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一路风情 国际 编辑精选 财经 金融

马斯克最近购入特斯拉持价值约10亿美元 高薪案正待股东通过

根据监管文件,电动车特斯拉公司(Tesla)执行长马斯克(Elon Musk)最近购入价值约10亿美元的特斯拉股份;消息传出后,特斯拉股价今天上涨6%。

根据向美国证券管理委员会(SEC)提出的文件,这位亿万富豪于12日以每股371美元至396美元的价格,购入257万股。

马斯克购股时机,正值特斯拉公司最近揭露对马斯克的薪酬计画,若马斯克能实现愿景,利用新科技为公司带来爆发性成长,他的报酬将上看1兆美元。

特斯拉董事长、马斯克亲密伙伴丹候(Robyn Denholm)近日多次接受商业媒体采访,为提供马斯克高薪酬作辩护。

丹候于12日接受彭博电视访问时表示,「没有人像马斯克一样,有能力在未来10年带领特斯拉。」

根据新方案,马斯克的薪水就是取得公司股份,若马斯克实现公司成长目标,最高可获得额外12%的股份。

若马斯克要取得这上看1兆美元的报酬,那么目前市值约1.3兆美元的特斯拉,须在2035年前拉到8.5兆美元市值。

马斯克的薪酬案,将于11月提交股东表决。

分类
一路风情 编辑精选 财经

特斯拉上海儲能超級工廠正式投產

中新社上海2月11日電 (謝夢圓 張亨偉)特斯拉上海儲能超級工廠投產儀式11日舉行。

隨著一台白色“集裝箱”在上海臨港緩緩呈現在嘉賓面前,現場響起一陣掌聲。這台“集裝箱”就是中國製造的首台超大型商用電化學儲能系統Megapack,它的下線意味著特斯拉上海儲能超級工廠正式投產,也標誌著特斯拉在華業務步入新階段。

這是特斯拉在上海臨港投建的第二座超級工廠,也是特斯拉在美國本土之外投建的首個儲能超級工廠。該工廠於2023年4月簽約落地上海臨港,2024年5月開工建設,同年12月正式竣工驗收,歷時7個月時間,刷新了2019年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創下的“當年動工、當年投產、當年交付”的速度。

上海儲能超級工廠佔地約20萬平方米,面積相當于30個標準足球場大小。內設焊裝、塗裝、總裝等主要製造工藝,配備了先進的自動化生產設備和管理系統,規劃年產新一代Megapack1萬台,儲能規模近40吉瓦時,相當于13000個家庭或40個中型工廠一年的用電量。

據介紹,特斯拉因看重當地營商環境,再次選擇落地上海臨港。業內人士表示,對於像特斯拉這樣的生產型企業而言,尤為關注能為其提供高效供應鏈體系的產業生態,以此降低成本;且儲能產品的供應鏈和新能源汽車的供應鏈重合度較高,臨港完善的汽車供應鏈體系可以幫助特斯拉儲能項目快速投產。

在投產儀式上,特斯拉公司能源與充電業務副總裁麥克·斯耐德(Mike Snyder)表示,該超級工廠將於2025年第一季度開始產能爬坡,助力特斯拉開拓更多市場,“今年是特斯拉具有開創性意義的一年,我們將在基礎設施方面進行更多投資,預計2025年儲能產品的裝機量將同比增長至少50%,我們還將持續投入下一代產品的研發”。(完)

來源中新社

分类
一路风情 产业 科技 编辑精选 财经

(經濟觀察)特斯拉為何入局中國新型儲能?

中新社上海6月11日電 (王夢瑤)特斯拉日前於第二屆上海國際碳中和博覽會上,首次在中國1:1展出其超大型電化學商用儲能系統Megapack。

今年5月,特斯拉在上海臨港正式開工建設其全球第二個儲能超級工廠項目,該工廠初期規劃年產1萬台Megapack,儲能規模近40吉瓦時(GWh)。

為何入局中國新型儲能?特斯拉能源和充電業務高級總監麥克·斯耐德(Mike Snyder)表示,中國是越來越重要的能源市場,也是特斯拉在能源領域的戰略重點,“我們看到了在中國製造的Megapack產品直接參與中國市場競爭的良好前景”。

談及近年中國新型儲能行業發展,中國石油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能源戰略研究所所長袁榴艶說:“可以用突飛猛進來形容”。

中國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新型儲能新增裝機約2260萬千瓦/4870萬千瓦時,同比增長超260%。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中國已建成投運新型儲能項目纍計裝機規模達3530萬千瓦/7768萬千瓦時,同比增長超210%。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所長陳海生預計,2024年中國新型儲能總裝機將再翻一番。

新型儲能迅速發展的背後是中國新能源裝機的急遽擴張。據中國國家能源局數據,截至2024年3月底,中國可再生能源裝機達到15.85億千瓦,約佔全國總裝機的52.9%,風電和光伏發電之和突破11億千瓦。

“風光水等清潔可再生能源天然的波動性和隨機性,決定了儲能是其規模化開發應用的關鍵”,袁榴艶以太陽能為例指出,光伏發電晴天中午時發電量高,夜晚用電高峰時卻發不了電,儲能作為“大充電寶”能够調節這種波動和變化,可以“把白天的電存起來晚上用,晴天發的電陰天用”。

在各類新型儲能技術中,鋰離子電池儲能佔主導地位,中國具有大規模發展優勢。鑫欏資訊高級研究員張金惠認為,特斯拉在上海新建儲能超級工廠,磷酸鐵鋰電芯的供應問題是其考慮因素之一,磷酸鐵鋰電芯是儲能電池產品的主要原材料,目前祗有中國具備大規模的量產能力。

中國國家能源局能源節約和科技裝備司副司長邊廣琦表示,中國新型儲能新技術不斷湧現,但鋰離子電池儲能仍佔絕對主導地位。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中國已投運鋰離子電池儲能佔比高達97.4%。在袁榴艶看來,中國鋰電池作為出口“新三樣”之一,具有全球領先的技術優勢,這支撐了鋰離子電池儲能的快速增長。

除火熱市場和技術優勢外,特斯拉入局中國新型儲能也與中國支持政策密切相關。

“近年來,中國不斷提昇對外開放水平,特斯拉是見證者,更是受益者”,特斯拉全球副總裁陶琳說,中國持續對外開放的政策、先進的發展理念和良好的營商環境為企業創造了巨大機遇,中國市場是特斯拉發展的“必選項”。

2019年,特斯拉第一家海外超級工廠在上海臨港正式開工,創造了“當年開工、當年竣工、當年投產、當年上市”的上海速度。5年後,特斯拉再度選址上海建設儲能超級工廠。上海臨港新片區黨工委副書記吳曉華透露,工廠有望再度實現“今年開工、今年投產、今年交付”。(完)

來源中新社

分类
评论

泽林视点:美企: 来了,是要留下

尽管面临新冠危机以及美中矛盾不断升级的压力,大部分美国企业仍然继续在中国投资。德国之声专栏作者泽林认为,如果不这么做,美国经济的竞争力就会受损。

位于上海的特斯拉工厂

贸易战、新冠疫情、特朗普”彻底切断美中关系”的威胁迄今都无法阻止美国企业继续寄希望于中国市场的增长。驻华美国商会在疫情高峰期之后的一次问卷调查显示,83%的受访美国企业不愿意撤离中国市场。只有9%的受访企业表示,已经启动了撤离程序。

特朗普总统的贸易顾问库德洛(Larry Kudlow)曾经许诺说,将承担迁回美国的美资企业的搬迁费用;印度、印尼等国也表示要以优惠条件吸引美国企业从中国搬迁。但是,最近几周,多家举足轻重的美资企业还加大了对中国市场的投入,其中包括电动汽车厂商特斯拉。该公司今年5月在中国卖出了11065辆Model3型电动汽车,成为月度中国市场电动车销售冠军。位于上海的特斯拉“超级工厂”也在高速扩建。

坚守中国战略

汽车产业可谓是投资晴雨表,显示出美国企业仍然坚守既有的中国战略。就在一星期前,福特公司宣布与来自深圳的全球最大电动汽车厂商达成了供货协议,后者将为福特公司面向中国市场的新款混合动力汽车提供电池。而这款汽车本身,福特则将与其中国市场合资伙伴长安汽车共同生产。按照计划,2021年底前,福特将在中国市场推出30款新型或者改型汽车。通用汽车也同样在近日宣布,将与宁德时代进行”非常紧密”的合作。2011年刚刚成立的宁德时代,如今已经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电池制造商,在德国图林根州也正在建设一座巨型工厂。

在汽车市场之外,其它市场的增长前景似乎也能够抵消地缘政治摩擦带来的风险。美国石油巨头埃克森美孚、零售业大鳄Costco(好市多/开市客)以及沃尔玛都在疫情期间宣布,将扩大中国市场业务。快餐品牌Popeyes(博派斯/大力水手炸鸡)也在5月中旬开设了首家中国实体店,还有1500家实体店正在筹划中。沃尔玛则计划在今年后5-7年内新增500家中国连锁店,在现有基础上翻番。

让这些美国企业感到幸运的是:疫情过后,中国人的购买力并没有收敛太多。今年5月的消费额几乎与去年同期持平。尽管有着特朗普总统的不利影响,不断增长的中国中产阶级依然乐意购买美国品牌商品,并且将它们与自由、享受、惬意联系在一起。Popeyes、Costco在上海开张首家门店时,蜂拥而来的顾客在门外排起了长队。明年,来自加州的环球乐园在北京投资65亿美元的主题公园开业时,也会出现同样的场面。而上海的迪斯尼乐园,已经在一个月前恢复营业。

“中国制造”依然受美国人欢迎

而在大洋彼岸,美国人也依旧热衷于购买因为含有“中国制造”组件而便宜的产品。如果苹果手机在美国德克萨斯州生产,2000美元的售价恐怕只有极少数人支付得起。驻华美国商会主席毕艾伦(Alan Beebe)就说:“在取得了疫情防控的战略性成就后,中国正在引领全球的经济复苏,这正是许多企业愿意继续在中国经营的原因。”中国商务部长钟山则更加直白地表示,明智的企业不会放弃巨大的中国市场。对于香港也是同样的道理:那里有1300余家美国企业。根据驻港美国商会的调查,当地70%的美国企业没有搬迁打算。

去年,中国为全球贡献了33%的经济增长。美国只贡献了11%,20年间缩小了一半。北京正在力所能及地保持其市场对美国企业的吸引力。特斯拉获得了中国国有工商银行提供的5.63亿美元贷款、福特也在复工复产、维持供应链方面获得了支持。就此而言,北京会说这是“双赢”。今年初生效的《外商投资法》旨在为外商投资打造更公正的环境、更好地保护知识产权,北京欲籍凭此向美国企业——尤其是未来科技领域的企业——宣示:中国市场是开放的。

德国之声专栏作者泽林已经在北京生活了二十余年

竞争压力变大

显然,没有哪家美国企业愿意放弃中国市场以及14亿潜在客户。况且,美国人的储蓄率今年4月上升到了创纪录的33%,高企的失业率也让人担忧。因此,企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中国市场,他们明白:如果一家美国企业撤离中国,其空缺极有可能很快被竞争对手填补。比如高通:若这个加利福尼亚芯片制造商因美国政府的禁令而不能再向中国电信设备厂商华为供货,便意味着美国在短期上失去市场份额,在长期上失去在半导体技术领域的主导地位。同样明显的是:在这场危机之后,中国将比以往更努力地让本土厂商去满足国内需求,并且尽全力提高自身创新能力。美国企业必须承受这样的竞争压力。

中华时报摘编自其它媒体,不代表中华时报立场

香港中华时报成立于2009年,致力于为受众提供全面而独立的报道,并把真相告诉受众,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分析不代表中华时报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