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Function _load_textdomain_just_in_time was called incorrectly. Translation loading for the likebtn-like-button domain was triggered too early. This is usually an indicator for some code in the plugin or theme running too early. Translations should be loaded at the init action or later. Please see Debugging in WordPress for more information. (This message was added in version 6.7.0.) in /data/web/cthks/wp-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6121
新春見聞 彙整 - 第2页 共2页 - 中華時報China Times
分类
一路风情 大陆 编辑精选

(新春見聞)高速服務區變革昇級 “交旅融合”繪新景

中新社鄭州1月14日電 題:高速服務區變革昇級   “交旅融合”繪新景

作者  王宇

一年一度的中國春運14日拉開序幕,駕車返鄉或出遊途中,高速公路服務區(下稱高速服務區)是繞不開的一環。近期,河南多個高速服務區完成改造昇級,在為春運提供更強保障的同時,其背後服務模式的更新也引發關注。

剛剛煥新的連霍高速開封服務區,成了中國首個以“宋文化”為主題的高速服務區。記者在現場看到,服務區內除了飛檐斗拱、宋詞壁畫,還匯聚了包公府花生糕、孫羊正店羊肉湯等地方美食,打造了宋服館、平樂坊等體驗區。

路過這座毗鄰古都開封的服務區,既可窺見宋代建築風格,也可聽一曲豫劇名段;既能體驗宋代市井生活與民俗文化,也能感受點茶、焚香、插花、掛畫等宋代雅韵。

1月8日,遊客在連霍高速開封服務區內欣賞豫劇。 夏青華 攝

“一個有特色的服務區,令人難忘。”喜歡公路駕駛的楊先生稱,如今中國這樣的服務區越來越多了,是他休閑、“打卡”必去之地。

中國商業經濟學會副會長宋向清表示,長久以來,高速服務區以“加油站+便利店+衛生間”傳統模式為主。近年來,一大批高速服務區開始革新發展思路,向“交旅融合”新模式轉變。

河南交投服務區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邱建成透露,連霍高速開封服務區的煥新祗是其中之一,河南還將圍繞“隋唐文化”在洛陽打造“品國色·憶神都”主題服務區,圍繞“服務區+現代商業”理念在鄭州打造開放式商業綜合體服務區。

據瞭解,京哈高速山海關服務區依託當地豐厚的長城文化資源,將自己定位為“長城腳下·山海關第一會客廳”。此外,滬寧高速陽澄湖服務區的“園林文化”、福銀高速武當山服務區的“太極文化”、深汕西高速長沙灣服務區的“海洋文化”等,也都曾受到關注。

這些高速服務區除提供加油、餐飲、住宿等傳統項目,還大量引入智能化服務,增設休閑、娛樂、文教等設施,使其功能更為綜合。另外,這些高速服務區通過文旅集市、農旅集市等方式,展示當地自然風光、農特產品、人文魅力等,實現了農業、文化、旅遊等資源聚合。

事實上,中國高速服務區變革,早已得到國家層面的支持。2019年印發的《交通強國建設綱要》明確提出,要深化交通運輸與旅遊融合發展,推動高速服務區等交通設施旅遊服務功能建設。2023年、2024年,中國連續公布了兩批交通運輸與旅遊融合發展典型案例,眾多高速服務區榜上有名。

對此,宋向清指出,隨著時代發展,人們對旅行的期待已發生深刻變化,其內涵不再是簡單的到達與離開,轉而更加注重其中的休閑享受與文化體驗。因此,越來越多有地域特色的高速服務區受到熱捧,而實現了“交旅融合”的高速服務區,也有助於當地將“過道經濟”變成“落地經濟”,助推區域特色文化傳承與旅遊產業發展。

河南省文化和旅遊規劃研究院院長張祥宇認為,高速服務區通過“交旅融合”拉近了與市場的距離,打破了一些行政和行業壁壘,既是地方資源優勢與空間優勢的具體施展,也是對公共服務理念的一次深刻審視與昇華。(完)

來源中新社

分类
一路风情 文化 编辑精选

(新春見聞)三星堆“尋蛇記”

中新社四川廣漢1月14日電 題:三星堆“尋蛇記”

中新社記者  岳依桐

乙巳蛇年新春將至,三星堆博物館館藏的蛇形文物得以從青銅人頭像、青銅神樹、黃金面具等“人氣明星”中脫穎而出,站上“C位”。往來遊客圍繞在展櫃四周,拍照打卡,期盼蛇年好運道。

三星堆博物館副館長、文保中心主任余健介紹說,博物館現館藏有4件青銅蛇和一件石蛇,雖數量不多,卻極富代表性。巴掌大小的石蛇造型相對“抽象”,生動刻畫出彎曲的蛇身;青銅蛇形制基本一樣,長約1米,造型靈動,蛇身向上彎曲,其上有羽翅,蛇尾向內捲曲,遍布蛇身的菱形紋模擬出鱗片的形態。青銅蛇因其臣字目、歧羽紋而成為2025年春節聯歡晚會吉祥物“巳升升”眉眼設計的主要靈感來源,更是迎來“蛇生”的高光時刻。

圖為三星堆博物館展出的一件青銅蛇,其臣字目、歧羽紋是2025年春節聯歡晚會吉祥物“巳升升”眉眼設計的主要靈感來源。中新社記者 安源 攝

“巳升升”形象公布後,三星堆博物館目前對外展出的兩件青銅蛇熱度不斷攀昇。前來打卡的遊客絡繹不絕,社交媒體上分享其“肖像照”的帖子也如雨後春笋般湧現。

中新社記者在三星堆博物館展廳內看到,這兩件青銅蛇在展櫃中“遙遙相望”,它們分別於1986年和2022年出土於三星堆遺址2號和8號“祭祀坑”。

來自山東棗莊的攝影愛好者王駿捷身上掛著“長槍短炮”,正繞著展櫃拍照。他說:“青銅蛇姿態很生動,遠遠看去就像真的一樣。蛇年看蛇,是個好兆頭,盼新年行大運。”

中國人對蛇的崇拜古已有之,傳說中伏羲、女媧的形象就是人面蛇身。但與三星堆許多造型奇特的青銅器相比,青銅蛇的模樣十分寫實。據瞭解,此類器物是分段鑄造好各部分後,再鉚嵌製成。

圖為三星堆博物館展出的另一件青銅蛇,遊客正圍繞著展櫃拍照打卡。中新社記者 安源 攝

據余健介紹,青銅蛇頸部及腹部均有圓形扭環,“可能是固定在某種器物上用於祭祀,古蜀人或將帶翅的蛇作為一種神物崇拜。”他認為,幾千年前成都平原就應有蛇存在,古蜀人通過寫實的形式鑄造青銅器,又通過羽翅飾件為其增添飛翔的寓意。

正值龍年、蛇年交替之際,余健告訴記者,學界通常認為蛇、龍之間存在密切聯繫,從三星堆出土器物中也能找到痕跡。比如,青銅蛇向內捲曲的蛇尾就與1號青銅神樹上緣樹逶迤而下的青銅龍尾部造型十分相似。

其實,“巳升升”採用的歧羽紋、臣字目並非青銅蛇專屬——歧羽紋還被刻在青銅扭頭跪坐人像腿部;臣字目則與三星堆眼型器形狀相似,也在中原地區出土的大量青銅器和玉器上被發現,比如著名的國寶重器四羊方尊。“此類紋飾的運用,也體現了古蜀人與中原、長江流域地區的交流。”余健說。

三星堆博物館為蛇年新春推出的特色文創產品之一——蛇年紅包。(三星堆博物館供圖)

余健透露,蛇年春節前夕,三星堆博物館將與四川5家文博單位聯合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推出“古蜀瑰寶——三星堆與金沙”專題展。屆時,一件未在三星堆博物館展出的青銅蛇也將“走出庫房”,讓更多民眾一賞其風采。

在蛇形文物人氣暴漲的同時,富含蛇元素的三星堆博物館文創產品也正陸續“上新”。三星堆文旅發展有限公司品牌管理部部長陳春燕介紹說,為迎接蛇年新春,博物館計劃推出喜慶的蛇年紅包、口銜金幣的蛇形毛絨玩具等,“希望帶給大家屬於三星堆的福氣和運氣”。

來自河北滄州的遊客張伊人買下兩套蛇年紅包,上面印著的卡通版青銅蛇讓她直呼可愛,“我要帶回去給家裡小孩兒發壓歲錢用,沾沾蛇年的喜氣。”(完)

來源中新社

分类
一路风情 大陆 编辑精选

(新春見聞)北京首趟春運列車開行 歸鄉之路溫暖啟程

中新社北京1月14日電 題:北京首趟春運列車開行  歸鄉之路溫暖啟程

中新社記者  呂少威

13日晚11時許,在北京西站,史學超帶著4歲的兒子米樂開心地登上了K4159次列車,準備前往老家安徽阜陽。該列車是2025年北京地區發出的首趟春運列車。

夜已深,車廂裡的許多旅客絲毫沒有倦意,小米樂也精神十足。他興奮地跟過往的乘客說著“我要回老家過年了”。

史學超在北京從事服務行業,過年往往是他工作最忙碌的時候。“孩子這麼大還沒在老家過過春節,多少有些遺憾。”今年他特意請了長假,帶著米樂回老家感受地道安徽年味。

1月13日晚,乘坐K4159次列車的旅客在北京西站站台拍照留念。該列車是2025年北京地區發出的首趟春運列車。 中新社記者 賈天勇 攝

2025年中國春運從1月14日開始至2月22日結束,共計40天。14日零時零二分,由北京西發往合肥的K4159次列車載著旅客溫暖啟程。隨著列車緩緩開動,身著喜慶紅衣的米樂也隔著車窗開心地向站台上的工作人員揮手。

每年春運對於交通行業來說都是一次“大考”。北京市交通委員會預測,今年春運期間,進出北京人流總量預計達1.16億人次,日均290萬人次,較2024年上昇11%。其中,北京七大火車站(北京站、北京北站、北京西站、清河站、北京南站、北京豐台站、北京朝陽站)進出京客流量預計達3976萬人次。

北京西站副站長李超告訴中新社記者,春運期間,北京西站預計發送旅客522.9萬人次,高峰日為1月26日(農曆臘月二十七),預計發送旅客22.6萬人次。目的地主要集中在鄭州、西安、武漢、長沙等熱門城市以及廣深、成渝、昆明、南寧等方向。

“為給旅客提供一個溫馨、舒適、便捷的乘車環境,車站提前進行了客運服務設備設施和站內供暖設備檢查,並對部分候車室的功能布局進行了優化,同時增開快捷換乘通道。”李超說。

1月13日晚,乘客等待由北京西發往合肥的K4159次列車發車。該列車是2025年北京地區發出的首趟春運列車。 中新社記者 賈天勇 攝

當K4159次列車剛駛出不久,北京大學大三學生甘泓泉來到了北京西站的候車室,等待搭乘發往南昌的列車歸鄉。期末考試剛結束,她就迫不及待地收拾行李回家,“非常想念奶奶做的飯菜,十分期待老家熱氣昇騰的年味”。

在享受假期歡樂時光的同時,甘泓泉打算給學業“充電”,“想趁著假期對專業學習查缺補漏,並為即將到來的畢業季做好準備”。

14日淩晨1時,略顯疲憊的張鈺拉著行李箱步入北京西站,但和記者聊起回家的話題就立刻來了精神。他在贊比亞首都盧薩卡做建築工程,13日晚飛機剛到北京就趕來乘車,“實在太想家人了”。他的行李箱裡裝滿了咖啡、巧克力等帶給家人的贊比亞特產。

過去一年,他在贊比亞參與多個住宅、工廠建造和改良項目,並在當地交到不少朋友。“他們非常淳樸和善良,向我提供了不少幫助,過完年要給他們帶一些老家特產,分享一下我們中國年的喜慶。”張鈺笑著對記者說。(完)

來源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