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Function _load_textdomain_just_in_time was called incorrectly. Translation loading for the likebtn-like-button domain was triggered too early. This is usually an indicator for some code in the plugin or theme running too early. Translations should be loaded at the init action or later. Please see Debugging in WordPress for more information. (This message was added in version 6.7.0.) in /data/web/cthks/wp-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6121
(東西問)勾海燕:天門軍之印與古渤海國曾是怎樣的存在? - 中華時報China Times
分类
一路风情 名人專訪 文化 编辑精选

(東西問)勾海燕:天門軍之印與古渤海國曾是怎樣的存在?

中新社哈爾濱6月13日電 題:天門軍之印與古渤海國曾是怎樣的存在?

——專訪黑龍江省博物館副研究館員勾海燕

中新社記者 劉錫菊

作為中國現存唯一一方古渤海國印,天門軍之印於1960年在黑龍江省寧安市渤海上京龍泉府遺址出土。該印為青銅質,印面略呈正方形,印文為漢字篆刻“天門軍之印”,印背楷書“天門軍之印”。這枚印與唐朝官印一樣,用漢文篆字入印,是渤海國使用漢字的重要例證。

天門軍之印如何被發現?有何特別之處?體現了渤海文化的哪些特點?黑龍江省博物館副研究館員勾海燕近日就此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天門軍之印是如何被發現的?渤海國是一個怎樣的存在?

勾海燕:1960年,天門軍之印出土於黑龍江省寧安市渤海上京龍泉府遺址外城中,是當地農民翻地時發現的,出土地點距今寧安市東京城鎮北門約250米,1963年調撥至黑龍江省博物館。1993年,天門軍之印經國家文物鑒定組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作為國內現存唯一一方渤海國印,天門軍之印具有很高的歷史研究價值。

天門軍之印,現藏於黑龍江省博物館。(受訪者供圖)

渤海國的開創者大祚榮是靺鞨七部之一的粟末靺鞨人。隋末唐初,部分靺鞨人從白山黑水徙居營州(今遼寧朝陽)一帶,歸附唐朝,其首領被唐授以官職。7世紀末,營州之亂爆發,靺鞨人避亂東奔,據險自守。698年,大祚榮自立建國。之後唐朝册封大祚榮為左驍衛員外大將軍、渤海郡王,以其所統為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渤海國正式成為唐朝的邊州屬國。713年,唐玄宗遣崔忻出使渤海國。返回途中,崔忻於旅順黃金山南麓及西北麓各鑿井一口,並在西北麓井旁巨石上刻“敕持節宣勞靺羯使鴻臚卿崔忻井兩口永為記驗開元二年五月十八日”字樣,以此紀念。清光緒年間建石亭對刻石予以保護,取名唐碑亭。20世紀初,此刻石被日本人掠至東京。鴻臚井碑的發現,印證了渤海國從屬於唐朝這一史實。

926年,渤海國為契丹所滅,共傳十五世,歷時229年。兩百餘年間,渤海國仿唐厘定地方行政體制,“地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餘縣”,五京即上京龍泉府(今黑龍江省寧安市渤海鎮)、中京顯德府(今吉林省和龍市西古城)、東京龍原府(今吉林省琿春市八連城)、南京南海府(今朝鮮咸鏡南道北青郡北青土城)、西京鴨淥府(今吉林省臨江市),並先後以中京、上京和東京為王都,其中以上京為都時間最長。

中新社記者:天門軍之印的文字與唐印有何關係?從中可以看出渤海文化的哪些特點?

勾海燕:該印為青銅質,由銅片鑲成。通高4.3厘米、邊長5.25×5.3厘米、厚1.4厘米。印面略呈正方形,印文為漢字篆刻“天門軍之印”;印背楷書“天門軍之印”。印文筆畫細挺有力,圓潤活潑,與“雞林道經略使之印”“涪娑縣之印”“大毛村記”等唐代官印篆字風格基本一致。印文凸起,筆畫之間形成0.9厘米的溝槽。印紐扁平,中穿一圓孔,呈橋狀。根據這些特徵,可以認為這是一方唐代官印。又因其出土於渤海上京龍泉府,因此推測天門軍之印是一方渤海國印。

天門軍之印的印面略呈正方形,印文為漢字篆刻“天門軍之印”。(受訪者供圖)

渤海國的主體民族是靺鞨,靺鞨是中國東北地區的土著民族之一,其風俗文化有自身的民族和地域特色。與唐朝的交流,讓渤海文化在其發展和繁衍過程中不斷向中原王朝學習、靠攏,逐漸形成了與華夏同風的海東文明。

唐朝是絲綢之路發展的繁榮鼎盛時期。絲綢之路的暢通,不僅促進了各地的思想文化交流,更對社會和民族發展產生積極影響。唐朝與東北地區的交流往來,可以說是絲綢之路在邊疆地區的延伸。“疆理雖重海,車書本一家”,是唐代著名詩人溫庭筠送一位渤海王子回家鄉時寫下的詩句,也是對當時渤海文化與中原唐文化趨同的評價。可以說,渤海文化是中原盛唐文化在中國東北地區的一個分支,體現了兩者的統一關係。

中新社記者:渤海國與唐朝之間有哪些交流?能為瞭解渤海國的歷史、經濟、社會、文化等提供哪些重要資料?

勾海燕:渤海國在典章制度、都城建制、墓葬形制、貨幣經濟、紀年與曆法、語言和文字等各方面,無不深受唐朝文化的影響。唐玄宗在給渤海二世王大武藝的敕書中就有“卿地雖海曲,常習華風”字樣。

渤海國曾先後有六條水陸交通幹線貫通中原及周鄰地區。經濟上,渤海國力求與唐朝接軌,既有較先進而發達的農業,門類眾多、分工很細的手工業,又有頗具規模、十分活躍的海內外商業、貿易。文化上,大量渤海生徒、僧侶隨朝貢使團入唐求學,漢文經史典籍因此源源不斷傳入渤海地區。宗教上,渤海國亦追隨唐朝,禮佛行事更成為上層社會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內容。與中原唐文化的頻繁交流和往來,促進了渤海國社會的發展,創造了時稱“海東盛國”的繁盛局面。

中新社記者:天門軍之印有何特別之處?為什麼說該印是渤海國使用漢字的重要例證?

勾海燕:歷史文獻對唐朝職官制度有較為詳細的記述,但不見“天門軍”之設。遼金兩朝亦無“天門軍”之制,歷年出土的遼金銅印同樣無此種形制。渤海國常派官吏和學生到長安城“習識古今制度”,其政治、職官、經濟等制度均與唐朝一致。《舊唐書》《新唐書》記載,渤海國仿唐朝中央的典章官制,亦置有“三省、六部、一台、七寺、一院、一監、一局”等機構。

《舊唐書·文宗本紀》記載:“大和六年十二月,內養王宗禹渤海使回,言渤海置左右神策軍,左右三軍一百二十司,畫圖以進。”雖然此處將渤海國建制與唐朝中央政府的神策軍相混淆,但至少表明渤海國設有同類的禁兵組織。因此“天門軍”可能是類似唐朝中央十軍的王城禁軍組織。

天門軍之印出自渤海上京龍泉府皇城內,可作為研究渤海國設有與唐朝中央禁軍類似軍事組織的重要線索。這枚印使用了蟠條焊接工藝,是唐代官印的重要特徵之一。書法家沙孟海先生提出:“唐代官印統用朱文,字畫用小銅條蟠繞而成,遇有枝筆,用短條焊接上去。這是一種新的制法。印史上未見有什麼名稱,我們稱之為‘蟠條印’。”天門軍之印以漢文篆字入印,是渤海國與中原唐王朝交流的證明,也是渤海國使用漢字的重要實例。

中新社記者:目前,在天門軍之印發掘地還有何發現?

勾海燕:唐代史料記載,渤海國“以肅慎故地為上京,曰龍泉府”。自渤海國三世文王大欽茂時期起,上京龍泉府曾兩度為渤海國國都所在地,先後長達一百六十餘年,是當時東北地區最大的城市和渤海國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以及對外交往中心。

上京城仿照唐長安城的形制營建,分為郭城、皇城和宮城三個部分,三重城垣層層相環。全城除宮城坐落於北部中心區之外,其餘以中軸大街為線,分為東西兩半城,作棋盤狀布局,宮室、衙署與里坊嚴格區分,功能分明。郭城東西長4.5公里,南北寬約3.5公里,總周長約16.3公里,呈橫向長方形。

迄今為止,遺址內出土遺物數量甚多,其中尤以建築材料文物最多,如蓮花紋瓦當、寶相花紋磚、文字瓦等。此外,還有許多其他類別的珍貴文物,如銅鏡、銅人等。這些文化遺存都為我們瞭解渤海國的歷史、經濟、社會、文化等提供了重要資料。(完)

來源中新社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