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Function _load_textdomain_just_in_time was called incorrectly. Translation loading for the likebtn-like-button domain was triggered too early. This is usually an indicator for some code in the plugin or theme running too early. Translations should be loaded at the init action or later. Please see Debugging in WordPress for more information. (This message was added in version 6.7.0.) in /data/web/cthks/wp-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6121
第96屆奧斯卡 彙整 - 中華時報China Times
分类
一路风情 图辑 娛乐 文化 编辑精选 风俗人情

奧本海默改編電影奧斯卡捧7金

「奧本海默」10日在奧斯卡頒獎典禮,獲頒最高榮譽最佳影片獎。(路透社)

中華新聞通訊社/中華時報3月11日訊)改編自真人實事的電影「奧本海默」今天在第96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奪下最佳影片等7項大獎,讓世人重溫被譽為「原子彈之父」的奧本海默其人與這段歷史。

基斯杜化路蘭奪得最佳導演。(美聯社)

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的「奧本海默」(Oppenheimer)無疑是今晚最大贏家,入圍13項共奪7獎,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配樂、最佳攝影以及最佳剪輯獎。

基利安梅菲首奪奧斯卡影帝。(美聯社)

主演奧本海默的愛爾蘭男星席尼墨菲(Cillian Murphy)細膩詮釋奧本海默榮膺本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生涯首次入圍就順利抱回小金人。

諾蘭過去數十年的作品往往極具創新性也廣受好評,但今天之前大多僅入圍過奧斯卡技術獎項,今天總算一舉摘下奧斯卡壓箱大獎。

片長3小時的「奧本海默」是2023年度最受影評人讚譽的電影之一,且雖被列為R級限制級電影全球票房仍直逼10億美元,被視為「傳統派」賣座強片回歸的象徵,讓許多厭倦了超級英雄片的人士十分欣喜。

「奧本海默」今天在強敵環伺下脫穎而出,其他入圍作品包括「美國小說」(American Fiction)、「墜惡真相」(Anatomy of a Fall)、「Barbie芭比」(Barbie)、「滯留生」(The Holdovers)、 「花月殺手」(Killers of the Flower Moon)、 「大師風華:真愛樂章」(Maestro)、「之前的我們」(Past Lives)、「可憐的東西」(Poor Things)和「夢想集中營」(The Zone of Interest)。

以下綜合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英國廣播公司(BBC)重溫催生原子彈的奧本海默其人其事。

奧本海默是誰?
奧本海默(Julius Robert Oppenheimer)1904年4月22日出生於紐約市,家中是靠紡織品貿易致富的第一代德國猶太移民。

奧本海默後來成為著名的科學家和理論物理學家,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負責研究、設計和開發原子彈。他於1967年2月18日逝於美國紐澤西。

曼哈頓計畫(Manhattan Project)中設計製造原子彈的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Los Alamos Laboratory)即由奧本海默負責,也被稱為Y計畫(Project Y),當中一大任務就是研發原子彈;當年美國政府的目標是趕在德國人之前發展出原子武器。

對原子彈想法複雜
奧本海默不贊成對日本投擲原子彈,據說當得知美軍不只動用一枚而是兩枚時讓他心神不寧。在1965年一次電視訪談裡,奧本海默引用印度教重要典籍「薄伽梵頌」(Bhagavad Gita)中的一句經典「現在我成為死亡,世界的毀滅者」表達他的感受。

外表予人精神耗弱感覺的奧本海默,在擔任「Y計畫」主任3年後,體重掉到52公斤出頭(身高178公分),使他本就單薄的身形更顯消瘦。在1945年7月16日凌晨世界第一顆原子彈將於新墨西哥州的沙漠試爆前晚,焦慮和吸菸的咳嗽讓他徹夜難眠。

試爆成功後的兩週期間,友人轉述奧本海默似乎因知道會有大事而更沉默,有幾天似乎變得益發沮喪。一名友人回憶「有天早上聽到他為日本人即將到來的命運哀嘆,直嚷著那些可憐的小人物、可憐的小人物」。

然而在與軍方同僚開會時,他似乎又忘記「可憐的小人物」。據歷史學者博德(Kai Bird)與謝爾文(Martin J Sherwin)說法,開會時奧本海默專心於正確條件對投彈的重要性,包含他提到不能在雨中或霧裡投彈、不能在高度過高的空中引爆否則威力不足等。

距成功試爆不到1個月,美軍旋即在廣島投下第一枚原子彈。當向同僚宣布廣島投彈成功時,旁觀者注意到奧本海默「像位勝利的職業拳手般,雙手緊握並舉過頭頂」,現場掌聲幾乎要掀翻屋頂。

美軍於1945年8月6日、8月9日分別在廣島與長崎個投擲一枚原子彈,日本8月15宣布無條件投降。

晚年名言:科學是學習不再犯同樣錯誤
研發原子彈期間,奧本海默為化解道德顧慮,告訴自己與同僚們身為科學家,不負責決定如何使用武器,只負責做好自己的工作,若染血也只會沾在政客手上。

然而戰後奧本海默立場丕變。他將原子武器描述為「侵略、意想不到和恐怖」之器,稱軍工業為「魔鬼的傑作」。1945年10月一次會議,奧本海默對當時美國總統杜魯門講出「我感覺我的手上沾滿鮮血」;杜魯門後來曾說:「我告訴他是我手上沾滿鮮血,讓我來承擔。」

奧本海默在戰後美國的原子能委員會任職時,反對進一步研發核子武器,包括威力更大的氫彈,這些導致他於1954年遭美國政府調查,並被剝奪安全許可,意味不讓他再參與決策工作。

直到1963年政府頒給他費米獎(Enrico Fermi Award,美國原能會一項國際獎,表彰在核物理取得高度成就傑出人士),以示政治平反,並在奧本海默逝世55年後的2022年,美國政府才撤銷1954年剝奪安全許可的決定,昭雪奧本海默的忠誠。

從青春期就成為老菸槍的奧本海默於1967年咽喉癌去世,享壽63歲。除科學外他也熱愛詩歌,連原子彈試爆的「三位一體」(Trinity)計畫名稱都是來自英國詩人唐恩(John Donne poem)的詩作。

在去世前兩年,奧本海默為科學實踐與詩歌間劃下藩籬,表示有別於詩歌「科學是學習不再犯同樣錯誤的事業」。

第96屆奧斯卡獎在美國加州洛杉磯杜比劇院登場,頒獎過程亮點滿滿。

烏克蘭首座奧斯卡獎

美聯社記者兼電影製作人柴諾夫(前)作品「戰場日記」(20 Days in Mariupol)紀錄烏克蘭馬立波圍困經歷,摘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路透社)

最佳女配角由電影《滯留生》多薇喬伊藍道夫奪得。

《可憐的東西》奪得最佳美術設計、最佳造型、以及最佳服裝設計3個獎項。

最佳國際電影由英國電影《特權樂園》奪得,電影同時贏得最佳音響效果。

講述俄烏戰爭的《馬里烏波爾戰火二十日》( 20 Days in Mariupol)獲頒最佳紀錄片。

《墮下的對證》贏得最佳原創劇本。《美式小說》奪得最佳改編劇本。

宮崎駿作品《蒼鷺與少年》就奪得最佳動畫。《芭比Barbie》主題曲奪得最佳原唱歌曲。

在美國洛杉磯荷里活的杜比劇院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