code in the plugin or theme running too early. Translations should be loaded at the init action or later. Please see Debugging in WordPress for more information. (This message was added in version 6.7.0.) in /data/web/cthks/wp-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6121
曉輝話語 彙整 - 第2页 共2页 - 中華時報China Times
分类
文化 文学

曉輝話語:守護之器

晨光初透,瑪麗醫院已人影憧憧。卷起衣袖任針尖採擷殷紅生命印記,赤裸上身立於X光機前,冰冷器械的審視竟如一種儀式——肌膚與鋼鐵默默對話,仿佛血肉之軀也要交出部分秘密供世界解讀。曾子有言:“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今日肌膚接觸機器,為的正是守護這父母所賜之身,此亦孝心在塵世中的迴響。

歸至銅鑼灣工作室,友人關懷似春水漫溢,我只一一謝過。思緒卻纏繞於洛杉磯街頭——我旗下記者仍在硝煙與人潮間穿行,橡皮子彈呼嘯擦過,如命運指尖輕彈即碎的警告。加州州長紐森痛批川普激化局勢,誓言奮戰到底。念及遠方同仁以血肉為筆書寫真實,曾子“士不可以不弘毅”之語驟然錚鳴於耳畔,原來弘毅之志,亦在新聞人用鏡頭守護真相的倔強身影裏。

午後,女兒專程自外地趕回。她拂曉啟程,眉宇間猶帶旅途的倦色,卻執意放下行囊便奔赴醫院。她的身影出現在診室門前,帶著拂曉的清露與風塵,只為此刻能溫婉地挽起我的手臂,輕聲說:“爸,我陪您進去。”

年輕女醫者目光清澈如新泉,聽聞我依然咳嗽纏綿、痰濁未清,她輕點檢驗報告:“血象平穩,X光清朗,病理亦指向康復之路。”藥方輕放於掌心,如託付一捧微小希望。下月之約已成生命刻度裏新的錨點。

複應約至營養科,醫師指間輕點體重數字:“略減,需增肌力以固根本。”曾子謂“吾日三省吾身”,此刻醫囑亦如省身之鏡:每日幾兩肉、幾許蛋白,非僅為口腹之養,而是以簞食瓢飲守護生命此器——飲食之微,正是守護之大的根基。

步出醫院,暮色如宣紙鋪展。女兒的手溫存地挽住我臂彎,遠方記者在險境中持鏡如持戈,而我的身體在醫者與營養師的叮嚀裏低語求生。曾子“弘毅”之訓此刻如月升海面:守護二字,原非獨行——有人守健康如守城池,有人護真相如護圭臬;有人以陪伴為盾,有人以鏡頭為劍。正是這千萬種守護交織成網,才托住人間脆弱又堅韌的星火。

當與女兒走出醫院,暮色熔金。維多利亞港的晚霞正以磅礴之勢點燃天際,熔金般的雲層翻湧流淌,將林立的高樓勾勒成鑲著暗紅金邊的剪影。那熾烈的紅光浸透海面,粼粼波光竟似熔化的金汁在緩緩流動,連穿梭的渡輪也成了鍍金的舟影,載著滿船霞光駛向彼岸。整條香江,連同其上奔忙的人間煙火,都在這天地熔爐的淬煉中,披上了一層溫暖而堅韌的華服。

站在這熔金流淌的暮色裏,晚霞的熾熱仿佛滲入心間,此刻終於了悟:生命、親情、職責,皆為承載珍貴之物之器。守護它們,即是守護生命意義的本身。這守護之器,由孝心滋養,以弘毅鍛造,因親情溫潤,賴專業維繫,終將如這熔金的晚霞,賦予我們穿越時間風濤的力量,成為輝映永恆的方舟。

 

作者:曾曉輝,天體物理學博士、雕塑家,中華報業集團及中華時報傳媒集團創辦人。他於2000年創辦廣州新世紀藝術研究院,2009年在香港創辦《中華時報》,2012年創辦《中華新聞通訊社》和《中華攝影報》,並於2017年在倫敦創辦英國《中華時報》。他還是《中華電視》及世界華人流行音樂聯合會的創始人之一。

目前,曾博士擔任香港美術學院及香港藝術研究院的教授與院長,同時擔任粵港澳大灣區藝術聯合會主席、中華科技協會和世界監督學會會長,以及多所大學的兼職教授。他曾在中國大陸的相關機構(包括廣州市政府、廣州馬會、廣東省鐵路監理、廣東省演出協會、廣東省南越國文化研究院)等擔任高級職務。其藝術作品廣泛分佈於全球,已被多家美術館和博物館收藏。

分类
文化 文学

曉輝話語:病榻之思:在紛亂世界中靜觀自省

方寸病榻,思緒無垠。癸卯年仲夏(2025年6月9日),香港。

出院旬餘,沉屙漸愈,然明日復診瑪麗醫院,心湖微瀾,憂喜參半。然“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這趟旅程,本就交織著希望與無常的絲線。古希臘先哲赫拉克利特睿語如鐘:“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 誠哉斯言!光陰如逝水奔流,每一日皆是全新的河床,而我們,不過是這永恆流動中的清醒見證者。

暮色四合,兩岸客家聯會會長江全孚先生自美歸港,越洋問候如暖陽破雲:“教授,出院了吧?我剛返港,倒罷時差便來看你。”其聲溫潤,頃刻驅散心間薄霧。江公乃商海弄潮之翹楚,亦為聯會創會元勳。憶昔初晤於我演講席間(為滬上訪港影人),江公聞我席間偶露客家鄉音,會心莞爾,遂邀我入會之景,恍如昨日。後因志同道合,更於疫情困厄之際,我創香港美術學院時,江公慨然允諾以其商廈中環廣場為院址,使學院初具雛形。其不僅傾力襄助,更親任顧問,真可謂“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其情其義,正是古訓“患難見真情”最熨帖的注腳。

然環顧寰宇,世界竟如“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的翻湧怒海,驚濤裂岸,難覓寧時:

*   加州驕陽之下,移民爭議撕裂人心,川普遣兵越州彈壓,甚囂塵上欲動陸戰隊;

*   泰晤士河畔,中美關稅博弈再啟第二輪談判,無聲角力暗流洶湧;

*   東歐平原,普京復仇之火愈熾,俄烏戰鼓已擂響千兩百零一日,東疆戰火正熾,和談之舟仍困於無岸之海;

*   迦南之地,巴以僵局更如流沙噬足,深陷無解泥淖。

此情此景,令人喟歎:“黎明前夜,至暗尤深” (The darkest hour is just before the dawn)。曙光或潛藏於至暗深淵,然此刻,唯有*咬定青山不放鬆”,方能在風雨中守得雲開。

案頭瑣務亦如潮湧: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催修廣州BUD專案審計報告,強積金申報、駐外記者薪俸待簽……縱臥病榻,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生活的車輪從未停歇。面對這紛繁擾攘,“萬物靜觀皆自得”,唯以內心之“靜”涵養,方能應對外界之“動”。誠如老子所誨:“以無事取天下”,於喧囂中覓得一方澄澈心田,方是智慧之源。

夜深人寂,憑窗遠眺。維多利亞港的燈火依舊如星河傾瀉,霓虹在摩天樓宇間固執地明滅。“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人生長河,風波難免。正是這些風浪,如明鏡般映照出個體與世界那千絲萬縷、若即若離的關聯。“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 在這無常的逆旅中,唯有不斷“修其心治其身”,淬煉內心的定海神針,方能於驚濤駭浪中安渡。

祈願明日復診順遂,更祈願世間干戈終化玉帛。法國哲人蒙田曾洞見靈魂的深邃:“人的靈魂在苦難中成長。” 我亦願在這生命必經的淬煉中,“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以更清明的眼與更沉靜的心,去體悟那紛繁表像下,生命的本真意義與浩瀚微光。

 

作者:曾曉輝,天體物理學博士、雕塑家,中華報業集團及中華時報傳媒集團創辦人。他於2000年創辦廣州新世紀藝術研究院,2009年在香港創辦《中華時報》,2012年創辦《中華新聞通訊社》和《中華攝影報》,並於2017年在倫敦創辦英國《中華時報》。他還是《中華電視》及世界華人流行音樂聯合會的創始人之一。

目前,曾博士擔任香港美術學院及香港藝術研究院的教授與院長,同時擔任粵港澳大灣區藝術聯合會主席、中華科技協會和世界監督學會會長,以及多所大學的兼職教授。他曾在中國大陸的相關機構(包括廣州市政府、廣州馬會、廣東省鐵路監理、廣東省演出協會、廣東省南越國文化研究院)等擔任高級職務。其藝術作品廣泛分佈於全球,已被多家美術館和博物館收藏。

分类
文化 文学

曉輝話語:維園晨光與人生浮影

2025年6月8日 香港 晴

晨光初現,維多利亞港的微風裹挾著海鹽的氣息輕拂面頰。

維園草坪上,菲傭們撐起的彩色帳篷,宛如木棉樹盛放的紅雲,為這片承載歷史記憶的綠地注入了鮮活的生氣。曾子言:“士不可不弘毅”。望著這些遠渡重洋的異鄉人,終得在週末享受片刻安寧,不禁想起“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古訓。

航船池水面波光粼粼,老者的仿古木船在慢區劃出優雅弧線,孩童的快艇在另一側翻起歡騰水花。這般恬淡祥和,與新聞裏洛杉磯街頭的裝甲車轟鳴、哈爾科夫夜空的導彈軌跡,交織成奇異的時空錯位。馬斯克刪帖的餘波、特朗普的威脅言論,恍如太平洋上空聚集的雷暴雲團。老船工教導孫兒“順風收帆,逆風轉舵”的樸實話語,竟與《大學》“知止而後有定”的千年智慧不謀而合。

午時陽光透過窗簾,為女兒親手烹製的牛肉餅鍍上一層金邊。她臨行前說代我赴穗處理“廣州新世紀藝術研究院”事務,勾起我為藝術奔走的青蔥記憶。窗外海風嗚咽,似在低吟《論語》中“浸潤之譖”的古老警示。

女兒在高鐵上發來叮嚀:“父親身體初愈,切記按時用餐、少吃多餐。” 這溫煦的關愛,恰似曾子“慎終追遠”的諄諄教誨,暖人心懷。

暮色四合,航船池的點點燈火與太平山上的萬家熒輝,在水天相接處悄然連綴。手捧女兒留下的半塊牛肉餅,驀然領悟:《孟子》所言的“充實之謂美”,或許正是於紛攘塵世間守住內心的澄澈,如同維園午後樹蔭裏遊移的光斑,靜觀寰宇風雲流轉。

 

作者:曾曉輝,天體物理學博士、雕塑家,中華報業集團及中華時報傳媒集團創辦人。他於2000年創辦廣州新世紀藝術研究院,2009年在香港創辦《中華時報》,2012年創辦《中華新聞通訊社》和《中華攝影報》,並於2017年在倫敦創辦英國《中華時報》。他還是《中華電視》及世界華人流行音樂聯合會的創始人之一。

目前,曾博士擔任香港美術學院及香港藝術研究院的教授與院長,同時擔任粵港澳大灣區藝術聯合會主席、中華科技協會和世界監督學會會長,以及多所大學的兼職教授。他曾在中國大陸的相關機構(包括廣州市政府、廣州馬會、廣東省鐵路監理、廣東省演出協會、廣東省南越國文化研究院)等擔任高級職務。其藝術作品廣泛分布於全球,已被多家美術館和博物館收藏。

分类
文化 文学

曉輝話語:病榻觀世悟親恩——術後一月記

2025.6.7香港 晴

晨起推窗,香港六月晴光如洗,恍若隔世。上月此日,吾身臥手術臺十一時,刀圭與死神爭寸陰,終得轉危為安。醫者言”慎獨如履薄冰”,今體味尤深——血肉之軀何其脆弱,然志氣所凝,竟可抵千鈞。昔曾文正公誡子弟”戰戰兢兢,即生時不忘地獄”,今於病榻方悟其理:死生之際,惟存敬畏,方能持守本心。

世間風雲,未嘗稍歇。習川通話如簷下蛛網,縱縱橫橫難測深淺;俄烏烽火仍灼,夜襲血光映鐵幕未褪。川普、馬斯克之流,快意如江湖客,然俠者重義,此二人卻似”放利而行,多怨”。一居廟堂而翻雲覆雨,一掌科技卻乖張任性,恰如《菜根譚》所警”勢力紛華,不近者為潔”。然天道迴圈,剛者易折,柔者長存,此間道理,或待其自嘗。

6月1日,兒自遠歸,扶我出院。其行匆匆,未及盡孝,便複赴異地研學。今午送別,雖不言憂,然眉宇間隱見掛念。曾子雲:”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兒今負笈他鄉,志在四方,雖違古訓,然亦合”大孝尊親,其次弗辱”之理。吾心雖念,亦當勉之。

午後,女自外地返,代弟侍疾。其性溫良,素善庖廚,今夕烹蒸魚、燉靈芝,煙火氣中見孝心。一出一返,如日月更替,皆合天倫。

暮色中,女兒攜羹湯而至。蒸魚如玉,靈芝湯浮暖香,恍若少時母親灶台炊煙。曾子雲”忠恕違道不遠”,今兒女輪番侍藥,方知”孝悌之至,通於神明”。雖醫囑”食飲有節”,終難敵人間至味,遂扶杖徐行消食。見月出東山,其輝如洗,忽憶滌生公夜觀星象語:”心愈用愈明,骨愈煉愈堅”。此番劫後餘生,更覺醫者仁術、家人溫情,皆天地生生之氣。

歸而記之:病中方識平常日,劫後始知淡泊真。

注1:化用《論語·裏仁》”放於利而行,多怨”

注2:引《孝經·感應章》

(全文以曾國藩”困心橫慮,正是磨練英雄”為骨,融曾子”戰戰兢兢”修身之思,通過個人病中體悟與世事觀照,闡發儒家”慎獨”、”孝親”、”中和”之道。)

作者:曾曉輝,天體物理學博士、雕塑家,中華報業集團及中華時報傳媒集團創辦人。他於2000年創辦廣州新世紀藝術研究院,2009年在香港創辦《中華時報》,2012年創辦《中華新聞通訊社》和《中華攝影報》,並於2017年在倫敦創辦英國《中華時報》。他還是《中華電視》及世界華人流行音樂聯合會的創始人之一。

目前,曾博士擔任香港美術學院及香港藝術研究院的教授與院長,同時擔任粵港澳大灣區藝術聯合會主席、中華科技協會和世界監督學會會長,以及多所大學的兼職教授。他曾在中國大陸的相關機構(包括廣州市政府、廣州馬會、廣東省鐵路監理、廣東省演出協會、廣東省南越國文化研究院)等擔任高級職務。其藝術作品廣泛分布於全球,已被多家美術館和博物館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