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Function _load_textdomain_just_in_time was called incorrectly. Translation loading for the likebtn-like-button domain was triggered too early. This is usually an indicator for some code in the plugin or theme running too early. Translations should be loaded at the init action or later. Please see Debugging in WordPress for more information. (This message was added in version 6.7.0.) in /data/web/cthks/wp-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6121
動態清零 彙整 - 中華時報China Times
分类
一路风情 专题 兩岸 大陆 新冠肺炎 编辑精选

美專家:不預計拜習會將有突破,但也許能使下滑的關係穩定下來

資料照片:時任美國副總統拜登在白宮接待到訪的時任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2012年2月14日)

美國總統拜登11月11日在埃及出席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第27次締約方會議(COP27)後將前往印度尼西亞,在參加20國集團(G20)峰會的間隙與中國領導人習近平舉行會談。此刻兩國關係正處於建交以來的最低點。研究美中關係的美國專家不期待這次見面能有什麼突破。他們認為這是雙方使關係穩定下來,不至於失控而做出的努力。

白宮11月10日正式宣布,美國總統拜登將於11月14日在印尼巴里島舉行20國集團峰會間隙與中國領導人習近平舉行面對面的會晤。這將是拜登入主白宮後首次與習近平進行面對面的會談。

沙利文:這次會晤極其重要

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在白宮表示,這次會議極其重要。

他說:“在導航和管控這種重要的關係方面,這種領導人之間的溝通是無可替代的。”

擔任過布魯金斯學會約翰·桑頓中國中心主任的波拉克(Jonathan Pollack)認為,美中雙方不打交道會帶來嚴重的後果。

“坦率的說,那是在今後,也許不是很遙遠的未來,產生非常、非常負面的東西的配方。因此,你希望所有大國都克制自己的活動,在看到自己至關重要的利益受到威脅時進行溝通,盡一切努力限制危險和風險,”他在一個研討會上說。

專家:使不斷下滑的雙邊關係穩定下來

不過,研究美中關係的專家對這場眾所矚目的高峰會晤並沒有太高的期望。

“不會有突破,但我認為這將是(使關係)穩定下來的一個嘗試,” 德國馬歇爾基金會亞洲項目跨大西洋事務高級研究員馬安洲(Andrew Small)11月10日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

“我認為雙方都有這樣一種看法,即為兩國關係設定一個下限是有幫助的,因為兩國關係下滑太快,太不可預測,而且有太多相互推波助瀾的動態。我認為,這需要得到阻止,特別是在佩洛西訪問台灣後發生的事情以及在台灣議題上的動態。我認為雙方都對眼下如何處理這個議題以及發生直接衝突的風險有真實的關切,”他說。

儘管不預期有突破,但馬安洲認為,鑑於美中關係的走向,美中還是希望妥善、謹慎地管控這一關係,並將某些風險降至最低,而這次會晤則為此提供了機會。

他說:“我認為,這種非常罕見的直接面對面的會晤確實提供了一個機會,確定優先事項,了解相互關心的問題,提供一定的保證,也許至少可以穩定一直以來持續下滑的關係,使雙方都受益。我想其他方面也會很想看到這種情況。”

把最關切的問題擺在桌面上

華盛頓智庫布魯金斯學會約翰·桑頓中國中心及東亞政策研究中心的研究員金沛雅(Patricia Kim)在一個研討會上說,她預期這兩位領導人會利用這次會晤把他們最關切的問題擺在桌面上。

“對美國來說,最近幾個月,它的優先事項是警告中國不要對俄羅斯在烏克蘭的戰爭提供幫助。對中國來說,這包括反對美國的台灣政策。所以我預計會把這些關鍵問題擺到桌面上,就像他們在在線通話中所做的那樣。我想出口控制和其他熱點問題也會在這個單子裡,”她說。

到目前為止,拜登總統與習近平總共進行了包括視頻會議在內的五次通話,分別是2021年2月10日、9月9日和11月15日以及2022年3月18日和7月28日。

美國總統拜登從白宮通過視頻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通話。(2021年11月15日)

儘管美中兩國在貿易、台灣、人權、芯片管制等一系列問題上存在嚴重分歧,而且美國把中國視為其首要的戰略競爭對手,但拜登政府一直強調雙方必須保持溝通渠道暢通的重要性,負責任地管控這個世界上關係最為重大的雙邊關係。

恢復某些領域工作級別的討論?

布魯金斯學會的金沛雅期望,在兩位領導人會面後,雙方至少能夠恢復某些領域的工作級別的對話。

她說:“我個人會把這次會晤算作是成功的,——如果兩位領導人能夠示意,願意在有共同利益的領域恢復工作級別的討論,而不僅僅是發洩對對方的諸多不滿。”

這位研究美中關係的專家提到的領域包括重啟在佩洛西議長訪台後被北京暫停的有關氣候變化問題的官方交流,或者是提升有關防擴散問題的討論,特別是解決另一個關鍵的熱點問題,即朝鮮不斷擴大其核武器和導彈計劃可能引發衝突的風險。

儘管白宮宣布了拜習會的消息,但中方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對此表示確認。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11月10日在北京的例行記者會上被問到如何回應拜登總統週三有關這次會晤的一些說法時說,“中美兩國元首通過多種方式保持經常性聯繫。中方重視美方提出兩國元首在巴厘島舉行會晤的建議,目前雙方正就此保持溝通。”

  • 16x9 Image

    莉雅

    美國之音外事記者

分类
一路风情 专题 兩岸 大陆 新冠肺炎 编辑精选

新領導班子重申「動態清零」 「清零」何時是盡頭?

中國多地疫情反彈,封控措施日漸升級之際,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本週四再次強調“堅定不移貫徹‘動態清零’總方針”

中國多地疫情反彈,封控措施日漸升級之際,中國國家主席、中共總書記習近平週四(11月10日)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這是中共二十大後,中國新一屆領導班子的首次會議,會議聽取了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匯報,習近平重申要「堅定不移貫徹『動態清零』總方針」。

會議指出,中國是人口大國,脆弱人群數量多,地區發展不平衡,醫療資源總量不足,一些地區的疫情還有一定規模,受病毒變異和冬春季氣候因素影響,疫情傳播範圍和規模有可能進一步擴大,防控形勢仍然嚴峻。

會議強調,要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落實「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總策略,貫徹「動態清零」總方針,「最大程度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特別的是,會議承諾將改進防疫政策,必要的防疫舉措不能放鬆,但也要「反對不負責任的態度」、「反對和克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糾正『層層加碼』、『一刀切』等做法」,保障民眾生產生活服務、看病就醫、加大幫助弱勢群體等基本民生需求。

會議稱要「研究部署進一步優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條措施」,但並未闡述細節。

中國近期防疫「亂象」頻傳,從鄭州富士康廠內疫情引發大量員工徒步返鄉、甘肅蘭州3歲幼童一氧化碳中毒後因封控搶救不及、到內蒙古呼和浩特一母親跳樓,女兒想求救但門遭焊死…,各種悲劇引發民怨四起。

在週四的政治局常委會議之前,中國衛健委日前曾明確批評「一刀切」和「層層加碼」是嚴重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

外界憂心數位監控

據中國官媒人民網報道,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局、國家疾控局11月10日共同發佈《“十四五”全民健康信息化規劃》。根據《規劃》,到2025年,中國將全國性整合目前的省級健康碼,讓“每個居民擁有一份動態管理的電子健康檔案和一個功能完備的電子健康碼”。

外界擔憂,中國政府是否在假藉防疫名號,對全民實施更徹底的數位化監控。網民紛紛留言表示,“到2025年,每個牢犯擁有一個功能完備的電子鐐銬”,” 電子鐐銬這輩子別拆咯”,” 記得把碼刻我墓碑上”。

「清零」何時是盡頭?

中國本波疫情重災區之一的廣州,儘管還沒有採取全城封鎖措施,但當局在10日敦促居民居家辦公,並啟動大規模核酸檢測。廣州擁有近1900萬人口,是中國製造業重鎮。路透社報導,該地病例已連續第三天超過2000例。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很難說廣州是否會重蹈上海今年春天的覆轍。」野村證券分析師10日在一份說明中寫道,若廣州步上海封城的後塵,「將引發對中國新一輪的悲觀情緒」。

在首都北京,北京國際汽車展覽會10日宣佈,鑑於疫情防控將暫停舉辦2022年北京車展。過去一個月,因中共二十大在北京舉行,且當地疫情反覆,有大量民眾反應因被「彈窗」而無法進返北京。

「彈窗」是中國防疫管制手段之一,通過大數據平台,有針對性地讓民眾的手機健康碼APP出現不可消除的警告訊息。在出入公共場合需要掃瞄健康碼的中國,出現彈窗就意味著寸步難行。

廣東省過去一日新增本土確診病例546宗,以及2461宗本土無症狀感染個案。廣州的個案佔最多,分別有225宗確診,2358宗無症狀感染。

北京新增118宗本土個案。在北京部分地區,居民被要求每天進行新冠檢測。

网传封城在即  生计受影响者反封控最烈 一段广泛流传的视频显示,在近日的广州海珠区康乐村,有大批民众在夜晚冲破“大白”在居民楼门口设置的阻拦,跑上街道。

美聯社報導,有衛生專家和經濟學家判斷「動態清零」政策可能還會持續一年以上。他們表示,中國數以百萬計的老人群體必須先完成新冠疫苗接種,中國才有可能放寬入境檢疫限制。

美國《華爾街日報》日前引述知情人士報導,中國領導人正考慮逐步開放,但進度將相當緩慢,也不設定時間表。上週,社交媒體流傳中國政府考慮放鬆防疫管制的傳言後,中國公司的股價在香港證券交易所應聲飆漲,但在政府遲遲未證實傳言後,股價有所回落。

中國本波疫情是過去約半年以來的新高峰,路透社報導,全國各地居民和企業都受到干擾,並對金融市場產生影響。有經濟專家預計,中國2022年度經濟增長將降至3%,連去年的8.1%一半都不到。

中國央行10日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10月份人民幣貸款增加6152億元,比起上月大幅減少,也遠低于于路透社調查的市場預期。新冠疫情的爆發和房地產行業的低迷,對信貸需求造成了影響,全面減弱。

根據中國國家衛健委最新通報,11月9日中國大陸新增1133名本土確診感染者和7691名本土無症狀感染者。疫情遍佈幾乎所有省份,廣東、河南、內蒙古情況最為嚴重。

廣州因新冠疫情升溫,封控逐步升級。繼海珠區被全域封控後,荔灣、番禺兩區也遭遇強力的封控措施。此外,除南沙、從化、增城三個區外,廣州各地中小學已從11月10日暫停線下教學。在當局不斷加碼封控下,生計受影響的人率先發難、反對封控,卻不一定得到其他人支持。

分类
一路风情 专题 健康 兩岸 国际 大陆 新冠肺炎 生活 编辑精选

中國堅持「清零」北京兩官員下台

在中國政府堅持動態清零總方針下,持續嚴格執行的封鎖措施,以防堵社區傳播為目標,並對違反規定或規避限制的工作場所進行處罰。當局嚴苛防疫,也對疫情防控失職的官員祭出重懲,除了北京衛健委主任遭調查被免職,同天北京副市長也宣佈辭職。

在北京市朝陽區一個核酸採樣點,市民排隊等候進行核酸採樣。(新華社資料圖片)

民怨不斷

北京衛健委通報5月25日北京新增36例本土確診病例,以及9例無症狀感染者。新增的本土病例中,有2例是從無症狀感染轉為確診病例。

在北京「動態清零」的指示下,北京街道和小區落實出入口登記管理,測量溫度、掃健康碼和查驗48小時內核酸檢測陰性報告,全面升級疫情防控措施。

北京有近千萬人口目前實施居家辦公,絕大多數的公共運輸車和地鐵服務被暫停。另外,部分小區出現少數確診病例,導致數千人被轉往隔離飯店。

嚴格的防疫規範引起龐大民怨,繼北京大學之後,北京師範大學、政法大學學生過去兩天也群起抗議防疫措施。

儘管民怨不斷,但官方稱嚴格管控仍有其效果。北京市衛健委黨委書記、副主任鐘東波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佈會,強調北京的病例數明顯下降,同時社會面的病例也下降,呈現「兩下降」良好態勢。

鍾東波指出,北京疫情從4月22日開始,一共經歷3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早期快速發展階段,每日新增病例迅速上升,4月27日已達50例。第二階段是平台波動階段,有個別聚集性疫情爆發,導致當日新增病例出現過兩個高峰。第三階段是零星散發和局部聚集階段,經過兩個階段的努力,早期大部分傳播鏈條已完全得到控制。

兩官員下台

面對疫情,祭出嚴厲防疫措施的同時,當局週三(25日)宣佈免去於魯明的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員會主任職務。中共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的消息稱,於魯明涉嫌嚴重違紀違法,正接受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

公開資料顯示,今年61歲的於魯明在1983年12月參加工作,北京醫學院分院精神衛生專業大學畢業,主任醫師,現任13屆全國政協委員。

於魯明被免職的當天,北京市人大常委會還做出另一項決定,接受王紅辭去北京市副市長職務的請求,但並未透露王紅請辭原因為何。法新社稱,自疫情開始以來,無法控制疫情爆發的地方官員都面臨免職或懲處。

今年60歲的王紅,遼寧興城人。據公開資料顯示,王紅是現任13屆全國政協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北京市委主委,市政協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