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一路风情 专题 新冠肺炎 编辑精选

中國內地6月2日新冠病毒疫情:內地增61宗新冠本土個案 北京佔14宗 供應鏈外移

Residents pose for photos along the bund, Wednesday, June 1, 2022, in Shanghai. Traffic, pedestrians and joggers reappeared on the streets of Shanghai on Wednesday as China’s largest city began returning to normalcy amid the easing of a strict two-month COVID-19 lockdown that has drawn unusual protests over its heavy-handed implementation. (AP Photo/Ng Han Guan)

中華新聞通訊社/中華時報香港6月2日訊)內地過去一日新增61宗新冠本土個案,18宗本土確診個案中,北京佔最多的11宗,分布在海淀、豐台和朝陽區,上海本土有5宗確診,河南和四川亦各有1宗。

在43宗本土無症狀感染個案中,廣西佔最多的9宗,上海8宗,北京3宗,天津、山東和遼寧等地亦有個案。

上海企業家消極抗議: 躺平、不復產 加速供應鏈外移

上海市政府日前表示,從6月1日起,這座中國金融之都2,500萬居民中的大多數人可走出家門並返回工作崗位。除高風險地區外,所有商業場所都可恢復經營,公交和火車將恢復正常運行,對私家車的限制也將取消。購物中心和其他商業中心可在客流總量不超過最大承載量的75%的前提下營業。

解封從6月1日生效,社交媒體帖子已經顯示,一些居民湧上街頭,走在仍舊空蕩的街頭喝啤酒、吃冰激淋,以示慶祝。許多人在公寓里歡呼、唱歌,還有人在陽台燃放煙花慶祝。

然而,仍有許多人有一絲謹慎和焦慮感。難以相信解封正在發生。

兩個月前,上海為控制新冠病毒疫情開始封控,導致那裡的生活停擺,也給全國經濟帶來影響。

“從六月一日起,很多限制進一步取消,企業復工復產的審批制度取消……也就是六月一日以後就不存在企業復工復產白名單了。”疫情封控超過六十天後,上海市常務副市長吳清5月29日一聲令下,讓上海的企業兩天後全面復工復產。

就在上海政府忙着營造“喜迎復工”的氛圍時,5月30日,一封屬名爲“上海部分企業家與投資人”的公開信透露了一些基層不同的聲音。

公開信提出了七大訴求,包含要求嚴懲疫情防控期間違法亂紀、罔顧民意的各級政府和基層官員;嚴懲僭權濫抓濫捕的執法、司法人員,整肅公檢法隊伍等。

據悉這封公開信經過一個多禮拜的打磨,決定屬名“上海部分企業家與投資人”發出。“ 他們覺得不能署名,誰屬名誰就倒楣,這是很明顯的,就可能人間蒸發了。”

上海市政府5月29日宣佈出臺了50條經濟重振措施,包括全面復工復產、取消企業復工復產審批制、爲企業提供更多稅務優惠和僱傭補助等,以加速提振陷入低迷的經濟。

在廣州經營鞋業相關工廠的李先生緊盯着上海的情況。他說作爲中小企業主,對於政府政策只能消極配合,目前唯一能做的準備,就是請廚房多備一些伙食、乾糧,以防突然清零封控到來,宿舍裏的工人們沒有飯喫。

李先生近距離觀察,這次上海的極端清零封控政策,是繼美國對部分中國產品加徵關稅以來,又一個將促使產業鏈移出中國的推力。以鞋廠爲例,許多勞動力密集的組裝廠已經移往越南、柬埔寨,在中國剩下皮料、楦頭等零件廠。過去,鞋商可能在中國採購零件,運往東南亞組裝;但中國封控打亂了供應鏈,鞋商開始詢問如何在東南亞直接採購零件。

“在中國的採購除了關稅以外,現在又加了一個清零,供應鏈的時間會很難掌握,因爲你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封控)嚴重,你的原物料會延後,一延後你答應客人的交期很容易會達不到,這是加速供應鏈轉移到東南亞的(原因)。”李先生說,“像我有個客人就是要出貨的時候,那區突然是封控嚴重的區,物流沒辦法進出,他的交期整個被影響,從那以後他就要求在越南當地採購。”

“客人只要有喫到一次虧就會開始詢問是否有(東南亞的)替代廠商。”李先生說,本來在中國的廠商已經在慢慢佈局東南亞,現在看來外移的趨勢會加速。

分类
一路风情 专题 新冠肺炎 编辑精选

中國內地6月1日新冠病毒疫情:新增68宗新冠本土個案 上海宣佈解封

6月1日零點剛過,上海市閔行區一個小區恢復私家車進出。(新華社)

中華新聞通訊社/中華時報香港6月1日訊)國家衛健委通報,內地過去一天新增68宗新冠病毒本土個案,包括22宗確診和46宗無症狀感染。歷經兩個月的漫長封城,上海自6月1日起大部分住宅小區恢復出入,且居委會「不得以任何理由限制出入」。
上海有5宗確診和10宗無症狀感染,今天起恢復全市正常生產生活秩序。有人早上到外灘做運動,內地傳媒形容人潮湧動的上海回來了。

上海市委、市政向全市人民致感謝信,表示感謝全體市民的支持和付出,將全力推動正常生產生活秩序的全面恢復,盡最大努力把疫情耽誤的時間、造成的損失搶回來。

另外,北京有14宗確診和1宗無症狀感染。

內地累計22萬4134宗確診,5226人死亡,21萬6612人治愈出院。

上海宣佈6/1解封

5月30日,一名上海市民在封控區旁邊,直接剪起了頭髮。

上海市政府週一(5月30日)晚間宣佈,由於「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形勢持續向好」,上海自6月1日零時起,「有序恢復住宅小區出入、公共交通運營和機動車通行」。

​​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長曾群週二(31日)在新聞發佈會重申強調:除中高風險地區和封控區、管控區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以任何理由限制居住本社區的居村民出門回家、復工復產員工上班下班。」

根據政府通告,上海住宅小區自6月1日起恢復出入。除中高風險地區和封控區、管控區外,各區、各街鎮及各居村委、業委會、物業公司等,「不得以任何理由限制居住本社區的居村民出入」。

同時,公共交通恢復運營。市域內地面公共運輸、軌道交通全網恢復基本運行,對江輪渡(含三島客運)有序恢復運行;機動車恢復通行,終止施行機動車電子通行證制度,巡遊出租車、網約車恢復正常運行。除中高風險地區和封控區、管控區外,私家車和單位用車正常出行。

儘管該通告未提「解封」二字,但實質上形同基本解除了自3月28日展開「分區封控」以來,上海為期兩個多月的「封城」狀態。

通告強調,放寬限制的同時,市民仍需要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不群聚;同時鼓勵主動接種新冠疫苗,自覺遵守核酸檢測、出入場所掃「場所碼」。

在31日上午的新聞發佈會上,上海當局進一步解釋有關措施的細節問題。包含確診者出院、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者、返家進行居家隔離的密接者等,「社區不得拒絕進入」。

非社區人員,除了基本防疫規範之外,還需要提供72小時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才可進入社區。其中,對於快遞員、外賣員「提倡無接觸服務」。

針對私家車通行,6月1日零時以後也將取消原來設置的防疫查控崗位,同步移除相關路障設施,「私家車可以在全市範圍內常態通行,包括跨黃浦江,包括跨16個區之間可以通行」。

除中高風險地區和封控區、管控區外,上海市基本解封,該市2500萬人口中約2250萬能重獲自由。上海無預警宣佈「解封」消息,許多市民欣喜若狂。有上海市民在公寓裡歡呼、唱歌,還有人在陽台燃放煙花慶祝。

社群平台微博上面,一名網民留言對於解封表示:「這麼快速的麼?有種不真實的感覺」;也有民眾仍不滿封城期間的種種亂象,稱政府是「先壓榨你的正常慾望,再釋放,你就應該對我感激」。

亦有民眾警惕觀望,不確定解封落實情況。一名「米格戰鬥飛機聯合體 」的網民質疑表示:「上海的朋友真的不會被居委會阻攔嗎? 」也有網民提到,官方強調「居委會不得限制住民出入」,是讓居委會「背了個大鍋」。帳戶名為「仙女下凡就是要隱姓埋名」、IP屬地顯示為上海的網民發文表示:「我們上級政府永遠英明神武,都是你們下級街道居委自己自說自話」。

儘管本土確診數字趨緩,也宣佈6月1日「有序恢復」生活,但上海距離「正常生活」似乎仍很遙遠。上海當局並沒有說明是否允許餐廳用餐等活動,目前也還沒有計劃重新開放酒吧、電影院和卡拉OK廳等休閒場所。大多數學生仍待在家裡,只有特定年級允許返校。

目前也還不清楚,企業、商店和超市是否必須繼續堅持「閉環」管理系統才能重新營業。有企業反應,官方這些要求「存在問題」,因為他們必須想辦法讓工人在現場睡覺並進行定期消毒。

不過中國歐盟商會副會長貝舍恩-貝漢津(Bettina Schoen-Behanzin)向路透社表示:「在兩個月的嚴格封鎖措施中,上海遭受了巨大的挫折,失去了它的光輝。雖然通往正常的道路是漫長的,但這些新措施表明上海經濟復甦的優先次序。」

與此同時,核酸檢測也將成為新日常。為了避免疫情再次爆發,在「動態清零」的原則之下,中國當局展開常態化核酸。上海市民也必須每兩至三天,進行一次核酸檢測。

上海市政府31日在新聞發佈會稱,自6月1日起,公立醫療機構開展的核酸單樣本檢測價格將由25元人民幣下調至16元,多樣本混合檢測價格由每人份5元人民幣下調至3.5元,抗原檢測價格由15元人民幣下調至6元。 常態化核酸檢測點提供的免費檢測服務將持續至6月30日。

分类
一路风情 专题 新冠肺炎 编辑精选

上海福利院活人險被送火化

上海封城急於病毒清零,卻發生差點將活人送殯儀館的事件。有一家福利院將仍有生命跡象的長者,放在屍袋內要求殯儀館拉走,但被殯儀館人員發現而”退回“。事件過程被民衆拍攝下來,引發熱議。上海市普陀區表示會對涉事官員和醫生立案調查,不過在這之前,殯儀館先迅速表揚了該館工作人員”尊重生命“的工作態度,並頒發每人5000元獎金。而上海官方在記者會上隻字不提該事件,只唱好疫情防控形勢穩中向好。

上海福利院活人险被送火化

根據中國媒體報道,在5月1日,福利院安排殯儀館人員,把1名已放進屍袋的老人送走,但運屍車的工作人員發現老人還能動,要求福利院的工作人員查證,雙方經過協商,福利院的工作人員,最後把老人連同袋子,送回福利院。

整個過程被上海民衆發現,有網民把拍攝的視頻,放到社交媒體上流傳。

網民:“養老院在瞎搞呀,活人裝上去,就跟他們說死掉了,兩個殯儀館的工人說沒死沒死還在動,世界上竟然有這種事情,沒有死說死了,真的不負責任。”

這起差點釀成悲劇的事件,不止在推特,也成爲微博和微信朋友團熱門話題。在微博搜查關鍵字,只要輸入“上海”便能看到“上海活人”的搜查關鍵字眼,有轉發視頻的微博博主,點名要求共青團關注事件。

上海普陀區民政局在5月2日凌晨時分,回應事件。根據中國傳媒《東方網》的報道,新長征福利院及普陀區民政局都確認,網上流傳的片段屬實,並表示,片段中的老人已轉運至醫院救治,目前情況趨穩。

針對此次事件,民政局表示已會同相關部門,成立聯合調查組,會嚴肅處理,並向社會及時公佈。

上海市普陀區直至5月2日傍晚,才透過官方微博回應,表示高度重視,已在第一時間立案調查,包括民政局局長、副局長等多名涉及事件的官員和醫生,已被列入調查範圍,公安機構也介入事件,當局也展開對新長征福利院的行政處罰程序,派駐工作組,展開後續工作。

網上流傳一封由上海市寶山區殯儀館發出的表揚信,表示2名人員在處理75歲新冠女患者的事件中,抱着尊重生命的態度工作,才發現女患者仍然活着,向2名員工發放各5000元的獎勵作致謝,並表示在疫情結束後,會送上錦旗表揚。

分类
一路风情 专题 兩岸 大陆 新冠肺炎 生活 编辑精选

上海政府:打擊賺黑心錢不法分子

上海實施封控至今已一個月,許多居民缺乏物資、無法屯糧,卻傳出有居委會趁機囤積大量物資進行倒賣,一名負責人因此被調查。

今年4月28日是上海官方宣佈實施封控滿一個月的日子,有上海民衆組織“砸鍋要物資”行動,多個小區敲鍋響應,也有人在大樓外牆投影“我們要物資”。

上海市民設計的4月28日晚“砸鍋行動”的各式海(上海市民提供)

在社群網站上一段未經核實真實性的影片顯示,一個女性的聲音通過廣播警告人們不要採取敲鍋抗議的行為,指出這是「境外勢力在鼓動中國居民敲鍋抗議……這項活動是境外人員指使的陰謀,望大家明辨是非,透過正確的途徑反映合理訴求,不要給境外勢力機會」。

上海政府:打擊賺黑心錢不法分子

上海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在4月29日舉行的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佈會上表示,公安機關將狠狠打擊昧著良心賺“黑心錢”的不法分子。上海市公安局法制總隊總隊長範宏飛回應記者提問時說:“部分無證人員配送的物資存在‘短斤缺兩’、‘假冒僞劣’等情況,有的甚至還‘哄擡物價’、‘坐地起價’、‘漫天要價’,嚴重損害了市民羣衆的合法權益……‘銷售假冒僞劣產品’、‘哄擡物價’等侵害市民羣衆合法權益的行爲,我們也將堅持零容忍態度予以嚴厲查處。”

近日已傳出多名幹部因發放保供物資失職瀆職被問責。根據上海市寶山區紀委監委消息,上海新江內燃機廠公寓負責人張喜生侵吞政府防疫保障物資,目前正接受上海市寶山區監察委員會監察調查,根據中國媒體報導,雲南省向上海捐贈一批蔬菜農產品,合計7692箱約50噸,分配給當地住戶,不過公寓負責人張喜生卻私下將物資轉賣牟利。

除此之外,上海市寶山區有三位幹部也被問責,上海市間紀委的通報表示,這三位幹部在負責發放其他省份捐贈的物資過程中,沒有及時發放物資,導致部分蔬菜腐爛損毀,以及導致這些捐贈的物資被趁機倒賣,因此受到調查和處分。

只能跟居委會的團

除了囤積物資、趁機倒賣之外,也有傳出居委會不接受其他團購,要求居民只能向居委會發起的團購訂購物資。有網民就在社交媒體上發帖稱,上海浦東新區一小區的居委會無理由地禁止居民私下團購,逼迫居民購買居委會售賣的蔬菜和豬肉盲盒,但盲盒沒有明確價目,且來源標示不清。

有網民說,“在此之前全體居民已經進行了三天的停止團購和一切物資購買,大多數居民家中食物已經消耗殆盡,居委會趁火打劫、制定霸王條款,趁機壟斷銷售斂財。”本臺記者在截稿前無法與該居委會取得聯繫。

除此之外,也有上海網民在互聯網上抱怨,居委會不讓其它團購進入小區,訂購的物資常常好幾天才送到家門口。一名居民就表示:“居委會只讓自己的團進小區,並且志願者只聽他們的話,別人的團是野團,有陽性就怪他們……很難不懷疑他在中央集權,趁機撈一筆。”

分类
一路风情 专题 新冠肺炎 编辑精选

北京重演上海倒楣事嗎?胡錫進:北京不會『整體淪陷』的。

北京疫情來勢洶洶,上海的前車之鑑引發民眾恐慌心理,北京週日(24日)晚間超市一度出現採購人潮,囤貨情形以朝陽區最為顯著。民眾擔心北京近期可能像上海一樣陷入封控缺糧的窘境,紛紛前往採買新鮮的蔬菜肉品等民生物資囤貨,以備不時之需。

中國官媒《環球時報》前總編胡錫進則是在微博發文稱,「北京一些地區出現了搶購潮。非常可以理解,上海的例子在先,囤貨已成一有風吹草動大家的必然反應。」不過他認為,北京不會重演上海的前車之鑑。

来源:互聯網

對於恐慌引發採購囤貨,有中國網民在微博形容,「上海人民在封控中等物資, 北京人民在物資中等封控。」還有上海市民分享「囤貨指南」稱:「今天晚上是上海人民指揮北京人民囤貨的一個晚上。」

有人指「評論裡說當初上海怎麼怎麼的…大哥了這可是北京,拿首都跟魔都比?」但也有民眾對於北京的供貨能量表示質疑稱,「還有個球的公信力,上面說貨源充足不必囤貨,信號就是要囤貨了,真諷刺啊」。

中國官媒《環球時報》前總編胡錫進則是在微博發文稱,「北京一些地區出現了搶購潮。非常可以理解,上海的例子在先,囤貨已成一有風吹草動大家的必然反應。」不過他認為,北京不會重演上海的前車之鑑。

胡錫進寫道:「我覺得,北京有其他城市的前車之鑑,應該不會走到『全域靜態管理』那一步吧,這是我的期望了。如果局部封控,全城的迴旋餘地還是會很大的,應該不至於讓那些封在家裡的人『斷頓』。」

他還稱:「我確信,我們中的大多數人都不會經歷『菜盡糧絕』的絕境,上海等地的那些代價不會白付,同樣的倒楣事不會成批重演。」也認為「北京不會『整體淪陷』的。不是北京人聰明,而是中國人沒那麼笨,我們不會讓同樣的悲劇劇本重演。」

分类
一路风情 专题 兩岸 大陆 影音 新冠肺炎 编辑精选

上海「硬隔離」令民怨四起(影音)

翻錄于互聯網

上海的疫情數據依舊居高不下,持續數周的嚴格封控手段令民怨四起。最新的「硬隔離」措施更被人指責為頗有在怒火上澆油之勢。

根據最新文件指示,上海徐匯區要開始“硬隔離”了。每棟有陽性風險的住宅樓門口都安上圍欄,不準擅自進出,當地人民進入絕地求生模式。

 

分类
一路风情 专题 新冠肺炎 编辑精选

『四月之聲』讓誰害怕呢?

『四月之聲』,4月22日發表的一部描述上海封城後百姓種種困境的短片,一個六分鐘航拍的視頻,上傳後很快被下架,卻引發現象級接續傳播,分享,引發國際媒體關注。

翻錄于互聯網

影片作者”永遠的草莓園”發佈視頻時表示自己”選取了4月上旬20多個事件的部分音頻”,”做了一個視頻當做一種儘量客觀真實的紀錄,來記住4月的這些聲音,希望所有人都能挺過去”。然兒,就是這樣一個不加評論的視頻也難逃被刪厄運。

短片的作者于24日凌晨在微信公衆號發文稱,網上有言論指「視頻作者被帶走」是謠言,目前自己和家人正常居家,沒有被任何官方人員聯絡,以後如果有,自己會積極配合溝通。

聚合中文網路上被審查的訊息的”中國數字時代”網站公佈了一則據稱是”北京網信”下達的相關通知:”請各平台對照樣本全面清理’四月之聲’相關影片截圖訊息,並舉一反三清理清理變種圖片。”

不僅影片,”四月之聲”四個字很快被封禁,原作者的公眾號和影片號遭到刪除。記錄或評論疫情的文章或影片在中國遭遇審查不足為奇,但是這段影片卻引發了”越封殺越轉發”的現象級傳播。

“中國數字時代”發布的一張截圖顯示,永遠的草莓園”週六發表聲明稱,自己也很意外事情會發展到這個程度,並呼籲:”希望大家不要再轉發或者勸認識地朋友不用再轉了”。

針對”四月之聲”被刪一事,中國官媒《環球時報》前總編輯胡錫進在微博上評論道:”封控久了,上海人有一些怨氣,需要有釋放的渠道。”在他看來:”網路管理者刪帖,不意味著各地政府不重視意見。恰恰相反,在中國網路上表達意見,比在西方國家抱怨管用得多。中國的實情經常是這樣的:一邊刪帖,政府一邊關注帖子的內容和傳遞的情緒,改進的努力會隨之而來。”

胡錫進還表示:”網路是西方發明的,與他們的制度是量體裁衣關係,進入中國,它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中國化’,與我們這裡的現實對接。中國的網路管理必須有,否則網路就會在政治上’改造’中國。一些刪帖也是必要的。”

胡錫進的評論受到網民們的強烈批評。微博下點贊最高的評論直言:“你放屁”。“所以刪掉有理”,另一位點贊頗高的評論反問。“讓人說話,天塌不下來,” 一位網民引用前中國領導人毛澤東的名言說道。

中國最國際化最亮麗的上海一夜之間變成人間地獄,知名雜文作家李承鵬在其傳閱甚廣的『上海是預示未來一百年的大河』一文寫道:“上海沒怎麼,是你幻覺了。你以為有亞洲最好的迪士尼、米其林、科技公司、高素質人群和城市文明,就不會被錘。根據槓桿原理,錘或不錘在於錘子主人。生活之錘砸下時,你躲無可躲。周樹人那會兒還有租界可以躲避,你有什麼?你擡頭看不見收留你的內山完造,只能看到收納你的大白。”文章最後質疑:折騰到何時為止!

上海人的遭遇令人同情,也有人怒其不爭,網絡作家沉雁說:“上海許多名流精英哭爹叫娘甚至臨死都不知咋死的。其中有著名作家、有小提琴家、有網絡證券從業18年的副總、有退休檢察官、有一直聽D話的著名編劇的父母、有著名經濟學家的老母、有見俄丁就排卵的白領麗人,有效忠大半生卻在辦公室了結的小吏……智商一流、情商一流,但遺憾的是覺悟不入流。”

讓上海人承受封城的人道災難,發聲出口氣總可以吧?不少網民引用中國官員警句“打嘴“,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去年3月31日在外媒記者詢問中國人為何抵制外國品牌時宣稱:“中國有14億人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腦袋、自己的思想,每個人也都有在網上表達自己想法和感受到權利。”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去年12月30日批駁質疑中國抗疫的外國記者一句話也被廣泛引用:“你們能夠在抗疫疫情期間,生活在中國,你們就偷着樂吧”。有人抱怨,有人送上一句:“生活在上海,您就偷着樂吧”

還有那位曾被請入中南海給各位政治局委員上課的復旦大學教授張維為也因為一席話遭人恨。張維為在上海東方衛視的一檔節目『這就是中國』里說:“這次疫情防控應該是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開放式樣的、體驗式的制度自信和中國自信的公開課。今天生活在中國,免於感染新冠感染,或免於死於新冠肺炎的安全感,至少是美國的五百倍以上。中國人民對自己的制度優勢和對美國的制度劣勢的認識,從來沒有像今天這麼直接、這麼親切、這麼深刻”。

張維為大約說得太離譜了,網上流傳着他在復旦校園挨揍的傳言,許多人對這無法查證的傳言驚人地幸災樂禍。

前軍醫繆曉輝23日發帖呼籲停止清零:“清!清!清清清! 浦東封控第27天,接近4個最大潛伏期,浦西封控第23天,超過3個最大潛伏期!‘足不出戶’、‘應檢盡檢’,該拉的拉、不該拉的也拉了!還出現昨天這樣的數據,這完全不符合傳染病流行的基本規律和干預結果了!怎麼辦?怎麼辦?怎麼辦?呼喚更多真正的賽先生出場! 人命關天吶!別這樣了好不好?別繼續了好不好?人要敬畏天!”

他還說:不要問我病毒從哪裡來,它的故鄉在兩根棉簽里。

這大約就是『四月之聲』只點開一角現實,竟引起那麼強烈共鳴的原因,結果越屏蔽,越超級轉發,有媒體如此形容:封得越兇,轉得越猛。

分类
一路风情 专题 新冠肺炎 编辑精选

德國媒體看上海封控

2022 年 4 月 19 日,上海浦東區封鎖期間,居民排隊進行冠狀病毒測試。

德國《商報》認為,中國從一個封城走到又一個封城。人們的承受力達到了極限。企業生產斷斷續續。中國的新冠防疫戰略正在拖垮自己。

德國《經濟周刊》報道說,本來中國在疫情中比世界上其他國家都要恢復得快。但中國嚴格的清零政策正在成為問題。企業運作困難。消費大受打擊。2022年的前景十分暗淡。在上海,一個老婦人哭着請求監管人員讓她去買一點食品。但監管人員對她吼叫,叫她回屋裡去。就因為老婦人不服從他的命令,他從她手裡奪過購物車,把它砸在地上。中國的網絡上充滿了這一類視頻。自封城以來,上海很多人不允許走出家門。上海的封城是如此地兇蠻殘忍,而且誰也躲不開。

德國《經理雜誌》報道說:來自上海的圖片令人壓抑和恐懼。自三周來,大上海變成了一個幽靈城市。人們要麼得關在家裡,要麼得去隔離營。

一位德國僑民因檢測陽性,和他家人在家隔離顯然已經15天了。當翻譯叫他要單獨進入隔離營時,他堅決拒絕前往,說自己肯定已經不是核酸陽性了。他大罵防疫系統是個恥辱,滑稽可笑,說人們在上海怕的不是感染上新冠,而是害怕落到疾控中心的手中。這一視頻上網後,受到人們爭相傳閱。由於市政府不能及時給被關在家裡的人們提供食物和藥品等,上海人開始忍受饑餓,等藥品。在網絡上流傳的視頻是陷入困境的人們和政府已經控制不了的局面。數百人從高樓大廈的陽台上朝下喊叫。老人被警察拖走。貓餓死在街上。

該視頻顯示,上海的外國人也對中國的防疫管理非常氣憤。它同時也顯示,外國人在中國還是受到優待,還可以大聲地抗議政府的措施。中國人可就不能這麼做了。誰敢冒這個風險,大聲抗議,馬上就會被警察帶走關起來。這是個令人悲傷的局面。外國僑民在隨後數月里,肯定會加速逃離中國。不少外國專家放棄了他們在上海或北京收入豐厚的工作,離開了中國,而且不再想返回中國。這給很多在中國有強勁業務的公司帶來了新問題。中國的封城措施過去後,這一問題還會繼續存在。

分类
一路风情 专题 兩岸 国际 大陆 新冠肺炎 编辑精选

現象級傳播:響徹上海四月天的《四月之聲》

這是上海四月天。持續封控下的上海迎來了連續多日間有小雨的陰霾天。陰晴不定的天空下,空氣中的躁動似乎已經快控制不住了。

週五開始,微信上開始大量傳播一則反映上海封控現實、題爲《四月之聲》的短視頻。這則六分鐘的短視頻梳理了從3月15日上海宣佈不封城,到其後開始封城,再到封城之後上海社會和生活的現實窘境。

視頻以封城後寂靜的上海都市黑白航拍畫面爲背景,配以低緩、壓抑的音樂,主要採用封城期間社媒上流傳的上海封控期間民衆生活具體事件的音頻,配上清晰的時間線,來敘述當下上海的現實。其中有多個上海市民缺醫少喫、求助無門的音頻,上海市政府官員的發言,以及市民與居委會幹部、志願者對話的實錄等等。

視頻在微信流傳後,很快有人不時抱怨說,已經被刪除。但很快就有新的微信公衆號發佈了同一個視頻,接力視頻的傳播。一時間,各微信公號你方唱罷我登場,拼命維繫這則視頻在中國社交媒體平臺上脆弱的生命。由此可見民衆對這則視頻的認可和背後隱含的情緒。

網名爲“那多”的網友在微博上說,這個視頻非常節制,沒有故意煽情,沒有刻意批判上海政府,沒有隻說負面。這是爲了紀念,爲活着的人和死去的人的紀念。當他看到這樣一個溫和的視頻在被瘋狂刪除後,他憤怒了。他質問說,爲什麼?

但對於網友自發接續傳播這一視頻的現象,網名爲satania的網友在推特上評論說:今天2500萬上海人給領導上了一節課,當多數人覺得這個有價值的視頻會被刪除的時候,每個去中心化的子節點都會自發地去存儲和轉發。即使微信刪掉推文,關掉朋友圈,關掉視頻號,它也會繼續存在於網絡上任何一個角落。去中心化是一種思想,它未必需要區塊鏈才能運行。

到截稿時爲止,這則視頻仍在傳播中。有微信用戶直接將視頻上傳到自己的朋友圈,引起不少人的效仿。海外的視頻平臺youtube已經有頻道完整地保留了這一視頻的內容。

分类
一路风情 专题 新冠肺炎 编辑精选

“方艙醫院”“像難民營,人像牲口” 司機爲駕駛艙清潔三天不進食

中國爲集中新冠患者建立的所謂“方艙醫院”或“集中隔離點”的環境,可謂沒有最差,只有更差。另外,上海疫情爆發以來,擔負物流重任的貨車司機,卻因各地本位主義,司機被禁止中途下車,喫喝及如廁均在車內。

隔離點牀靠牀男女不分   “像難民營,人像牲口”

那些被送到方艙醫院的陽性感染者環境更差。一名女子說,她被安排在一男性感染者旁邊,兩張行軍牀的距離不足半米,這對女性極不尊重。

“他們分配給我的牀和旁邊這位伯伯的牀,中間距離大概40釐米。我的周邊都是男性。我就說我不能住在這裏,我最起碼應該有人的尊嚴,你至少要分隔男女,沒有牀都可以忍,然後就是拒絕我。我真的是崩潰了,我想到最差,但沒有想到這麼差。我覺得在這裏面完全沒有被當人看待,沒有當成病人看。這裏像難民營,人像牲口。”

上海一間方艙醫院內, 一排排新冠陽性患者躺在距離不足一臂長的露營床上。視頻拍攝者說,現場包括兒童至少有200人,沒有淋浴,共用四間廁所,早餐只有麵包。上海一直在嚴格執行隔離政策,將學校、公寓樓和展館改造成方艙。當局月初表示,他們已建立了60多個類似設施。下麵是路透社4月14日提供的視頻。

司機爲駕駛艙清潔三天不進食

【地方政府防疫措施混亂】
一名貨車司機路經河南高速出口,原本打算休息一會,但交警強令他下車隔離十四日,食宿和停車費還要自費。司機欲哭無淚。

據穀雨實驗室發文,上海疫情爆發之後,許多故事都在發生,看到了揮之不去的苦悶、焦慮。比如一羣“居車隔離”的卡車司機,他們被“靜止”在通往上海的道路上,和他們的卡車一起動彈不得。一位上海市民爲司機們送去了自熱米飯、自熱火鍋或盒飯。司機們在路邊壘了土竈,煮麪,烙餅,做疙瘩湯。卡車司機趙峯載着30噸出口的百貨商品,從西安三天兩夜趕了一千多公里路,到上海時遇上封控。他只能“居車隔離”。

另有司機行程一千多公里,喫喝及排泄均在車內,環境及其惡劣。(網絡視頻圖片)

據網民說,進入上海浦東的一條馬路上,被就地隔離的貨車司機多達一百多人。有貨車司機上傳的視頻中,他們的車門被貼上了封條,沿途不準下車和開車門,每到一個關口必須出示24小時內的核酸陰性證明。在車上,司機大小便“就地解決”,因此許多司機忍着飢餓,長途駕駛三天

一水果商稱,封城20天,芒果全部腐爛。(網絡視頻圖片)

受封城、封路影響,一批水果商販望着爛掉的芒果、草莓,欲哭無淚。一名水果商人在視頻中說:“太可惜了,水果只能當肥料了,水果人太難了,所有的小蜜也就只能做肥料了。看着水果一筐一筐的往垃圾車內倒,實在是心痛啊。”

近日傳出一名獨自在家的女童母親趕到上海見女兒近乎餓昏,該母親哭訴:“孩子上海在打電話來說,媽媽,我就一包方便麪,不捨得喫。她三天都沒有喫,小孩子餓得哭。“孩子在上海打電話來說,媽媽,我就一包方便麪,不捨得喫。她三天都沒有喫,小孩子餓得哭。”山東棗莊在上海的一位母親哭訴,她一家七口最小的不到兩歲,喫光鹹菜買不起高額的蔬菜。她說如果一家七口死在上海,以視頻爲證。

另外,上海九廷小區、萬盛小區的居民因缺少食物,居民先後公開抗議,有的在大樓窗外敲鍋碗瓢盆,也有的索性在小區內遊行,抗議政府分配物資不足。據民間根據網民投訴初步統計,短短一個月,因嚴厲的防控措施,造成約一百人死亡,其中大部分由於醫院拒絕救治而致死。

中國衛健委週五公佈,過去一日新增18502宗新冠病毒本土個案,包括2119宗確診,以及16383宗無症狀感染,兩項數據都以上海佔最多。新增本土死亡病例11宗,全部來自上海。

上海市政府決定週五開始,採取九大行動,儘早實現“社會面清零”,以恢復社會常態上海封城措施已引起民衆強烈不滿。近期不斷傳出社區官員在居民區遭到民衆嚴厲指責。有輿論認爲,這不像是一場對抗病毒的防疫戰,而更像是一場爭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