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Function _load_textdomain_just_in_time was called incorrectly. Translation loading for the likebtn-like-button domain was triggered too early. This is usually an indicator for some code in the plugin or theme running too early. Translations should be loaded at the init action or later. Please see Debugging in WordPress for more information. (This message was added in version 6.7.0.) in /data/web/cthks/wp-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6121
一路风情 彙整 - 第58页 共60页 - 中華時報China Times
分类
一路风情 名胜古迹

不止敦煌 渭水源头同样风光无限

著名作家贾平凹曾在《定西笔记》里表示,在他看来,中国有三处地方值得行走,定西便在其中之一,这片土地“历史悠久,文化纯厚,是国家的大德之域,其德刚健而文明,却长期以来被国人忽略甚至遗忘”。

诚然,提起甘肃,大多数人或许首先会想到黄河穿城而过的兰州、拥有大漠飞天的敦煌和七彩丹霞的张掖,相比之下,定西的确有些低调。实际上,这里是中华母亲河最大支流渭河的源头,是甘肃“四大文化”之一李氏文化的故土,更有着绿水青山的生态和得天独厚的康养资源,“渭水源头·李氏故里·当归定西”便是定西独一无二的魅力。

渭水源头饱览定西风土

三源孕鸟鼠,一水兴华夏。818 公里渭河滋养了关中大地,孕育了华夏文明,其源头正在定西渭源县。定西各县区都处于渭河流域,渭河在定西书写了“大禹导渭”的雄壮史诗,沉淀着华夏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也让定西成为一处拥有绿水青山的生态美地。 

鸟鼠山

《山海经》中记载道“鸟鼠同穴山,渭水出焉”,位于定西渭源县的鸟鼠山是渭河的发源地,也是中国文献记载最早的名山之一。在上古神话中,中国曾于公元前21 世纪遭遇了一次大洪水,大禹主动请缨率众来到渭水源头,自鸟鼠山导出渭水,开发了这片土地。此后,人们为了纪念大禹的功绩,在鸟鼠山上建庙以祀之,以求五谷丰登、天下太平。

李家龙宫

陇西作为李氏一族的发源地,当地一座李家龙宫,历经近一千四百年一直是天下李氏族人敦宗睦族、祭祀先祖的宗祠。

这里是研究陇西李氏文化遗址遗迹的重要载体,也是陇西唯一保存下来的古建筑群。高大的殿宇和红色宫墙,巍然屹立的殿门前悬挂着“追本溯源”匾额,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亲笔御书,以此昭告天下李氏大唐的根源在陇西。南大门上,又有“李家龙宫”四个神采飞的扬金色大字,散发出睥睨天下的霸气。

陇西李氏在历史上建立唐朝,开创了一个文化兴盛的伟大时代,虽大唐盛世不再,但据家谱证明,其族人已遍布全球。如今,每年依旧会有大量的李氏宗亲回到这里认祖归宗。

战国秦长城遗址

甘肃定西,顾名思义,取安定西边的寓意。历史上,定西地区长期以来都是中原王朝与西域少数民族争夺的边关要地。《史记》曾载:“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其中提到的定西临洮,便是为了抵御外敌修筑的秦长城西边的起点。

战国秦长城遗址是全国最古老的长城遗址之一,奈何年久风化,如今所存遗迹早已残痕累累,不复当年的壮观景象。但是整个长城蜿蜒的走向和轮廓仍然清晰可见,群山连绵间,几座城障、峰燧保存完好,向现世宣告着过往历史,也让世界看到中华民族在建筑史上写就的一笔奇迹。

分类
名人專訪

流動媒體與中國實習網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流動媒體與中國實習網簽署協議。

流動媒體與北京實習集團董事局主席范夢清女士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雙方決定在新聞及公關領域密切合作,優勢互補,共同為中國學習「走出去」,佔領全球職場高地鼎力協助。流動媒體將為實習集團的海外公共關係和新聞傳播業務提供全面支持。

左起:流動媒體董事張丁華、流動媒體(海南)總經理周磊女士、實習集團董事會主席范夢清女士及公司高層。

實習集團志在為海內外莘莘學子提供實習、培訓、就業的全球機會。香港流動媒體「一帶一路資訊帶」,擁有超過一百家海外媒體平台,覆蓋五大洲32個國家和地區。

根據戰略協議,流動媒體將運用多年積累的海外公關經驗和營銷數據庫為實習集團提供基於海外教育市場分析、媒體接觸習慣、價值觀、生活形態等信息進行分析,為實力集團拓展海外市場提供支持。

分类
一路风情 风俗人情

如何避免孤独终老?日本已经在租赁朋友了!

五月,《小偷家族》登顶戛纳。影片中奶奶、父母、儿女彼此没有血缘的“重组家庭”,依靠金钱与生存压力维系“亲情”的故事,将一向着标榜精致体面的日本社会的真相,赤裸地在世界观众面前揭开。

2010年,日本NHK特别节目录制组曾让“无缘社会”一词进入大众视野:

“日本每年3 万2 千人走上无缘死的道路。他们中间,有在公司20 年没有迟到请假,可是一夜之间变成街头流浪汉的工薪阶层,有一个人旅行的旅者,有一生未婚的女性,有儿女远离自己的空巢老人,有从来只在网络上交友的年轻人,社会联系日益脆弱,连一般家庭的30-40 岁的人也感受到了孤独死去的阴云笼罩。”

一些学者表示,除了八十年代后全球女性地位提升、信息更替迅速、少子老龄化的原因外,日本社会现状与日本社会的特殊性紧密相关。即日本文化对个人的自由和人际网络的诸多限制,使日本人经常被迫扮演社会强加给自己的角色。很多人以牺牲个性为代价,在众人面前扮演一个别人希望看到但自己却认不清的角色。

借由这个契机,日本有商人顺水推舟,对症下药,以病为药。市面上出现了诸多提供专业化、流程化、体系化的租赁亲朋好友业务。

近年来,租赁亲朋好友在日本已并非新鲜事。在日本,有一家叫作Family Romance 的公司,专门提供“租人”业务。这个公司提供各种职业演员,可扮演客户个人生活中的任何角色。只要支付相应的价格,就可以租人假扮成你的朋友、爱人、父母…而且这家公司旗下现在已经有1500 名员工,年龄范围从婴幼儿到老年人不等,还可以按客户需求定制性格外貌。

很多租赁亲人的老人反馈他们在情感上都得到了满足,甚至还通过租来的亲人,解决了真实家庭里的问题。可以说,租赁亲人,构建了一种新的情感连接方式。这是一条比《小偷家族》更体面、更安全、更妥当的路。

再如,租赁朋友,提供“装现充”服务。员工按照情景设定摆好pose,与主顾合照,修图后最终上传到主顾的sns 账户,为主顾获得关注与点赞。

在一堆“租来的朋友”面前强颜欢笑,怎么想都是有点悲伤。

《无缘社会》的采访中,也曾有人质问道: “独自生活,有什么不可以的? ”问得剧组窘于回答。

随着经济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加上老龄化社会的出现,日本出现了这种租赁社会角色的服务,使人与人相连不再基于血缘,而是基于情感需求,它的确意味着在解决空巢老人、高度陌生化城市等社会问题上的一种新思路。

正如《无缘社会》的结尾,作者所说:虽然人们逐渐不再以曾经的那种强劲纽带结合在一起,但我们可以代之以宽松的新型“关联”来维系彼此。或许这样的时代已经到来了吧。

分类
一路风情 风俗人情

如何避免孤独终老?日本已经在租赁朋友了!

五月,《小偷家族》登顶戛纳。影片中奶奶、父母、儿女彼此没有血缘的“重组家庭”,依靠金钱与生存压力维系“亲情”的故事,将一向着标榜精致体面的日本社会的真相,赤裸地在世界观众面前揭开。

2010年,日本NHK特别节目录制组曾让“无缘社会”一词进入大众视野:

“日本每年3 万2 千人走上无缘死的道路。他们中间,有在公司20 年没有迟到请假,可是一夜之间变成街头流浪汉的工薪阶层,有一个人旅行的旅者,有一生未婚的女性,有儿女远离自己的空巢老人,有从来只在网络上交友的年轻人,社会联系日益脆弱,连一般家庭的30-40 岁的人也感受到了孤独死去的阴云笼罩。”

一些学者表示,除了八十年代后全球女性地位提升、信息更替迅速、少子老龄化的原因外,日本社会现状与日本社会的特殊性紧密相关。即日本文化对个人的自由和人际网络的诸多限制,使日本人经常被迫扮演社会强加给自己的角色。很多人以牺牲个性为代价,在众人面前扮演一个别人希望看到但自己却认不清的角色。

借由这个契机,日本有商人顺水推舟,对症下药,以病为药。市面上出现了诸多提供专业化、流程化、体系化的租赁亲朋好友业务。

近年来,租赁亲朋好友在日本已并非新鲜事。在日本,有一家叫作Family Romance 的公司,专门提供“租人”业务。这个公司提供各种职业演员,可扮演客户个人生活中的任何角色。只要支付相应的价格,就可以租人假扮成你的朋友、爱人、父母…而且这家公司旗下现在已经有1500 名员工,年龄范围从婴幼儿到老年人不等,还可以按客户需求定制性格外貌。

很多租赁亲人的老人反馈他们在情感上都得到了满足,甚至还通过租来的亲人,解决了真实家庭里的问题。可以说,租赁亲人,构建了一种新的情感连接方式。这是一条比《小偷家族》更体面、更安全、更妥当的路。

再如,租赁朋友,提供“装现充”服务。员工按照情景设定摆好pose,与主顾合照,修图后最终上传到主顾的sns 账户,为主顾获得关注与点赞。

在一堆“租来的朋友”面前强颜欢笑,怎么想都是有点悲伤。

《无缘社会》的采访中,也曾有人质问道: “独自生活,有什么不可以的? ”问得剧组窘于回答。

随着经济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加上老龄化社会的出现,日本出现了这种租赁社会角色的服务,使人与人相连不再基于血缘,而是基于情感需求,它的确意味着在解决空巢老人、高度陌生化城市等社会问题上的一种新思路。

正如《无缘社会》的结尾,作者所说:虽然人们逐渐不再以曾经的那种强劲纽带结合在一起,但我们可以代之以宽松的新型“关联”来维系彼此。或许这样的时代已经到来了吧。

分类
特产手信

河南安阳老火柴擦出“新火花” 受追捧远销海外

火柴曾是中国老百姓日常生活必备品,随着各类新式打火器具的涌现,传统火柴企业开始大幅萎缩甚至销声匿迹。近年来,河南安阳火柴企业在行业面临低谷时不断开拓创新,积极打造文化创意火柴、私人订制火柴等一系列产品,受到国内市场追捧并远销海外,让老火柴擦出了“新火花”。

8月22日,河南安阳方舟礼品火柴厂的员工在为火柴盒贴磷。

8月22日,河南安阳方舟礼品火柴厂的员工在摆放填装好的火柴。

今年上半年安阳火柴占国内市场份额的60%以上,出口额占30%以上。当下,安阳火柴俏销德国、法国、波兰、意大利等20多个国家。

安阳火柴生产曾有着辉煌的历史: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时赫赫有名的安阳火柴厂,产品出口亚、非、欧、美2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曾雄踞全国同行业首位,但这艘“巨型航母”多年前就已沉没。

为了重拾辉煌,安阳火柴做出了升级转型。“不是普通的火柴,而是文化创意产品”。在创意制作上,让《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中的人物走上了火柴包装的封面,还有的火柴盒上印有毛泽东诗词和红色岁月、爱情题材、动物植物等。

 

 

分类
一路风情 地道美食

我在夏天,怀念冬天的海南……菜。

台风过境没几天,海南又恢复了“原汁原味”的高温。天空瓦蓝铮亮,没有一丝多余的云,自然,热辣的阳光也就没有任何阻挡地造访皮肤,粗暴亲吻并留下深色印记。

每到这时,总会让人怀念冬天,阴郁湿冷的天气在热晕的脑海中都仿佛都变得清凉温柔。让人向往的不只有低温,还有在冬天让海南人大快朵颐的“温柔一煲”——斋菜煲。

斋菜煲据说起源于海口,每逢春节初一,海口人家家户户必“吃斋”。斋菜煲讲究一个“素”字,不使用肉类食材,在汤煲里连大蒜、蒜头、咸菜等都看不到,吃的就是新鲜素菜的鲜甜质朴。所有食材用素油烧制,烧好后再放入瓦煲,用中火开水煲滚,即可开吃。

在一桌节庆佳肴中,斋菜煲总是最能吸引人眼球的那一道:黄的腐竹、红的花生、绿的水芹、白的荞头、黑的发菜……各色食材摆在红泥沙煲中,色泽分明,卖相极好。伴着每一声翻滚汤汁的“咕咚”声,食材沉沉浮浮,让人食指大动。

看着就有食欲的斋菜煲,真正尝起来,那也是让人直呼“好味”!菜质润滑、爽脆,口味清淡鲜甜,经常食用还有益身体健康,一锅斋菜煲就能满足身心双重享受。

斋菜煲是每一个地道海口家庭都会做的一道菜,代表着着深深的祝福寓意和文化习俗:甜菜,寓意甜甜蜜蜜,生活美满;水芹,寓意勤劳肯干,寄意在新的一年里勤劳致富;青蒜,寓意能说会算,不会吃亏……

用最为普通、最为平淡的菜品,做成含义深刻、影响深远而又调节胃口的一道菜,这就是海南菜,更是海南人深入骨髓的气质:用平凡日常演绎丰富人生。

分类
一路风情 风俗人情

想彻底了解海南?你还差这“一出好戏”

自从海南开始建设国际自由贸易区以后,越来越多的的岛外和世界朋友前来海南感受国际旅游岛的风采。很多人觉得,旅游,不外乎就是吃吃逛逛玩一玩,海南应该也不外乎这些。

海南的确是个“吃吃逛逛玩一玩”的好地方,除此之外,来海南还可以深入感受南国小岛独有的文化底蕴,做一回地道的“海南人”,比如,看琼剧。

文昌旭仙琼剧团《秦楼情》

跟京剧、粤剧一样,琼剧是海南文化的代表符号,富有地方特色,是众多戏曲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枝引人注目的艺术之花。

琼剧主要以海南话和戏曲语言为主,所以,只有在海南才能听到最原汁原味的唱腔,感受最真实的海南戏曲魅力。

海南琼辉琼剧团《一娘教子》

琼剧的传统剧目非常丰富,包括传统的文剧、武戏、文明戏等,先后创造出的行当有正旦、正生、贴生、贴旦、武生、武旦、丑角等,各行当都有各自的传统表演艺术和不同的脸谱不同唱腔,文武大班行当比较齐全。

屯昌戏剧一团《真假公主》

琼剧的唱腔也非常丰富,多达30多种,喜怒哀乐均能表达尽致,同一个唱腔,各个行当唱法又有所不同,富有强烈的地方色彩。琼剧的剧本、表演、音乐、舞台设计等,都有属于海南自己的独特风格。

剧团后台
剧团成员不光有老演奏家,不少年轻人也投入了琼剧的演奏中
演奏曲目的小伙子

海南人对琼剧充满了深厚的情感,从呀呀学语的小朋友到年过八旬的老人,琼剧带来精神充实和生活乐趣早已深深扎根于海南人的精神家园。

对海南人来说,陪着爷爷奶奶一起看琼剧,聆听他们细数喜爱的曲目,不光是一种个人生活,更是一种尽孝和感受家庭温暖的方式。

图片来源:天涯论坛

分类
一路风情 风俗人情

南海上的“吉普赛人”——海南疍民

岛外朋友们对海南人的印象应该不外乎这几个:皮肤黝黑,笑容热情、性格淳朴、会吃会玩,甚至很多人都会觉得,海南人都是“出行靠船”、“天天吃海鲜”……

不过,这个看起来夸张又诙谐的印象其实也是正确的。因为,在海南有那么一群人,依海为生,最会吃海鲜,连狗都养在船上。

名不见经传却又极具特色,他们就是——海南疍家人。

合力抬渔船的疍家渔民

历史文化·百年疍家

据史料记载,疍家人在海南三亚的存在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南海这片热土上,深深的融入了海洋。“疍家文化”也与“天涯文化”、“海洋文化”一脉相承,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美丽迷人。

妇女头上的狗牙毡布,手工精细,颜色错落有致

疍家人有戴海笠的习惯,不论四季,头戴既可遮阳又可挡雨的海笠。

色彩鲜艳装饰丰富的疍家斗笠

生活·游牧渔民部落

疍家人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有着独特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世代漂泊,与海相伴,以渔为业,以船为家,疍家人堪称南海上的游牧渔民部落。

即将出海捕鱼的疍家人

疍家女人在海上运送捕捞的海鲜

清晨去市场买菜归来的疍家妇女

挑担沿街叫卖海鲜的疍家妇女

疍家人日常生活几乎24小时都在船上,船就是他们的家。疍家人集中的地方,渔船连成一排排,一片片,鳞次栉比,远观就像在海里长出了一块小陆地,这就是疍家渔排。

疍家渔排

现代游艇已逐渐挤占甚至取代传统的渔船

渔船上疍家人养的狗

饮食·三餐不离海鲜

真正的海南本地人都知道,疍家人是最会做海鲜的人。不管是从获取渠道还是烹制方法,没有谁还能比他们更加得心应手了。

在疍家渔船上享用美味海鲜

疍家吃海鲜讲究的是原汁原味,不像其他地方的烹饪需要味精、辣椒等辅料和调料。疍家人桌上那一道道鲜美海味,都是只需花生油、食盐、酱油和少许姜蒜就能成就的美食。

鲜甜的刺豚粥

美人腿

疍家海鲜就像生命被大海充满的疍家人,简单又厚重,个中滋味需要亲身体验方知魂牵梦绕。

图片来源:网络

分类
一路风情 风俗人情

来到海南,你不得不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很多传统民俗都已经渐渐远离我们的视野了。在美丽的海南岛,其实还保留着不少独具魅力的传统文化。来到海南,你不得不知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快往下看吧~

琼剧

北京有京剧,河南有豫剧,广东有粤剧。你方常罢我登台,千转百回是人生。戏剧已经成了一种生活方式,海南也不例外,本土的琼剧似乎在历史舞台上,从未消失。

琼剧,又称琼州剧、海南戏,是中国海南省的地方民间戏曲艺术,以海南方言和海南传统剧调表演的一种剧目。琼剧是南方戏剧的其中一个支系,主要以海南话为戏曲语言,因此流行地域亦仅限于海南岛及两广之间。琼剧是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的综合艺术,是海南传统文化的荟萃,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琼剧的音乐曲调优美动听,唱腔以板腔为主,兼有少量的曲牌,海南本土许多村镇每年举行的“军坡节”常邀请剧团表演琼剧,这是海南当地老百姓最为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

儋州调声

儋州调声是海南儋州人民以儋州方言演唱的一种节奏明快,感情热烈的民间歌曲,用儋州方言演唱,节奏明快,旋律优美,感情热烈,可歌可舞,被誉为”南国艺苑奇葩”。儋州调声主要特色是男女集体对唱,把唱歌与舞蹈融为一体,是中国民间文化优秀遗产。

黎族打柴舞

打柴舞是黎族民间最具代表性的舞种,黎语称“转刹”、“太刹”。它起源于古崖州地区(今海南省三亚市)黎族的丧葬习俗,系黎族古代人在死时用于护尸、赶走野兽、压惊及祭祖的一种丧葬舞,后演化成为竹竿舞。舞蹈用数根长木棍为主要道具,由数个操作者在地上交叉摆放,将木棍互相敲打并不断变换木棍交叉的网格形式,舞者在网格间隙中进行跳跃。黎族打柴舞主要流传于海南岛中南部黎族聚居地区。

海南民族文化繁荣,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异常丰富,海南还有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黎族钻木取火、临高人偶戏、黎族打柴舞、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黎族原始制陶技艺、海南椰雕、黎族船形屋营造技艺、海盐晒制技艺、海南八音器乐等传统文化与技艺。

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日渐消失的危机,不仅将影响文化生态的平衡,而且也会束缚人类的创造力,对中华各民族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带来严峻挑战。

分类
一路风情 名人專訪

印度舞大師金珊珊——中印艺术桥梁

【流動媒體訊】金珊珊从小学习印度舞。她放弃舞蹈学院艺术生涯,选择了中国最高等学府北京大学,学习印地语。为了精研印度古典舞艺术,去印度拜师学艺,金珊珊成了印地语专业里的舞蹈特长生,冷门专业的另类学生。

北大老师开玩笑说:除了建系时的季羡林,主动要求非印地语不学的也就是你了。

1994年,金珊珊赴印度尼赫鲁大学深造。毕业后,她放弃报酬丰厚的外企工作,又先后三次留学印度,跟随印度最著名的婆罗多舞者、文化学者桑姆森学习古典舞。

近期,金珊珊(右三)和徒弟们在北京同台表演。

2018年6月2日在北京蓬蒿剧场舉辦演出,如果坐在靠前的座位,便可以看到台上舞者细微的表情变化。伴随着悠扬古朴的民歌吟唱,婆罗多舞者动作简洁明快,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都有含义。

金珊珊和她的徒弟们最近的这场表演,跟往常一样一票难求。热情的观众,不少是印度艺术和文化的爱好者,散场后久久不愿离开。这场景勾起金珊珊的回忆,二十多年前,她的导师丽拉·桑姆森还曾为她的前途担忧:全心全意地学印度古典舞,这很好。可是回到中国以后,你该怎么办?

印度總統帕普拉蒂巴.蒂爾2012年訪華時演出留影(前排左三金珊珊)

桑姆森想不到,若干年后,她这个不走寻常路的弟子,不仅在中国跳出一片天地,还培养出更多的舞者,成为联通中印的文化使者。

导师既为金珊珊的执着感动,也为她的前途担忧。毕竟,随着宝莱坞舞蹈的流行,即便是在印度,古典舞也变得越来越精英化、小众化。

1999年5月20日,金珊珊在印度新德里举行出师礼首演仪式后,与丽拉·桑姆森合影。

如导师所料,金珊珊学成归来,发现印度古典舞在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真是曲高和寡。

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人的眼界更加开阔,兴趣更广泛。金珊珊身边渐渐聚集起喜爱印度舞的徒弟。如今,金珊珊的好些徒弟,有的甚至还是小学生,就具备了登台表演的水平。跳得这样好的孩子,在印度都很难找到。

在印度婆罗多舞的发源地泰米尔纳德邦,舞者能在舞王湿婆神庙中献舞,被视作无上的荣耀。一个月圆之夜,金珊珊带着她的小徒弟们走进这座神庙的殿堂。听说是中国人表演,而且还是几个孩子,印度观众不以为然,慵懒地坐在一边。

回想起今年2月的那次表演,13岁的黄玥宁还记得神庙里冰凉、凹凸不平的石板地面。传说,湿婆的舞步具有毁灭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巨大威力。黄玥宁和她的小伙伴们,眼光流转,身形巧妙多姿,腿上的动作更是飞快,配合脚踝上的铃铛,在洒满月光的冰凉地面上,踩出响亮明快、震慑人心的节奏。

印度观众不由自主地站起来,瞪大眼睛看着中国舞者的表演。印度观众摇摆着头,赞叹说,没有一秒不觉得是印度人在表演。艺术,超越了国家、人种的界限。

天坛

李克強總理與印度总理莫迪在天壇。

其实,早在2015年,印度总理莫迪第一次访华时,黄玥宁就跟莫迪总理合过影。当时中印太极、瑜伽爱好者在天坛为两国领导人表演,金珊珊和她的徒弟们就在其中。喜欢自拍的莫迪,还向黄玥宁展示了他用手机拍摄的作品。

从古至今,艺术都是促进中印这两大邻国之间沟通的桥梁。唐朝,玄奘西行取经时,印度戒日王曾向他请教中国的乐曲《秦王破阵乐》。民国时,印度诗人泰戈尔到访清华校园,讲述中印、东方文明的伟大和世界大同的梦想,激励患难时代的中国学子们重拾文化自信。

中印之间虽然山高路远、风浪滔天,文化交流却始终循环往复、生生不息,成为连接这两大文明古国数千年情谊的纽带。

金珊珊相信,冥冥中有种特殊的缘分,把她的命运和印度舞交织在一起。小时候,她长得浓眉大眼,肤色黝黑,常有人说她像印度姑娘。9岁时,她对印度舞一见倾心,那是她在东方歌舞团少年舞蹈学校上的第一节课。从此,金珊珊初心不改,走上一条别人没走过的路。让她欣慰的是,这条路上有越来越多的人同行。

如今,中国人表演印度古典舞,已经成为中印艺术交流的一张新名片。往来于中印之间的金珊珊和她的徒弟们,成了两国文化交流的使者。她说:我爱祖国,也爱印度,因为爱这两个国家,真心希望两国的关系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